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 评价单侧完全性唇腭裂(UCLP)患者下颌骨髁突及升支垂直向对称性。方法: 取25例单侧完全性唇腭裂患者作为实验组,25例同年龄正常牙合人群作为对照组,两组均拍摄锥形束CT(CBCT)图像,对下颌髁突高度(CH)、升支高度(RH)及髁突与升支高度和(CH+RH)进行测量分析及不对称指数计算,所得数据使用SPSS17.0进行配对样本t检验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 单侧完全性唇腭裂患者健侧与患侧下颌髁突高度、髁突与升支高度和具有统计学意义。单侧完全性唇腭裂组与对照组髁突与升支高度和不对称指数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单侧完全性唇腭裂患者下颌骨髁突高度、髁突与升支高度和存在不对称畸形,患侧明显小于健侧,且髁突与升支高度和不对称指数与正常牙合人群比较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自体喙突移植重建下颌髁突对下颌骨生长发育的影响。方法18只幼年雄性山羊随机分成A(n=10)和B(n=8)两组,所有动物均手术切除右侧髁突,取同侧喙突移植重建下颌髁突。术后48周时处死所有A组动物,对下颌骨及重建髁突形态进行大体观察与测量。术后24和48周各处死B组4只实验动物进行组织学检查,左侧下颌骨作为正常对照组。结果术后48周时双侧升支高度、下颌骨高度以及下颌骨长度无明显差异,手术侧重建髁突明显增大,同时升支宽度较正常侧缩小;重建髁突表面有再生的关节软骨,其组织学结构与正常关节软骨类似。结论自体喙突移植重建髁突未对下颌骨生长发育产生明显影响,其中功能刺激是促进下颌骨继续生长发育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下颌骨髁突骨软骨瘤和单侧下颌骨髁突增生的CT表现特点。方法:对2005—2010年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口腔颌面外科收治的下颌骨髁突骨软骨瘤11例和单侧下颌骨髁突增生8例患者的CT影像学资料进行评价,评价指标包括病变髁突大小、病变范围以及病变周围软硬组织改变。结果:11例下颌骨髁突骨软骨瘤病例CT显示肿瘤与病变髁突无明显分界(8/11)或与患侧髁突有蒂相连(3/11);肿瘤骨皮质及骨髓腔均与患侧髁突相续,瘤体表面均有特征性薄层软骨帽覆盖,瘤体外周密度通常高于中心;瘤体周围均有薄层软组织包绕。患侧颞骨关节面表面均有明显矿化,且因受瘤体压迫改建而较对侧平坦,患侧关节上、下腔间隙较对侧明显变窄;肿瘤生长方向不尽相同。8例单侧下颌骨髁突增生病例CT显示髁突颈部和(或)下颌支延长,髁突形状改变;增生的髁突外周骨皮质均有不同程度的骨化,硬化层厚度较对侧大;骨髓腔密度较不均匀。结论:CT检查能有效提供病变髁突及其周围软硬组织情况,为鉴别诊断下颌骨髁突骨软骨瘤和单侧下颌骨髁突增生提供良好的依据。  相似文献   

4.
发育性不对称畸形下颌骨生长活性的核素显像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研究下颌骨发育性不对称畸形患者髁突、下颌升支及下颌体生长活性的特征,为该类畸形患者手术时机及手术方案的选择提供参考。方法:对29例下颌骨发育性不对称畸形患者进行了下颌骨各部位99mTc-MDP吸收状况的测定,并以患者自身第4腰椎的吸收值作为参考以排除个体间差异。将病例分为大年龄组(≥20岁)和小年龄组(<20岁),其中大年龄组13例,小年龄组16例。对下颌骨髁突、升支、下颌体各部位的99mTc-MDP吸收比值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大年龄组下颌骨各区的吸收比值双侧无显著差异,个别患者在20岁以后仍显示出畸形区活跃的生长活性;小年龄组双侧髁突区吸收比值差异显著(P<0.05);检测结果显示下颌骨发育不良侧与正常侧无显著差异;而发育过度侧与正常侧及发育不良侧的差异显著。结论:在20岁以前发育性下颌骨不对称畸形大部分处于快速发展阶段,20岁以后趋于平稳;少数病例在20岁以后其畸形的下颌骨在髁突区仍有活跃生长的现象。下颌骨不对称畸形的手术治疗,术前可以通过核素显像检查确定非正常发育是否停止来决定手术时机的选择。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几何形态学方法分析比较半侧颜面短小(HFM)畸形患儿下颌骨非病变侧与正常下颌骨的形态差异。 方法收集2015年1月1日至2021年12月31日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收治的16例HFM畸形Ⅱb及Ⅲ型患儿(1岁以下)三维CT数据,以同时期同年龄段16例无颅颌面畸形的儿童下颌骨CT为对照。对CT数据进行抽提三维模型,绘制非病变侧下颌骨水平面及矢状面投影,对投影进行标点,转化为坐标数据导入MorphoJ进行典型变量分析。将非病变侧下颌骨三维模型同正常组下颌骨模型三维叠印,显示患者组非病变侧下颌骨三维形态特点。 结果患者组典型非病变侧典型下颌骨同正常组典型下颌骨三维叠印提示,患者组非病变侧髁突向内偏曲,升支后倾,体部略外展,颏部略向前突。典型变量分析结果显示,患者组与对照组在水平面投影(马氏距离=6.472 9,P<0.001;普氏距离=0.047 7,P=0.026 2)和矢状面投影(马氏距离=6.422 7,P<0.001;普氏距离=0.059 6,P=0.000 6)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水平面投影可见患者组非病变侧颏部向对侧偏斜,颏部与体部交界区弯曲度较大,髁突横轴相对于体部向外旋转;矢状面投影可见患者组非病变侧体部-升支弯曲度减小,髁突沿长轴方向缩短。 结论HFM畸形患儿非病变侧较正常组差异明显,表现为颏部延长、颏部与体部交界区水平弯曲度较大、体部-升支矢状弯曲度减小、髁突横轴相对于体部向外旋、髁突沿长轴方向缩短等变化。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下颌骨髁突囊内骨折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24例28侧下颌骨髁突囊内骨折患者,分别进行保守治疗10例(后牙垫+前牙区颌间弹性牵引,或不处理骨折仅张口训练和观察)和手术治疗14例(髁突复位内固定+颌间牵引,下颌升支后缘离断髁突复位固定+颌间牵引),随访观察0.5~6年,对患者的自我感觉(疼痛)、开口度、咬合关系、下颌骨前伸和侧方运动、面神经功能及影像学检查等进行比较分析。结果:24例随访患者中,经过评估后保守治疗的10例各项观察指标恢复良好,手术组和非手术组各项观察指标对比,无统计学差异。结论:下颌骨髁突囊内骨折治疗前应进行综合评估,骨折移位不显著且无严重功能障碍的采用保守治疗效果较好,下颌升支后缘离断髁突复位固定的方法应慎用。  相似文献   

7.
下颌骨髁状突颈部内弯骨折手术复位方法很多,但都是在分离下髁状突,在离体情况下将髁状突复位固定。作者介绍一种不分离髁状突行髁状突骨折复位内固定术,取得满意效果。 病例介绍 患者女性,44岁,临床表现为外伤后左耳屏前疼痛,张口受限,(牙合)关系错乱,下颌骨X线正侧位片显示左下颌骨髁状突颈部骨折,呈水平内弯。手术方法:左颌下切口,显露下颌骨升支到乙状切迹及骨折断端,可见到髁状突,但不能夹住使其复位。用骨锯从骨折断端垂直向下到下颌角纵形截开下颌骨升支,并取出升支后缘骨质,用钳子很容易伸入夹住髁状突,使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应用颌下切口下颌升支垂直截骨术治疗髁突高位骨折的效果。方法:对16例(19侧)下颌骨髁突高位骨折患者采用颌下切口下颌骨升支后缘垂直截骨取出升支后缘骨块将骨折的髁突游离后取出,体外直视下将骨折片与升支后缘骨块复位固定后再回植,行颞下颌关节重建。结果:于术后6、12、24个月复查全部患者的开口度为30~48 mm,平均34.92 mm。所有患者咬合关系良好,无关节疼痛症状。部分病人有轻度开口偏斜,均<3 mm,有1例患者有关节弹响。结论:颌下切口下颌升支垂直截骨是治疗髁突高位骨折的一种可选择方法,具有操作简便、复位准确、近期疗效满意等优点。  相似文献   

9.
颌面部转移瘤约占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的1% ,包括软硬组织及颌骨转移 ,原发肿瘤部位以乳腺 ,肾最为多见 ,转移瘤中 70 %为腺癌。我们报道 1例直肠癌转移髁突病例。病例 :男性 ,2 5岁 ,在左耳前肿物 2a ,直肠癌术后 7月 ,开口受限 2月 ,7月前因直肠癌在外院行直肠癌根治术及化疗。 2月来开口受限 ,左下颌关节疼痛。行ECT检查 :左下颌骨及右胫骨代谢活跃。一般情况良 ,心肺未见异常 ,肝脾未及 ,左髁突肿大 ,硬 ,压痛 ,开口度 1.8cm。下颌骨全景片 :左下颌升支局部骨密度不均匀 ,不规则减低区 ,喙突和髁突显示不清。全麻下手术 ,术中见肿物约 …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手术和非手术方法治疗单侧下颌骨髁突高位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19例髁突高位骨折患者,其中10例行下颌升支截骨内固定术+颌间牵引术(手术组),其余9例单纯行颌间牵引术(非手术组),随访0.5~1年。结果:手术组和非手术组之间比较,开口度及前伸运动度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侧方运动度手术组优于非手术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非手术治疗的患者,下颌骨平面不对称,X线片显示髁突的解剖位置欠佳。手术患者,下颌下区存在线形疤痕,但下颌骨平面对称,X线片显示患侧髁突与健侧形态相似。19例中无1例出现明显的颞下颌关节紊乱综合征。结论:采用下颌升支垂直截骨内固定术+颌间牵引术治疗下颌骨髁突高位复杂骨折,兼顾美观和功能,手术简便,不失为一种理想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利用内镜辅助行下颌支垂直截骨提升术治疗髁突骨软骨瘤,探讨其应用范围及效果。方法 :选择2013-04—2015-05间收治的单侧髁突骨软骨瘤患者,术前进行临床资料采集、咬合关系、面形及影像学检查,对其中无正颌需求或颏点偏斜<3 mm且口内咬合稳定的患者,予以髁突肿物切除术及内镜辅助的下颌支后缘垂直截骨提升术治疗。术后临床检查关节、颌骨、咬合情况,并进行远期影像学随访。结果:共纳入5例患者,采用改良耳颞切口行开放性手术切除髁突顶部肿物,再利用内镜辅助行下颌骨支后缘垂直截骨提升术及坚固内固定,保持原下颌升支高度,其中1例患者附加下颌下缘外形修整术。术后病理提示均为髁突骨软骨瘤。术后5例患者完成随访,其颞下颌关节功能恢复良好,咬合及面型稳定,术后平均28.6个月的CT随访显示无肿瘤复发。结论:在切除髁突骨软骨瘤后,内镜辅助下颌骨升支后缘垂直截骨术,对于咬合轻度偏斜且无法进行正颌手术的髁突骨软骨瘤患者,是一种有效手术方案。该手术设计实现了切除肿物的同时,恢复保留颌骨及咬合关系,同时减小了创伤,是传统手术方案的有力补充。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输送盘牵张成骨术重建下颌髁突后对下颌骨生长发育的影响.方法:选用3~4 月龄健康幼年雄性山羊16 只,手术切除右侧髁突(保留关节盘),在右下颌升支行反"L"形骨切开术形成骨输送盘,并安置牵张器.以每日2 次,每次0.4 mm的速率向上牵引输送盘至关节窝.在手术后当天、牵张结束后当天、牵张结束后4、12、24、48 周时行三维CT检查评价输送盘改建及牵张间隙内新骨形成情况,并分别于12、24、48 周3 个时间点各处死动物2 只对新生髁突做组织学检查.牵张结束后48 周时处死剩余10 只动物,对下颌骨及重建髁突形态进行观察与测量.左侧下颌骨作为正常对照组.结果:三维CT显示新生髁突形态逐渐改建并接近正常髁突,牵张间隙新骨生成良好.大体观察发现新生髁突体积较正常侧明显增大,但下颌骨的生长与正常侧无显著差异.新生髁突表面有一层纤维软骨覆盖,组织学结构与正常关节软骨类似.结论:输送盘牵张成骨重建髁突未对下颌骨的生长发育产生明显影响;下颌运动产生的功能刺激是下颌骨继续生长发育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3.
1991年3月我科收治1例右下颌骨角化囊肿伴有右侧多发性肢体表皮样囊肿的病例,提示二者在发生起源方面可能存在某种联系。现报道如下。 患者,女,34岁。因右侧下颌区逐渐膨隆就诊,初步诊断为右下颌骨囊肿,收入院治疗。患者既往健康,无手术及外伤史。口腔专科检查:右侧下颌角区域及体部膨隆,以下颌体部明显,皮肤色泽正常,无压痛,质地较硬,与周围皮肤无粘连。右侧下颌牙齿(?)均有不同程度的松动。右耳前有一肿物,皮色正常,无压痛,有弹性,与基底组织无粘连,约有0.5cm×0.5cm×0.5cm大小。右手鱼际上端及右下肢腓侧中1/3处各有一皮下肿物,分别约为0.2cm×0.2cm×0.2cm和1cm×1cm×1cm大小。右耳前肿物以9号针头穿刺检查抽出少许乳白色豆渣状内容物。 右下颌骨X线侧位片显示:下颌骨体部沿长轴方向有近似椭圆形骨质吸收区,累及牙根,但无明显吸收及移位。骨吸收区下缘见有半月型切迹。下颌升支部  相似文献   

14.
核素测定在下颌骨发育性不对称畸形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应用核素测定行下颌骨发育不对称畸形的诊断。方法:对19例除软组织或颌骨肿瘤、炎症、损伤等因素外下颌骨发育性不对称畸形患者进行99mTcMDP吸收值测定,比较下颌骨双侧髁状突、升支及体部对99mTcMDP的吸收值。结果:18岁以上患者不对称的下颌骨双侧99mTcMDP吸收值无明显差异,18岁以下患者的双侧髁状突及体部都有显著差异。随着年龄的增长,双侧下颌骨总的99mTcMDP吸收趋于平衡,但个别畸形在全身发育稳定后仍有继续发展的可能。结论:核素测定的应用对于下颌骨发育性不对称畸形的诊断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5.
髁突——升支后份骨游离再植颞颌关节重建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报告用犬做髁突-升支后份骨游离再植重建颞颌关节后关节形态、结构和组织学的研究情况。实验犬8只,做升支后份全层纵行切骨,整体摘下踝突-升支后份骨块,切除髁突内外极,修整后原位植回,分期观察。6周后的7侧髁突有5侧再生明显,2侧形态恢复较差;24周时髁突形态与对照侧无明显差别,关节面为软骨修复,关节盘、关节腔及滑膜等组织结构得以保存:翼外肌能够原位附着,附着处肌纤维间纤维组织增生。本文就影响髁突再生的因素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6.
髁状突良性肥大1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髁状突良性肥大较为少见 ,病因尚不明确。笔者近遇 1例右侧髁状突良性肥大并伴有鸟嘴状畸形 ,现报道如下。患者男性 ,2 9岁 ,自感右侧面部不适 1月余 ,1999年 12月 2 1日来我院就诊。检查见两侧面部基本对称 ,右侧耳前区有轻度压痛 ,开口度 2 0cm。前牙开牙合 ,后牙咬合关系正常。张口时右侧关节偶有弹响 ,颏部略向左侧移位。有长期右侧咀嚼习惯 ,否认外伤史和感染史。X线表现 :两侧下颌骨体部及升支部对称 ,右侧髁状突体积较左侧明显增大 ,但骨小梁的分布、排列与临近正常骨组织一致。右侧髁状突纵径为 32mm(髁突顶点至乙状切迹水平…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应用定量截骨锯,行口腔内入路髁突高位骨折手术治疗的效果。方法:对13例14侧下颌骨髁突颈骨折患者采用口腔内入路,用定量截骨锯将下颌骨升支后缘垂直截骨,取出升支后缘骨块,将骨折的髁突游离后取出,体外直视下将骨折片与升支后缘骨块复位固定后再从口腔内原切口回植,行颞下颌关节重建。结果:术后6、12、24月复查全部患者的开口范围25~40mm,平均为37.2mm。除1例患侧后牙早接触,下切牙中线偏斜1mm;另1例张口约25mm,轻度受限外,其余患者咬合关系良好,无其他并发症。结论:口腔内入路具有无外部皮肤瘢痕,且不损伤面神经的优点。但操作视野较小,增加了操作的难度。  相似文献   

18.
下颌骨外伤特别是颏部遭受暴力打击时,可使髁状突受到间接的冲击伤,髁状突向后上冲击致外耳道前壁挫裂穿孔。临床表现为外耳道流血,外耳道腔狭窄,颞颌关节区肿胀,多数为下颌骨颏部骨折或髁状突骨折。为明确外耳道前壁骨性部分的骨折状况及外耳道腔因骨折移位所致的狭窄程度,作者近年来对收治的12例15侧伴发外耳道前壁骨折的下颌骨骨折患者,利用螺旋CT对包括颅底、外耳道区、颞下颌关节区等部位扫描检查,  相似文献   

19.
髁突骨折两种手术方法的比较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目的:比较耳前进路行髁突骨折-翼外肌解剖复位与改良颌下进路下颌升支垂直截骨髁突游离体外复位固定回植术的优缺点,为髁突骨折合理选择手术方法、手术进路提供临床依据。方法:回顾我科收治的髁突骨折中采用手术治疗的33例(43侧)病例,按骨折位置高低、类型选择了2种不同的手术方法,其中26侧采用耳屏前切口髁突骨折-翼外肌解剖复位,17侧采用改良颌下切口、下颌升支垂直截骨髁突游离体外复位固定回植术。随访12~24月,对比分析2组病例的疗效。结果:全部切口Ⅰ期愈合,无1例关节强直;所有病人术后面部对称性好。发生下颌骨向健侧侧!运动受限的病例中,经下颌升支垂直截骨髁突游离体外复位固定术者5例(占45%),经耳屏前进路翼外肌解剖复位者3例(占14%);术后发生暂时性面瘫患者中,改良颌下进路术式1例(占9.09%),耳屏前进路4例(占18.18%),术后3~6个月均恢复正常;术后患侧关节区张口疼痛患者中改良颌下进路者2例(占18.18%),耳屏前进路者5例(占22.73%),术后3个月症状明显缓解。结论:从功能上看耳屏前进路髁突骨折-翼外肌解剖复位术明显优于下颌升支垂直截骨术;而从并发症发生看前者多于后者。临床上应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合理选择术式,以提高髁突骨折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20.
颌骨囊肿术后不完全骨愈合偶见于上颌骨,骨缺损区被瘢痕组织部分或全部填充,可能误诊为囊肿复发。本文报道两例下颌升支区牙源性角化囊肿术后长期残留的骨腔。1临床资料病例1,女,49岁。因右侧升支区肿胀不适1月就诊。患者于6年前罹患右下颌骨牙源性角化囊肿,病变累及右下颌升支及下颌体后份(图1a),经口外进路接受囊肿剜除术。近一月感右下颌区肿胀不适。入院后临床检查发现右侧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