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研究局部注射不同剂量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对放疗中大鼠背部皮瓣成活情况的影响,探讨放疗过程中外源性VEGF干预皮瓣血液循环重建的作用机制。方法60只雌性Wister大鼠,体重200±20克,随机分为6组,A-F组。大鼠背部做3 cm×4 cm带蒂全厚皮瓣,术后第2、4、6天给予钴60照射,总剂量12 Gy。A、B、C、组术后第3天于皮瓣下,注入不同剂量VEGF,A组:80纳克/只、B组:120纳克/只、C组:160纳克/只、D组:生理盐水有照射、E组:生理盐水无照射、F组:120纳克/只无照射。实验结果检测采用肉眼观察、组织病理学、血循环荧光染色结合photoshop图像色彩分析,评价皮瓣内血液循环及皮瓣成活情况。结果C组皮瓣血管网密度、血管数量,较E组升高(P〈0.05),各治疗组间皮瓣血液循环及荧光染色与VEGF有剂量依赖性,染色最强的是F组,与D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足量的VEGF局部皮下注射能有效促进皮瓣的血管形成,解决由于放疗引起的自体皮瓣成活降低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对超比例任意皮瓣成活的影响.方法 采用全骨髓贴壁培养法获得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通过成骨、成脂肪诱导分化以及流式细胞仪分析其表面标记鉴定BMSCs特征;在SD大鼠背部形成超比例任意皮瓣模型,将BMSCs皮瓣内注射治疗,与生理盐水作对照.观察皮瓣大体情况,计算皮瓣成活率.结果 全骨髓贴壁培养法获得的BMSCs经诱导后可分别向成骨、成脂转化;流式分析表面标志分子高表达CD90、CD29,低表达CD34、CD45.皮瓣术后2周,皮瓣成活与坏死部分界限清楚,BMSCs治疗组皮瓣成活率明显高于生理盐水组.结论 BMSCs可明显增加超比例任意皮瓣成活面积,其在临床治疗中有潜在的应用和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3.
背景:扩张皮瓣淤血的问题一直是整形外科的难题,以往的方法都存在应用上的局限.相关研究表明,脂肪来源干细胞可通过促进血管的增生的方法延长扩张淤血皮瓣的成活长度.目的:尝试用兔脂肪来源干细胞来解决扩张皮瓣淤血问题.方法:20 只新西兰大耳白兔均制作兔耳扩张皮瓣淤血模型,10 mL 扩张器在耳背皮下植入,定期注水,于第20天取出扩张器,形成扩张淤血皮瓣.一侧淤血皮瓣下注射自体脂肪来源干细胞作为实验组,另一侧淤血皮瓣下注射生理盐水作为对照组.于注射后第2周观察皮瓣的成活情况,并进行病理切片观察和 CD34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定量分析血管生成情况.结果与结论:实验组皮瓣成活的长度明显长于对照组(P<0.01),病理切片显示 CD34 染色密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提示脂肪来源干细胞可以增加血管的发生,改善皮瓣淤血情况,从而提高扩张皮瓣的成活长度.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超长随意皮瓣成活中神经生长因子的作用.方法 应用Wistar大鼠背部随意皮瓣动物模型,以自身对照,于术后第1天实验组t次局部注射神经生长因子66.7 μg,对照组皮下注射生理盐水0.5 ml,连续观察皮瓣成活面积、皮温和成活率,以及应用激光和光导纤维技术测量不同时间的血流量、血流速度和血流容积的变化.结果 断蒂后实验组皮瓣成活面积为(7.12±1.54)cm2,成活率为(92±5)%,对照组分别为(5.23±0.19)cm2与(69±5)%,实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5).术后24 h,实验组中部和尾部的血流量、血流速度、血流容积和皮温均高于对照组(P<0.05),蒂部的血流速度亦有显著增加(P<0.05);3 d后,实验组皮瓣蒂部的血流容积值和皮温比对照组高;至术后7 d,大多数观察(皮瓣存活)指标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均增加非常显著(P<0.01).结论 神经生长因子能通过增加皮瓣的血流量、血流速度和血流容积来提高超长随意皮瓣的成活.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脂肪间充质干细胞与细胞培养液原位注射对兔耳静脉淤血皮瓣成活和皮瓣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的影响。方法将兔耳静脉淤血皮瓣作为实验模型,分为两组:对照组于皮瓣原位注射细胞培养液,观察组于皮瓣原位注入等量的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在术后1周对两组皮瓣组织进行切取,观察细胞生长情况,比较两组皮瓣成活情况,并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对两组皮瓣组织中的VEGF表达水平进行检测。结果原代分离的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在接种2 d后多数可贴壁,并且以多角形或长梭形为主。第一次传代后,细胞生长速度明显加快,于72 h后可取得75%融合。并且,传至第3代的脂肪间充质干细胞生长为显著的长梭形同时以放射状至四周分布。术后1周,观察组坏死范围显著减少,而对照组皮瓣组织肿胀明显且淤血坏死;观察组皮瓣成活率[(47. 98±9. 42)%]较对照组明显升高[(12. 08±4. 96)%](P 0. 01);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果发现,两组均存在VEGF抗原抗体复合物,均为深棕色,并且积聚于血管腔周围。此外,在同等观察条件下,观察组细胞胞浆着色程度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相比细胞培养液,采取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原位注射可有效促进皮瓣组织中VEGF的分泌,有助于生成新血管,并且能够减轻静脉淤血与坏死的程度,使得皮瓣的成活率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6.
目的:临床上常用罂粟碱等血管舒张药预防和解除带血管蒂游离皮瓣移植吻合口及其附近血管痉挛,减少血管阻力,提高皮瓣成活率.观察在带血管蒂皮瓣移植中,定量罂粟碱(1.5 mg/kg)的不同给药途径对皮瓣移植后血管阻力的影响.方法:①实验于2007-03/05在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动物实验中心完成.②选用雄性新西兰兔24只,实验方法符合动物伦理学要求.采用随机区组设计,按给药途径把24只兔分成4组(n=6),即皮瓣蒂部皮下注射组、皮瓣中央皮下注射组、臀部肌肉注射组及对照组(静脉推注).建立下腹部腹壁浅动脉皮瓣模型,术后1 h~7 d每组定量注射罂粟碱,剂量为1.5 mg/kg,1次/d.③利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测量术前、术后1周内每天注药后1 h的皮瓣血流阻力指数.结果:24只兔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术后各组移植皮瓣的血流阻力指数均高于术前(P < 0.05).②术后第1天注药后1 h皮瓣中央皮下注射组的血流阻力指数低于臀部肌肉注射组(P < 0.01),与其他两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术后第4天注药后1 h皮瓣中央皮下注射组的血流阻力指数低于其他3 组(P < 0.05).术后第5天注药后1 h除臀部肌肉注射组血流阻力指数略高于手术前外,其他各组的血流阻力指数均略低于手术前,3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结论:皮瓣移植术后经皮瓣中央皮下注射罂粟碱扩血管效果最好,能改善皮瓣的成活能力;静脉注射与皮瓣蒂部皮下注射效果相近;臀部肌肉注射效果最差.  相似文献   

7.
背景:灯盏花素能影响微血管舒张、减少缺血再灌注的损伤、降低血液黏滞性、对抗氧自由基损伤等,可能在皮瓣移植后治疗中起重要作用.目的:探讨灯盏花素对大鼠超长比例皮瓣成活的影响和可能的机制.方法:30只SD大鼠随机分为灯盏花素组、丹参组和对照组.在大鼠背部设计制备一蒂在尾端的8 cmx2 cm的超长全厚随意皮瓣,原位回植.灯盏花素组和丹参组在术后立即及之后每日分别腹腔内注射灯盏花素注射液4.5mL/(kg·d)及丹参注射液1.8 mL/(kg·d),对照组给予1 mL生理盐水.术后7 d,观察皮瓣存活情况,对皮瓣远、中及近段进行组织学观察;取大鼠皮瓣中轴距蒂部3 cm处组织,检测超氧化物歧化酶、丙二醛和一氧化氮水平.结果与结论:术后7 d,灯盏花素组和丹参组皮瓣存活率高于对照组(P<0.05),其中灯盏花素组皮瓣存活率较高.灯盏花素组和丹参组近、中及远段组织水肿、坏死及炎症细胞浸润较对照组轻,其血管、成纤维细胞增生均明显优于对照组.灯盏花素组和丹参组超氧化物歧化酶及一氧化氮含量高于对照组(P<0.05),其中灯盏花素组最高;而灯盏花素组和丹参组丙二醛含量低于对照组,灯盏花素组最低.说明腹腔注射灯盏花素注射液对大鼠随意超长皮瓣成活有明显促进作用,作用机制可能与扩张血管、改善循环、清除自由基及降低脂质过氧化反应有关,其作用优于丹参注射液.  相似文献   

8.
背景:脂肪干细胞是从脂肪组织中分离提取的一种具有多向分化潜能的干细胞,对缺血性疾病的治疗有积极作用。 目的:观察局部移植人来源脂肪干细胞对小鼠随意型皮瓣成活能力及血管新生效应的影响。 方法:体外经分离、培养及传代健康成人脂肪干细胞。于SPF小鼠背部设计蒂在头侧的随意型皮瓣设为实验组,随后于皮瓣蒂部、中部、远端分3次注射脂肪干细胞悬液、并设置以同法注射等量PBS的小鼠作对照组。移植后7 d,计算各组皮瓣成活率。移植后14 d,取皮瓣组织,随机作冰冻切片CD31免疫荧光染色,荧光显微镜下观察皮瓣组织微血管分布情况,并对CM-Dil标记的脂肪干细胞示踪;ELISA法检测皮瓣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水平;Western blot法检测皮瓣组织中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蛋白的表达。 结果与结论: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小鼠背部随意皮瓣成活率明显提高,皮瓣组织中微血管数目明显增多,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分泌水平明显升高,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蛋白表达明显增多(P 〈0.05)。结果证实,人脂肪干细胞局部移植到随意型皮瓣后,可上调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和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的表达,促进皮瓣的血管新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脂肪间充质干细胞促进兔扩张皮瓣组织中新生毛细血管生成的作用和机制。方法取24只白兔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各12只。收集兔脂肪组织,进行体外分离和脂肪间充质干细胞的培养,采用免疫荧光细胞染色对细胞进行鉴定。对照组皮下注射1 ml等量生理盐水,观察组扩张皮瓣组织并于皮下注射脂肪间充质干细胞悬液1 ml。两组均行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毛细血管断面数量;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比较两组微血管密度,检测CD31表达量;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比较两组皮肤组织中血管内皮细胞标记物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表达水平。结果经苏木精-伊红染色结果可知,观察组毛细血管断面数量较对照组显著增多。经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可知,相比对照组,观察组微血管密度显著增加(P 0. 01);观察组扩张皮肤组织中CD31表达量较对照组明显升高。经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结果可知,观察组皮肤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 0. 01)。结论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可加快兔皮瓣组织扩张过程中新生毛细血管的生成,因此具有提高对扩张皮瓣的血液供应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对大鼠任意皮瓣断蒂时间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3-04/2004-04在华北煤炭医学院中心实验室完成。采用SD大鼠背部3cm×7.5cm单蒂任意皮瓣为模型,皮下局部注射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后,通过计算机图像分析技术对不同断蒂时间皮瓣成活率的测定、微血管密度的测定、组织学检查、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等手段来观察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对皮瓣断蒂时间的影响并探讨其机制。结果:局部应用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后,皮瓣断蒂时间由7d缩短为5d;组织学检查发现内皮细胞生长因子能促进皮瓣毛细血管新生;生理盐水组微血管密度中1/3段为(26.83±1.96)个/cm2,远1/3段为(26.96±2.11)个/cm2,内皮细胞生长因子组中1/3段为(30.99±1.93)个/cm2,远1/3段为(36.11±2.32)个/cm2,表明内皮细胞生长因子能增加皮瓣中远段微血管密度。生理盐水组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阳性细胞数中1/3段为(22.2±3.5)个,远1/3段为(18.4±4.5)个,内皮细胞生长因子组中1/3段为(30.8±3.2)个,远1/3段为(33.2±5.1)个,表明内皮细胞生长因子能增加皮瓣中远段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的表达。结论:内皮细胞生长因子能促进大鼠任意皮瓣早期断蒂,其机制可能与内皮细胞生长因子直接促进血管再生及通过增强另一血管生成因子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的表达间接促进血管新生有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 G-CSF)对脑出血大鼠神经功能外周血CD34+细胞及脑组织中组织微管相关蛋白-2(MAP-2)的影响。方法将36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和rh G-CSF组。后2组采用注射自体不凝血法建立脑出血模型。术后rh G-CSF组皮下注射rh G-CSF 60μg/(kg·d),共8 d。模型组与假手术组皮下注射等量生理盐水,1次/d,共8 d。结果术后1 d,rh G-CSF组和模型组均有不同程度神经功能缺损,NSS评分无显著差别(P0.05),rh G-CSF组术后4、8 d均较前一时间点显著改善(P0.01),且评分显著低于模型组(P0.01),显著高于假手术组(P0.01)。术后4 d,rh G-CSF组与模型组动员的外周血CD34+含量显著升高(P0.05或P0.01),术后8 d,rh G-CSF组与模型组大鼠外周血CD34+含量均均较术后4 d时显著下降(P0.05);术后4、8 d时组间比较,3组间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或P0.01)。术后8 d,假手术组MAP-2蛋白表达量最高,模型组最低,rh G-CSF组显著高于模型组,但仍低于假手术组(P0.05或P0.01)。结论 rh G-CSF可促进脑出血区神经元的增生和修复,增加外周血CD34+细胞含量,改善脑出血后神经功能。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超声破坏微泡联合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促进大鼠心肌血管新生的有效性.方法 40只健康成年Wistar大鼠随机分为4组.A组在超声微泡治疗前一天行G-CSF皮下注射预处理;B组仅行超声微泡治疗;C组仅行G-CSF皮下注射;D组为对照.于治疗后2周取材,HE染色光镜观察心肌结构变化,免疫组化法检测心肌组织中VEGF及CD34表达,评定心肌血管新生疗效.结果 A组心肌中有大量VEGF和CD34表达,新生血管较多;B组心肌中有部分VEGF和CD34表达,新生血管相对较少;C组及D组仅有极少量VEGF和CD34表达,未见明显新生血管.结论 超声微泡可刺激心肌内源性VEGF分泌,促进心肌血管新生,G-CSF能明显增强其血管新生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腺病毒介导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165基因转染大鼠皮瓣,对皮瓣早期断蒂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4-08/2005-09在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外科动物实验中心及中心实验室完成。健康SD雄性大鼠30只,随机分成3组:目的组、绿色荧光蛋白对照组、空白对照组,每组10只。所有实验大鼠背部设计2cm×6cm随意皮瓣,蒂位于髂脊水平。皮瓣形成后,术时即刻将磷酸盐缓冲液稀释的重组复制缺陷型腺病毒携带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165基因溶液(目的组)、磷酸盐缓冲液稀释的重组复制缺陷型腺病毒携带绿色荧光蛋白溶液(荧光蛋白对照组)、磷酸盐缓冲液溶液(空白对照组)1mL注射到大鼠皮瓣内,给药后即刻以3-0丝线原位缝合,继续单笼饲养。所有实验大鼠皮瓣4d后断蒂,断蒂后7d观测皮瓣存活面积,取皮瓣远端存活区组织苏木精-伊红染色,光镜下观察组织学变化,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165表达情况,用CD34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计算血管密度。结果:①断蒂后7d,所有实验动物全部存活,皮瓣存活区与坏死区已经明确。②皮瓣存活率、皮瓣血管断面密度目的组和对照组之间差异有显著性犤皮瓣存活率:目的组为(98.8±1.5)%,荧光蛋白对照组为(78.3±2.5)%,空白对照组为(79.2%±2.4)%;皮瓣血管断面密度:目的组为(49.6±6.3)个/高倍视野,荧光蛋白对照组为(37.5±3.0)个/高倍视野,空白对照组为(39.5±3.0)个/高倍视野,P<0.05犦,对照组之间差异没有显著性(P>0.05)。③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各组均可见棕黄色颗粒沉积,目的组比对照组染色深。④组织学观察,目的组皮瓣真皮、肉芽及肌肉中可见大量毛细血管,而对照组较少。结论:应用重组复制缺陷型腺病毒携带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165基因转染大鼠皮瓣具有促进皮瓣早期断蒂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超声多普勒血流探测在腓动脉穿支岛状皮瓣设计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08年6月~2012年6月收治61例应用腓动脉穿支皮瓣修复小腿足踝部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前是否应用超声多普勒探测血流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其中对照组31例,观察组30例。对照组术前未应用超声检测皮瓣血管;观察组术前经多普勒血流探测并测出其速度及波形。结果观察组术中测得穿支动脉起始处内径平均为0.92±0.21 mm,收缩期峰值流速(PSV)平均为0.18±0.07m/s,皮瓣筋膜蒂长度平均为8.31±3.34cm,皮瓣成活30例,成活率为100%,术中测得皮瓣筋膜蒂长度为5.13±2.42cm;对照组皮瓣成活27例,成活率为90%。两组皮瓣筋膜蒂长度及皮瓣成活率相比较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超声多普勒血流探测能够选择一定流速的腓动脉穿支作为血管蒂,能够显著提高皮瓣成活率。  相似文献   

15.
背景:研究表明使用生长因子直接或间接刺激新生血管形成可以促进皮瓣远端缺血部分的成活。目的:观察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聚乳酸-聚羟基乙酸共聚物缓释微球对家兔侧腹制作跨区轴型皮瓣成活的影响。方法:取24只健康家兔制作侧腹壁跨区轴型皮瓣,随机分组:实验组术前5d皮内注入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聚乳酸-聚羟基乙酸共聚物微球,对照组术前5d皮内注入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空微球悬浊液,空白对照组术前5d皮内注入生理盐水。5d后掀起皮瓣原位缝合。结果与结论:①皮瓣成活率:实验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P〈0.01),②皮瓣组织学变化:实验组新生血管增生明显,以毛细血管为主。③CD34+免疫组织化学结果:实验组新生血管大量形成,平均血管数目高于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P〈0.05)。表明术前5d局部注射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聚乳酸-聚羟基乙酸共聚物缓释球可促进皮瓣新生血管形成,增加皮瓣血运,促进皮瓣成活。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人类重组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 (vascularendothelialgrowthfactor,VEGF165)促进随意型真皮下血管网皮瓣 (subdermalvascularnetworkflap ,SVNF)成活的作用。方法 分别在 8只纯白色家猪两侧背部各形成 6个SVNF ,长 16cm ,宽 4cm。将 4 8个皮瓣随机分为 :高剂量用药组、低剂量用药组、肝素组、盐水组。于术后 6d和 12d分别测量各组皮瓣成活率及皮瓣新生血管密度。结果 术后 6d ,高剂量用药组与其他 3组相比 ,组间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术后 12d ,高剂量用药组与盐水组相比 ,组间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1) ;低剂量用药组与肝素组和盐水组相比也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结论 皮瓣下局部注射人类重组VEGF165后 ,通过促进SVNF远端基底部和边缘部血运 ,可以提高SVNF成活率 ,缩短皮瓣的断蒂时间 ,并可扩大皮瓣的长宽比例 ;高剂量的VEGF促进SVNF远端成活的作用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17.
低分子肝素和重组水蛭素对兔耳静脉淤血皮瓣成活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低分子肝素和水蛭素都有活血化淤作用。目的:观察局部注射低分子肝素或重组水蛭素对静脉淤血皮瓣成活的影响。方法:在24只兔左耳背制作3cm×6cm静脉淤血皮瓣模型,随机分组:对照组皮瓣下多点注射生理盐水;肝素组皮瓣下多点注射低分子肝素625U/mL,水蛭素组皮瓣下多点注射重组水蛭素1U/mL。结果与结论:①大体观察:术后水蛭素组和肝素组较对照组淤血程度轻,血肿消散快。②皮瓣成活面积百分比:水蛭素组、肝素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水蛭素组和肝素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③苏木精-伊红染色结果:对照组术后同期微血管淤血程度较水蛭素组和肝素组严重,微血管计数明显少于水蛭素组和肝素组(P<0.05,P<0.01),水蛭素组微血管计数明显高于肝素组(P<0.01)。说明局部应用低分子肝素或重组水蛭素可较快改善皮瓣的淤血,提高皮瓣成活,重组水蛭素效果优于低分子肝素。  相似文献   

18.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5,(4):848-849
选取100例手及前臂皮肤烧伤瘢痕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研究组和对照组各50例。研究组采用腹股沟皮瓣瘢痕修复治疗,对照组采用股前外侧皮瓣瘢痕修复治疗。对比两组皮瓣存活率、皮瓣断蒂时间、皮瓣下感染发生率。结果研究组皮瓣存活率为98%,对照组为84%,两组之间差异明显(P<0.05);研究组皮瓣断蒂时间为21.31±4.85d,对照组为(27.39±5.13)d,两组之间差异明显(P<0.05);研究组皮瓣下感染发生率为6%,对照组为24%,两组之间差异明显(P<0.05)。腹股沟皮瓣瘢痕修复治疗手及前臂皮肤烧伤瘢痕患者不但存活率高,且断蒂时间短,感染发生率也更低,是一种理想的修复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术前供区拔罐负压吸引对兔皮瓣成活率的影响。方法:选取新西兰兔10只,每只兔背部设计4块皮瓣,按照自身对照原则,以背部左侧前方及右侧后方皮瓣(20个)为实验组,背部右侧前方及左侧后方皮瓣(20个)为对照组。实验组手术前7天每天均对皮瓣进行拔罐预处理;对照组未进行任何预处理。测量实验组拔罐前后皮肤温度;比较两组皮瓣成活率,观察HE染色、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情况。结果:拔罐负压吸引后皮温显著高于拔罐前(P<0.05);术后第7天,实验组皮瓣成活率高于对照组(P<0.05);HE染色可见实验组较大新生毛细血管形成,VEGF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可见实验组皮瓣组织存在大量棕黄色颗粒沉着,两者均优于对照组;实验组皮瓣组织VEGF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术前供区拔罐负压吸引能够提高兔移植皮瓣成活率,其作用机制与促进VEGF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20.
背景:己酮可可碱作为一种有效改善血液流变学的约物,20世纪60年代已作为血管扩张药应用于治疗血管性疾病及外周血管疾病.但应用己酮可可碱的血液流变学作用,作用于皮瓣微循环促进皮瓣成活还尚无相关研究.目的:应用己酮可可碱干预临床随意皮瓣,评价其促进皮瓣成活和改善皮瓣血循环的状态.方法:选择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烧伤整形外科收治的皮肤组织缺损进行随意皮瓣修复患者39例,男性27例,女性12例,年龄7~54岁.将39例病例以抽签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约物组.药物组在随意皮瓣术后第2天静脉点滴给予己酮可可碱250mL,1次/d,直至皮瓣修复术后14 d,于皮瓣断蒂术后第1天再次静脉点滴给予己酮可可碱氯化钠注射液250mL,1次/d,至断蒂术后7d.对照组未给予己酮可可碱治疗.以LISCA型激光多普勒血液灌流成像仪评价皮瓣移植后断蒂前、断蒂后皮瓣远端与皮瓣蒂部血流灌流量PU值.结果与结论:39例患者均完全治愈出院,无一例中断实验.断蒂前,药物组和对照组皮瓣远端PU值变化较为明显,呈逐渐上升趋势,药物组高丁对照组(P<0.05);断蒂后,两组皮瓣远端PU值降低,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断蒂前,两组皮瓣蒂部PU值降低后逐渐升高,对照组上升缓慢,约物组术后7 d即进入血液灌流稳定期,两组差别不显著(P>0.05);断蒂后即刻,两组皮瓣蒂部PU值降低,此后约物组PU值升高较对照组显著(P<0.05).两组随意皮瓣均全部成活,断蒂后均成功修复皮肤缺损.证实己酮可可碱可明显提高随意皮瓣术后整体的血液灌流,有利于促进皮瓣早期成活,早期断蒂,有效缩短愈合时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