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探索七氟醚对急性肾缺血-再灌注损伤肾功能的保护作用。方法选择健康 SD 大鼠90只,随机分为三组:伪手术组、对照组及七氟醚预处理组,建立肾缺血-再灌注模型,测定各组大鼠平均动脉压(MAP)、二氧化碳分压(PCO2)、血清尿素氮(BUN)、肌酐(Cr)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变化,HE 染色观察各组大鼠肾组织病理改变。结果随着七氟醚预处理浓度的增加,大鼠 MAP 呈下降趋势,但在七氟醚浓度2%-3%的临床常用剂量范围内,大鼠的 MAP 波动于92.1±6.0 mmHg。各组肾缺血前与再灌注后,PCO2浓度无明显变化。对照组及七氟醚预处理组 BUN 和 Cr 于再灌注后12 h、24 h 均明显高于伪手术组(P <0.05),但七氟醚预处理组再灌注后12 h、24 h 的BUN、Cr 水平均较对照组明显下降(P <0.05)。七氟醚预处理组和对照组均较伪手术组血清 SOD 活力减低,但七氟醚预处理组 SOD 活力较对照组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肾脏病理观察发现伪手术组肾脏组织结构完整,对照组肾脏外髓部分组织结构严重破坏,而七氟醚预处理组肾脏组织破坏较小,肾小管组织相对完整。结论七氟醚吸入式麻醉能够有效降低 BUN、Cr 水平,保护 SOD 活力,对急性肾缺血-再灌注损伤肾功能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2.
乳化异氟醚预处理对缺血再灌注大鼠心肌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乳化异氟醚预处理对缺血再灌注大鼠心肌的保护作用.方法 随机将40只大鼠分为假手术组、生理盐水组、脂肪乳组和乳化异氟醚组,每组10只,建立大鼠心脏缺血再灌注模型.假手术组不结扎冠状动脉,其他3组分别于缺血再灌注前30 min,静脉注入0.9%生理盐水、30%脂肪乳和6.9%的乳化异氟醚达30 min(3.5 ml/kg/h).缺血30 min再灌注3 h后,检测心肌组织丙二醛(MDA)含量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HE染色观察心肌病理学变化,电镜观察心肌细胞的超微结构改变.结果 缺血再灌注后.生理盐水组及脂肪乳组大鼠心肌MDA含量升高,SOD活性降低,与乳化异氟醚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 乳化异氟醚预处理对缺血再灌注大鼠心肌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再灌注期腹腔注射内毒素脂多糖(LPS)对大鼠肝脏缺血/再灌注(I/R)损伤的影响以及异氟醚(ISO)预处理的干预作用.方法 将32只SD大鼠随机均分为4组:假手术(Sham)组、单纯肝脏I/R组、肝脏I/R复合LPS损伤(I/R+LPS)组及ISO预处理组.I/R+LPS组吸氧预处理后间隔0.5 h进行肝脏缺血1 h、再灌注4 h,再灌注开始时腹腔内注入LPS;ISO预处理组以ISO吸入预处理0.5 h,间隔0.5 h后进行I/R损伤操作,再灌注开始时腹腔内注入LPS.再灌注4 h处死各组动物,留取肝脏及血液标本;观察各组肝组织病理学改变,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变化以及肝组织TNF-α、髓过氧化物酶(MPO)活性的改变.结果 与Sham组比较,损伤各组血清ALT、AST、TNF-α及肝组织TNF-α、MPO活性均显著升高(P均<0.01);与I/R组比较,I/R+LPS组肝脏损伤和炎症细胞因子反应明显较重(P<0.05或P<0.01)l与I/R+LPS组比较,ISO预处理组肝脏的病理损伤明显较轻,血清ALT、AST、TNF-α水平及肝组织MPO活性和促炎细胞因子TNF-α的表达水平均显著降低(P均<0.05).结论 再灌注期复合LPS腹腔注射明显加重了肝脏的损伤和炎症细胞因子反应,ISO预处理可明显减轻复合损伤介导的炎症反应,保护肝脏.  相似文献   

4.
七氟醚对在体家兔肺缺血再灌注损伤炎性反应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七氟醚对在体家兔肺缺血再灌注损伤(IR)后炎症反应的影响.方法:72只日本雄性大白兔据Eppinger法建立肺IR模型.随机分4组,每组18只,假手术组(S组),开胸游离肺门未行IR处理.缺血再灌注组(IR组):开胸游离肺门并阻断45 min,开放灌注60及120 min.七氟醚+缺血再灌注组(Sev-IR组),吸入1个肺泡最低有效浓度(1 MAC)七氟醚30 min后阻断肺门45 min.开放灌注60及120 min.七氟醚组(Sev-S组),吸入1 MAC七氟醚30 min后,开胸游离肺门未行IR处理.各组分别在缺血45 min(T1)、再灌注60 min(T2)及120min(T3)处死6只动物测定肺组织湿干比重(W/D)和肺组织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6(IL-6)和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mRNA含量.结果:IR组和Sev-IR组再灌注期间肺组织中W/D和TNF-α、IL-6、ICAM-1mRNA含量均显著升高(P<0.05),而七氟醚预先给药减弱了上述指标的升高(P<0.05).结论:七氟醚通过抑制肺IR过程中TNF-α和IL-6的释放和ICAM-1 mRNA的表达,对肺IR有一定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七氟醚预处理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GFAP表达变化。方法建立大鼠七氟醚预处理及局灶脑缺血(PMCA)模型,应用免疫荧光方法观察七氟醚预处理(2%sevoflurane,2 h)+再灌注损伤后不同时间点(6 h、24 h4、8 h、72 h)GFAP表达的变化。结果再灌注损伤后随时间延长,GFAP表达逐渐增多,于缺血后24 h达高峰。七氟醚预处理各时间点GFAP表达明显降低,尤其在缺血周边区明显,与缺血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七氟醚预处理明显抑制星形胶质细胞活化及反应性增生可能是七氟醚预处理的脑保护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6.
七氟醚对兔肺缺血-再灌注损伤中血红素氧合酶-1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七氟醚对兔肺缺血-再灌注损伤的血红素氧合酶-1(heme oxygenase-1,HO-1)的影响。方法健康雄性日本大耳白兔24只,随机分成四组(n=6)。假手术组(S组):开胸游离左肺门后,未行缺血-再灌注处理;缺血-再灌注组(IR组):阻断左肺门45min后松开血管夹再灌注120min;七氟醚-缺血再灌注组(Sev-IR组):先吸入1MAC七氟醚30min后行缺血-再灌注;七氟醚组(Sev-S组):持续吸入1MAC七氟醚30min,未予缺血-再灌注处理。缺血45min,再灌注120min时处死兔,观察各组肺组织HO-1活性,肺组织湿干重比(W/D)、肺泡损伤数(IRA)及电子显微镜观察肺组织超微结构的改变。数据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再灌注120min后IR组和Sev-IR组肺组织W/D、IRA值均高于S组(P<0.01),而Sev-IR组的这两个指标较IR组均有明显降低(P<0.01);再灌注120min后IR组和Sev-IR组肺组织HO-1活性分别为(489.86±72.18)和(758.67±111.15)较S组(135.58±36.47)均明显升高(P<0.01);与IR组相比,Sev-IR组肺组织HO-1活性明显升高(P<0.01)。肺组织的电镜结果显示七氟醚使IR诱导的超微结构损伤减轻。上述指标于S和Sev-S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七氟醚可增强肺组织HO-1活性,这是其对肺IR损伤发挥的保护作用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7.
吴志  伍俏媚  翟原生 《新医学》2012,43(8):552-555
目的:探讨七氟醚预处理对大鼠心脏缺血-再灌注损伤(IRI)中细胞凋亡的影响及Akt/NF-κB表达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健康SD大鼠30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组(P组)、IR组和七氟醚预处理组(S组),每组各10只。P组不进行任何IR处理。S组予吸入2%七氟醚30 min,洗脱15 min,IR组在该45 min内不作预处理的,然后阻断两组大鼠冠状动脉前降支20 min,随后再灌注2 h。采用TUNEL法检测原位凋亡细胞,计算细胞凋亡指数。采用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p-Akt和NF-κB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与P组相比,IR组和S组的细胞凋亡指数增加,p-Akt和NF-κB蛋白表达明显上调(P均<0.01);与IR组比较,S组的细胞凋亡指数下降,p-Akt蛋白表达水平进一步升高,NF-κB蛋白表达水平则下降(P均<0.01)。结论:七氟醚预处理能够抑制IR所致的心肌细胞凋亡,其作用机制可能与上调p-Akt表达,抑制NF-κB的活性有关。  相似文献   

8.
AQP2是特异性表达在集合管上皮细胞膜上水通道蛋白,影响原尿重吸收、浓缩、稀释的重要转运通道,在肾脏缺血-再灌注损伤后12-48小时表达显著减低,且与缺血时间呈正相关[1].本研究从分子学上探讨大鼠肾缺血-再灌注损伤(IRI)后肾脏集合管AQP2的表达和吸入麻醉剂七氟醚预处理对急性肾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地氟醚预处理在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保护作用,研究其对多种炎症因子,肝脏氧自由基(reacive oxygen species,ROS)产生和组织炎症细胞浸润的影响,并探讨其产生肝脏保护作用的机制。方法:选择择期在硬膜外阻滞复合全麻下行肝部分切除术的患者60例,随机分为地氟醚预处理组(干预组)和无地氟醚预处理组(对照组),每组30例。干预组予静脉顺序诱导后气管插管,外科切皮前开始吸入地氟醚1.0MAC,持续30min后予洗脱10min,其后予异丙酚静脉维持麻醉。对照组予静脉顺序诱导后气管插管,整个手术过程仅由异丙酚静脉维持麻醉。2组患者均在进行肝部分切除时阻断肝门血流15~20min,然后再恢复肝血流。肝脏再灌注后1h获取对侧肝脏组织,观察肝组织形态学变化并检测肝组织丙二醛水平。分别在诱导后切皮前、阻断肝门血流10min、恢复肝血流后20min、恢复肝血流后1h及术后第1、第3、第5天抽取患者静脉血检测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总胆红素(TB)、结合胆红素(CB)、谷氨酰转肽酶(-/一GT)水平。结果:2组患者术后第1、第3、第5天ALT、AsT、TB、cB及rGT水平均较术前呈上升趋势;经地氟醚干预后,干预组ALT、AST、TB、CB及rGT水平上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组肝组织MDA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地氟醚预处理可以减轻肝切除手术患者的肝功能损害及炎症细胞对肝组织的浸润,并能减少肝ROS的生成,对肝脏的缺血再灌注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前有关减少缺血再灌注损伤(ischemia reperfusion injury,IRI)的经典方法是缺血预处理(ischemic preconditioning,IPC),即通过对心脏进行反复多次短暂的缺血刺激,来提高心肌本身对随后较长时间的缺血再灌注损伤的耐受力.IPC已经应用于如冠状动脉球囊血管成形术、冠状动脉...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缺血预处理 (IPC)对肝硬化肝脏缺血再灌注 (I R)损伤的保护作用以及 IPC对 P 选择素表达的影响和作用。方法 :2 4只雄性肝硬化 SD大鼠 ,随机分为 3组 ,每组 8只 :假手术组 (SO组 ) ,缺血再灌注组 (I R组 ) ,缺血预处理组 (IPC组 )。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肝组织三磷酸腺苷 (ATP)、二磷酸腺苷(ADP)、一磷酸腺苷 (AMP)并计算能荷 (EC) ,用全自动生化仪测定血清丙氨酸转氨酶 (AL T)、天冬氨酸转氨酶 (AST)、乳酸脱氢酶 (L DH) ,记录肝脏胆汁分泌量 ,用链霉菌抗生物素蛋白过氧化酶 (SP)法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肝组织 P 选择素蛋白表达 ,并计算肝组织中性粒细胞浸润数和丙二醛含量 (TBA法 )。结果 :再灌注12 0分钟后 ,IPC组 ATP含量和 EC水平明显高于 I R组 ,AL T、AST、L DH释放受到明显抑制 (P均 <0 .0 0 1) ,肝组织胆汁分泌量明显多于 I R组 (P<0 .0 1) ,肝组织中性粒细胞浸润数受到抑制 (P<0 .0 5 ) ,丙二醛产生明显减少 (P<0 .0 0 1)。与 I R组比较 ,IPC组肝细胞 P选择素蛋白表达受到明显抑制 (P<0 .0 5 )。结论 :缺血预处理通过抑制肝组织 P选择素的表达 ,减少中性粒细胞黏附浸润 ,从而减轻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程度 ,保护肝功能  相似文献   

12.
背景:根据中医“治未病”理论,近年来提出了针刺预处理扶正学说。目的:证实针刺预处理脑组织提取液的抗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作用。设计:随机对照实验。单位:湖北中医学院针灸推拿研究所及解剖组胚教研室。材料:实验于2003—09/2004—07在湖北中医学院针灸推拿研究所完成;选用成年Wistar大鼠102只。20只用于脑组织提取液制备,82只用于后续实验。方法:以“肾俞”、“百会”穴针刺预处理大鼠,制备正常及针刺预处理脑组织提取液。82只大鼠随机分6组。空白对照组5只行空白对照,假手术对照组15只行假手术,脑缺血再灌注对照组16只行脑缺血再灌注造模,生理盐水对照组16只先行生理盐水腹腔注射,再行脑缺血再灌注造模,正常脑组织提取液对照组15只先行正常脑组织提取液腹腔注射,再行脑缺血再灌注造模,针刺预处理脑组织提取液组15只先行针刺预处理脑组织提取液腹腔注射,再行脑缺血再灌注造模。腹腔注射分别于脑缺血造模前2h和1h进行,每只大鼠共注射2次,1mL/次。上述除空白对照组外,其他各组大鼠分别于术后1,3,7d取材(即各分3小组:每小组5只)。各组动物分别于相应时间段取材,脑组织石蜡包埋切片,光镜下进行脑组织病理学观察,在400倍镜下进行存神经元计数,计数区域为各片顶皮质I区V层(内锥体层)。主要观察指标:①脑组织病理学观察。②脑顶皮质I区V层幸存神经元计数。结果:实验过程中共有2只动物死亡,脑缺血再灌注对照组和生理盐水对照组各1只,100只大鼠实验数据进入结果分析。①脑组织病理学观察结果:除空白对照组和假手术对照组外,其他各组各时间段脑片镜下均可见弥散性神经元缺血缺氧性病理改变,但均无灶性坏死区。②脑顶皮质I区V层幸存神经元计数:再灌注1d,脑缺血再灌注对照组幸存神经元密度较空白对照组显著降低[(338.8&;#177;31.2),(753.4&;#177;60.8)个/mm^2,F=129.36.P〈0.051;再灌注3,7d神经元变性进一步加剧,但两者间无差异(F=1.76,P〉0.05)。各时间段生理盐水对照组、正常脑组织提取液对照组与脑缺血再灌注对照组间的正常及针刺预处理脑组织提取液差异不显著(F=1.76,P〉0.05)。在3个时间段针刺预处理脑组织提取液组幸存神经元密度均显著高于脑缺血再灌注对照组[(438.1&;#177;41.0),(338.8&;#177;31.2)个/mm^2;(296.4&;#177;27.1),(124.8&;#177;13.4)个/mm^2;(269.5&;#177;30.4).(1324&;#177;15.7)个/mm^2,F=129.36,P〈0.05]。结论:以肾俞、百会穴针刺预处理脑组织提取液行大鼠腹腔注射,可使随后发生的脑缺血再灌注引起的神经元丢失数量显著减少,针刺预处理脑组织提取液已产生明显的对抗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作用。  相似文献   

13.
背景:根据中医"治未病"理论,近年来提出了针刺预处理扶正学说.目的:证实针刺预处理脑组织提取液的抗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作用.设计:随机对照实验.单位:湖北中医学院针灸推拿研究所及解剖组胚教研室.材料:实验于2003-09/2004-07在湖北中医学院针灸推拿研究所完成;选用成年Wistar大鼠102只.20只用于脑组织提取液制备,82只用于后续实验. 方法:以"肾俞"、"百会"穴针刺预处理大鼠,制备正常及针刺预处理脑组织提取液.82只大鼠随机分6组.空白对照组5只行空白对照,假手术对照组15只行假手术,脑缺血再灌注对照组16只行脑缺血再灌注造模,生理盐水对照组16只先行生理盐水腹腔注射,再行脑缺血再灌注造模,正常脑组织提取液对照组15只先行正常脑组织提取液腹腔注射,再行脑缺血再灌注造模,针刺预处理脑组织提取液组15只先行针刺预处理脑组织提取液腹腔注射,再行脑缺血再灌注造模.腹腔注射分别于脑缺血造模前2 h和1 h进行,每只大鼠共注射2次,1 mL/次.上述除空白对照组外,其他各组大鼠分别于术后1,3,7 d取材(即各分3小组:每小组5只).各组动物分别于相应时间段取材,脑组织石蜡包埋切片,光镜下进行脑组织病理学观察,在400倍镜下进行存神经元计数,计数区域为各片顶皮质Ⅰ区Ⅴ层(内锥体层).主要观察指标:①脑组织病理学观察.②脑顶皮质Ⅰ区Ⅴ层幸存神经元计数.结果:实验过程中共有2只动物死亡,脑缺血再灌注对照组和生理盐水对照组各1只,100只大鼠实验数据进入结果分析.①脑组织病理学观察结果:除空白对照组和假手术对照组外,其他各组各时间段脑片镜下均可见弥散性神经元缺血缺氧性病理改变,但均无灶性坏死区.②脑顶皮质Ⅰ区Ⅴ层幸存神经元计数:再灌注1 d,脑缺血再灌注对照组幸存神经元密度较空白对照组显著降低[(338.8±31.2),(753.4±60.8)个/mum2,F=129.36,P<0.05];再灌注3,7 d神经元变性进-步加剧,但两者间无差异(F=1.76,P>0.05).各时间段生理盐水对照组、正常脑组织提取液对照组与脑缺血再灌注对照组间的正常及针刺预处理脑组织提取液差异不显著(F=1.76,P>0.05).在3个时间段针刺预处理脑组织提取液组幸存神经元密度均显著高于脑缺血再灌注对照组[(438.1±41.0),(338.8±31.2)个/mm2;(296.4±27.1),(124.8±13.4)个/mm2;(269.5±30.4),(132.4±15.7)个/mm2,F=129.36,P<0.05].结论:以肾俞、百会穴针刺预处理脑组织提取液行大鼠腹腔注射,可使随后发生的脑缺血再灌注引起的神经元丢失数量显著减少,针刺预处理脑组织提取液已产生明显的对抗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作用.  相似文献   

14.
研究发现,瘦素(Leptin)不仅作用于体重平衡调控环路和能量代谢反馈调节过程,还能作为炎症细胞因子在急性应激反应中发挥一定的作用。探讨大鼠肝脏缺血/再灌注(I/R)损伤时血清Leptin蛋白及脂肪组织LeptinmRNA水平的变化规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缺血预适应(IP)对在体大鼠肺缺血-再灌注(I/R)损伤细胞凋亡及热休克蛋白(HSP70)表达的影响,探讨其作用的可能机制.方法 雄性SD大鼠36只,随机分为3组:假手术(SO)组,缺血.再灌注(I/R)组,缺血预适应(IP)组,每组12只.I/R组开胸后用无创微血管钳钳夹肺门远心端,阻断肺门(观察肺无舒缩为阻断标准),建立在体肺脏L/R损伤模型.IP组于缺血开始前,应用3个循环的5min缺血+5 min灌注进行预处理.假手术组仅予开胸术.各组均于2h、5 h时结扎肺门取出左肺.用原位末端标记法(TUNEL)检测细胞凋亡指数,免疫组化法测定HSPT0表达.计算肺湿干比(W/D),肺泡损伤数定最评价指标(IQA),同时在光镜与电镜下观察肺脏的病理形态学和超微结构的改变.为应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组间两两比较采用scheffe检验.结果 与SO组比较,I/R组凋亡指数2 h点为21.37±4.35、5h点为19.67±3.64,均增加(P=0.000),HSP 70表达2 h点为0.187±0.019、5 h点为0.207±0.021均增加(P=0.000),W/D 2 h点为6.65±0.85、5 h点为7.10±0.94,均增加(P=0.000),IQA 2 h点为45.95±2.82、5 h点为55.77±3.24均显著升高(P:0.000).与I/R组比较,IP组凋亡指数2 h点为14.02±3.15(P=0.005)、5 h点为12.18±2.29(P=0.001),均明显下降,HSP70表达2 h点为0.240±0.017(P=0.000)、5 h点为0.260±0.022(P=0.002),均增强,W/D 2 h点为5.39±0.36(P=0.074)、5 h点为5.47±0.44(P=0.003),有不同程度降低、IQA 2 h点为25.77±3.77、5 h点为30.35±3.6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肺脏超微结构损害和肺水肿程度明显减轻.结论 缺血预适应对肺缺血.再灌注损伤有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是通过上调HSP70的表达而抑制细胞凋亡来实现的.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异丙酚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神经型一氧化氮合酶(nNOS)表达的影响及其可能的脑保护机制。方法78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3组:假手术组(s组,n=6);缺血.再灌注组(I-R组,n=36);异丙酚干预组(P组,n=36)。I-R组和P组按不同再灌注时间又随机分为三个亚组:1h亚组、3h亚组、6h亚组(n=12)。采用右侧大脑中动脉线栓法(MCAO)建立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s组行假手术操作,但不行线栓法阻断血流及药物干预;I-R组于缺血2h后再灌注时即刻右侧侧脑室注射生理盐水(1mg/kg);P组于缺血2h后再灌注时即刻右侧侧脑室注射1%异丙酚(1mg/kg)。所有大鼠于再灌注前进行神经学功能评分;分别于各再灌注时间点断头取脑组织,1Trc染色法测定脑梗死灶(n=6);苏木精.伊红(HE)染色观察脑组织病理学变化(n=6);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测定nNOS蛋白表达(n=6)。结果与I-R组比较,P组神经学功能评分降低(P〈0.05)。在I-R组内,与1h亚组比较,3h亚组和6h亚组脑梗死灶明显增大(P〈0.05);P组3h亚组、6h亚组与I-R组同时间亚组比较.脑梗死灶减小(P〈0.05)。S组神经细胞结构完整;I-R组神经细胞结构破坏,有核分裂及核溶解;与I-R组比较.P组脑组织病理学改变减轻。s组仅有少量nNOS蛋白表达;在I.R组内,nNOS蛋白在1h亚组表达升高,在3h亚组表达到高峰,6h亚组与3h亚组比较表达降低(P〈0.05);P组3h亚组、6h亚组与I—R组同时间亚组比较,nNOS蛋白表达减少(P〈0.05)。结论异丙酚抑制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后nNOS蛋白的表达,可能是其脑保护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右美托咪定(Dex)预处理对于肝癌切除手术患者的肝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方法 前瞻性选取辽宁省朝阳市第二医院拟实施半肝切除手术治疗的95例原发性肝细胞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预处理组48例和常规组47例,预处理组手术前给予Dex 0.7μg/kg,10 min内输注完毕,后以0.4μg/(kg...  相似文献   

18.
蛋白酶抑制剂对肝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目的:探讨蛋白酶抑制剂及中性粒细胞在肝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大鼠部分肝缺血-再灌注模型,将健康雄性SD大鼠32只随机分为4组,手术对照组(A组),肝缺血90分钟组(B组),肝缺血90分钟,再灌注120分钟组(C组),肝缺血90分钟,再灌注120分钟加缺血前30分钟静注乌司他丁组(D组),观察动物肝组织病理切片;分别测定血浆中天冬氨酸转氨酶(AST),丙氨酸转氨酶(ALT),乳酸脱氢酶(LDH)浓度,测定肝组织中髓过氧化物酶(MPO)含量,结果:光镜下B,C2组与A组比较,肝小叶结构紊乱,肝血窦和中央静脉有程度不同的淤血,有的肝血窦变窄,内皮细胞及肝细胞普遍水肿变性;C组肝细胞坏死较B组明显;D组上述改变明显减轻,血浆中肝功能酶学指标显著升高(B,C组与A组比较,P均<0.05),肝组织中MPO活性升高,以再灌注120分钟组为著(C组与A组比较,P<0.01),D组血浆中ALT,AST,LDH和MPO含量均较C组明显下降,结论:肝缺血-再灌注时,聚集,黏附在肝组织中的大量中性粒细胞通过释放蛋白酶造成肝损伤,蛋白酶抑制剂乌司他丁能明显减轻这种损伤,保护肝功能。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雷米普利衍生物雷米普利酸预处理对大鼠缺血再灌注心肌的保护作用,并分析其作用途径与缓激肽的关系。方法:实验于2004—06/2005-01在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药理学教研室完成。成年Wistar大鼠60只随机分为4组,空白对照组;生理盐水模型对照组;雷米普利酸组(30μg/kg);B1650+雷米普利酸组(125μg/kg+30μg/kg),各组均为15只。①制备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除空白对照组行冠状动脉左室支下穿线不结扎外,其余各组均结扎30min后,再灌注60min。模型对照组与雷米普利酸组均于结扎前10min分别静脉输入等容量生理盐水和雷米普利酸持续10min;B1650+雷米普利酸组结扎前20min输入B1650,持续时间10min,再输入雷米普利酸持续10min。②心电监测:记录各组大鼠再灌注30min内心律失常出现的时间、持续时间、室性心动过速和室颤的发生率、再灌注后15,60min时ST段的变化。③心肌组织指标检测:观察各组再灌注后,心肌一氧化氮合酶、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丙二醛和一氧化氮含量的变化。结果:60只大鼠均进入结果分析。①各组大鼠缺血再灌注,心律失常变化:雷米普利酸组在心肌缺血再灌注60min后,其心律失常出现时间明显延长(P〈0.01),而持续时间、室性心动过速、室颤的发生率及再灌注15,60min ST段的抬高程度均较B1650+雷米普利酸组与模型对照组显著降低(P〈0.01)。②缺血再灌注大鼠,心肌一氧化氮含量和一氧化氮合酶活性的变化:空白对照组一氧化氮含量为(12.2~2.1)μmol/L,模型对照组及B1650+雷米普利酸组显著下降[(8.7~1.9),(8.9~1.3)μmol/L,P〈0.01],雷米普利酸组显著高于模型对照组与B1650+雷米普利酸组[(13.8~2.5)μmol/L,P〈0.01];模型对照组再灌后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总一氧化氮合酶活性下降[(18.50~5.55),(27.17~4.67)nmol/(min&;#183;g),P〈0.01],雷米普利酸组显著高于模型对照组[(25.64&;#177;5.24)nmol/(min&;#183;g),P〈0.05]。③缺血再灌注大鼠丙二醛含量和超氧化物歧化酶、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的变化:雷米普利酸组超氧化物歧化酶、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力均显著高于模型组(P〈0.01),雷米普利酸组丙二醛含量显著低于模型对照组(P〈0.01);而B1650+雷米普利酸组在预先静脉注射B1650后,再给予雷米普利酸,则雷米普利酸抗心肌缺血再灌注所致丙二醛升高的作用被减弱,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一氧化氮产生不足是心肌再灌注损伤的主要因素,雷米普利酸通过调节缓激肽活性,维持正常一氧化氮水平对缺血再灌注心肌损伤大鼠可产生药理预适应保护作用,该作用由缓激肽所介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