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芳香化酶与子宫内膜异位症相关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子宫内膜异位症(EMs)是一种雌激素依赖性疾病,芳香化酶是雌激素合成过程中的关键酶.已证明EMs患者的在位和异位内膜有芳香化酶表达,而正常子宫内膜无该酶的表达,其表达受到类固醇合成因子(SF-1)、小鸡卵白蛋白上游启动转录因子(COUP-TF)、前列腺素E2(PGE2)、白细胞介素6(IL-6)和IL-11等多种因素调控.近年来,芳香化酶作为EMs临床诊断的研究增多,将芳香化酶抑制剂用于临床EMs的治疗,证明异位病灶内芳香化酶表达紊乱对EMs的发生发展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2.
子宫内膜异位症(EMs)是一种雌激素依赖性疾病,芳香化酶是雌激素合成过程中的关键酶。已证明EMs患者的在位和异位内膜有芳香化酶表达,而正常子宫内膜无该酶的表达,其表达受到类固醇合成因子(SF-1)、小鸡卵白蛋白上游启动转录因子(COUP-TF)、前列腺素E2(PGE2)、白细胞介素6(IL-6)和IL-11等多种因素调控。近年来,芳香化酶作为EMs临床诊断的研究增多,将芳香化酶抑制剂用于临床EMs的治疗,证明异位病灶内芳香化酶表达紊乱对EMs的发生发展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3.
芳香化酶抑制剂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子宫内膜异位症(EMs)是常见的妇科疾病,目前常用的手术及药物治疗效果不彻底,复发率高。芳香化酶在EMs患者的在位及异位内膜均有表达,可能通过局部产生雌激素促进异位子宫内膜的生长。芳香化酶抑制剂是一种新的药物治疗方法,其通过抑制芳香化酶的活性减少雌二醇的分泌,从而达到治疗EMs的目的。就该治疗方法的作用机理,目前实验及临床方面的研究进展综述。  相似文献   

4.
子宫内膜异位症(EMs)是常见的妇科疾病,目前常用的手术及药物治疗效果不彻底,复发率高.芳香化酶在EMs患者的在位及异位内膜均有表达,可能通过局部产生雌激素促进异位子宫内膜的生长.芳香化酶抑制剂是一种新的药物治疗方法,其通过抑制芳香化酶的活性减少雌二醇的分泌,从而达到治疗EMs的目的.就该治疗方法的作用机理,目前实验及临床方面的研究进展综述.  相似文献   

5.
芳香化酶与子宫内膜异位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子宫内膜异位症(EMs)是雌激素依赖性疾病。芳香化酶是雌激素合成过程中的关键酶,而雌激素有利于EMs形成和生长。芳香化酶表达受许多因素调控,前列腺素E2(PGE2)能明显诱导芳香化酶活性和异位灶中雌激素生成。正常子宫内膜无芳香化酶表达,因而不产生雌激素,而EMs患者异位子宫内膜表达高水平芳香化酶,不表达17β-羟类固醇脱氢酶-II,结果导致大量雌激素生成,而雌激素灭活减少,在局部造成高水平雌激素微环境,是EMs发生的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6.
子宫内膜异位症(EMs)是雌激素依赖性疾病.芳香化酶是雌激素合成过程中的关键酶,而雌激素有利于EMs形成和生长.芳香化酶表达受许多因素调控,前列腺素E2(PGE2)能明显诱导芳香化酶活性和异位灶中雌激素生成.正常子宫内膜无芳香化酶表达,因而不产生雌激素,而EMs患者异位子宫内膜表达高水平芳香化酶,不表达17β-羟类固醇脱氢酶-Ⅱ,结果导致大量雌激素生成,而雌激素灭活减少,在局部造成高水平雌激素微环境,是EMs发生的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7.
子宫内膜异位症(endometriosis,EMs)是指具有活性的子宫内膜组织在子宫腔被覆内膜及肌层以外的部位生长,是引起盆腔疼痛和不孕的常见因素,也是育龄妇女的常见病,发病率为10%~15%。EMs具有侵袭性强、种植广泛、易复发等特点。近年来的研究均认为EMs是一种雌激素  相似文献   

8.
芳香化酶P450是位于染色体15q21的单拷贝基因CYP19的产物,催化C19的雄激素向C18的雌激素转变,是雌激素合成过程中的关键酶。近年有用芳香化酶抑制剂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成功的报道,现就芳香化酶抑制剂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现状,其作用机理,常用药物,临床应用及副作用等作一综述,并分析它用于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前景。  相似文献   

9.
<正>随着人们对芳香化酶(aromatase cytochromep450,p450arom)在子宫内膜异位症(EMs)发生、发展过程中作用的进一步认识,越来越多的学者对芳香化酶及其编码基因CYPl9(cytochrome p450 complex)的结构、功能及组织特异性表达的调控作了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芳香化酶抑制剂(Arimidex)、环氧合酶-2抑制剂(celecoxib)对大鼠子宫内膜异位症(内异症)模型的作用。方法:采用子宫内膜自体移植方法建立大鼠内异症模型,将40只内异症大鼠随机分为5组(n=8):A:Arimidex组;B:celecoxib组:C:联合组;D:双卵巢切除组(OVX组);E:盐水对照组(NS对照组)。RIA方法测定各组血清FSH、LH、E2水平;检测各组处理前后异位囊肿体积变化;计算机图像分析各组异位内膜病理形态。结果:Arimidex单用或与celecoxib联合治疗1周均降低大鼠内异症模型血清E2水平(P<0.05),治疗4周对血清E2水平均无明显影响(P>0.05),治疗1周、4周血清FSH、LH水平略升高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用celecoxib对大鼠内异症模型血清E2、FSH、LH水平无影响(P>0.05)。Arimidex组、联合治疗组及去势组均可使异位囊肿体积明显缩小(P<0.01);囊肿消失率:联合治疗组(37.5%)及去势组(50%)均较高,有统计学意义(P<0.05),Arimidex组、celecoxib组则无统计学意义。Arimidex组、联合治疗组及去势组均可使子宫内膜及腔上皮明显变薄(P<0.01), celecoxib组不影响异位子宫内膜厚度及腔上皮高度(P>0.05);Arimidex组、celecoxib组、联合治疗组未明显改变腺上皮高度及腺腔外径(P>0.05)。结论:芳香化酶抑制剂联合环氧合酶-2抑制剂对大鼠内异症异位内膜的作用略优于单用芳香化酶抑制剂;两者治疗1周可使血清E2水平降低, FSH、LH略升高;治疗4周对血清E2、FSH、LH无明显影响;环氧合酶抑制剂单用效果不明显。  相似文献   

11.
芳香化酶P450在子宫内膜异位症中的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芳香化酶P450在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病中的作用。其阳性表达用于诊断子宫内膜异位症可行性。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正常子宫内膜和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在位及异位内膜芳香化酶P450的表达。结果:芳香化酶P450在正常子宫内膜无表达或弱阳性,在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在位和异位内膜均有强表达,且增殖期高于分泌期表达,敏感度为92%,特异度为95.5%。结论:子宫内膜芳香化酶分泌增加促进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生,并对其诊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芳香化酶在子宫内膜异位症(EMs)在位内膜及其裸鼠模型异位病灶中的表达意义。方法:征集EMs组及非异位症(NEMs)组各24例,应用其分泌晚期子宫内膜,建立EMs裸鼠模型,取建模后5d、15d、30d裸鼠异位病灶,RT-PCR及免疫组化方法检测两组在位内膜和异位病灶芳香化酶mRNA及蛋白表达。结果:芳香化酶mRNA表达,EMs组异位病灶(0.894±0.23)表达强于在位内膜(0.685±0.15),P<0.05;阳性表达率(87.50%,83.33%)无差异。NEMs组异位病灶表达强度和阳性表达率(0.920±0.24,95.83%)均高于在位内膜(0.612±0.15,62.50%),P<0.05。两组在位内膜比较,EMs组阳性表达率高于NEMs组,P<0.05。两组异位病灶及各组不同时期异位病灶(EMs组,5d:0.889±0.23;15d:0.990±0.19;30d:0.880±0.29;NEMs组,5d:0.889±0.23;15d:0.905±0.23;30d:0.918±0.22)比较,芳香化酶mRNA表达无差异。芳香化酶蛋白阳性表达率,EMs组异位病灶(95.83%)与在位内膜(91.67%)比较,差异不显著。NEMs组异位病灶(95.83%)高于在位内膜(70.83%),P<0.05。EMs组在位内膜高于NEMs组,P<0.05;两组异位病灶比较,差异不显著。结论:局部雌激素合成增强在EMs发病机理中起重要作用。芳香化酶是EMs等雌激素依赖性疾病在子宫内膜特异性表达标记物。  相似文献   

13.
子宫内膜异位症是一个妇科常见病,其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明确,目前认为它与表观遗传改变有密切关系。组蛋白乙酰化修饰是表观遗传调控的重要机制之一。现结合国内外文献报道,对组蛋白去乙酰化酶及其抑制剂与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病及治疗前景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4.
子宫内膜异位症(内异症)的发病机制目前尚未完全明了,子宫内膜在宫腔外需经粘附、侵袭、血管形成过程,得以种植、生长、发生病变,异位内膜完成上述过程中机体全身及局部免疫状态和功能、激素、细胞因子和酶等起重要作用。目前,研究子宫内膜异位症在位子宫内膜药物治疗前后的激素代谢状态改变的文献,国内尚未见报道。本文测定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药物治疗前后芳香化酶细胞色素P450表达的变化,从而探讨药物治疗能否改善在位子宫内膜的激素代谢异常,进而为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病机制的探讨和治疗对策提供新线索。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细胞色素芳香化酶P - 45 0在子宫内膜异位症 (内异症 )发病中的作用 ,检测子宫内膜细胞色素芳香化酶P - 45 0的表达用于诊断内异症的可行性。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正常子宫内膜和内异症的在位及异位内膜细胞色素芳香化酶P - 45 0的表达。结果 :细胞色素芳香化酶P - 45 0在正常子宫内膜无表达 ,在内异症的在位和异位内膜均有强表达 ,增殖期与分泌期无差别。检测子宫内膜细胞色素芳香化酶P - 45 0的表达 ,用于诊断内异症的敏感度为 91 5 % ,特异度为 10 0 % ,阳性预测值为 10 0 %。内异症子宫内膜细胞色素芳香化酶P - 45 0的表达与AFS分期无相关性。结论 :子宫内膜细胞色素芳香化酶P - 45 0分泌增加促进内异症的发生 ;内异症子宫内膜细胞色素芳香化酶P -45 0的强表达对内异症的诊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影响囊胚种植的3个因素包括:卵母细胞/胚胎的质量、子宫内膜的容受性和子宫内膜与胚胎间的应答.近年研究发现子宫内膜异位症(EMs)患者在位子宫内膜酶分子表达有别于正常妇女子宫内膜.对EMs在位子宫内膜与正常妇女子宫内膜酶分子的表达进行比较,并就其与胚胎容受性的相互关系作一研讨.  相似文献   

17.
芳香化酶与子宫内膜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芳香化酶是雌激素合成的关键酶,肿瘤组织内的芳香化酶在将肾上腺和/或卵巢来源的雄激素转化为雌激素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子宫内膜癌的发生、发展与局部产生的雌激素有关。就芳香化酶的基因表达、调控及其在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和芳香化酶抑制剂在子宫内膜癌中的应用作综述。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中药红藤方对异位子宫内膜的抑制作用。方法:用手术自体移植法成功建立的子宫内膜异位症大鼠模型,随机分成5组:红藤方高剂量组(80g生药/kg,A组)、低剂量组(20g生药/kg,B组)、达那唑组(60mg/kg,C组)、去势组(D组)和模型组(E组),连续给药21d后,检测各组的血清E2水平及异位内膜和卵巢的芳香化酶的变化;另测定异位内膜的体积。结果:A组、C组和D组的异位内膜生长均明显受到抑制,且3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E组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组织学观察可见,异位内膜呈退化趋势,A、C和D组间大鼠血清中的E2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E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A组、C组及D组异位内膜、卵巢组织的芳香化酶P450低表达,A组与E组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红藤方可通过抑制异位内膜、卵巢的芳香化酶活性表达,降低局部雌激素含量,抑制异位内膜的生长,使异位内膜萎缩。  相似文献   

19.
芳香化酶能催化C19甾体激素转化为雌激素,表达于卵巢,胎盘及腺外器官脂肪,脑,骨组织等,与正常子宫内膜相比,异位内膜异常表达芳香化酶,并受PGE2的调控,且异位内膜缺乏孕激素诱导的羟甾类脱氢酶(17βHSD2)表达,局部E2合成增加,反过来刺激PGE2合成增加,形成一个正反馈环,子宫内膜异位症(EMs)在位内膜异常表达芳香化酶,可作为EMs的初步筛查,芳香化酶抑制剂可治疗绝经后EMs。  相似文献   

20.
芳香化酶能催化C(19)甾体激素转化为雌激素,表达于卵巢、胎盘及腺外器官脂肪、脑、骨组织等。与正常子宫内膜相比,异位内膜异常表达芳香化酶,并受PGE2的调控,且异位内膜缺乏孕激素诱导的羟甾类脱氢酶(17βHSD2)表达,局部E2合成增加,反过来又刺激PGE2合成增加,形成一个正反馈环。于宫内膜异位症(Ems)在位内膜异常表达芳香化酶,可作为Ems的初步筛查,芳香化酶抑制剂可治疗绝经后Em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