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原发性肾上腺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特征。方法分析3例原发性肾上腺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病例资料,并进行组织形态学观察和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果3例患者诊断为原发性肾上腺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临床上无特异性,1例患者死亡,2例术后行化疗或化疗联合放疗后病情好转。结论原发性肾上腺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是一种罕见的、恶性程度较高的肿瘤,诊断依赖于组织病理学及免疫组织化学标记检查。术前确诊肾上腺原发性非霍奇金淋巴瘤可避免手术,联合化疗应为治疗首选。  相似文献   

2.
《临床医药实践》2013,(10):732-735
目的:探讨嗅神经母细胞瘤病理学特点,提高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嗅神经母细胞瘤的临床、CT及病理学资料,并作文献复习。结果:嗅神经母细胞瘤在临床上可无特异性症状或因肿瘤压迫出现不典型症状。影像学表现为实性肿块,增强后实性呈不均匀明显强化。结论:嗅神经母细胞瘤诊断必须结合既往病史、临床症状,影像学对肿瘤的早期诊断及准确分期有重要价值,而确诊有赖于病理学与免疫组织化学诊断。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2例肠腔内呈内生性生长这一罕见生长方式的原发性腹膜恶性肿瘤的临床病理特点、免疫表型、诊断及鉴别诊断。以提高对这种生长方式的腹膜原发恶性肿瘤的认识。方法对2例肠腔内呈内生性生长的原发性腹膜恶性肿瘤的临床资料、病理形态,免疫组织化学特点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1例为第二苗勒系统来源高级别浆液性癌,1例为局限性腹膜恶性间皮瘤,2例均有着类似于肠癌的生长方式,突向并部分阻塞肠腔,病灶均为单发的肠腔内内生性肿物,镜下均可见肿物均主要位于浆膜层,累及肌层、黏膜下层及黏膜层,但均未突破浆膜层。第二苗勒系统浆液性癌者呈高级别癌,细胞形态相对单一,免疫组织化学显示:雌激素受体(ER)阳性、配对盒基因8(PAX8)阳性、P16阳性;恶性间皮瘤者细胞呈双向分化,有上皮样型细胞和肉瘤样型细胞组成。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广谱细胞角蛋白(AE1/AE3)阳性、钙结合蛋白阳性、波形蛋白阳性、细胞角蛋白5/6(CK5/6)阳性、肾母细胞瘤基因1(WT-1)阳性。结论肠腔内呈内生性生长的局限性腹膜恶性间皮瘤及第二苗勒系统来源的浆液性癌较为罕见,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影像学及术中所见均呈单发的肠腔内生性肿物,阻塞部分肠腔,其余盆腹腔未见肿瘤累及,组织形态及免疫组织化学表型无绝对特异性,临床及病理容易误诊。确诊主要依靠病理组织学形态及免疫表型,且需与有类似生长方式、组织学形态及免疫组织化学表达方式的肿瘤相鉴别。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宫颈小细胞癌(SCCC)的细胞学和组织病理学特点、免疫组织化学及鉴别诊断。方法对1例SCCC进行细胞形态学、组织病理形态学、免疫组织化学观察和文献复习。结果 SCCC传统涂片特点为肿瘤细胞呈圆形或卵圆形,排列紧密,相互挤压变形,胞浆稀少,边界不清,核浆比例高,染色质细腻,核仁不明显。组织学特点为肿瘤细胞为形态一致的小细胞区,细胞散在﹑呈片状或梁索状,浸润性生长。免疫组织化学:CK(+)、CgA(+++)、Syn(+++)、Ki-67约25%(+);CerbB-2(-)、p63(-)、CK5/6(-)、LCA(-)。结论SCCC是一种少见的高度恶性肿瘤,具有特征性的细胞﹑组织学改变。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骨旁骨肉瘤的临床病理学特点及诊断要点。方法 对1例骨旁骨肉瘤的临床资料、病理形态学进行分析,并结合文献对其诊断及鉴别诊断进行探讨。结果 本例活检组织镜下可见较成熟的骨小梁结构,小梁间为纤维组织,不含骨髓,核分裂象少见。免疫组化示:肿瘤细胞CK(-)、Vimentin(+)、CD68(-)和Ki-67(index约1%)。病理诊断为骨旁骨肉瘤。结论 骨旁骨肉瘤临床较少见,提高对其病理学特点的认识,可避免误诊。  相似文献   

6.
胡晓丽 《天津医药》1999,27(1):49-51
CD30阳性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CD30 positive anaplas-tic large cell lymphoma,ALCL)近年才为病理医师所认识,是非何杰金氏淋巴瘤的独特亚型。病理组织学以大细胞多形性为特点,常侵犯淋巴窦。免疫组织化学染色CD30阳性。有特别的染色体异位t(2;5)(p23;q35)。由于其组织学的特点,过去常把此病误诊为恶性组织细胞增生症、转移癌、恶性黑色素瘤等。我院曾收治3例ALCL患者,其中2例误诊为恶性组织细胞增生症,结果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树1女,4岁。因发热半个月伴咳嗽2天入院。查体:体温39°C,呼吸26次/分,脉搏140次/分。神清,面色苍白,颌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原发性精索肉瘤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和预后。方法对2例原发性精索肉瘤进行光学显微镜、免疫组织化学观察,并结合文献进行讨论。结果2例病人分别表现为右侧腹股沟肿物和左侧阴囊内上方肿物;病理学类型分别为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和平滑肌肉瘤。结论原发性精索肉瘤是一种很少见的肿瘤。诊断依赖其病理形态擘特点及免疫表型,此病易局部复发,预后一般欠佳。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肾嗜酸细胞腺瘤的临床及病理学特点,加深对该肿瘤的认识,以提高诊断的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3例肾嗜酸细胞腺瘤临床及病理资料,结合文献复习,探讨该肿瘤的组织学、免疫组化及临床特点。结果肉眼观察肿瘤边界清楚,部分有假包膜,切面呈褐色或淡黄色,质地较均匀,有的中央可见放射状疤痕;镜下肿瘤细胞排列成实性巢索或呈腺泡、小管结构,胞质内含丰富的嗜酸性颗粒,免疫组织化学杂色:CK8(+),CD117(+)、Vimentin(-),CD10(-)。结论肾嗜酸细胞腺瘤是一种较少见的良性肾脏肿瘤,常易被误诊为肾癌,诊断需依据影像学、病理组织学及免疫组织化学特点综合判断。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脾窦岸细胞血管瘤的临床、影像学特征和病理组织学、免疫组织化学在诊断中的价值、鉴别诊断的要点及治疗方式。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例脾窦岸细胞血管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影像学的检查、大体及光镜观察、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及手术治疗的效果。结果脾窦岸细胞血管瘤的临床症状不典型,病理学特征性表现为:瘤结节位于脾红髓内,由相互吻合的血管腔构成,呈迷路样分布,常有假乳头样结构突入腔内,胞质内常见含铁血黄颗粒。免疫组化提示:FⅧRA g、CD 34、CD 68、CD 31、Lyso均为( ),患者手术切除脾脏取得良好临床疗效。结论脾窦岸细胞血管瘤是一种罕见的脾血管源性肿瘤。诊断主要依靠病理组织学及免疫组织化学,治疗主要是手术行脾脏切除,因可合并恶性肿瘤,应进行仔细检查及密切随访。  相似文献   

10.
周兵  肖汉伟 《江西医药》2021,56(7):1006-1008
目的 探讨原发性脾血管肉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鉴别诊断.方法 收集2例原发性脾血管肉瘤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进行组织学形态、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患者男女各1例,年龄分别为55岁和64岁,其中1例表现为左上腹持续性绞痛;CT示脾内低密度占位性病变,1例伴脾破裂及骨、肝转移.镜下肿瘤与脾组织分界不清,呈浸润性生长;瘤细胞卵圆形、梭形,部分上皮样,呈血窦样、裂隙状生长,细胞异型明显,核分裂易见.免疫组化主要表达Vim、CD34、CD31和F8.结论 原发性脾血管肉瘤罕见且临床症状不典型,需与脾脏其它肿瘤相鉴别,确诊依靠其特征性的组织学形态和免疫组化标记.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原发性颅内Rosai—Dorfman病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分析1例原发性颅内Rosai—Dorfman病患者临床病理特点,包括病史、影像学资料、手术标本病理HE切片及免疫组织化学切片,并进行相关文献复习。结果:原发性颅内Rosai—Dorfman病好发于中年男性;术前影像学检查常诊断为脑膜瘤;组织学显示“明暗”相间的特征(多量淡染的组织细胞、浆细胞和淋巴细胞)伴纤维化,同时组织细胞内有多量吞噬的淋巴细胞,免疫组织化学标记显示组织细胞表达S-100蛋白和CD68。结论:原发性颅内Rosai-Dorfman病是一种极其少见组织细胞异常增生性病变,较容易误诊或漏诊。病理诊断时需与颅内非特异性炎性病变和浆细胞肉芽肿、富于淋巴浆细胞型脑膜瘤等鉴别,该病变组织学特征及组织细胞S-100蛋白和CD68阳性表达是诊断本病的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中枢神经系统原发性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特点及其病理学特征分析。方法对1例中枢神经系统原发性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组织形态学、免疫组化及原位杂交等结果进行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者男性,34岁。CT和MRI示左顶叶不规则占位,有明显增强效应,瘤周脑组织显著水肿。组织学上,瘤组织主要由中等大小的透明细胞构成,部分细胞核呈马蹄形或肾形,异型性明显。瘤细胞弥漫排列,局部向血管壁聚集形成结节状或袖套状结构。未见明显坏死及出血。免疫组化显示瘤细胞为LCA、CD43、CD3、CD5、CD30、ALK-1、Gram-B、Ti A-1弥漫(+),EMA灶性(+),瘤细胞不表达CD20、Pax-5、CD2、CD7、CD68、CKpan、GFAP和PLAP,Ki-67阳性率约40%,EBER原位杂交未见阳性信号。结论颅内原发性ALCL罕见,临床上具有进展迅速、侵袭性强以及预后不良的特点,组织学上以标志性细胞以及明显的血管侵袭性生长为特征,免疫组化有重要的鉴别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3.
李慧芳  巢云鹏 《现代医药卫生》2010,26(24):3689-3690
目的:探讨胰腺上皮样血管平滑肌脂肪瘤(EAML)的临床病理学特点.方法:回顾复习1例胰腺EAML的临床、影像学资料,并进行组织病理、免疫组织化学分析及相关文献的复习.结果:切片镜下,肿瘤细胞为上皮样或梭形,胞浆丰富,透明或颗粒状,嗜酸性,呈片状或巢状分布,围绕间质中丰富的薄壁窦性血管形成器官样结构,可见少量厚壁血管,部分区域脂肪组织散在分布,背景中可见大量炎细胞浸润.免疫表型:肿瘤细胞HMB45阳性、Vimentin阳性,SMA及CD68散在阳性,CD34血管阳性,CD117、Desmin、S-100、CgA及AE1/AE3均阴性.结论:胰腺EAML是一种少见的间叶性肿瘤,容易误诊,需于胰腺内分泌肿瘤、副节瘤等肿瘤相鉴别,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是诊断及鉴别诊断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为了探讨骨原发性非霍奇金淋巴瘤的临床表现与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骨原发性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的临床症状、X射线、病理组织形态学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和治疗。结果 16例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为病变处局部疼痛和压痛;X线检查及CT显示,浸润型改变者8例、溶骨型5例、硬化型3例;病理组织学类型主要为弥漫型大B细胞淋巴瘤。16例中单发骨病灶13例,多发病灶3例。2例发生病理性骨折。结论本病常侵犯单骨,多表现为虫蚀样浸润性和溶骨性骨破坏。X线及CT定性诊断困难,最后确诊需结合临床表现、病理组织学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测证实;骨原发非霍奇金淋巴瘤。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分析低度恶性子宫内膜间质肉瘤( LGESS )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免疫组织化学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LGESS患者的临床及病理资料,并辅以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分析。结果10例LGESS中,肿瘤细胞近似于增生期子宫内膜间质细胞,细胞异型性小。具体组织学分类伴性索样分化2例;伴平滑肌样分化1例;合并多发性子宫肌瘤5例。免疫组织化学标记瘤细胞:CD10(9/10)、Vimentin (10/10)、Desmin(4/10)、Actin(2/10)、ER(5/10)、PR(6/10)阳性。结论 LGESS组织学形态呈浸润性生长,细胞异型性小,可伴发多成分分化,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诊断主要依靠组织病理学和免疫组织化学。  相似文献   

16.
朱凤花 《江西医药》2013,(10):931-933
目的:探讨低度恶性子宫内膜间质肉瘤(LESS)的病理学特征以及诊断经验。方法对12例LESS的标本采用网状纤维染色、免疫组化染色,分析其病理学特征、临床表现及预后。结果 CD10和CD34定位于胞膜;Melan-A(HMB45)、actin (1A4)定位子胞质。阳性表现为大小不一的棕黄色颗粒出现在瘤细胞的相应部位。9例表达CDl0,8例表达ER,10例表达PR,均为弥漫的瘤细胞阳性。3例平滑肌分化者actin染色呈局灶阳性。瘤细胞均不表达CK、CD34和Melan-A。结论临床上LESS常因与其他恶性肿瘤相似而造成误诊或漏诊,依靠组织病理学和免疫组织化学可以帮助确诊,CD10、ER、PR是特异的标记。  相似文献   

17.
时一添  袁风红  陈海凤  邹耀红 《安徽医药》2018,22(12):2343-2346
目的 探讨2例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合并多发骨梗死的诊治,以减少临床误诊误治。 方法 回顾性分析2例SLE合并多发骨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结合相关参考文献,总结该类患者的病因、临床及影像学特点。 结果 SLE合并多发骨梗死患者一般多曾因病情活动予较大剂量激素及免疫抑制剂治疗。 结论 减少激素及免疫抑制剂的使用可降低SLE患者合并骨梗死风险;影像学MRI有助于早期诊断骨梗死。  相似文献   

18.
腹膜后孤立性纤维性肿瘤 4例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金冬梅  夏琛 《安徽医药》2020,24(7):1388-1390
目的探讨腹膜后孤立性纤维性肿瘤( Solitary Fibrous Tumor,SFT)的临床病理特征、免疫表型、诊断与鉴别诊断要点、治疗及预后。方法收集 2015年 1月至 2018年 12月就诊于武汉市第三医院的 4例腹膜后孤立性纤维性肿瘤进行组织病理学观察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总结其临床及影像学表现、组织学形态、免疫表型特征和临床预后。免疫组织化学采用 EnVision法检测内皮细胞标记物( CD34)、 B淋巴细胞瘤 ?2基因( Bcl?2)、 CD99分子重组蛋白( CD99)、信号转导和转录活化因子 6(STAT6)及其他相关标志物。并结合相关文献进行讨论分析。结果 4例腹膜后孤立性纤维性肿瘤均是因“无症状腹膜后肿物”就诊,病理特征为肿瘤由梭形、短梭形细胞构成,排列无序并与胶原纤维混杂,肿瘤中血管丰富,部分形成血管外皮瘤样区域,免疫组化 STAT6(+)、 CD34(+)、 Bcl?2(+)、 CD99(+)、人 S100蛋白( S?100)(-)、酪氨酸激酶生长因子受体蛋白( CD117)(-)、 Discovered on GIST?1(Dog?1)(-)、细胞角蛋白( CK)(-)、结蛋白( Desmin)(-)、黑色素瘤抗体( HMB45)(-)、上皮膜抗原( EMA)(-)。 1例失访,余均未复发。结论腹膜后孤立性纤维性肿瘤为中间型肿瘤,临床上比较少见,难以通过影像学检查确诊,缺乏术前诊断依据,极易误诊、漏诊,须依据病理诊断,免疫组化进行诊断与鉴别诊断。该病临床上预后较好,完整切除后罕见复发,但需长期随访。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肺微小瘤的临床病理学、影像学特点,探讨其免疫组织化学(免疫组化)特征及鉴别诊断.方法 采用组织学、免疫组化及组织化学技术对1例肺微小瘤进行光镜观察及免疫标记,并结合相关文献对其临床表现、影像学、组织形态和免疫组化特点等进行综合分析.结果 患者男性,61岁,肿瘤组织学表现为散发多灶性镜下结节,呈簇状、巢状或索团状,分布于支气管扩张症受损的支气管壁旁及细小支气管周围,瘤细胞呈圆形或短梭形,大小较一致,核圆或卵圆形,染色深,未见核分裂及坏死.免疫组化染色示:细胞角蛋白、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神经突触素、嗜铬粒素、5-羟色胺、胃泌激素及降血钙素均阳性,细胞嗜银性强.结论 原发于支气管周围的微小瘤较为罕见,临床影像学特征不明显,可能是肺类癌发生的早期阶段,免疫组化染色有助于该肿瘤的诊断,应与神经内分泌细胞增生、类癌、小细胞癌、微小肺脑膜瘤样结节及小副神经节瘤等鉴别.手术切除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原发性肺淋巴瘤的临床特点并结合病理、免疫组织化学特征,以期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及诊断能力。方法分析安医大附属巢湖医院呼吸内科2014年7月23日收治的1例病人,长期误诊近10年,以肺不张为首发表现的淋巴瘤患者的临床和病理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原发性肺淋巴瘤普通病理检查不能鉴别肿瘤的来源,最终经免疫组化确诊为肺淋巴瘤。结论肺原发性淋巴瘤为少见病,临床缺乏特异性,最终确诊须结合肺活检或手术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