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观察外固定器治疗脊髓栓系综合征僵硬性足部畸形的临床效果,探讨脊髓神经源性足部畸形外科矫正和功能重建的新技术.[方法] 1988年10月~2006年6月,回顾性分析脊髓栓系综合征僵硬性足部畸形61例97足;年龄6~42岁,根据足部畸形的特征,设计不同构型的外固定器.上运动神经元损伤型足部畸形主要实施选择性胫神经缩窄手术和距下关节外融合手术或距下关节融合术,同时安装外固定器.下运动神经元损伤型足部畸形主要实施软组织松解、肌腱转位术或截骨手术,同时安装外固定器.[结果]得到至少3年随访的54例、86足进行分析,马蹄内翻足39足,马蹄足21足,马蹄外翻足16足,跟行足6足,高弓足4足.其中上运动神经元损伤型足部畸形19足,下运动神经元损伤型67足.佩戴外固定器时间8~12周,平均11周.采用Laaveg - Ponseti足功能评分系统:优38足,良29足,可13足,差6足.优良率77.9%.第1次术后复发3足,复发率3.5%.钉道感染18足,清理炎性分泌物或更换钉道位置后治愈.足底溃疡3足,清创和短期避免负重后治愈.[结论]外固定器治疗脊髓栓系综合征僵硬性足部畸形符合生物学重建理论,可提高疗效,减少复发.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外固定器治疗脑性瘫痪僵硬性足部畸形的临床效果,探讨脑性瘫痪足部畸形外科矫正和功能重建的新技术。[方法]回顾性分析1988年10月~2013年3月165例脑性瘫痪僵硬性足部畸形患者,236足,根据足部畸形的特征,设计不同构型的外固定器。上运动神经元损伤型足部畸形主要实施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选择性胫神经缩窄手术和距下关节外融合手术或距下关节融合术,同时安装外固定器。下运动神经元损伤型足部畸形主要实施软组织松解、肌腱转位术或截骨手术,同时安装外固定器。[结果]154例216足获得至少3年以上随访,马蹄内翻足64足,马蹄足70足,马蹄外翻足82足。其中上运动神经元损伤型足部畸形62足,下运动神经元损伤型足部畸形154足。佩戴外固定器时间8~13周,平均10周。采用Laaveg-Ponseti足功能评分系统:优88足,良78足,可34足,差16足,优良率76.9%。第一次术后复发14足,复发率6.5%。钉道感染32足,清理炎性分泌物或更换钉道位置后治愈。足跟部皮肤坏死、足底部软组织坏死和跟骨慢性骨髓炎1例,彻底清创和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转移后治愈。踝关节骨性关节炎1例,踝关节融合后治愈。[结论]外固定器治疗脑性瘫痪僵硬性足部畸形符合生物学重建理论,可提高疗效,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采用Ilizarov技术结合有限手术治疗神经源性重度马蹄内翻足畸形疗效。[方法]选择2009年6月~2018年2月马蹄内翻足病例资料,男28例(32足),女21例(24足),年龄11~35岁,平均(19.72±7.64)岁。其中脑瘫及脑炎所致上运动神经元损伤所致痉挛性马蹄内翻足33例,腰骶部脊膜膨出型脊柱裂所致非痉挛性10例,各种原因导致下运动神经元损伤所致麻痹性6例。给予选择性软组织松解肌力平衡及跟骨截骨术、修复负重区溃疡,使用Ilizarov技术纠正畸形至满意形态,3个月后改为佩戴支具3个月;统计分析末次随访及术前后踝-后足AOFAS评分。[结果]单侧肢体手术时间0.5~1.5h,平均(0.81±0.31) h,术中出血5~20ml,术后5~7d后可扶拐下地、部分负重,予以截骨治疗者下地时间延后至术后6周;无钉道感染及血管神经损伤病例;负重区溃疡均得到愈合。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36个月,平均(21.53±8.42)个月。拆除外架后均恢复跖行足,末次随访时,全组踝-后足AOFAS评分均显著下降,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lizarov技术结合有限手术治疗各种类型神经源性马蹄内翻足畸形疗效确切;治疗过程中需针对不同患者制定个性化方案。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脊髓纵裂手术治疗效果.[方法]对1978年5月~2006年1月收治的有完整资料的121例单管型及双管型脊髓纵裂手术及非手术治疗的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并通过临床神经功能评分及胫后神经皮层体感诱发电位(PTNCSEP)P40波峰监测,评价其手术治疗的疗效.[结果]双管型脊髓纵裂通过手术后观察和6个月~15年(平均2年6个月)的随访发现,临床神经功能评分及PrNCSEP术后有明显改变,尤其是疼痛为主诉的患者恢复最为明显,手术的总有效率可达86%;单管型脊髓纵裂手术前后无明显变化.[结论]双管型脊髓纵裂脊髓损害重,且呈进行性加重,精细的手术治疗可以使大多数患者症状缓解,终止神经进行性损伤,确诊后应尽早手术;单管型脊髓纵裂脊髓损害轻,不需手术探查.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陈旧性下颈髓损伤的手术方式和疗效.[方法]2005年1月~ 2009年12月,共收治陈旧性下颈椎损伤并引起颈脊髓或神经根损伤的患者39例,所有患者均为伤后1个月以上.手术方式包括前路减压复位、椎体间植骨融合钢板内固定术与前后路联合减压复位内固定术.通过术后颈椎的稳定性、植骨融合率及神经功能恢复情况进行评价.[结果]20例患者获得解剖复位,19例患者复位达到80%以上,术后平均随访32个月.植骨完全融合,无假关节、骨不连发生,颈椎椎间高度、生理曲度及颈椎稳定性维持良好.术后ASIA的感觉及运动评分较术前明显提高.所有患者术中无神经损害加重及血管损伤等并发症发生.[结论]陈旧性下颈椎骨折脱位引起的颈脊髓损伤的治疗应按照脱位程度及脊髓损伤程度选择不同手术方案,手术治疗能够恢复颈椎的序列和高度、解除脊髓压迫,改善神经功能.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胸椎骨折内固定后亚急性上行性脊髓损伤的临床特点与发病机制.[方法]通过观察本院1例T5骨折内固定术后亚急性上行性脊髓损伤病例,结合国内外相关最新文献,分析胸椎骨折后亚急性上行性脊髓损伤的可能发病机制、临床症状及影像学特点.[结果]该例患者在术后第9d出现截瘫平面上升症状,上升达12个节段,术后第22d患者因呼吸衰竭死亡.[结论]亚急性上行性脊髓损伤为胸椎骨折后一种罕见而预后极差的并发症,全脊髓MR检查有助于评价脊髓变化的水平.  相似文献   

7.
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Lisfranc关节损伤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总结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Lisfranc关节损伤的临床经验,提高治疗Lisfranc关节损伤的水平.[方法]自2003年7月-2007年10月间,本院共收治30例33侧Lisfranc关节损伤的病人,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损伤按Quenu-kuss分型,A型5例,B型25例,C型3例.手术采用1~2个足背侧纵行切口,复位后用空心螺钉或克氏针固定.[结果]术后平均随访36个月(6~45个月),根据Maryland足部功能平分(MFS)评估疗效,优良率为76.2%.[结论]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Lisfranc关节损伤,可以取得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8.
严重跟骨关节内骨折的治疗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严重跟骨关节内骨折的治疗体会.[方法]26例30足跟骨骨折,采用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治疗,术后对患足进行功能评价,观察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术后2足出现浅部切口感染,3足出现创伤性关节炎.按照Maryland足部评分方法,优16足,良10足,可4足,优良率86.7%.[结论]切开复位钢板固定治疗严重跟骨关节内骨折可以取得满意的疗效,但应注意手术操作技巧,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出现.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小儿先天性脊柱侧弯合并椎管内神经畸形的发病情况和临床特征及其神经畸形与临床表现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研究122例先天性脊柱侧弯患儿,对患者的体格检查情况以及全脊柱CT、全脊髓MRI、双下肢肌电图等相关辅助检查结果进行整理分析.[结果]122例先天性脊柱侧弯有63例(51.6%)合并脊髓畸形,其中脊髓栓系(TCS) 69.8%(44/63);脊髓纵裂(SCM)占60.3% (38/63),包括Ⅰ型脊髓纵裂占68.4% (26/38),Ⅱ型纵裂占31.6% (12/38);脊髓空洞27% (17/63);脊膜膨出占20.6% (13/63);椎管内囊肿占17.5% (11/63);Chiari畸形4.8% (3/63).[结论]小儿先天性脊柱侧弯合并椎管内神经畸形的发生率高,并且常表现为多种脊髓畸形同时存在.合并神经畸形的患儿常表现为腰背部中线处皮肤异常,足畸形和双下肢不对称,但对于不同神经畸形其与常见的临床表现具有不同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0.
报告1例Ⅰ型神经纤维瘤病脊柱侧后凸并椎体完全脱位患者的手术治疗方法及效果。患者,女,17岁,行手术治疗此严重畸形。经后入路在3D打印导板引导下置入椎弓根螺钉,行肋段切除胸廓成形,顶椎椎板切除神经减压后,行T5脊椎全切,最后置入双侧棒,矫正畸形、大量植骨,以重建脊柱稳定性。术中未损伤脊髓,术后患者恢复顺利, 12个月随访无复发加重的迹象。Ⅰ型神经纤维瘤病性营养不良型脊柱侧后凸畸形伴椎体完全脱位是罕见的,存在因脊柱畸形缓慢加重导致脊髓损伤的可能性。由于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影响,常常在病情进展后才引起患者重视而进行治疗,采用后入路全脊椎截骨定制个体化减压矫形手术可能是减少术中脊髓损伤并达到令人满意结果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重组人红细胞生成素(recombinant human erythropoietin,rh-EPO)对脊髓冲击性损伤的治疗效果。[方法]24只新西兰白兔采用重物坠落的方法造成脊髓冲击性损伤。损伤12 h后,对照组静脉给予生理盐水;小剂量组、中等剂量组和大剂量组分别静脉给予rh-EPO 100、500、1000 IU/kg。损伤后24 h、48 h、1周评估下肢神经功能。损伤后1周时处死动物,脊髓标本进行HE和Caspase-3组化染色,电子显微镜评估超微结构损伤。[结果]EPO治疗组的神经功能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HE染色和电子显微镜显示组织和超微结构损伤明显轻于对照组,Caspase-3阳性细胞数明显少于对照组。中等剂量组和大剂量组的治疗效果无显著性差异。[结论]脊髓冲击性损伤后12 h给予人红细胞生成素可减轻脊髓的组织和超微结构继发性损伤,并可对抗神经细胞凋亡,促进脊髓功能恢复。中等剂量EPO是治疗脊髓损伤的适当选择。  相似文献   

12.
急性颈髓损伤后的低钠血症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探讨急性颈髓损伤后低钠血症的病因、发病机制、诊断和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2006年收治的急性颈髓损伤后低钠血症患者15例的临床资料。[结果]全组患者入院24—72h内血钠低于130mmol/L,其中5例低于120mmol/L。14例尿钠40—68mmol/L,1例尿钠为148mmol/L;尿渗透压420~980mmol/L,12例患者经适当的补盐和限制水摄入量治疗,低钠症状2~3周内改善;2例发热患者因发热不能严格限制水摄入,其中1例2个月后恢复,另1例失访;1例患者补盐限水后病情加重,调整治疗方案后恢复。[结论]颈髓损伤越重,损伤后低钠血症发生率越高;颈髓损伤后低钠血症多由抗利尿激素分泌异常综合征引起;血钠浓度,血、尿渗透压等是诊断依据;适当补充钠盐和液体量是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跳水致颈髓损伤早期综合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2001~2005年27例跳水致颈脊髓损伤患者,其中脊髓完全性损伤15例,脊髓不完全性损伤12例。早期综合治疗方案包括:(1)全身治疗:维持呼吸道通畅和有效循环血容量,保证收缩压在90mmHg以上;血氧饱和度在90%以上;(2)早期应用大剂量甲基强的松龙或地塞米松等药物治疗;(3)颅骨牵引制动或颈椎复位;(4)早期进行手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5)术后早期行高压氧治疗。术后定期复查x线片观察损伤节段的稳定性和植骨融合率以及有无内固定并发症。以ASIA分级标准和感觉、运动评分判定脊髓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结果]27例患者随访6~36个月,平均28个月;本组病例无术中、术后并发症,切口愈合良好;术后3个月复查x线片,损伤节段稳定,植骨融合良好,无钢板断裂、螺钉松动脱落等现象。13例患者神经功能获得改善,总有效率为48.1%,其中完全性损伤组有效率为20%,不完全性损伤组有效率为83.3%。完全性损伤患者ASIA分级变化不明显,但其评分较入院时可有相应的增加,不完全性损伤患者ASIA分级和感觉运动评分均有明显的提高。[结论]颈髓损伤后早期综合治疗可以促进脊髓神经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一期后路矫治胸椎及胸腰段脊椎新鲜或陈旧性骨折脱位的疗效。方法对45例胸椎及胸腰段脊椎骨折伴前后、侧方脱位畸形及脊髓损伤患者均一期行后路手术,32例新鲜骨折患者行椎管减压、经伤椎及其相邻上下椎椎弓根置6钉(或5钉)2棒复位固定植骨融合术;13例陈旧骨折患者行全脊椎切除、环脊髓减压、复位、人工椎体或钛网复合自体碎骨粒置入并内固定重建术。术后观察脊髓神经功能恢复情况;X线摄片复查。结果 45例均获随访,时间1~5年。末次随访时Frankel分级:A级28例均无恢复,B级9例恢复至C级2例、D级4例、E级3例,C级8例恢复至D级2例、E级6例。影像学检查显示矢状面、冠状面前后及侧方移位程度均明显改善。患者在术后6个月内均获得骨性融合。结论对于新鲜或陈旧性胸椎及胸腰段脊椎骨折脱位,均可行后路减压,骨折脱位畸形矫形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脊髓爆震伤后早期采用不同药物干预对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影响。[方法]将36只家兔随机分为对照组(A组,n=12)、地塞米松实验纽(B组,n=12)、甲强龙实验组(C组,n=12),每组家兔均采用0.9g单质金属炸药黑索金(cyclotrimethylene trinitramine)进行爆震,伤后各组分别给予静脉输入生理盐水、地塞米松及甲强龙,于伤后6h、24h2个时间点取材,在光镜下观察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形态和数量的改变。[结果]发现爆震伤后6h脊髓运动神经元出现可逆性改变,伤后24h脊髓死亡运动神经元显著增加,伤后早期给予地塞米松及甲强龙治疗后,死亡神经元的数量减少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01),而B、C组之间无显著差别(P〉0.05)。[结论]脊髓爆震伤后早期应用糖皮质激素对运动神经元具有保护作用,在本实验条件下,甲强龙在早期脊髓爆震伤中的疗效与地塞米松相比没有优势。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胚胎脊髓不同移植方法对损伤后大鼠脊髓轴突再生的作用。[方法]将成年大鼠分为四组,A组:单纯脊髓挫伤和半切洞组;B组:脊髓挫伤和半切洞+胚胎脊髓移植组;C组:脊髓挫伤和半切洞+胚胎脊髓移植+损伤区上下神经根吻合组;D组:脊髓挫伤和半切洞+胚胎脊髓移植+带蒂大网膜移植组。移植后6周,应用行为学检查,观察大鼠功能恢复情况,用光、电镜检查计算轴突和观察轴突病理变化,采用计算机图像分析技术,进行定量分析。[结果]作者发现脊髓损伤后6周A组轴突丢失最严重,各组轴突都有不同程度的减少,其减少程度顺序是A组〉B组〉C组〉D组。D组与其它三组比较有显著差异性。残留的轴突数目与神经功能的改善相平行。[结论]大鼠胚胎脊髓和大网膜移植后能增强损伤脊髓轴突再生并能促进大鼠后肢神经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脊髓前动脉损伤后脊髓组织形态学演变过程,研究病理机制.方法以家犬为实验模型,损伤脊髓前动脉后进行肉眼、光镜和电镜动态观察,定量测定坏死神经元.结果脊髓前动脉损伤2h运动神经元变性,轴索病变,6h神经元坏死,24h脊髓水肿达到高峰,7d髓内出血最明显.在脊髓前动脉损伤节段,24h 30%~40%的运动神经元坏死,3d达80%,7d以后95%以上.病变均位于脊髓2/3.脊髓前动脉损伤节段变性坏死最严重,相邻节段其次,尾侧脊髓坏死量逐渐减少.结论脊髓前动脉损伤后脊髓缺血性病变是渐进和不可逆的,可引起广泛节段脊髓病变.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兔脊髓损伤(SCI)后脑红蛋白(Ngb)的表达变化规律及其意义。[方法]健康新西兰大白兔48只,随机分为8组,采用球囊压迫SCI模型,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PCR)和蛋白质印迹(West-ern blot)检测伤段脊髓组织Ngb mRNA和蛋白的表达变化情况。[结果]Ngb在正常兔脊髓组织内表达,SCI后6 hNgb表达逐渐增强,伤后24 h达到高峰;随后逐渐下降但维持较高水平至损伤后72 h,伤后7 d Ngb表达接近正常水平。[结论]Ngb存在于正常的脊髓组织内,Ngb的高表达与SCI的时间密切相关,SCI后Ngb表达上调是机体内源性保护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