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抗幽门螺杆菌治疗对冠心病患者血脂及炎症因子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抗幽门螺杆菌治疗对冠心病(CHD)患者血脂及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热休克蛋白70(HSP70)、细胞间黏附因子-1(ICAM-1)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2008-2009年在本科住院的CHD患者140例为冠心病组,同期来本院体检的健康人群60名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CHD组患者Hp-IgG,对于Hp-IgG阳性患者根据是否采用Hp根治方案再分为治疗组与未治疗组。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6周,3、6、12个月血清hsCRP、HSP70及ICAM-1水平。结果:CHD组Hp感染阳性率及TC、TG、LDL-C、hsCRP、ICAM-1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而HSP70抗体、HDL-C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均P〈0.05)。合并Hp感染的CHD患者TC、TG、LDL-C水平明显高于未合并Hp感染的CHD患者,而HDL-C水平明显低于未合并Hp感染者(均P〈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组治疗后6周,3、6、12个月的hsCRP、ICAM-1水平显著降低,HSP70抗体水平升高(P〈0.05);与未治疗组相同时间点比较,治疗组治疗后hsCRP、ICAM-1水平显著降低,HSP70抗体水平升高(P〈0.05)。治疗组12个月时各种CHD危险事件发生率为7.1%,明显低于对照组(15.6%)(P〈0.05)。结论:抗Hp治疗可以降低冠心病危险事件,对于冠心病的二级预防非常有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幽门螺杆菌(Hp)与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关系及对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的影响。方法 应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法测定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组(348例)及正常人(326例)血清Hp抗体(HpIgG),比较两组HpIgG阳性率,应用放射免疫法测定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病组Hcy、叶酸(Fol)、维生素(Vit)B12并对其HpIgG阳性组与HpIgG阴性组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病组血清阳性率高于正常人,脑血管病患者HPIgG阳性组血清Hcy浓度明显高于HpIgG阴性组(56%比26%。P〈0.05)两组Fol、VitB12水平无明显差异。结论 Hp感染与脑血管病发病有关,Hp可能通过升高Hcy水平从而促进脑血管病发生。  相似文献   

3.
抗幽门螺杆菌治疗缺铁性贫血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抗幽门螺杆菌(Hp)治疗缺铁性贫血(IDA)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IDA伴Hp感染患者84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均给予铁剂治疗,治疗组同时给予抗Hp感染治疗。结果8周后治疗组血清铁蛋白(SF)、血清铁(SI)、血红蛋白(Hb)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12周后治疗组SF、SI、Hb进一步改善,各指标显著高于对照组,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均无治疗不良反应出现。结论抗Hp感染能明显的改善IDA患者贫血的各项指标,疗效明显优于单纯铁剂治疗。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抗幽门螺杆菌Hp治疗对脑梗死常见危险因素的影响。方法80例CI患者作为脑梗死组,75例正常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检测两组的血清Hp特异性抗体(Hp-IgG)、C反应蛋白(CRP)、血脂及纤维蛋白原(Fg)水平。并将Hp—IgG阳性的52例CI患者,分为抗Hp治疗组(A组)与非抗Hp对照组(B组),两组均给予常规的降纤、溶栓和神经细胞营养治疗,而A组再加用一共7d的阿莫西林、埃索美拉唑、和左氧氟沙星的抗Hp治疗,两组于治疗后再分别检测CRP、血脂和Fg。结果脑梗死组的血清Hp-IgG的阳性率(65.5%)明显高于对照组(38.6%),脑梗死组的Hp—IgG、CRP、甘油三酯(TG)及Fbg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脑梗死组中Hp—IgG阳性患者的TG、低密度脂蛋白(LDL)及Fbg水平也高于Hp-IgG阴性患者(P〈0.05),A组抗Hp治疗后的CRP、TG、LDL及Fbg水平有明显下降(P〈0.01)。结论Hp感染与CI相关。建议对Hp阳性的CI患者使用短期安全的抗Hp治疗。  相似文献   

5.
赵文莉  贺新祥  胡勤明 《中国药师》2014,(10):1741-1743
目的:观察阿德福韦酯(ADV)联合拉米夫定(LAM)挽救治疗LAM耐药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91例LAM耐药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46例与对照组45例。观察组以ADV 10 mg·d^-1+LAM 100 mg·d^-1联合治疗48周;对照组采用ADV 10 mg·d^-1+LAM 100 mg·d^-1联合治疗4周,后单用ADV 10 mg·d^-1治疗44周。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HBV DNA载量、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肝功能及基因型耐药情况。结果:两组治疗24周、48周HBV DNA水平和ALT水平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治疗12周和24周 HBV DNA 水平低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治疗12周、24周、36周和48周HBV DNA转阴率和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复常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24周和48周时,观察组血清HBeAg阴转率为26.1%、33.3%,血清HBeAg/抗-HBeAb转换率为8.7%、17.4%,略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基线水平≥105拷贝/ml的患者治疗12周、24周、36周、48周HBV DNA转阴率和ALT复常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的基因型耐药率分别为0和2.2%(1/45),对照组1例耐药,患者为rtN236T变异。结论:LAM耐药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采用ADV和LAM联合治疗有效。  相似文献   

6.
上呼吸道感染中C反应蛋白与白细胞计数的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沈彩芳  董海正 《现代医药卫生》2007,23(15):2258-2259
目的:探讨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者外周血的C反应蛋白(CRP)与白细胞总数和分类两者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将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者60例,按症状不同分为早期症状组和后期症状组,分别测定外周血CRP含量、白细胞总数、白细胞分类百分比,并与健康对照组比较。结果:早期症状组CRP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后期症状组在WBC与N%上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与早期组(P〈0.01);后期组在CRP上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和早期组(P〈0.05)。在后期症状期间,CRP与明显与WBC呈正相关性变化,在早期和后期症状时相中,CRP与N%呈正相关变化而与L%呈反相关变化。结论:上呼吸道感染患者在后期继发细菌感染中,CRP呈明显升高态势,对治疗方案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p)感染阳性的脑梗死(CI)患者血清中MMP-2和MMP-9的表达情况。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4年3月在菏泽市立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CI患者100例,患者均经头颅CT检查、颈动脉造影检查并结合病史确诊,同时选取无CI体征的健康体检者100例为对照组,用ELISA法测定两组的Hp细胞毒素相关基因蛋白(Hp-CagA-IgG),比较各组的Hp-CagA-IgG阳性率。再把Hp-CagA-IgG阳性的CI患者分为Hp重度感染CI组、Hp轻度感染CI组,把对照组中Hp-CagA-IgG阴性的受试者作为Hp阴性对照组。用ELISA法测定MMP-2、MMP-9,比较各组的MMP-2、MMP-9。结果 CI组的Hp-CagA-IgG阳性率为72.1%,明显高于对照组的44.6%(P〈0.01)。Hp重度感染CI组的MMP-2为(373±126)μg/L、MMP-9为(399±137)μg/L,Hp轻度感染CI组的MMP-2为(267±139)μg/L、MMP-9为(316±132)μg/L,均明显高于Hp阴性对照组(P〈0.01);Hp重度感染CI组与Hp轻度感CI组的MMP-2、MMP-9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Hp感染能使CI患者的MMP-2和MMP-9表达量增高,从而使其发生CI的概率增高。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p)及血清胃泌素(GAS)与十二指肠溃疡(DU)的关系。方法选择胃镜下诊断的DU患者用放射免疫法测定GAS浓度;同时用快速尿素酶试验和Giemsa染色检查是否存在Hp感染。Hp阳性组行抗Hp治疗,1个月后重复上述检查。结果Hp阳性组GAS浓度为(158.51±65.48)ng/L,显著高于Hp阴性组[(81.58±18.36)ng/L,P〈0.05]。经过1个月治疗后,Hp转阴患者血清GAS浓度为(76.82±16.09)ng/L,显著低于未转阴患者[(128.06±45.17)ng/L,P〈0.05]。结论Hp感染是DU的主要病因。Hp引起GAS增高进而造成胃酸分泌增多可能是Hp感染致病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根除幽门螺杆菌(Hp)对胰岛素抵抗(IR)、血脂及C反应蛋白(CRP)的影响。方法:92例确诊为Hp现症感染的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接受雷贝拉唑10 mg+克拉霉素500 mg+甲硝唑400mg,bid的根除Hp治疗和安慰剂。治疗前和8周后分别测定空腹血糖(FPG)、空腹胰岛素(FINS)、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LDL-C)、高密度脂蛋白(HDL-C)及C反应蛋白(CRP)水平,计算稳态模型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结果:治疗组Hp根除率为78.2%(36/46)。治疗后治疗组Hp根除者TC、TG、LDL-C、CRP、HOMA-IR均显著下降,HDL-C显著上升(P〈0.05)。对照组上述指标治疗前后无明显改变(P〉0.05)。结论:Hp根除治疗能改善IR、血脂及CRP水平。  相似文献   

10.
Hp感染与上消化道疾病相关性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Hp感染与上消化道疾病患者的年龄、性别关系。方法:根据患者年龄分为老年组、中青年组,通过胃镜检查和病理组织学检查、Hp检测,分析不同年龄段、性别、上消化道疾病与Hp感染的关系。结果:老年组Hp阳性率为74%,中青年组阳性率为43%,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老年组慢性胃炎和胃溃疡的Hp阳性率分别为78.5%及72.7%,中青年组分别是32.3%和33.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老年组十二指肠溃疡及胃癌Hp阳性率与中青年组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患者Hp阳性率为79.3%,女性患者为65.4%,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p的感染与年龄、上消化道疾病状况、性别等有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T2DM)合并冠心病(CHD)与幽门螺杆菌(Hp)感染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临床确诊的住院和门诊T2DM患者185例,分为T2DM非合并CHD组(单纯T2DM组,109例)和T2DM合并CHD组(T2DM+CHD组,76例),检测血脂、血清Hp-IgG抗体、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进行统计学对比分析.结果 185例T2DM患者中,91例(49.19%) Hp-IgG抗体(+)显著高于对照组(30.00%)(P<0.01),T2DM+CHD组(64.47%)显著高于单纯T2DM组(38.53%) (P< 0.01);Hp感染组合并CHD者(53.85%)显著高于Hp非感染组(28.72%)(P<0.01).T2DM合并CHD与Hp感染具有显著相关性(r=0.195,t=2.690,P<0.01).Hp感染组血清TG、TC、LDL-C、HCY和hs-CRP水平均显著高于Hp非感染组(P<0.01),血清HDL-C水平显著低于Hp非感染组(P<0.01).结论 T2DM合并CHD与Hp感染具有相关性,可能通过影响血脂代谢、炎性反应及HCY水平促进CHD发生发展,清除或预防Hp感染可能是防治T2DM合并CHD的策略之一.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C反应蛋白在产后产褥感染患者血清中的表达水平及其在产褥感染诊断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随机选取2012年10月~2013年8月孕妇3800例,其中采用阴道分娩方式1710例(A组),采用剖宫产方式分娩2090例(B组)。监测两组产前1d及产后7d内白细胞计数(WBC计数)、C反应蛋白以及48h体温变化。对两组不同分娩方式产后产褥感染率进行对比分析,并对产褥感染病例及无感染病例产后1、3、5、7d内的C反应蛋白水平变化加以监测。结果采用阴道分娩方式以及剖宫产方式分娩产后WBC计数和C反应蛋白的变化水平显著高于产前水平阴道方式分娩产后产褥感染率为1.42%(24例),而剖宫产方式分娩产后产褥感染率高达6.96%(136例),剖宫产方式分娩产后产褥感染率高于阴道方式分娩,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O.05);与无产褥感染病例比较,产褥感染病例在产后1dC反应蛋白水平开始迅速升高,第3天达到高峰,5~7d后开始降低,但都高于正常水平。结论剖宫产分娩可增加孕妇产后产褥感染率,在产褥感染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迅速升高,对孕妇产后产褥感染的早期发现及诊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乙肝肝硬化肝源性溃疡(HU)与幽门螺杆菌(Hp)感染及门脉高压性胃病的关系。方法:对本院5年来符合标准的256例行胃镜检查的乙肝肝硬化患者(肝硬化组)及103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慢性肝炎组)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肝硬化组的溃疡发病率为32.42%(83/256)高于慢性肝炎组的25.24%(26/103),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肝硬化组Hp阳性感染率为42.58%(109/256),非肝硬化组Hp阳性感染率为35.92%(37/103),两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肝硬化组中,肝源性溃疡伴Hp感染54例,Hp阳性率为65.06%,无肝源性溃疡组Hp感染55例,Hp阳性率为31.79%,两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肝功能Child-Pugh分级A、B、C级HU发生率分别为28.33%(17/60)、28.83%(32/111)、40.00%(34/85),肝功能C级组中HU的发生率比A级组及B级组高,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门静脉高压性胃病116例,HU发生率为46.55%(54/116),无门静脉高压性胃病140例,HU发生率为20.71%(29/140),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重度门静脉高压性胃病HU发生率为60.42%(29/48),轻度门静脉高压性胃病HU发生率为36.76%(25/6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乙肝肝硬化患者的肝源性溃疡发病率高于慢性肝炎患者,肝功能分级越差,溃疡发病率越高。肝源性溃疡的发生与Hp感染及门脉高压性胃病相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体检人群幽门螺杆菌(Hp)感染情况,探讨Hp感染与心脑血管疾病的关系。方法采用13C尿素呼气检测方法检测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体检中心2025例体检者Hp的感染状况,按Hp感染情况分为Hp现症感染组(754例)、既往Hp感染组(555例)和未感染组(716例),比较3组间生理、生化指标及心脑血管疾病患病率的差异。结果Hp现症感染组的年龄、冠心病史患者比例、脑卒中病史患者比例、向细胞计数、空腹胰岛素水平、胰岛素抵抗指数、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及c反应蛋白(CRP)与未感染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61±14)岁比(56±12)岁、12.1%(91/754)比7.8%(56/716)、9.8%(74/754)比5.3%(29/716)、(12.5±2.5)×10^9/L比(7.6±1.8)×10^9/L、(10.6±2.0)μU/L比(6.8±1.2)μU/L、(2.9±0.6)比(1.5±0.3)、(1.2±0.4)mmol/L比(1.5±0.3)mmol/L、(8.2±1.8)mg/L比(3.4±0.8)mg/L](P〈0.05或P〈0.01)。既往Hp感染组的冠心病史及脑卒中病史患者比例高于未感染组[10.5%(58/555)、8.5%(47/555)](P〈0.05)。Hp感染与心脑血管疾病的患病相关(Hp现正感染组:比值比(OR)=2.85,95%CI:2.13—3.36,P〈0.05;既往Hp感染组:OR=1.89,95%CI:1.34~2.41,P〈0.05)。高血压病史及空腹血糖、HDL—C、CRP水平与Hp现症感染和既往Hp感染均有明显相关洼,HOMA—IR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与Hp现症感染相关(P〈0.05)。结论Hp现症感染和既往Hp感染均与心脑血管疾病的患病卡相关,预防、治疗Hp感染对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和控制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降钙素原(proealcitonin,PCT)在细菌性脓毒症患儿的早期诊断及预后预测的应用价值。方法:将40例小儿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患儿分为细菌脓毒症组(21例)和非脓毒症组(19例)。比较两组间PCT、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WBC)计数、中性粒细胞比例(N),随访1个月,判断预后。结果:细菌脓毒症组PCT显著高于非脓毒症组(P〈0.05),但组间CRP、WBC计数、N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严重脓毒症组PCT值显著高于非严重脓毒症组(P〈0.05)。RCT浓度与预后有关,脓毒症组死亡率明显高于非脓毒症组(P〈0.05)。结论:PCT可以作为判断脓毒症的早期指标,且可能反映病情程度,预测预后。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比较序贯疗法与标准三联疗法治疗幽门螺杆菌(Hp)相关慢性萎缩性胃炎(CAG)的临床疗效.方法 120例Hp阳性CAG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组各60例,治疗组采用10 d序贯疗法治疗,前5d口服埃索美拉唑镁肠溶片+阿莫西林胶囊,后5d改为埃索美拉唑镁肠溶片+左氧氟沙星胶囊+呋喃唑酮片.对照组按标准三联疗法用药:枸椽酸铋钾片+替硝唑片+克拉霉素片.两组疗程均为12周.观察患者症状改善情况、Hp清除及胃黏膜炎症改变情况.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5.0%,显著高于对照组(80.0%)(P<0.05);治疗组Hp根除率和1年复发率为86.7%和15.4%,对照组分别为68.3%和36.6%,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胃黏膜慢性炎症程度评分较治疗前及对照组明显改善(P<0.05).结论 序贯疗法对Hp相关性CAG患者Hp根除效果显著,可明显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及胃黏膜炎症程度.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血清肌酸激酶、C-反应蛋白和D-二聚体水平的测定在绞窄性肠梗阻早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以期为绞窄性肠梗阻的早期诊断提供依据。方法①在手术治疗前2h采集血液标本测定48例单纯性肠梗阻(单纯性肠梗阻组)和36例绞窄性肠梗阻(绞窄性肠梗阻组)患者的血清肌酸激酶、C-反应蛋白和D-二聚体水平,对照50例健康成年(正常对照组)的血清肌酸激酶、C-反应蛋白和D-二聚体水平。②比较在绞窄性肠梗阻组中15例未发生肠坏死者与48例(单纯性肠梗阻组)血清肌酸激酶、C-反应蛋白和D-二聚体水平。同时比较在绞窄性肠梗阻组中经手术证实的21例肠坏死者与15例未发生肠坏死者的血清肌酸激酶、C-反应蛋白和D-二聚体水平。应用相关性分析研究绞窄性肠梗阻患者的血清肌酸激酶、C-反应蛋白和D-二聚体三个指标之间的相关性。结果①单纯性肠梗阻组的血清肌酸激酶、C-反应蛋白和D-二聚体水平较正常对照组均无明显升高(P〉0.05)。绞窄性肠梗阻组的血清肌酸激酶、C-反应蛋白和D-二聚体水平均较正常对照组及单纯性肠梗阻组明显升高(P〈0.001)。②在绞窄性肠梗阻组中无肠坏死者血清肌酸激酶、C-反应蛋白和D-二聚体水平均高于(单纯性肠梗阻组)(分别为P〈0.05, P〈0.001, P〈0.001)。③在绞窄性肠梗阻组中已有肠坏死者血清肌酸激酶、C-反应蛋白和D-二聚体水平均高于无肠坏死者(分别为P〈0.005, P〈0.001, P〈0.05)。④绞窄性肠梗阻患者的血清肌酸激酶、C-反应蛋白和D-二聚体三个血清学指标之间相互呈正相关(分别为:r=0.8211, r=0.8546, r=0.6497;均P〈0.001)。结论肠梗阻患者血清肌酸激酶、C-反应蛋白和D-二聚体水平的测定值不仅可以对肠绞窄的早期诊断提供依据,还可以用来判断肠绞窄损伤的程度,而三者的综合测定则对绞窄性肠梗阻早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和血浆D-二聚体(D-D)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对72例COPD急性加重期患者在入院治疗前和经治疗病情稳定后进行血清hsCRP和血浆D-D水平测定,同时选择48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对上述检测结果进行比较和分析。结果AECOPD患者治疗前血清hsCRP和血浆D-D分别为(33.65±10.72)mg/L和(708±141)μg/L较稳定期的(11.08±6.5)mg/L和(332±64)μg/L明显增高,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两组分别与对照组hsCRP(0.78±0.41)mg/L和血浆D-D(177±55)μg/L对比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其中比治疗前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结论hsCRP和D-D是反映COPD急性加重期感染和疗效的敏感指标,动态监测对于评价病情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9.
γ-谷氨酰半胱氨酸合成酶在吸烟气道上皮细胞表达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观察吸烟大鼠支气管上皮细胞及慢性吸烟人气道上皮细胞γ-谷氨酰半胱氨酸合成酶(γ-GCS)表达的研究,探讨γ-GCS在吸烟所致慢性气道炎症及氧化/抗氧化失衡中的作用。方法①自制大鼠实验性被动吸烟装置,建立吸烟引起慢性气道炎症的动物模型,将40只大鼠随机分为不吸烟组、吸烟1个月组、吸烟2个月组、吸烟3个月组,每组各10只;②选择2007年9月至2008年10月行支气管镜检查的患者60例。吸烟指数>300支,平均年龄(50±10)岁,分为吸烟组(慢性支气管炎组、非慢性支气管炎组),不吸烟组(慢性支气管炎组、非慢性支气管炎组),每组各15例。通过支气管镜刷检获取支气管气道上皮细胞,分别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免疫细胞化学法检测支气管上皮细胞中γ-GCS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 (1)吸烟3个月组大鼠出现了肺气肿的病理改变;吸烟1个月、2个月和3个月组大鼠支气管上皮细胞γ-GCS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高于不吸烟组(均P<0.01)。(2)在气管镜下取人气道上皮细胞γ-GCS蛋白的表达:①吸烟组[慢性支气管炎组(0.20±0.10)、非慢性支气管炎组(0.35±0.11)]的气道上皮细胞γ-GCS的表达水平,低于不吸烟组[慢性支气管炎组(0.40±0.10)、非慢性支气管炎组(0.50±0.1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②慢性支气管炎组(0.40±0.10)的气道上皮细胞γ-GCS的表达水平,低于非慢性支气管炎组(0.50±0.15)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①随着吸烟时间的延长,大鼠支气管上皮细胞中γ-GCS蛋白表达水平逐渐增高;②吸烟者气道内上皮细胞γ-GCS的免疫活性降低,γ-GCS在不吸烟非慢性支气管炎者表达最强,而在吸烟者与慢性支气管炎者的气道内表达下调;γ-GCS在香烟所致慢性气道炎症、氧化应激及氧化/抗氧化失衡中可能发挥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王菲  王琴  王俊卿 《中国药房》2010,(24):2248-2250
目的:观察幽门螺旋杆菌(Hp)相关性慢性胃炎患者采用埃索美拉唑联合左氧氟沙星、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片三联疗法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我院2009年1月~2009年12月160例慢性胃炎伴Hp感染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采用埃索美拉唑+左氧氟沙星+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三联疗法治疗)和对照组(采用埃索美拉唑+左氧氟沙星+克拉霉素三联疗法治疗),2组均治疗1周。比较2组Hp的根除率、不良反应及治疗前后患者症状的改善情况。结果:治疗组的Hp根除率(81.3%)显著高于对照组(60.8%)(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分别为10.7%、14.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各主要症状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埃索美拉唑联合左氧氟沙星、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三联1周疗法能有效根除Hp,改善慢性胃炎的有关症状,是治疗Hp相关性慢性胃炎较为有效的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