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 探讨肺炎支原体(MP)感染与小儿过敏性紫癜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10月至2008年5月,87例过敏性紫癜患儿中合并MP-IgM阳性的36例患儿的临床资料.均采用ELISA方法检测患儿血清MP-IgM,同时进行X线胸片、尿常规等相关检查,对MP感染进行有效治疗.结果 87例过敏性紫癜患儿中,MP-IgM阳性(≥1:80)36例(41.4%),其临床表现与其他原因的过敏性紫癜相同.经抗MP治疗及其他对症治疗,33例治愈,1例迁延;随访1年,2例复发,再次给予治疗后好转.结论 MP感染可能是过敏性紫癜的重要发病原因之一,建议将MP抗体检测作为过敏性紫癜的常规检查,遇到疑难病例,或反复发作病例,尤其是较大年龄的患儿,应多次进行MP检查.  相似文献   

2.
张燕  刘伟华 《陕西医学杂志》2021,(2):170-172,176
目的:探讨肺炎支原体感染与儿童过敏性紫癜发病的关系.方法:选取过敏性紫癜患儿56例(病例组)和同期体检正常的健康患儿30例(对照组)为研究对象,比较两组的MP-IgM阳性检出率.根据MP-IgM检测结果将病例组患儿分为MP感染组(MP-IgM阳性)、非MP感染组(MP-IgM阴性),比较两组的临床分型、测定病例组患儿的...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肺炎支原体(mycoplasma pneumoniae,MP)感染与儿童呼吸道疾病之间的关系。方法用颗粒凝集法检测2006年7月至2007年6月我院儿科住院病房464例呼吸道感染患儿的MP抗体效价,比较不同月份、不同年龄及不同临床表现的患儿的MP-IgM阳性率。结果464例患儿中211例MP-IgM为阳性,占住院总人数的45%,一年中12月、1月是MP感染的高峰季节,其阳性率分别为60%和58.3%(χ2=20.03,P<0.05);随着年龄增长,MP感染阳性率增高,10~14岁儿童MP阳性率高达75%,而1岁以下婴儿MP阳性率仅为13.3%(χ2=72.6,P<0.001);支气管哮喘患儿中MP-IgM阳性率最高,为64.5%(χ2=24.5,P<0.001)。结论呼吸道感染患儿肺炎支原体抗体阳性率高,该病原体是目前儿科感染的常见病原体。  相似文献   

4.
王群  欧维琳  李雄  杨方源  彭娟 《华夏医学》2012,25(3):323-325
目的:探讨儿童下呼吸道感染与肺炎支原体(MP)的关系。方法:采用金标免疫斑点法,对206例下呼吸道感染患儿和58例健康儿童进行血清肺炎支原体抗体(MP-IgM)检测。结果:下呼吸道感染患儿MP-IgM阳性率28.2%,健康儿童MP-IgM阳性率5.2%,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MP感染儿童可合并其他细菌感染。结论:MP感染与儿童下呼吸道感染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5.
张梅  陈晓华 《四川医学》2012,33(6):979-980
目的探讨儿童支气管哮喘与肺炎支原体(MP)感染的关系,为儿童哮喘急性发作期的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50例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患儿为观察组,50例上呼吸道感染患儿为对照组,检测两组患儿外周血支原体抗体(MP-IgM),比较两组MP-IgM阳性率;比较观察组MP-IgM阳性患儿与MP-IgM阴性患儿的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EOS)。MP-IgM阳性组常规给予抗生素、激素及支气管扩张剂治疗基础上加阿奇霉素治疗。结果观察组阳性率42%(21例)显著高于对照组16%(8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MP-IgM阳性患儿的EOS显著高于MP-IgM阴性患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MP感染与儿童哮喘关系密切,对哮喘发作期患儿要考虑MP感染,应常规行支原体检查,阿奇霉素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6.
李江 《微创医学》2003,22(5):635-636
目的探讨肺炎支原体(MP)感染与哮喘发作的关系,以及MP感染的治疗方法.方法哮喘发作期患儿133例,按是否伴有感染分为感染组和非感染组,分别采用ELISA法测定静脉血MP-IgM抗体,观察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疗效.结果感染组患儿MP-IgM阳性率为18.8%(16/85),非感染组阳性率为2.0%(1/48),哮喘组MP-IgM阳性率非常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1).MP-IgM阳性的哮喘患儿予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治疗后哮喘明显缓解.结论MP感染与哮喘有密切的关系,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7.
王灵 《中国热带医学》2005,5(3):547-547
目的探讨肺炎支原体(MP)感染与小儿喘息性疾病的关系。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方法,检测116例喘息性疾病患儿血清中MP特异性抗体IgM(MP-IgM)。同时设无喘息症状的呼吸道感染患儿108例为对照组。结果喘息组MP-IgM阳性33例,阳性率为28.4%,对照组阳性10例,阳性率为9.2%,两者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MP感染与小儿喘息性疾病关系密切,对反复喘息患儿一定要注意到MP感染的可能,及时做MP-IgM检验及用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治疗。  相似文献   

8.
朱桂芳  汤利  刘晓青  赵骄宜 《吉林医学》2013,34(22):4464-4465
目的:探讨儿童慢性咳嗽与肺炎支原体感染的关系。方法:对50例慢性咳嗽患儿进行了肺炎支原体MP-IgM抗体测定,并分析了MP感染与慢性咳嗽患儿年龄的关系。结果:观察组50例患儿中有27例患儿MP-IgM抗体测定为阳性,占54%;对照组患儿中有3例MP-IgM抗体测定为阳性,占6%。观察组的MP-IgM抗体测定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5.01,P<0.001)。1~3岁患儿的MP-IgM抗体测定阳性率明显高于其他年龄组患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P感染是小儿慢性咳嗽的主要原因之一,对慢性咳嗽患儿应进行MP-IgM常规检测。  相似文献   

9.
小儿咳嗽变异性哮喘与肺炎支原体感染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咳嗽变异性哮喘(CVA)与肺炎支原体(MP)感染的关系.方法随机选择CVA患儿46例为观察组,44例同期就诊、年龄相仿的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儿为对照组,应用颗粒凝集法测定两组患儿MP-IgM.结果观察组MP-IgM阳性16例阳性率34%;对照组阳性5例,阳性率为11.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895,P<0.01).观察组MP-IgM滴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其中滴度≥1:320者占31.25%(5/16例),而对照组较低,仅1例最高滴度为1:320.结论CVA与MP感染关系密切,提示对CVA患儿应常规检测MP以排除MP感染,阳性者在按哮喘常规治疗同时予抗MP治疗,可取得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10.
于萍  王淑义  邢毅囡 《中国医药导报》2009,6(15):157-157,160
目的:探讨小儿肺炎支原体(MP)腩炎的临床特点.方法:对1999年2月~2008年1月我院收治的肺炎支原体感染并发脑炎的28例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MP脑炎多见于学龄期儿童,临床表现为头痛、呕吐、发热、抽搐、嗜睡、行为异常等;26例血清MP-IgM阳性,8例脑脊液MP-IgM阳性;经治疗患儿均临床症状好转,仅1例并发癫痫.结论: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患儿如果脑脊液呈病毒性改变,并有多系统变化时,应想到MP脑炎的可能性,并及时做血清及脑脊液的MP-IgM检查.  相似文献   

11.
目的:明确肺炎支原体在儿童肺炎致病微生物中的地位,探讨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在儿童肺炎病原检测中的使用价值。方法:用PCR扩增技术,对278例肺炎患儿进行MPDNA检测。结果:MPDNA检测阳性患儿68例,阳性率为24.5%,其中<6岁儿童占64.7%。结论:MP是儿童肺炎的主要致病微生物之一,且发病年龄明显前移。PCR用于检测儿童肺炎病原体,灵敏、特异、迅速。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肺炎支原体(MP)感染患儿早期血清中IFN-γI、L-4的含量和单个核细胞(MNC)中SOCS1、SOCS3的表达,以探讨MP感染的免疫学机制。方法:选取MP感染患儿30例,留取其入院时血样,以健康体检儿童为对照。RT-PCR法测血样MNC中SOCS1,SOCS3的表达,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中IFN-γ,IL-4的表达水平,并分析其相互关系。结果:MP感染患儿早期IFN-γ的表达和IFN-γ/IL-4的比值比对照组明显增高(P<0.01),IL-4亦稍高(P<0.05);SOCS1的表达较正常对照高(P<0.01),SOCS3的表达较对照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在MP感染早期Th1/Th2均参与了患儿机体的免疫应答,以Th1细胞为主;SOCS1、SOCS3参与了Th1/Th2细胞免疫调节。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双重或多重感染肺炎患儿病原学与临床方面的关系。方法 :聚合酶链反应 (PCR)方法检测支原体 (MP)DNA ,酶联免疫吸附实验 (ELISA)方法检测各种病毒特异性IgM。结果 :检出双重或多重感染肺炎 32例 ,阳性率 2 8.1% ,均有MP感染 ,结合临床出现 ,双重或多重感染以婴儿为主 ,且有两个多发年龄组 :<1岁 18例 (56 .3% ) ,3岁~ 7岁 10例 (31.3% )结论 :MP与病毒是双重或多重感染肺炎的主要致病原 ;临床表现上婴幼儿主要表现为病毒性肺炎 ,学龄儿主要表现MP肺炎。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肺炎支原体(MP)肺炎患儿黏液栓形成与MP菌量、混合细菌或病毒感染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4年6月—2015年12月河北省儿童医院收治的MP感染所致肺实变患儿87例,根据支气管镜下表现,将患儿分为黏液栓组(34例)和非黏液栓组(53例)。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对患儿肺泡灌洗液(BALF)进行MP-DNA定量;取痰液及BALF用于细菌培养;采用GeXP多重基因表达分析系统联合多重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痰液病毒。结果 黏液栓组高菌量比例、混合病毒感染率分别为64.7%(22/34)、52.9%(18/34),高于非黏液栓组的24.5%(13/53)、20.8%(11/53)(P<0.05)。两组混合细菌感染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菌量〔OR=10.682,95%CI(1.447,78.877)〕是MP肺炎患儿黏液栓形成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 MP肺炎患儿黏液栓的形成与MP菌量、混合病毒感染有关,而未见与患儿性别、年龄有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了解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儿童肺炎支原体亚型及临床特征。方法 采用多重巢式PCR方法对2019年3—11月于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诊断为肺炎支原体感染的患儿的痰或肺泡灌洗液等样本进行肺炎支原体基因分型鉴定,回顾性分析不同亚型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的临床特征。结果 129例样本中Ⅰ型105例,Ⅱ型23例,Ⅰ型Ⅱ型混合感染1例。Ⅰ型支原体肺炎合并其它病原感染率高于Ⅱ型支原体 (59.05% vs 43.47%, P<0.05)。去除合并感染的病例,Ⅰ型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发热峰值(39.22±0.60) ℃高于Ⅱ型患儿(38.67±0.92) ℃(P<0.01),发热持续时间也长于Ⅱ型患儿[Ⅰ型(7.91±2.74) d,Ⅱ型(6.36±1.69) d,P<0.05];Ⅰ型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的白细胞计数(7.54±2.41)×109/L、补体C4(0.38±0.11)g/L和NK细胞百分比(9.86±4.49)%均低于Ⅱ型患儿[分别为(8.98±2.20)×109/L、(0.45±0.13)g/L和(13.07±6.31)%,P均<0.05];Ⅱ型患儿胸腔积液发生率(30.77%)高于Ⅰ型(6.97%, P<0.001)。结论 多重巢式PCR法可对不同类型临床样本进行肺炎支原体分型,2019年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儿童肺炎支原体感染以Ⅰ型为主,因不同型别的MP导致的临床症状有差异, MP分型可以有效地提示临床在治疗时有不同的侧重点。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呼吸道感染患儿肺炎支原体(MP)感染的分布特征,为临床防治提供有效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7年1~12月收治的呼吸道感染患儿380例临床资料,所有患儿均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了肺炎支原体(MP)IgM,统计分析呼吸道感染患儿MP阳性率及MP感染患儿年龄、性别及季节性分布.结果 380例呼吸道感染患儿中MP-IgM阳性148例,MP阳性率为38.95%;其中女患儿阳性率44.86%高于男患儿31.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P感染患儿中,学龄前组患儿阳性率最高为58.54%,婴儿组患儿阳性率最低为8.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春夏季MP阳性率高于秋冬季,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5月份检出阳性率最高,为58.53%.结论 MP是引起儿童呼吸道感染的重要病原体,呼吸道感染患儿MP感染女性多于男性、以学龄前患儿多见、好发于春夏季.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究几种常见致病菌感染所致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Community acquired pneumonia,CAP)的临床特征,为儿童CAP的临床诊治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延安大学附属医院儿科2016年1月至2020年12月住院治疗并确诊为CAP患儿962例,按病原分组,其中肺炎支原体(Mycoplasma pneumoniae,MP)感染477例(MP组)、呼吸道合胞病毒(Respriatory syncytin virus,RSV)感染262例(RSV组)、腺病毒(Adenovirus,ADV)感染223例(ADV组)。收集患儿入院24 h内的血清呼吸道病原特异性抗体IgM结果,并统计患儿发热、咳嗽、喘息、肺部湿性啰音等临床症状体征。结果 MP在夏季检出率较其他季节高,RSV在冬春季节检出率较高,ADV在冬季检出率较夏季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MP组与ADV组发热率较RSV组高(P<0.05);咳嗽率ADV组>MP组>RSV感染(P<0.05);RSV组与ADV组喘息率较MP组高(P<0.05);肺部湿性啰音率RSV组>ADV组>MP组(P<0.05)。结论 MP、RSV、ADV是儿童CAP的重要病原体,但不同季节感染率存在较大差异;发热、咳嗽、喘息、肺部啰音虽是儿童CAP常见临床症状体征,但在不同致病菌感染后,其表现存在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与肺炎支原体感染之间的关系。方法 回顾分析69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 69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中,25例伴发肺炎支原体感染,感染率36.2%,抗病毒治疗同时规范使用大环内酯类抗生素,MP感染者热退时间及异淋恢复正常时间优于单纯EBV感染者。结论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合并MP感染,及时、早期应用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有利于缩短病程,预防及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基于准确病原探讨儿童大叶性肺炎炎症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1年6月至12月于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儿科住院的153例大叶性肺炎患儿临床资料。按照肺泡灌洗液(BALF)宏基因组二代测序(mNGS)检测结果将患儿分为两组:单一感染组为单纯肺炎支原体(MP)感染(n=52)、混合感染组为肺炎链球菌(SP)与MP混合感染(n=26)。结果 133例患儿BALF中检出MP(86.9%)。单一感染组中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均显著高于混合感染组(Z=-2.411,P=0.016;Z=-2.025,P=0.043)。两组发病8 d前白细胞均显著低于8 d后(Z=-2.399,P=0.016;Z=-2.109,P=0.035)。BALF细胞分类以中性粒细胞为主。单一感染组发病8 d前后BALF中中性粒细胞与巨噬细胞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334,P=0.190;t=-0.082,P=0.935)。混合感染组发病8 d前BALF中中性粒细胞显著高于8 d后、巨噬细胞显著低于8 d后(t=2.707,P=0.025;t=-6.087,P<0.001)。结论 儿童大叶性肺炎多为混合感染...  相似文献   

20.
呼吸道感染患儿肺炎支原体感染流行特点和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小儿呼吸道感染者肺炎支原体(MP)感染的流行特点和临床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某院2004/2008年呼吸道感染住院患儿2084例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肺炎支原体结果,分析了肺炎支原体的感染率与性别、年龄、季节、部位及与喘息性疾病的关系。结果2084例呼吸道感染患儿中MP阳性患儿共433例(20.78%),其中男性222例占同性别群体的19.78(222/1122),女性211例占同性别群体的21.93%(211/962),男性与女性MP发病率无统计学差异(P&gt;0.05)。不同年龄组MP发病率分别为:小于3岁组106例占同年龄组的14.95%,3~5岁组163例占同年龄组的25.27%,5~14岁组164例占同年龄组的22.47%,三组之间MP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小于3岁组分别与3~5岁组及5~14岁组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季节的MP感染率分别为:1~3月17.99%,4~6月25.01%,7~9月17.73%,10~12月20.47%,不同季节之间的MP感染率统计学有显著性差异(P<0.05)。上、下呼吸道感染组的MP感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下呼吸道感染者中,喘息组MP感染率(26.92%)高于非喘息组(20.1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P是小儿呼吸道感染的常见病原。MP感染与性别和感染部位无关,与年龄和季节有关,大于3岁患儿是易感人群,MP感染可能与喘息性呼吸道感染的发生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