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 探讨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转移至甲状腺的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伴甲状腺转移1例患者的病例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患者2013年经病理诊断为右乳浸润性微乳头状癌伴黏液癌,给予6个周期新辅助化疗后行右乳癌改良根治术,术后采用辅助放疗和他莫昔芬内分泌治疗;2019年因颈部肿块行双侧甲状腺次...  相似文献   

2.
乳腺神经内分泌肿瘤是一组异质性肿瘤,既包括乳腺神经内分泌肿瘤,也包括伴有神经内分泌分化的乳腺浸润性癌。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学术界对此类肿瘤的定义、诊断标准等方面经历了反复的变化。由于对其缺乏严格的定义,此类肿瘤的名称较为混乱,诊断名词应用存在争议。世界卫生组织(WHO)第5版提出了新的乳腺神经内分泌肿瘤诊断标准。本文从乳腺神经内分泌肿瘤的命名沿革与定义、分类和病理形态学特点及免疫标志物、分子遗传学变化、临床特征、临床治疗和预后以及目前仍存在的问题等多个方面进行梳理。鉴于乳腺神经内分泌肿瘤仍有较多需要解决的问题,建议国内同仁制定乳腺神经内分泌肿瘤相关诊断术语的使用规范,在对临床上比较罕见的原发性乳腺神经内分泌肿瘤进行深入研究的同时,针对伴有神经内分泌分化的浸润性乳腺癌开展多中心、分层规范化研究。   相似文献   

3.
乳腺神经内分泌癌约占乳腺肿瘤总数的2%~5%,发生于男性者则更少[1].1977年Cubilla等[2]首先报道了发生于乳腺的神经内分泌癌,此后国内外研究者也有少数病例报道,但关于男性乳腺神经内分泌癌报道很少.本文结合本院1例男性神经内分泌癌进行文献复习,探讨其病理特点、临床表现用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乳腺浸润性乳头状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影响腋窝淋巴结转移和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收集2000年4月~2008年1月天津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乳腺科收治的72例乳腺浸润性乳头状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 分析影响浸润性乳头状癌腋窝淋巴结转移的临床病理因素。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率, Log-rank检验进行生存率显著性检验, Cox比例风险模型用于单因素、多因素分析,评价各因素对预后的影响。结果: 72例乳腺浸润性乳头状癌的3年、 5年生存率分别为89.7%、83.7%。肿瘤大小及病程长短与浸润性乳头状癌腋窝淋巴结的转移存在相关性。单因素生存分析显示: ER、 PR的表达状况及治疗方法的选择是影响乳腺浸润性乳头状癌预后的相关因素。Cox多因素分析则显示仅治疗方法的选择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因素。结论:乳腺浸润性乳头状癌是一种多发生于绝经后妇女、 预后较好的浸润性特殊型癌, 其治疗方法的选择对患者的预后有重要影响, 该类型乳腺癌应在个体耐受的情况下行手术联合其他治疗方法的综合治疗以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相似文献   

5.
乳腺神经内分泌癌是一种少见的乳腺癌。2003年世界卫生组织(WHO)乳腺及女性生殖器官肿瘤组织分类将乳腺神经内分泌癌正式命名,并按其细胞形态学特点分为实性神经内分泌癌、非典型类癌、小细胞或燕麦细胞癌和大细胞神经内分泌癌四类,其中小细胞癌非常罕见。本文结合本院1例乳腺小细胞神经内分泌癌进行文献复习,探讨其临床病理特点、诊断、鉴别诊断供临床参考。  相似文献   

6.
背景与目的:乳腺包被性乳头状癌是一种少见的乳腺恶性肿瘤,术前诊断较困难。本研究旨在探讨乳腺包被性乳头状癌患者的资料,探讨临床病理特征、治疗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2010年在宁波市医疗中心李惠利医院甲乳外科就诊的11例乳腺包被性乳头状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1例乳腺包被性乳头状癌患者的中位年龄为64岁;肿块直径1.5~10 cm,多位于乳头乳晕区;B超表现为“囊性肿块伴有囊壁乳头状结节”。11例患者中3例肿瘤周围伴有导管内癌,3例伴有浸润性癌;所有患者ER、PR阳性,HER-2阴性,囊壁的肌上皮细胞标志物Actin、SMA、S-100、p63均为阴性,腋下淋巴结未见转移。在随访时间内,11例患者均存活,未发现肿瘤复发和转移。结论:乳腺包被性乳头状癌是一种好发于老年女性的恶性肿瘤,预后良好,肿瘤周围常伴发导管原位或浸润性癌。单独发生或伴发导管原位癌时,按照导管原位癌的原则治疗;伴发浸润性癌时按照浸润性癌的原则治疗。  相似文献   

7.
<正>乳腺神经内分泌癌是罕见的乳腺癌类型,仅占乳腺癌的2%5%。目前,关于乳腺神经内分泌癌的报道结果不一。我们对收治的41例乳腺神经内分泌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进行分析,探讨其发病特点、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一、资料与方法1.一般资料:收集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和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04年4月至2013年2月间收治的、经病理确诊的乳腺神经内分泌癌患者41例,诊断标准为:至少有  相似文献   

8.
目的 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invasive micropapillary carcinoma,IMPC)是一种特殊类型的乳腺浸润性癌,易发生淋巴管、血管侵犯,但对其预后的认识仍存在分歧.本研究拟探讨IMPC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相关性,为临床治疗提供指导.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形态学观察并评估2006-06-19-2015-10-28国家癌症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病理确诊的89例乳腺IMPC中微乳头状结构的比例,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ER、PR、HER2及Ki-67的表达,并对各临床病理因素进行生存分析.结果 肿瘤内微乳头状癌比例>50%组ER阳性率为85.7%,高于微乳头状癌比例25%~50%组(57.1%)和<25%组(40%),P=0.013;单纯性IMPC组伴脉管瘤栓比率为58.8%,高于混合性IMPC组的32.4%,P=0.018.随访资料显示,微乳头状癌比例>50%组复发/转移率为9.1%,低于微乳头状癌比例25%~50%组(28.6%)和<25%组(40.0%),P=0.047.Kaplan-Meier单因素生存分析显示,微乳头状癌成分>50%组无瘤生存期长于微乳头状癌成分25%~50%组与<25%组,χ2=4.296,P=0.038;ER阳性组无瘤生存期长于ER阴性组,χ2=5.324,P=0.021;原发肿瘤T1组无瘤生存期长于T2组,χ2=7.302,P=0.026.Cox多因素生存分析未发现,影响乳腺IMPC无瘤生存时间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 乳腺IMPC虽然易于发生脉管侵犯,但其侵袭性、转移能力及恶性度并不因而增高;原发肿瘤大小、ER状态、微乳头癌比例可能与其预后相关,但有待扩大样本及更长期随访数据的支持.  相似文献   

9.
乳管镜检查在乳腺神经内分泌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与目的:乳腺神经内分泌癌是乳腺癌的一种特殊类型,较为罕见,而以乳头溢液为主要表现的乳腺神经内分泌癌更为罕见,目前国内外文献报道不多.本研究通过回顾性分析以乳头溢液为主要表现的乳腺神经内分泌癌的临床资料,探讨乳管镜检查在以乳头溢液为唯一表现的乳线神经内分泌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通过乳管镜筛查发现的7例乳腺神经内分泌癌患者的临床表现、乳管镜下特点、病理检查结果以及术前影像学检查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7例患者均以乳头单孔血性溢液为首发症状,临床体检肿块不明显,术前超声和乳腺X线检查为阴性,细胞学检查均无恶性证据.7例患者乳管镜下共发现8处病灶(其中1例为双侧),5处表现单发乳头状新生物,3处表现为多发乳头状新生物.1处新生物周围管壁僵硬,其余7处管壁均光滑.所有病灶均在乳管镜定位下获得明确诊断.结论:乳管镜检查在以乳头溢液为唯一临床表现的乳腺神经内分泌癌的诊断中有重要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c-erbB-2、P53及bcl-2蛋白的检测多见于浸润性乳腺癌,但其在乳腺乳头状瘤病不典型增生及癌变中的表达少见报道。分析其在此类疾病中的表达,有助于了解肿瘤细胞增殖及凋亡在乳腺疾病进展中的作用。三者协同标记对于诊断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病恶变与否、导管内癌分化程度及判断预后具有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乳腺神经内分泌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情况。   方法  回顾性分析天津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2003年1月~2010年7月收治的32例乳腺神经内分泌癌的临床特征、病理特点、治疗及预后。   结果  32例乳腺神经内分泌癌均为女性,均以无痛性乳腺肿物就诊,发病年龄36~76岁,(平均58.3岁)。病理检查具有神经内分泌癌的形态学特点,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突触素(synaptophysin)阳性率为54.5%(6/11),抗神经特异性烯醇化酶(NSE)阳性率为83.3%(20/24),嗜铬素A(CgA)阳性率为93.75%(30/32),ER阳性率为84.375%(27/32),PR阳性率为68.75%(22/32),C-erbB-2阳性率为9.375%(3/32),P53阳性率为18.75%(6/32)。随访时间7~91个月(平均30个月),除1例患者因全身多发转移死亡,1例患者出现骨转移,1例出现肺部多发转移,均带瘤生存外,余皆无瘤生存。ER与PR之间呈正相关关系(P < 0.01),且阳性表达率较高;ER、PR均与P53呈负相关关系(P < 0.01、P < 0.05),P53阳性表达率较低。单纯乳腺神经内分泌癌与伴有其他类型癌的乳腺神经内分泌癌相比,在TNM分期中二者具有明显的差异,且有统计学意义(P < 0.05)。13例伴有其他类型癌的乳腺神经内分泌癌均为高级别的TNM分期,而19例单纯乳腺神经内分泌癌却均为低级别TNM分期。   结论   乳腺神经内分泌癌是一类少见的特殊类型乳腺癌,病理形态复杂,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神经内分泌指标是确诊该病的可靠依据。综合治疗有利于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延长无病生存时间。本研究提示乳腺神经内分泌癌多为雌孕激素依赖性乳腺癌,可接受内分泌治疗。单纯乳腺神经内分泌癌的TNM分期相对较低,不易发生淋巴结转移,预后较好。仍需大样本长时间随访观察以得出有关乳腺神经内分泌癌的生物学行为及预后的可靠结论。   相似文献   

12.
神经内分泌肿瘤(neuroendocrine neoplasm,NEN)是一类起源于神经内分泌细胞及肽能神经元的高度异质性的少见肿瘤。根据细胞分化的程度,NEN可分为分化好的神经内分泌瘤(neuroendocrine tumor,NET)和分化差的神经内分泌癌(neuroendocrine carcinoma,NEC)。药物治疗是进展期NEN患者首选的全身治疗方式。本文总结了近年来在NEN领域的重要药物临床试验进展,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而男性乳腺癌少见,男性乳腺囊内乳头状癌更为罕见。现报道1例男性乳腺囊内乳头状癌。  相似文献   

14.
张颖  周全  王玲玲 《肿瘤学杂志》2018,24(11):1122-1125
摘 要:[目的] 探讨伴间叶分化的乳腺化生性癌(metaplastic breast carcinoma with mesenchymal differentiation,MBC with mesenchymal differentiation)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免疫表型、鉴别诊断及对不同化疗药物的敏感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7例伴间叶分化的乳腺化生性癌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影像学资料、免疫表型、治疗及预后。 [结果] 7例患者均为女性,年龄28~68岁,平均年龄49岁,肿瘤直径1.8~4.0cm,4例为非特殊类型浸润癌,同时伴低-中级别导管原位癌和平滑肌肉瘤成分伴骨样分化,1例为梭形细胞癌伴骨肉瘤样改变,2例为高级别浸润性低分化癌伴软骨肉瘤样分化和神经内分泌分化。免疫表型 全部病例肿瘤组织均表达上皮标记。激素受体和Her-2均不表达。伴平滑肌肉瘤分化的肿瘤组织内TOPOⅡα蛋白高表达。[结论] 伴间叶分化的乳腺化生性癌需与伴异源性成分的乳腺叶状肿瘤鉴别,伴间叶分化的化生性癌可能对蒽环类药物敏感。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乳腺神经内分泌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情况。   方法  回顾性分析天津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2003年1月~2010年7月收治的32例乳腺神经内分泌癌的临床特征、病理特点、治疗及预后。   结果  32例乳腺神经内分泌癌均为女性,均以无痛性乳腺肿物就诊,发病年龄36~76岁,(平均58.3岁)。病理检查具有神经内分泌癌的形态学特点,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突触素(synaptophysin)阳性率为54.5%(6/11),抗神经特异性烯醇化酶(NSE)阳性率为83.3%(20/24),嗜铬素A(CgA)阳性率为93.75%(30/32),ER阳性率为84.375%(27/32),PR阳性率为68.75%(22/32),C-erbB-2阳性率为9.375%(3/32),P53阳性率为18.75%(6/32)。随访时间7~91个月(平均30个月),除1例患者因全身多发转移死亡,1例患者出现骨转移,1例出现肺部多发转移,均带瘤生存外,余皆无瘤生存。ER与PR之间呈正相关关系(P < 0.01),且阳性表达率较高;ER、PR均与P53呈负相关关系(P < 0.01、P < 0.05),P53阳性表达率较低。单纯乳腺神经内分泌癌与伴有其他类型癌的乳腺神经内分泌癌相比,在TNM分期中二者具有明显的差异,且有统计学意义(P < 0.05)。13例伴有其他类型癌的乳腺神经内分泌癌均为高级别的TNM分期,而19例单纯乳腺神经内分泌癌却均为低级别TNM分期。   结论  \t\t乳腺神经内分泌癌是一类少见的特殊类型乳腺癌,病理形态复杂,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神经内分泌指标是确诊该病的可靠依据。综合治疗有利于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延长无病生存时间。本研究提示乳腺神经内分泌癌多为雌孕激素依赖性乳腺癌,可接受内分泌治疗。单纯乳腺神经内分泌癌的TNM分期相对较低,不易发生淋巴结转移,预后较好。仍需大样本长时间随访观察以得出有关乳腺神经内分泌癌的生物学行为及预后的可靠结论。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乳腺包被性乳头状癌(encapsulated papillary carcinoma,EPC)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乳腺EPC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并进行随访,其中男性1例,女性14例。选择典型蜡块作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 15例患者年龄40~79岁,中位年龄64岁。肿瘤直径1.5~6.0 cm,平均3.4 cm。肿瘤周围有纤维包膜,大多数以乳头状结构为主,瘤细胞柱状排列、极性紊乱,并缺乏肌上皮细胞;部分肿瘤细胞排列成实性、筛状或微乳头状,其内可见纤维血管间隔。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肿瘤细胞弥漫表达ER和PR,包膜内及周缘均未见肌上皮标记CK5/6、p63和calponin表达,Ki-67增殖指数5%~30%。术后随访5-48月,12例获随访资料者中仅1例伴有微浸润的患者出现局部复发。结论 EPC被视为一种特殊亚型的浸润性癌,具有惰性的生物学行为和极好的预后,临床治疗可参照导管原位癌的治疗原则。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乳腺神经内分泌癌的病理特征及预后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山西省肿瘤医院2008年1月至2013年7月收治的7例乳腺神经内分泌癌患者的病理特征、临床特点、治疗及预后。结果7例乳腺神经内分泌癌患者均为女性,年龄41~60岁,平均年龄52.3岁,均以无痛性乳腺肿物就诊。患者病理特征具有神经内分泌癌的形态学特点,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突触素阳性6例,抗神经特异性烯醇化酶阳性6例,嗜铬素A阳性5例,雌激素受体阳性6例,孕激素受体阳性6例,CerbB-2阳性1例,p53阳性1例。术后随访9~24个月(平均15.6个月),患者均无瘤生存,无复发及远处转移。结论该7例乳腺神经内分泌癌患者的发病年龄低于国外报道,该病预后与其他乳腺癌类型无明显差异,均与临床分期及病理分型有关。有关乳腺神经内分泌癌的治疗及预后仍需大样本及长时间的随访观察。  相似文献   

18.
乳腺黏液癌是一种生物学行为相对惰性、预后较好的浸润性癌,但近年发现在这种类型的乳腺癌中存在一种以微乳头状结构为特征的亚型,其形态结构类似于浸润性微乳头状癌(IMPC)且较易发生淋巴结转移、预后差,目前临床上对于它的认识和了解还远远不够。本文将对此种含有微乳头状结构的乳腺黏液癌的临床特点、预后及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便对此亚型的乳腺癌有更清晰的认识。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喉神经内分泌癌的临床特征、病理表现、治疗手段、预后及早期病变支撑喉镜下激光治疗与开放性手术对比研究。方法 回顾1995年6月至2018年9月北京同仁医院耳鼻喉头颈外科25例病理证实的原发于喉的神经内分泌癌的临床病例资料。结果 25例喉神经内分泌癌中,典型类癌4例、不典型类癌13例、小细胞神经内分泌肿瘤6例、大细胞神经内分泌肿瘤1例,复合型神经内分泌癌(小细胞神经内分泌癌+中分化鳞癌)1例。15人接受支撑喉镜下CO2激光手术治疗,其中1人同时接受支撑喉镜下CO2喉肿物切除术+颈部淋巴节清扫术;7名患者行半喉切除术;3名患者行全喉切除术+术后放化疗。随访时间为3-102个月,中位随访时间26个月,25例患者3、5年总体生存率分别为64%及48%,其中,早期(T1,T2)喉类癌患者支撑喉手术患者5年生存率(66.7%)与开放性手术患者(50.0%)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喉神经内分泌肿瘤常发生于声门上会厌部位,喉镜下为广基底粗糙肿物表面不伴有坏死。最终确诊依靠术后综合病理和免疫组化指标。CO2激光治疗早期神经内分泌癌,可以取得与开放手术相同的治疗效果,减小创伤,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0.
消化道神经内分泌癌生长模式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消化道神经内分泌癌生长过程中的生长模式,寻找不同生长模式与治疗方案选择的关系.方法 将病例分为微肿瘤组和对照组两组.综合分析消化道神经内分泌癌肿瘤病灶的包膜有无、生长方式、脉管浸润、大体分型及其病理学的特征,应用统计学方法进行比较研究.结果 (1)微肿瘤组包膜完整者占75.0%,对照组包膜完整者占0%,有包膜但不完整者4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微肿瘤组大体分型均为轻微隆起型 ,对照组可出现轻微隆起型、Bormmann Ⅰ型、Ⅱ型、Ⅰ型 Ⅱ型,而Ⅲ型、Ⅳ型较为少见 .(3)微肿瘤组的肿瘤灶的生长模式多为膨胀性生长模式,而对照组的生长模式为浸润性生长模式,<10 mm的早期癌灶生长模式可见前方(深部)浸润倾向,而更大的癌灶其生长模式为前方和侧方均表现为浸润性生长模式.(4)微肿瘤组的癌灶脉管浸润占0%,对照组为 88.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5)微肿瘤组的淋巴转移发生率为0% ,对照组为72.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6)微肿瘤组的癌灶可内镜下切除治疗.结论 消化道神经内分泌癌的微肿瘤灶具有独特的生长模式,认识其生长模式,有助于治疗方案的选择.微肿瘤组的癌灶可内镜下切除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