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 分析腹腔镜胃部分切除术治疗胃间质瘤的临床效果.方法 择取2014年6月至2016年6月我院接收的50例胃间质瘤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其实施腹腔镜胃部分切除术,探究手术效果.结果 患者手术成功,无中转开腹病例,随访半年,患者间质瘤无复发,无并发症.手术时长(51.2±11.3)min,术中出血量(38.5±8.8)mL,术后胃肠道恢复时间(2.1±0.5)d,术后下床时间(22.4±4.1),半流质饮食时间(47.9±8.1)h,术后住院时长(7.6±2.2)d.结论 对于胃间质瘤患者,使用腹腔镜胃部分切除术进行治疗,可以取得较为显著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2.
张志栋  李勇  焦志凯  胡晓杰  张敬坡 《河北医药》2007,29(12):1318-1319
目的 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的临床特点及诊断治疗方法.方法 收集我院45例GIST的临床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本组平均发病年龄53.4岁,发生部位分别以胃、小肠最为多见;临床首发多表现为腹痛、便血及腹部肿物;影像学检查有重要参考价值;确诊依赖于术后病理及免疫组化;瘤体差异恶性间质瘤与低度恶性间质瘤及良性间质瘤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低度恶性间质瘤与良性间质瘤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良性GIST 5例,平均随访时间37个月,低度恶性7例,平均随访时间25.8个月,术后均无复发、转移;恶性19例,平均随访32个月,2例复发,4例死亡.结论 GIST是一种有恶性倾向的肿瘤;肿瘤的大小、部位、核分裂像是判断良恶性GIST的重要指标;目前间质瘤的治疗是以手术切除为主的综合治疗,术后应长期随访.  相似文献   

3.
江波 《上海医药》2014,(5):29-32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临床特征、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8年1月-2013年7月经手术切除病理报告确诊的20例GIST的临床资料。结果:全组无手术死亡病例,术后所有患者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个月~5.5年,平均3年。在随访患者中,复发率为15%,复发时间为手术切除后2~19个月(平均9.5个月),复发转移部位为腹腔、肝脏和肺,无死亡病例。结论:GIST是一种具有恶变潜能的肿瘤,早期缺乏特异性症状及体征,术前确诊率低,主要依靠病理及免疫组化结果确诊,目前仍以手术治疗为主,放化疗效果较差,靶向治疗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直肠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外科治疗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06年1月~2011年1月收治的44例直肠GIST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治疗效果及预后。结果根治手术组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长于姑息手术组,术中出血量多于姑息手术组,住院费用、并发症发生率率高于姑息手术组(P<0.05);两组的复发转移率、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根治性、姑息性手术的转归相似,而姑息性手术具有更好的安全性,是保证患者预后及生存质量的较佳选择。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伊马替尼辅助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青岛市市立医院及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2007年1月至2012年12月间共67例手术切除的胃肠道间质瘤患者临床及随访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39例局限性患者在随访期间未发生确切转移性病灶;28例转移患者中,伊马替尼治疗23个月后临床及影像学评价:部分缓解6例,稳定14例,病情进展8例,其中3例患者对伊马替尼耐药,治疗期间病情持续进展,追加剂量后病情仍未控制,后患者放弃治疗,33个月后临床及影像学评价:部分缓解6例,稳定14例,病情进展8例,其中3例患者对伊马替尼耐药,治疗期间病情持续进展,追加剂量后病情仍未控制,后患者放弃治疗,36个月后患者死亡。另5例患者在开始治疗66个月后患者死亡。另5例患者在开始治疗612个月内病情稳定,后出现病情进展,在追加剂量后未能控制病情,患者行姑息性手术部分切除进展病灶后继续行伊马替尼治疗,患者病情稳定。结论胃肠道间质瘤伊马替尼辅助治疗能改善患者的愈后,长期使用伊马替尼的患者肿瘤复发率较低,且多数不良反应患者可以耐受。对于高风险的GIST患者推荐手术结合伊马替尼长期维持治疗。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结直肠间质瘤的临床特点和手术治疗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01月1月至2009年1月22例,分析其临床表现、肿瘤的部位、大小与病理检查。22例患者均行手术治疗。8例结肠间质瘤患者中6例行所在肠段切除术,其余2例行肿瘤部分切除术 14例直肠间质瘤患者,其中前切除术(Dixon)7例,腹会阴联合切除术(Miles)3例,局部切除术3例,仅作肿瘤切除活检1例。结果本组22例患者,无围手术期死亡。22例患者均完全随访,随访时间平均60个月。在14例直肠间质瘤患者中,8例患者在术后34个月~79个月死亡,其余6例患者无瘤生存。8例结肠间质瘤患者中,3例于术后3个月~16个月死亡,5例无瘤生存。22例患者平均生存时间为(47±6.4)个月。结论对于结直肠间质瘤来说,宜早期诊断及早行手术治疗是治疗结直肠间质瘤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临床特点及外科治疗。方法对本院术后病理证实的33例GIST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对临床特点进行总结。结果 33例患者术前经B超检查,均出现不同程度呕血、黑便、腹痛或不适感、贫血及肠梗阻等临床症状。28例行外科根治切除术患者无1例手术死亡。胃部间质瘤发生率及复发转移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部位间质瘤,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1~5年,随访27例(96.43%),肿瘤复发与转移6例(22.22%),均行再次手术治疗,全部恢复。3例多发肝转移患者,术后均进行甲磺酸伊马替尼(400mg/d)药物治疗,疗效显著。结论 GIST患者采用外科根治性切除术对原病灶、转移病灶进行切除,其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8.
黎柏峰  王劲  祁江  谭祥云  李林 《中国当代医药》2011,18(17):136-137,140
目的:分析胃肠道间质瘤临床常用的诊断与治疗方法,并对其方法的有效性、安全性进行研究。方法:选择2005年1月~2010年1月在本院进行了手术治疗的胃肠道间质瘤患者共65例作为治疗组,随机选择同一时段86例胃、结直肠癌患者做为对照组,比较分析治疗组与对照组的CT、消化道造影、内镜+活检资料的临床价值。将该组胃肠道间质瘤患者按照手术后是否服用甲磺酸伊马替尼分为两组,治疗组:手术+甲磺酸伊马替尼,对照组:手术。分析二者在疗效上的差异。结果:CT、消化道造影、内镜+活检等临床资料显示出能够帮助诊断的显著性的差异。是否服用甲磺酸伊马替尼在复发、转移、生存时间等方面具有显著性差异。结论:临床资料不能确诊胃肠道间质瘤,但能够提供相当准确的临床诊断;GIST术后复发率很高,甲磺酸伊马替尼对防止转移、复发、延长生存时间有良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总结胃肠道间质瘤患者内镜治疗时的围手术期护理措施及经验。方法抽选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在我院接受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的胃肠道间质瘤患者82例为研究对象,总结本组患者术前、术中、术后等围手术期的护理措施及经验,评估本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本组82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均获手术成功,并发症发生率6.1%,并发症状均给予对症治疗后消失,患者平均住院时间(5.8±1.1)d。结论围手术期护理对胃肠道间质瘤内镜下治疗的顺利进行有重要意义,是确保患者手术效果不可或缺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残胃癌的病因、临床特征及诊治方法,为临床治疗提供有效经验。方法选取2001年4月~2006年6月在笔者所在医院治疗的残胃癌患者31例,回顾分析其临床资料。结果 31例患者中有12例接受了根治手术,术后1年患者生存率为84.61%,5年生存率为15.38%。有9例患者接受了姑息性治疗,患者的平均生存时间为(11.4±2.1)个月。剩下的10例患者没有进行手术,其中化疗7例,平均生存时间为(6.1±1.7)个月,其余的3例放弃了治疗,生存时间分别为13、19、32d。结论根治术能够延长残胃癌患者的生存期,提高其生活质量,是目前治疗残胃癌最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胃肠道间质瘤29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胃肠道间质瘤 (GIST )的临床特点及诊断治疗。方法 收集我院 2 9例GIST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本组平均发病年龄 49 5岁。发生部位分别为胃 13例 (44 8% ) ,空肠 7例(2 4 1% ) ,回肠 5例 (17 2 % ) ,十二指肠、小肠系膜、结肠、直肠各 1例 (各 3 4% )。本组病例只有 1例直肠间质瘤术前确诊。 2 9例均行外科手术切除 ,病理证实良性 2 1例 (72 4% ) ,恶性 8例 (2 7 6% )。肿瘤的大小与良恶性相关 (P <0 0 5)。术后随访良性GIST 18例 ,平均随访时间 2 4 6个月 ,16例无局部复发、转移 ;2例术后 1年内复发再手术。恶性GIST 6例 ,平均随访 2 6 4个月 ,3例局部复发再手术 ,1例肝肺转移 ;2例死亡。5例恶性GIST术后辅以不规则化疗 ,但生存期未见明显变化。结论 ①GIST消化道症状无特异性 ,术前确诊率低。②肿瘤的大小是判断良恶性GIST的重要指标。③目前间质瘤的治疗仍以手术切除为主 ,对复发或远处转移者应积极再次手术 ,可延长生存期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与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术后病理证实的55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比较。结果本组46例行外科根治切除术患者,胃部间质瘤发生率高于其他部位间质瘤,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次为小肠。对本组46例行外科根治切除术患者进行随访,随访44例(95.65%),肿瘤复发与转移12例(27.27%),胃部复发转移发生率高于其他部位,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手术切除原病灶及转移病灶是治疗胃肠道间质瘤最有效的方法,对复发与转移患者,给予二次手术治疗,疗效满意,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3.
外科治疗是胃肠道间质瘤(GIST)标准和主要的治疗手段,低中危的原发性GIST手术切除后5年生存率介于50%-80%。然而,单纯的外科治疗有时并不能到达根治的目的,特别是对于比较大的胃肠道间质瘤,往往超过半数的患者在手术后出现复发。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与治疗。方法回顾分析2003年1月至2006年11月收治并经病理诊断证实的28例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资料。结果胃肠道间质瘤发病部位以胃及小肠最多见。免疫组化表型CD117阳性率96.4%(27/28),CD34阳性率85.7%(24/28),病理诊断GIST良性5例,潜在恶性13例,恶性10例。28例均行根治手术或局部切除。结论GIST的临床表现无特异性,诊断有赖于病理与免疫组化,手术切除是最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研究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临床表现、诊断及外科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1年5月期间在本院治疗的34例经病理证实的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患者中主要临床表现为腹部不适和消化道出血。其中胃间质瘤21例,十二指肠间质瘤8例,小肠间质瘤5例。病理诊断3例有腹腔广泛转移,其余31例为局限性间质瘤。所有患者均行手术局部切除治疗,术后发生肺部感染2例。结论 GIST发生在胃肠较多见,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CT对该病诊断帮助很大,免疫组化对其诊断较为重要。治疗方法以手术切除为主,完整切除肿瘤是该病治疗的最佳手段。  相似文献   

16.
袁野 《中国医药指南》2012,10(20):509-510
目的总结100例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病理诊断与手术治疗方法。方法 2006年5月至2010年5月共收治100例胃肠道间质瘤,其最常见症状为上消化道出血和腹痛。全部进行CT扫描观察患者肿瘤的生长方式、形态学观察以及病理表现,随访观察术后存活率。结果所有患者肿块均为单发,平扫良性肿块可见软组织密度肿块,密度均匀,呈类圆形或椭圆形79例,直径为(4.59±1.36)cm;恶性肿块内可见大小不等的低密度坏死区,呈分叶状21例,其中向胃肠道腔内生长者13例,未引发肠梗阻,向腔外生长者8例,直径为(9.81±4.49)cm。100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病变部分,其中发生在胃部56例,十二指肠26例,小肠10例,结肠及直肠6例,肠系膜2例。随访期6个月~2年,平均随诊1.2年,其中5例恶性肿瘤患者死亡,且均死于肝转移;38例复发,局部复发16例,腹膜复发12例,再次进行手术。结论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可根据其临床表现、CT等影像学检查测定明确诊断,及早行手术切除。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索通过手术方式治疗急性化脓性阑尾炎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我院2012年1月至2016年6月收治的105例急性化脓性阑尾炎患者进行临床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经过开腹手术进行治疗,对患者手术进行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手术效果、术后下床时间、伤口愈合时间、手术并发症以及住院时间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治疗,患者手术时间最短43 min,最长95 min,平均手术时间(74.3±4.1)min,术中出血量平均(5.4±1.2)mL,术后引流时间(2.7±0.7)d.患者术后进食时间平均(29.41±6.31)h,术后下床活动时间平均为(22.64±11.76)h,患者术后有14例患者出现术后切口感染,6例患者出现粘连性肠梗阻,未出现术后阑尾残株炎,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9.05%.患者住院平均时间为(8.37±3.17)d,手术平均费用(5187.82±241.70)元.结论 开腹手术治疗急性化脓性阑尾炎手术效果确切,术后患者恢复良好,并发症发生较低,手术费用低,值得在基层医院开展.  相似文献   

18.
王海涛  卞栋  李成华  王矛  庄严 《淮海医药》2012,30(2):110-112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后病理证实的GIST 16例临床资料。结果肿瘤位于胃部10例,小肠5例,直肠1例。其中12例达到外科根治性切除。2例因肿瘤广泛转移行姑息切除。2例伴肝转移者中1例行原发灶及转移灶切除,1例不能切除的肝转移灶,术后辅以药物治疗。术后平均随访22个月,12例中术后复发转移3例,复发间期平均14个月,其中2例再次手术治疗,其他1例带瘤生存12个月。结论外科手术切除原发灶及肝转移灶是治疗GIST的首选有效方法,不易切除的肝转移灶,术后应辅以药物治疗。GIST远期仍存在较高的复发转移率。对复发转移病例,仍应争取再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9.
胃肠道间质瘤2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8年至2006年收治的26例GIST患者的临床表现,手术处理及病理结果.结果 26例均行手术治疗.病理诊断低度恶性17例(65%),高度恶性9例(35%).随访时间6个月至7年,4例出现远处转移或局部复发,5例死亡(其中4例为高度恶性GIST).结论 GIST缺乏特征性的临床表现,术前确诊率较低,其确诊依赖免疫病理结果.目前GIST的治疗主要依赖手术治疗为主.对复发或远处转移者积极口服甲磺酸伊马替尼(格列卫)可延长生存期和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20.
王卫平  刘弋 《安徽医药》2017,21(9):1706-1708
目的 探讨二线药物舒尼替尼治疗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组织和免疫组化确诊的GIST患者32例,所有的患者均用二线药物舒尼替尼治疗,37.5 mg·d-1口服,连续给药服用.观察评估舒尼替尼的不良反应及患者的生存时间.结果 舒尼替尼治疗GIST的不良反应轻微,且均可控制.32例患者接受舒尼替尼治疗的时间为3~72个月,中位治疗时间为24个月.获得完全缓解(CR)1例,部分缓解(PR)7例,稳定期(SD)16例,进展(PD)8例,有效率25.0%,疾病控制率75.0%.32例患者中,中位随访时间为96周,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为55周,中位总生存时间(OS)为96周.结论 舒尼替尼治疗伊马替尼耐药进展的GIST疗效可靠,不良反应轻微,安全可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