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多发性脑梗塞痴呆45例临床报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报告多发性梗塞性痴呆(MID)45例,轻度痴呆26例,占57.8%,中度痴呆15例,占33.3%,重度痴呆4例,占8.9%。CT扫描发现梗塞灶130个,平均2.8个。梗塞灶体积>10ml者14例;4~10ml者18例;小于4ml者13例。梗塞灶部位以基底节、皮质下白质、丘脑、内囊多发性梗塞多见。基底节梗塞产生痴呆者病灶比皮层下梗塞者小,其体积常<4ml。伴有多发性皮质下病变的丘脑梗塞多见,有智能障碍,而少见于无痴呆的多梗塞病人。本文资料推测梗塞容积<50ml时,痴呆综合征与脑萎缩明显相关。  相似文献   

2.
本文研究了30例多发性梗塞性痴呆(MID)患者和相应年龄对照组的头颅 CT 表现。病人和方法符合 DSM (?)血管性痴呆标准的30例 MID 患者,男29、女1例,平均年龄61.4岁。Hachinski 缺血评分7~15(平均10.14)分。对照组男21、女9人,平均年龄55.1岁,为头痛和晚发性癫痫患者,  相似文献   

3.
作者前瞻性研究193例住院痴呆病人,以评价 CT 对 Alzheimer 病(AD)及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VD)的鉴别诊断作用。193例中完全符合 AD临床标准者68例,完全符合 VD 临床标准者125例。根据临床和 CT 资料,又进一步将 VD 分为多发性梗塞性痴呆(multi-infarct dementia,MID)79例和可能的血管性痴呆(probable vascular dementia,PVD)46例。CT 扫描由两位不了解病人诊断的医生进行。主要根据 CT 所见的脑梗塞部位、脑室周围白质低密度(white matter low attenuation,WMLA)改变和  相似文献   

4.
我科在近一年内对有情感智能障碍、既往有高血压、中风的5例病人进行了CT扫描,均发现有脑萎缩及多灶性腔隙性梗塞。其中3例还有大片梗塞灶,其临床表现及CT符合多发性梗塞性痴呆(MID)的诊断,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女性1例,男性4例,年龄43~75岁(平均62.2岁),均有高血压病史(平均8.8年),1~5次中风史(平均2.8次)。2例合并有吞咽困  相似文献   

5.
著者从脑循环代谢方面通过PET测定研究了本课题。选健康老年7例;经CT证实无大脑皮质病变的基底节或深部白质1.0cm以下的多发性脑梗塞(MI)21例及多发梗塞性痴呆(MID)23例,均在其末次梗塞发作1个月后的慢性期行PET;对MI21例中的8例、MID 23例中的7例按2~36个月间  相似文献   

6.
多发性脑梗塞痴呆(Multi-infarctDementia,MID)是Hachinski氏1974年首先提出的,现已引起人们的重视。临床医生对多发性脑梗塞通过在CT或磁共振成象(MRI)上的表现巳容易诊断,但对由此引起的痴呆却苦于缺乏一种简便易行的测验方法。以往使用的WAIS法检查时间很长患者难以承受,而且受文化教育程度的差异影响颇大。因此,作者试图对国外两种简易智力测验表进行比较,并对CT和MRI与MID的某些相互关系进行研究。指出CT对腔隙性脑梗塞诊断的准确性值得重新评价,MRI对微小梗塞灶、脑干梗塞灶和小脑梗塞灶的识别能力明显优于CT,是缺血性脑梗塞较好的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7.
多发性梗塞性痴呆(MID)是常见的血管性痴呆。现对我院经磁共振成象(MRI)及CT诊断的多发性脑梗塞中26例MID和40例疑痴呆资料进行了分析。临床资料 66例中男53例,女13例,年龄50~84岁。患者均在意识清醒状态下采用日本长谷川痴呆量表测验,15分以下为痴呆。本组中有高血压、动脉硬化史58例,冠心病史36例,脑卒中史36例,糖尿病史13例。其中急性起病54例,亚急性起病10例,慢性起病2例。本组病例均有不同程度的智力减退,头痛、头晕者55例,言语欠流利者22例,假性球麻痹者30例,精神不安者28例,强哭强笑者33例,尿失禁者15例,肢体麻木者48例,肢体瘫痪者48例,锥体束征  相似文献   

8.
无神经系统局灶体征的多发性梗塞性痴呆(MID)容易误诊、误治。近年来我院收治12例。 临床资料:男7例、女5例,年龄54~82岁。  相似文献   

9.
本组41例痴呆患者。经长谷川简易智能量表测定和改进的赫金斯基缺血评分诊断为多发性梗塞性痴呆(MID),并做CT或MRI检查。其临床特点为突然发病,阶梯样衰退,病程起伏,有卒中病史和局灶性神经系统体征。CT和MRI是诊断该病的有价值的形态学检查。  相似文献   

10.
多发性脑梗塞痴呆(MID)这个诊断名词由Hachinskj氏(1974)首先提倡使用。多年来,有关的病理及CT研究资料不断增多,核磁共振成像(MRI)技术的临床应用又为MID的形态学诊断提供了更为先进的工具,显示出超乎寻常的优越性。本文结合24例MRI资料及112例CT资料对MID的有关临床问题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11.
脑血管疾病是除 Alzhcimer 病(AD)外痴呆的最常见原因,其中多发性梗塞性痴呆(MID)又是最常见的一种。“血管性痴呆”指缺血、出血或缺氧等血管性疾病引起的痴呆,但通常该概念却局限于缺血性血管性痴呆(IVD)。从病理和临床表现来看,IVD 可有两种不同的情况,一是多次缺血性脑梗塞导致的进行性精神异常,传统称为 MID;二是慢性缺血而小伴明显脑梗塞造成的认知障碍。本文将主要讨论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对比分析MRI与CT影像检查在老年多发性脑梗死病人诊断中的作用.方法 选取我院2008年6月至2009年6月收治的126例老年多发性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进行MRI和CT检查,将患者按照脑梗死发生的时间、梗死部位、梗死灶大小、是否发展为血管性痴呆等情况进行分组统计,比较不同情况下MRI和CT对多发性脑梗死的诊断结果,分析MRI和CT用于诊断老年多发性脑梗死的临床特点.结果 按照梗死发生时间分组,颅脑CT对于早期脑梗死的诊断阳性率明显低于MRI(P <0.05);按照梗死灶大小分组,颅脑CT对于小病灶的检出率明显低于MRI;按照梗死部位分组,颅脑CT对于脑干及小脑部位的梗死检出率明显低于MRI;按照是否为血管性痴呆分组,颅脑CT对于非血管性痴呆组患者的梗死检出率明显低于MRI(P <0.05),而对于血管性痴呆的梗死阳性检出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对于多发性脑梗死病人而言,颅脑CT和MRI都是重要的辅助诊断手段,但MRI对于早期、小病灶、后颅凹梗死灶、多发脑梗死痴呆的梗死病灶检出率明显高于CT.  相似文献   

13.
我科6个月内进行颅脑CT1000例、其中发现45例基底节腔隙梗塞,经神经内外科医师检查为Parkin-son综合征、痴呆与卒中。计男34例,女11例;年龄55~87岁;其中呈现Parkinson综合征17例(38%),急性轻偏瘫14例(31%),Parkinson综合征并急性偏瘫9例(20%).癫痫及痴呆共5例(11%)。CT扫描所见:(1)腔隙梗塞数目:Parkinson综合征组为2.8±1.6;急性轻偏瘫组为2.6±1.2;Parkinson综合征并急性偏瘫组  相似文献   

14.
多发脑梗塞性痴呆(MID)是血管性痴呆中最常见类型。我们对MID的梗塞次数、病灶数目、病损容积、病灶分布、脑白质异常及脑萎缩与梗塞后非痴呆患者进行对比观察,探讨其相关因素,报道如下: 资料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病例选于我院干部病房及神经内科病房1989年1月~1995年1月住院患者。入选患者全部符合美国精神病学会诊断和统计手册修订第3版的痴呆诊断标准(DSM-Ⅲ R),采用Falstein  相似文献   

15.
多发梗塞性痴呆(multi-infarct dementia,MID)是老年人除Alzheimer氏病之外另一类器质性痴呆,多发梗塞性痴呆属血管性痴呆,在我国居痴呆发病的第一位。现就其有关病理、临床及治疗综述如  相似文献   

16.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含量下降常伴有严重卒中或动脉粥样硬化的其它并发症,如心肌梗塞、外周血管病。Hachinski等认为多发梗塞灶性痴呆(MID)常来源于心脏或由大脑外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引起的栓子所致。粥样硬化性心血管为基础的MID(ACV-MID)与其它原因所致的痴呆相比,前者HDL-C水平可能较低。  相似文献   

17.
由于CT扫描的广泛应用,对脑血管病的诊断率明显提高,现就我院内科脑血管病房近一年来收治的386例脑梗塞病人的临床表现,结合颅脑CT扫描所见作综合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男259例(67.1%),女127例(32.9%),年龄32~88岁,≥60岁老年人245例(63.5%),平均62.5岁。其中脑血栓385例,风心病并发脑栓塞1例。腔隙性梗塞265例(68.7%),梗塞灶>16mm者121例(31.3%)。单发性梗塞283例(73.0%),多发性梗塞103例(27.0)。病程<1周254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血清Tau蛋白水平对老年期痴呆患临床诊断的意义。方法 应用单克隆抗Tau蛋白抗体(Anti—Tau 1)和免疫狭缝印迹(ISB)技术对112例老年期痴呆患[Alzheimer病(AD)75例、多发性梗塞性痴呆(MID)37例]和24名年龄配对的老年健康人的血清测定Tau蛋白水平,用分子分析仪并联计算机(IBM)扫描进行分析,血清Tau蛋白的相对浓度以校准强度(CI)表示。结果 研究显示老年期痴呆患组的血清Tau蛋白含量(CI值:总计=0.114±0.03.AD=0.110±0.03,MID=0.123±0.04)与对照组(CI值为0.116±0.04)的差异无显性(P值均>0.05),也不受有或无apo E4等位基因(ε4)的影响。结论 在临床上诊断老年期痴呆时,有必要采用相同技术对脑脊液(CSF)中的和血清中的Tau蛋白进行同步分析比较。  相似文献   

19.
Alzheimer病(Alzheimer's disease, AD)和多发性脑梗死性痴呆(multi-infarct dementia, MID)是老年期痴呆中最常见的两种类型.本文将分析老年期痴呆中AD和MID在影像上的表现和诊断问题.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老年期痴呆症患者血清自身抗胰岛素和抗髓鞘碱性蛋白(MBP)抗体含量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双夹心酶联免疫吸附定量测定法(ELISA)同步检测113例老年期痴呆症患者〔Alzheimer病(AD)74例和多发性梗塞性痴呆(MID)39例〕和66例老年健康人血清抗胰岛素和抗MBP抗体水平。结果 血清抗胰岛素抗体水平,AD组和MID组(1/A_(630)分别为1.30±0.16和1.34±0.14),高于健康组(1/A_(630)为1.10±0.10)(P<0.001);但血清抗MBP抗体水平,AD组和MID组(1/A_(630)分别为6.45±3.03和6.19±2.09)与健康组(1/A_(630)为6.88±2.73)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老年期痴呆症患者血清自身抗胰岛素抗体增高与其致病机制的关系值得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