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报告1例以外阴、肛周扁平湿疣为主要临床皮肤表现的二期梅毒。患者女,15岁,因"外阴、肛周多发丘疹伴瘙痒10d,阴道流血2d"就诊,本例患者既往有非婚性生活史。实验室检查:梅毒非特异性血清试验(TRUST)阳性(+),滴度1∶32,梅毒螺旋体颗粒凝集试验(TPPA)阳性。最后诊断:二期梅毒。经头孢曲松钠驱梅治疗10d后,皮损大部分消失。  相似文献   

2.
患儿,女,28个月。肛周扁平丘疹2月,无自觉症状,实验室检查:梅毒螺旋体凝集试验(TPPA)阳性,快速血浆反应素试验(RPR)1∶128,祖父祖母TPPA均为阳性,RPR均为1∶8,父母梅毒血清学检查结果均阴性,诊断为获得性二期梅毒(肛周扁平湿疣)。予苄星青霉素60万u/周治疗,3周后皮损基本消退,一月后患儿RPR降至1∶8。  相似文献   

3.
以多部位扁平湿疣为表现的二期梅毒1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患者男,38岁。双侧腋窝、肛周及阴囊赘生物1月余。TRUST阳性1:64,梅毒螺旋体血凝试验(TPPA)阳性,HIV阴性。诊断:二期梅毒,扁平湿疣。予苄星青霉素240万u治疗,3周后皮损全部消退。  相似文献   

4.
报告1例以环状皮损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二期梅毒。患者,男,阴茎、阴囊多个环状红色斑疹。梅毒血清学检查:快速血浆反应素实验(RPR)阳性,滴度1∶32;TPPA阳性。诊断为梅毒。4周规范治疗后皮损消退。  相似文献   

5.
报告1例以环状皮损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二期梅毒。患者,男,阴茎、阴囊多个环状红色斑疹。梅毒血清学检查:快速血浆反应素实验(RPR)阳性,滴度1∶32;TPPA阳性。诊断为梅毒。4周规范治疗后皮损消退。  相似文献   

6.
患儿,男,3岁6个月.肛周、外生殖器处红褐色斑疹、斑丘疹1月余,虫蚀状脱发1周,无自觉症状,无性接触史.梅毒血清学检查:梅毒螺旋体颗粒凝集试验(TPPA)阳性,快速血浆反应素环状卡片试验(RPR)滴度为1:32.其父母、祖父母梅毒血清学试验阴性,外祖父母TPPA、RPR均阳性,滴度分别为1:16和1:64.诊断为幼儿获...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早期梅毒的临床特征和血清学变化,为梅毒的诊断和疗效观察提供参考依据;方法追踪观察90例早期梅毒患者,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90例梅毒患者血清TPPA检测结果均为阳性,一期梅毒患者血清RPR滴度为1:4者最多,为9例(25.7%);二期梅毒患者RPR滴度为1:32者最多,为13例(41.9%);早期潜伏梅毒患者RPR滴度为1:8者最多,为6例(28.6%);在所有病例中,血清滴度为1:8及1:16的患者人数最多,分别为18例(20.0%)和19例(21.1%)。一期梅毒患者治疗后硬下疳多在2周内消失,二期梅毒患者治疗后皮损多在(1~2)周消失,早期潜伏梅毒患者治疗后未见异常。经治疗后,多数患者(95.6%)血清RPR滴度在24个月内阴转;结论多数梅毒具有典型的皮损,血清学检查是诊断梅毒和观察疗效的重要指标,早期的正规治疗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8.
患者男, 30岁。主诉阴茎溃疡 2周。患者 5个月前曾因阴茎腹侧冠状沟出现一无痛性溃疡 3周而来我院就诊。因暗视野显微镜检查梅毒螺旋体阳性、血梅毒螺旋体明胶凝集试验 (TPPA)阳性、快速血浆反应素试验 (RPR)1∶ 2阳性而确诊为一期梅毒 (硬下疳 )。给予苄星青霉素 G 240万 U,每周 1次肌内注射,共 3次,同时口服盐酸米诺环素 100 mg日 2次,连服 15 d,溃疡愈合。治疗结束后第 8周复查血 RPR为阴性。 2周前患者发现阴茎冠状沟系带旁出现一无痛性溃疡,逐渐扩大,故再来就诊。患者既往曾有过多次无保护性非婚性接触。抗梅毒治疗结束…  相似文献   

9.
30岁未婚男性患者,全身多发大小不等的深在性溃疡3个月。实验室检查:梅毒螺旋体颗粒凝集试验(TPPA)阳性,快速血浆反应素环状卡片试验(RPR)1:128;人免疫缺陷病毒(HIV)抗体初筛及确证试验均为阳性。组织病理检查:棘层水肿、不规则增厚,真皮浅层血管周围可见浆细胞、淋巴细胞及少量嗜酸粒细胞浸润,血管内皮细胞肿胀,红细胞外溢。诊断:恶性梅毒并发艾滋病。治疗4周后,复查RPR 1:8,溃疡全部愈合,遗留暗红色瘢痕。  相似文献   

10.
报告1例以头痛为首发表现的颅内树胶肿型神经梅毒。患者男,39岁。表现为头痛伴有反应迟钝、记忆力减退等症状。快速血浆反应素环状卡片试验(RPR)阳性,滴度1:128、梅毒螺旋体颗粒凝集试验(TPPA)阳性,滴度1:1 280;脑脊液检查:性病研究实验室试验(VDRL)(+)、RPR 1:2,荧光梅毒螺旋体抗体吸收试验(FTA—ABS)::IgG(+)、IgM(-)。头颅磁共振成像(MRI):颅内梅毒树胶肿。经青霉素治疗后,临床症状明显改善。该病的影像学表现缺乏特征性,诊断需综合分析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资料。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未经治疗的早期梅毒脑脊液各项检测的意义及其对神经梅毒的诊断价值。方法:对129例未经治疗的早期梅毒患者脑脊液进行细胞计数和蛋白定量、VDRL、FTA-ABS、RPR、TPPA检测以及RT-PCR检测TP,并分析不同RPR滴度组及不同RT-PCR结果组脑脊液异常率的差异。结果:脑脊液细胞或蛋白异常者30例(23.26%),VDRL阳性2例(1.55%),FTA-ABS阳性3例(2.33%),RPR阳性5例(3.88%),TPPA阳性10例(7.75%),RT-PCR阳性32例(24.81%)。2例(1.55%)确诊为神经梅毒。血清RPR滴度≤1∶16组与≥1∶32组患者CSF异常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8.37,P=0.004)。脑脊液RT-PCR检测阳性与阴性组脑脊液异常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4.49,P=0.034)。结论:血清RPR滴度≥1∶32者脑脊液异常率较高,临床中应引起重视。单纯对于未经治疗的早期梅毒而言,用PCR检测脑脊液中TP含量的方法对神经梅毒的诊断不具有明显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妊娠期梅毒患者不良妊娠结局的危险因素,并探讨产前抗梅毒治疗对妊娠期梅毒患者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自2010年6月至2014年12月入我院治疗的确诊感染梅毒的孕妇确诊了妊娠结局的资料,对患者的一般情况、临床资料等,以正常分娩患者为对照组,以不良妊娠结局及先天性梅毒的梅毒孕妇为病例组,用统计学分析,评价影响妊娠期梅毒患者妊娠结局的危险因素及其关联性。结果:共纳入患者26例,首次治疗孕周(OR=2.67;95%CI:1.99-3.59)、孕期首次治疗结束到分娩的间隔时间4周(OR=16.89;95%CI:8.46-33.70)、孕期没有完成治疗(OR=11.00;95%CI:6.46-18.72)、RPR滴度上1:8(OR=10.62;95%CI:6.69-16.85)、早期梅毒(OR=65.90;95%CI:38.29-113.44)、非青霉素治疗(OR=3.24;95%CI:1.50-6.97)是CS的危险因素;首次治疗孕周(OR=1.34;95%CI:1.22-1.48)、孕期首次治疗结束到分娩的间隔时间4周(OR=3.68;95%CI:2.96-4.58)、孕期没有完成治疗(OR=1.46;95%CI:1.38-1.56)、RPR滴度上1:8(OR=3.11;95%CI:2.50-3.85)、早期梅毒(OR=35.83;95%CI:23.60-54.40)、非青霉素治疗(OR=2.71;95%CI:1.74-4.24)是是APOs的危险因素。结论:孕期治疗延后或孕期未完成治疗或孕期首次治疗结束到分娩小于4周、RPR滴度越高、早期梅毒感染、非青霉素治疗是CS和APOs的危险因素。且随着孕期首次治疗延迟、孕期首次治疗结束到分娩的间隔时间4周的缩短、TRUST滴度增加妊娠梅毒CS和APOs发生的风险也增加。  相似文献   

13.
报告国内首例获得性梅毒性颅骨炎合并梅毒性脑膜炎.患者女,55岁,2个月前无诱因于头顶部和枕部出现持续性胀痛.磁共振成像T1加权像提示:颅骨多发性病变,邻近脑膜线状强化.查血快速血浆反应素环状卡片试验(RPR)1:32阳性,梅毒螺旋体明胶凝集试验(TPPA)阳性;脑脊液检查:白细胞10×106/L,蛋白0.82 g/L,RPR 1∶4阳性,TPPA阳性;额骨骨膜梅毒螺旋体DNA阳性.组织病理示:颅骨灶性溶骨性破坏,骨纹理模糊,碎骨组织周围和硬膜样组织充血,间质纤维组织增生,内皮细胞肿胀,大量浆细胞为主炎细胞浸润.治疗:按神经梅毒的治疗方案治疗,头痛于治疗3d后缓解,15d后基本消失,30 d后完全消失,之后未再出现类似的头痛.随访5年,近期疗效和远期疗效均满意.最终诊断:梅毒性颅骨炎合并梅毒性脑膜炎.  相似文献   

14.
报告1例癫(癎)样发作的吉海反应.患者男,49岁.因双下肢麻木、乏力1年入院.入院后行脑脊液检查:性病研究实验室玻片试验(VDRL)阳性(滴度1:16)、快速血浆反应素试验(RPR)阳性(滴度1:16)、梅毒螺旋体颗粒凝集试验(TPPA)阳性,诊断为神经梅毒.患者在接受青霉素治疗12 h后出现癫(癎)样发作,伴有头痛和发热.结合病史、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确诊癫(癎)样发作为吉海反应.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头孢曲松钠联合胸腺五肽治疗早期宫颈癌合并梅毒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选取94例早期宫颈癌合并梅毒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47例。对照组予青霉素钠+苄星青霉素治疗,实验组予头孢曲松钠+胸腺五肽治疗,两组经治疗后行相同外科宫颈癌手术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12周、24周、48周时复查快速血浆反应素环状卡片实验(RPR)转阴例数及梅毒复发例数,以及患者1年、3年、5年生存率。结果:两组经治疗后在12周、24周、48周RPR转阴例数均呈上升趋势,但实验组RPR转阴例数在12周、24周、48周时均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总梅毒总复发例数17例(占17.0%),实验组2例(占4.2%),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生存率呈下降趋势,其中两组1年生存率、3年生存率差异不明显(P>0.05);但实验组5年生存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头孢曲松钠联合胸腺五肽治疗早期宫颈癌合并梅毒,疗效好,复发率低,能提高宫颈癌患者5年生存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隐性梅毒孕妇所产新生儿的梅毒血清学检测结果及其转归.方法:收集深圳市福田区2004~2011年妊娠隐性梅毒患者的新生儿567例,分别于出生后第1月、第3月、第6月、第9月、第12月、第18月检测其血清RPR/TPPA/19SIgM,对其结果及转阴情况进行分析,并按母亲不同RPR滴度、不同孕期接受治疗以及新生儿出生后是否接受治疗分别讨论对新生儿梅毒血清学试验转阴的影响.结果:隐性梅毒孕妇分娩的567例新生儿中,发现先天梅毒10例、梅毒血清学试验全阴性新生儿23例、仅TPPA阳性新生儿102例,RPR/TPPA双阳性新生儿432例,RPR平均转阴时间为(2.68±2.08)月、TPPA的平均转阴时间为(5.25±1.86)月;母亲RPR低滴度(≤1:8)组与高滴度(≥1∶16)组的新生儿比较,RPR、TPPA平均转阴时间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不同孕期治疗组相比较、新生儿出生后治疗组与非治疗组比较,对疑似先天梅毒的新生儿梅毒血清学试验转阴的影响都无统计学差异.结论:隐性梅毒孕妇可致胎传梅毒,孕期及新生儿期的干预可有效防治先天梅毒的发生及发展;排除了先天梅毒的新生儿梅毒血清学试验阳性可自行转阴,与不同孕期治疗无明显相关性;母亲RPR低滴度可能是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梅毒并发HIV感染患者的临床表现、颅脑核磁共振成像、实验室检查、治疗和预后。方法:收集该院2014年8月——2017年11月收治的102例脑脊液检查异常的梅毒患者,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02例梅毒患者中男97例,女5例;平均发病年龄(45±3)岁。所有患者HIV初筛及确证试验均为阳性,确诊神经梅毒者51例,排除神经梅毒者51例。所有患者血清快速血浆反应素试验(RPR)及梅毒螺旋体颗粒凝集试验(TPPA)均为阳性。脑脊液检查:35例RPR阳性,98例TPPA阳性,56例梅毒螺旋体(TP)-IgM试验为阳性,29例蛋白定量升高,10例WBC计数≥1.0×109/L。51例确诊神经梅毒患者中,一期及二期梅毒并发HIV发展为神经梅毒患者比例为14.7%,平均时间为9个月。结论:一期或二期梅毒并发HIV患者比早期梅毒未经治疗或未治疗彻底的患者更易引起神经梅毒,脑脊液TP-IgM阳性率较高,早期梅毒并发HIV感染患者建议行脑脊液TP-IgM检查。  相似文献   

18.
梅毒螺旋体所致咽炎,是二期梅毒的一种表现,现将作者临床所见 1例报告如下 . 患者男性,27岁,汉族,已婚,个体户 . 自述声音嘶哑 2月余 . 1个月前在某医院就诊,诊断为 " 卡他性咽炎 ",曾注射水剂青霉素 400万 u及用消炎漱口液等,症状未能缓解,喝水及咽口水后咽部有不适感,近 2周出现咽痛 . 体检 : 发育正常,系统检查无特殊 . 咽部检查可见悬雍垂软腭部位粘膜有充血,不规则红斑、糜烂及浅溃疡,双侧扁桃腺Ⅱ°肿大,右侧有白色薄膜 . 颈部双侧淋巴结未能触及 . 实验室检查 : 咽部取分泌物做梅毒暗视野显微镜检查发现梅毒螺旋体,梅毒血清学试验 RPR 1∶ 128, TPHA阳性,诊断为梅毒性咽炎 . 经追问病史,患者承认在 5个月前曾有数次非婚性交史 . 检查其妻外阴有硬下疳,RPR 1∶ 4, TPHA阳性,暗视野显微镜检查梅毒螺旋体阳性,诊断为一期梅毒 . 治疗 : 给予苄星青霉素,每周肌注 1次,每次 240万 u(分两侧臀部肌注 ), 共 3周 . 疗后 3周复查,声音嘶哑、咽痛及咽部损害等明显好转 . (注 : RPR随访应在 3月之后或半年,因患者回家故未复查 )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不同妊娠期梅毒治疗对妊娠不良结局以及婴儿先天性梅毒的影响。方法:将96例妊娠期梅毒患者按治疗时期的不同分为3组,每组32例:早期组(12周)、中期组(12周~27周)及晚期组(≥28周),对比3组患者在治疗之后妊娠不良结局发生率、母婴快速血浆反应素环状卡片试验(RPR滴度)、婴儿先天性梅毒发生率及1min、5min的阿氏评分(Apgar评分)。结果:晚期组妊娠不良结局发生率较早期、中期组更高;晚期组中RPR滴度≥1:8的母体与婴儿比例均较早期、中期组更高;早期组1min、5min的Apgar评分≥7分婴儿比例较中期、晚期明显更高,中期组较晚期组更高,早期组1min、5min的Apgar评分4分婴儿比例较中期、晚期明显更低,中期组较晚期组更低;晚期组婴儿先天性梅毒发生率明显高于早期、中期组,以上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妊娠期梅毒患者进行早期治疗可更有效改善妊娠不良结局,同时降低婴儿先天性梅毒的发生概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调查广州市1 000例早期妊娠妇女梅毒感染的情况,对筛查阳性的孕妇进行早期治疗和干预.方法:对妊娠12周以内的早孕妇女进行梅毒筛查,并对确诊为妊娠梅毒的孕妇,按卫生部疾病控制司2000年颁发的《性病诊断标准与处理原则》中的妊娠梅毒治疗方案给予规范治疗,随访追踪该孕妇的妊娠结局.结果:入选例数1 000人,妊娠12周以内的早孕妇女梅毒感染率为10.0‰,孕妇均采取早期终止妊娠措施.结论:在妇女早孕期进行梅毒筛查和干预有利于控制梅毒垂直传播及避免其不良结局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