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以即时止痛为主要疗效指标,探讨温经化瘀法治疗原发性痛经寒凝血瘀证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90例原发性痛经寒凝血瘀证患者,随机分为中药冲击组、中药常规+穴位按压组、西药组各30例,分别通过香延止痛方配方颗粒冲击给药、香延止痛方配方颗粒常规给药+穴位按压和布洛芬治疗,连续3个月经周期,停药后随访3个月经周期,观察对比临床疗效。结果中药冲击与中药+穴位按压两组均能明显缩短患者腹痛时间、缓解伴随症状,效果优于西药(P0.05);在改善患者腹痛程度和即时止痛疗效方面与西药相同(P0.05);停药后随访3个月经周期,中药冲击与中药+穴位按压两组在腹痛疗效、中医证候积分方面,疗效均优于西药组(P0.01)。结论香延止痛方中药冲击法与中药+穴位按压法对原发性痛经寒凝血瘀证有显著疗效,可改善腹痛程度及中医证候。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研究温经化瘀止痛法(香延止痛方)对原发性痛经(PD)大鼠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ERK)信号通路的影响,探讨PD的发病机制及温经化瘀止痛法治疗PD的作用机制.方法:将48只SPF级雌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阳性药组,香延止痛方低、中、高剂量组,每组各8只.除正常组...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和分析活血温经止痛法治疗32例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09年2月~2011年11月就诊的原发性痛经中属寒凝血瘀型证患者32例作为研究对象,按患者意愿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口服少腹逐瘀汤随证加减,对照组口服芬必得布洛芬缓释胶囊,连续观察6个月经周期。结果:治疗组16例,治愈6例,显效4例,好转5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3.8%;对照组16例,治愈2例,显效3例,好转7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75.0%。两组间存在显著差异,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活血温经止痛法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有显著疗效,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解毒化瘀汤对湿热蕴结型活动期溃疡性结肠炎临床疗效及对Th17/Treg细胞及其相关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选取符合诊断和纳入标准的溃疡性结肠炎患者48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24例。其中对照组给予美沙拉嗪肠溶片口服,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解毒化瘀汤口服。两组疗程均为12周,分别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疗效,ELISA法检测白细胞介素-17(IL-17)、白细胞介素-10(IL-10)、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水平,Real-Time PCR法检测Th17/Treg细胞的核转录因子RORγt/Foxp3m RNA的表达。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1.67%,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IL-17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P0.01),两组治疗后IL-10、TGF-β较治疗前均明显升高(P0.01),治疗后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两组治疗后RORγt m RNA、RORγt/Foxp3比值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P0.01),两组治疗后Foxp3 m RNA较治疗前均明显升高(P0.01),治疗后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或P0.01)。结论解毒化瘀汤能够明显改善湿热蕴结型活动期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临床症状,降低IL-17,增加IL-10、TGF-β水平,调控RORγt、Foxp3 m RNA的表达,促进Th17/Treg细胞平衡,减少复发率,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研究温经化瘀止痛法对寒凝血瘀证原发性痛经大鼠血清雌二醇(E_2)、孕酮(P)、前列腺素E_2(PGE_2)、前列腺素F_(2α)(PGF_(2α))、血栓素B2(TXB2)及6-酮-前列腺素F_(1α)(6-Keto-PGF_(1α))的影响,探讨其治疗痛经的作用机制。方法:参考文献法建立寒凝血瘀证原发性痛经大鼠模型,分为空白组、模型组、中药小剂量组、中药大剂量组和西药组,分别给药6 d,于末次给药30 min后,除空白组外,其余各组大鼠分别腹腔注射缩宫素,观察其30 min内扭体反应次数,并检测各组大鼠血清E_2、P、PGE_2、PGF_(2α)、TXB2及6-Keto-PGF_(1α)的含量。结果:中药小剂量组和中药大剂量组均可延长寒凝血瘀证原发性痛经大鼠疼痛潜伏时间,减少其子宫痉挛收缩引起的疼痛反应,降低血清E_2、PGF_(2α)和TXB2的含量,有效升高血清PGE_2及6-Keto-PGF_(1α)的水平,与模型组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药大剂量组血清P含量较模型组增加,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温经化瘀止痛法的止痛作用机制,可能与其调控寒凝血瘀证原发性痛经大鼠血清前列腺素、E_2含量以及TXB2与6-Keto-PGF_(1α)比值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基于神经生长因子(nerve growth factor,NGF)及酪氨酸激酶受体A(TrkA)、p75 营养因子受 体(p75NTR)揭示原发性痛经(primary dysmenorrhea,PD)的发病机理,探讨温经活血汤治疗原发性痛经的作用 机制。方法将48 只SPF 级雌性Wistar 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8 只)和模型复制组(40 只)。采用寒冷刺激联合 苯甲酸雌二醇和缩宫素复制寒凝血瘀证痛经模型,模型复制成功后将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西药布洛芬 组(0.06 g·kg-1)和温经活血汤低、中、高剂量组(6.55、13.09、26.18 g·kg-1),每组各8 只。自模型复制第7 天 起所有大鼠分别给予温经活血汤、布洛芬和蒸馏水灌胃处理,每天1 次,连续6 d。观察大鼠注射缩宫素后的 扭体潜伏时间和30 min 内扭体次数。提取大鼠子宫组织,蛋白质免疫印迹(Western Blot)法检测大鼠子宫组织 中NGF、TrkA 和p75NTR 的蛋白水平;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PCR)法检测大鼠子宫组织中NGF、TrkA 和p75NTR 的mRNA 表达。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NGF、TrkA、p75NTR 蛋白水平及mRNA 表达均明 显升高(P < 0.01)。与模型组比较,各治疗组大鼠扭体潜伏时间均有所延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扭体次数明显减少(P < 0.01),NGF、TrkA、p75NTR 蛋白水平及NGF、TrkA mRNA 表达均明显降 低(P < 0.01),西药布洛芬组和温经活血汤中、高剂量组p75NTR mRNA 表达降低(P < 0.01)。结论温经活 血汤治疗寒凝血瘀证原发性痛经的作用机制可能与其下调NGF、TrkA、p75NTR 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7.
8.
目的:观察穴位注射对变应性鼻炎(AR)大鼠鼻黏膜叉头状转录因子p3(Foxp3)和维甲酸相关孤儿受体γt(RORγt)、血清白细胞介素-17(IL-17)表达的影响,从Th17/Treg平衡角度探讨穴位注射治疗AR的作用机制。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穴位注射组、非经非穴组,每组8只。采用卵清蛋白致敏法复制AR模型。穴位注射组每隔3d于"印堂"和双侧"迎香"注射地塞米松、转移因子和利多卡因混合液各0.1mL,共4次。非经非穴组同样方法于大鼠左右臀部"后海"与"环跳"连线中点和左(或右)前肢腋窝直下5cm处注射。采用叠加量化记分法进行行为学评分,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鼻黏膜中Foxp3和RORγt的表达,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中IL-17的表达。结果:模型组症状评分高于正常组(P0.05),穴位注射组症状评分低于模型组和非经非穴组(P0.05),非经非穴组症状评分略低于模型组,但差异无具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组较正常组鼻黏膜Foxp3阳性细胞率降低(P0.05),鼻黏膜RORγt阳性细胞率增高、血清IL-17表达升高(P0.05),Foxp3/RORγt比值下降(P0.05)。与模型组和非经非穴组比较,穴位注射组鼻黏膜Foxp3阳性细胞率增高(P0.05),鼻黏膜RORγt阳性细胞率、血清IL-17表达降低(P0.05),Foxp3/RORγt比值升高(P0.05)。大鼠鼻黏膜Foxp3表达与症状评分呈负相关(P0.05),鼻黏膜RORγt表达和血清IL-17表达与症状评分呈正相关(P0.05),鼻黏膜Foxp3/RORγt与症状评分呈负相关(P0.05)。结论:穴位注射可通过上调鼻黏膜Foxp3表达水平,下调鼻黏膜RORγt表达水平,纠正其失衡,并抑制IL-17产生,从而缓解鼻部炎性反应。  相似文献   

9.
姜帅  王婷  王国洪 《新中医》2020,52(4):128-131
目的:观察针灸治疗对狼疮性肾炎小鼠的影响,并探讨针灸对调节性T细胞(Treg)及辅助性T细胞17 (Th17)分化及其细胞因子表达的调控作用。方法:将MRL/lpr狼疮性肾炎模型小鼠随机分为针灸组、地塞米松组、模型组,每组10只。另取10只C57BL/6小鼠作为正常组。采用HE染色法检测小鼠肾脏病理改变;PI单染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小鼠肾脏组织中Th17/Treg比例;采用q RT-PCR和ELISA法检测肾脏中叉头样转录因子3 (Foxp3)、维A酸相关孤儿受体-γt (RORγt)及白细胞介素-17 (IL-17)的水平。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肾小球肾炎、间质性肾炎以及血管病变评分、Th17/Treg比值及RORγt、IL-17蛋白及mRNA表达水平均显著升高(P<0.05),Foxp3蛋白及mRNA表达水平均下降(P<0.05)。与模型组比较,地塞米松组、针灸组肾小球肾炎、间质性肾炎以及血管病变评分、Th17/Treg比值及肾脏组织RORγt、IL-17蛋白及m RNA表达水平均显著降低(P<0.05);Foxp3蛋白及mRNA表达均升高(P<0.05)。结论:针灸能显著减少狼疮性肾炎小鼠肾脏RORγt及IL-17表达,增加Foxp3水平,调控Th17/Treg比例,改善肾脏病理改变,从而对MRL/lpr狼疮肾炎小鼠肾脏起到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红景天对支气管哮喘小鼠Th17/Treg T细胞及其细胞因子白介素IL-17、IL-23、IL-10、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表达影响,探讨其可能作用机制。方法:选择8周龄健康雌性BALB/C小鼠,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支气管哮喘模型组、红景天组,每组10只;支气管哮喘模型采用卵清蛋白致敏方法构建,小鼠支气管灌洗液细胞(BALF)计数,ELISA法测定肺组织中IL-17、IL-23、IL-10、TGF-β1水平,流式细胞术测定外周血CD_4~+IL-17~+与FOXp_3~+CD_4~+CD_(25)~+占CD_4~+的比例,HE染色观察肺组织病理形态学变化。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BALF细胞总数、嗜酸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数及肺匀浆IL-17、IL-23、CD_4~+IL-17~+占CD_4~+比例明显升高(P<0.05),肺匀浆IL-10、TGF-β1及FOXp_3~+CD_4~+CD_(25)~+占CD_4~+比例明显降低(P<0.05),肺组织炎症反应增加;与模型组比较,红景天组BALF细胞总数、嗜酸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数及IL-17、IL-23、CD_4~+IL-17~+占CD_4~+比例明显降低(P<0.05),IL-10、TGF-β1及FOXp_3~+CD_4~+CD_(25)~+占CD_4~+比例明显升高(P<0.05),肺组织炎症反应减轻。结论:红景天可有效抑制哮喘小鼠气道炎症反应,其作用可能与调控哮喘小鼠Th17/Treg T细胞及其细胞因子IL-17、IL-23、IL-10、TGF-β1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脐疗对寒凝血瘀型痛经模型大鼠子宫肥大细胞数目及脱颗粒率的影响,部分阐释其效应机制。方法:将50只雌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5组:空白组、模型组、隔药灸脐组、药物敷贴组、艾条灸脐组。除空白组外均构建寒凝血瘀型痛经模型,各治疗组分别给予相应治疗。采用改良甲苯胺蓝染色法、免疫荧光技术,检测各组大鼠子宫肥大细胞数目及脱颗粒率。结果:寒凝血瘀型痛经模型组大鼠子宫肥大细胞数目及脱颗粒率均高于空白组大鼠(P0.01)。治疗后子宫肥大细胞数目:隔药灸脐组、艾条灸脐组均低于模型组(P0.01),隔药灸脐组、艾条灸脐组均低于药物敷贴组(P0.01),隔药灸脐组低于艾条灸脐组(P0.05)。治疗后子宫肥大细胞脱颗粒率:隔药灸脐组低于模型组(P0.01),艾条灸脐组低于模型组(P0.05),隔药灸脐组低于药物敷贴组(P0.01)。结论:隔药灸脐法、艾条灸脐法均能通过抑制寒凝血瘀型痛经大鼠子宫肥大细胞的活化而达到治疗目的,其中隔药灸脐法疗效最明显。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隔药灸脐法、药物贴脐法、艾条灸脐法对寒凝血瘀型痛经模型大鼠行为学的影响,并比较其疗效差异。方法:将50只雌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隔药灸脐组、药物贴脐组、艾条灸脐组5组,每组10只;除空白组外,各组均造寒凝血瘀型痛经模型;造模成功后,空白组与模型组不给予任何治疗,隔药灸脐组、药物贴脐组、艾条灸脐组分别采用隔药灸脐法、药物贴脐法、艾条灸脐法进行治疗;观察并记录各组大鼠治疗前后症状、一般情况的改变,以及治疗后30 min内的扭体潜伏时间及扭体次数,比较各组疗效差异。结果:隔药灸脐法、药物贴脐法、艾条灸脐法均可改善寒凝血瘀型痛经模型大鼠的症状,隔药灸脐法疗效最明显;在改善每日饮水量和体质量增长率方面,隔药灸脐法优于艾条灸脐法(P0.01),艾条灸脐法优于药物贴脐法(P0.01);在改善每日进食量方面,隔药灸脐法优于药物贴脐法和艾条灸脐法(P0.01),后两者疗效无差异。隔药灸脐法、药物贴脐法、艾条灸脐法均可延长扭体潜伏期、降低扭体分数、减少扭体次数(P0.01);在降低扭体分数、减少扭体次数方面,隔药灸脐法优于药物贴脐法和艾条灸脐法(P0.01),后两者疗效无差异。结论:脐疗可以减轻寒凝血瘀型痛经模型大鼠的症状,改善饮水量、进食量、体质量增长率等一般情况,且具有明显的镇痛作用。其中隔药灸脐法疗效优于艾条灸脐法,艾条灸脐法疗效优于药物贴脐法。  相似文献   

13.
正痛经是指女性在经期前后或月经期间出现规律性、周期性的小腹部疼痛(或坠痛,或刺痛,或胀痛)及腰骶部坠胀酸痛。该病发病率为30%~80%,有些女性因疼痛剧烈导致呕吐,甚至引起晕厥,对其学习、工作和生活造成严重影响。笔者2013—2014年共收治辨证为寒凝血瘀证的痛经患者36例,运用隔药灸神阙穴联合中药口服治疗该病,临床疗效显著,现报道  相似文献   

14.
《陕西中医》2014,(8):1088-1089
目的:观察舒经止痛颗粒对寒凝血瘀症痛经大鼠的作用机制。方法:复制寒凝血瘀型痛经模型,模型成功后给予舒经止痛颗粒高、中、低3个浓度,观察供试药对该模型症状的治疗作用;给药结束后取血,观察供试药对大鼠血小板聚集性和粘附性的影响;取大鼠子宫制成组织均浆,按NO试剂盒说明书的实验步骤严格操作,观察供试药对大鼠子宫均浆NO的影响。结果:舒经止痛颗粒能够明显减少催产素所致大鼠扭体反应发生次数,延长痛觉反应潜伏期,具有镇痛作用;对寒凝血瘀型大鼠的血小板聚集性和粘附性有明显抑制作用;升高大鼠子宫组织中NO水平。结论:舒经止痛颗粒对寒凝血瘀型痛经大鼠,具有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脐疗对寒凝血瘀型痛经模型大鼠神阙穴区肥大细胞数目及脱颗粒率的影响,部分阐释其效应机制。方法将50只雌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5组:空白组、模型组、隔药灸脐组、药物敷贴组、艾条灸脐组。除空白组外均构建寒凝血瘀型痛经模型,各治疗组分别给予相应治疗。采用改良甲苯胺蓝染色法、免疫荧光技术,检测各组大鼠神阙穴区肥大细胞数目及脱颗粒率。结果寒凝血瘀型痛经模型组大鼠神阙穴区肥大细胞数目及脱颗粒率与空白组大鼠无差异(P0.05)。脐疗组(隔药灸脐组、药物敷贴组和艾条灸脐组)神阙穴区肥大细胞数目均高于模型组和空白组(P0.05),三脐疗组间无差异(P0.05);隔药灸脐组肥大细胞脱颗粒率高于艾条灸脐组(P0.01)和药物敷贴组(P0.01),艾条灸脐组高于药物敷贴组(P0.05)。结论脐疗能够通过升高寒凝血瘀型痛经模型大鼠神阙穴区肥大细胞数目并促进其脱颗粒而达到治疗目的,其中隔药灸脐法效果最明显。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究黄连素对阿尔兹海默症大鼠外周血辅助性T细胞(T helper cell,Th) 17、调节性T细胞(regulatory T-cell,Treg)亚群比例,以及脑组织炎性细胞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大鼠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黄连素组,除假手术组外,其余各组采用腹腔注射D-半乳糖联合Aβ25-35海马注射的方法建立阿尔兹海默症大鼠模型,药物干预4周后,留取标本,流式细胞技术检测两组大鼠外周血中Th17、Treg细胞比例,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两组大鼠海马组织炎性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1β、IL-6、IL-17、IL-22、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TNF)-α、转化生长因子(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TGF)-βmRNA转录水平。结果 (1)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Th17、Treg细胞比例升高(P0.05),与模型组相比,黄连素组大鼠外周Th17细胞比例降低(P0.05);(2)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大鼠海马组织促炎性细胞因子IL-1β、IL-6、IL-17、IL-22、TNF-α转录水平均显著升高(P0.01),抑炎性细胞因子TGF-β转录水平显著降低(P0.01);与模型组相比,IL-1β、IL-6、IL-17、TNF-α转录水平均降低(P0.05),TGF-β转录水平升高(P0.05)。结论黄连素能降低阿尔兹海默症大鼠外周血Th17亚群比例,减轻脑组织内炎性反应。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温经化瘀止痛法对寒凝血瘀证原发性痛经(primary dysmenorrhea,PD)的临床疗效,探讨温经化瘀止痛法治疗PD的免疫机制。方法:收集寒凝血瘀证PD患者108例,按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中药组、布洛芬组和安慰剂组,每组各36例。所有患者均于月经来潮前3 d开始给药,中药组给予中药和布洛芬缓释胶囊模拟剂治疗,布洛芬组给予布洛芬缓释胶囊和中药模拟剂治疗,安慰剂组给予中药模拟剂和布洛芬缓释胶囊模拟剂治疗,连续治疗6 d,共治疗3个月经周期,停药后随访3个月经周期。观察记录各月经期间的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ore,VAS),腹痛累计时间及中医症状,流式细胞术检测患者治疗前后外周血CD3+,CD4+,CD8+水平及CD4+/CD8+。结果:治疗3个月经周期后,中药组和布洛芬组在降低VAS和减少腹痛累计时间方面均优于安慰剂组(P0.01);停药后随访远期疗效,中药组显著优于布洛芬组(P0.01)。中药组降低中医症状积分总有效率为91.43%(32/35),布洛芬组总有效率为66.67%(22/33),安慰剂组总有效率为30.30%(10/33),中药组疗效优于布洛芬组(χ2=-2.971,P0.01),布洛芬组优于安慰剂组(χ2=-2.371,P0.05)。与本组治疗前比较,治疗后中药组CD3+,CD4+水平及CD4+/CD8+显著升高,CD8+水平显著降低(P0.01);与布洛芬组和安慰剂组治疗后比较,治疗后中药组CD4+水平及CD4+/CD8+升高(P0.05,P0.01),CD8+水平降低(P0.01)。结论:温经化瘀止痛法能够显著减少PD患者的VAS评分和腹痛累计时间,改善痛经症状,逆转T细胞亚群失调可能是其治疗寒凝血瘀证PD的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温经止痛巴布剂的止痛效果。方法建立小鼠痛经模型,考察温经止痛巴布剂对小鼠扭体次数和扭体潜伏期的影响,从而评价其疗效。结果温经止痛巴布剂可显著地减少痛经小鼠的扭体次数,且随剂量的增加而增强,凝胶膏剂中的挥发油经β-环糊精包合与未包合组的疗效无明显区别。结论温经止痛巴布剂具有明显的止痛作用,可用于痛经的治疗,处方中挥发油可采用β-环糊精包合,以增强稳定性和改善气味。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温经汤对寒凝血瘀证模型大鼠血液流变学的影响,反证模型的建立并研究温经汤对寒凝血瘀证的干预作用.方法 制作急性寒凝血瘀证大鼠模型,并给予温经汤煎剂灌胃1周,腹主动脉取血检测全血黏度、毛细管血浆黏度、红细胞聚集指数、红细胞变形指数及红细胞压积.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全血黏度、毛细管血浆黏度、红细胞聚集指数及红...  相似文献   

20.
艾灸对寒凝血瘀证大鼠血浆内皮素及一氧化氮的影响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目的 :研究艾灸对内皮衍生因子ET、NO的影响 ,探讨灸疗活血化瘀作用的机理。方法 :应用实验室风寒环境及持续低温受冻的方法建立大鼠“寒凝血瘀”证模型 ,观察艾灸“肾俞”穴后血浆ET、NO及ET NO比值的变化 ,分析灸疗的活血化瘀作用。结果 :造模后对照组大鼠ET含量较正常组升高 ,NO降低 ,ET NO比值增大 ,两组比较差异显著 (P <0 .0 1)。而经灸治后 ,艾灸组ET较对照组降低 ,NO增多 ,ET NO比值减少 ,两组有显著差异 (P <0 .0 5~ 0 0 1)。结论 :艾灸对血管内皮细胞分泌功能失衡的纠正与调控 ,可能是其活血化瘀作用机理的一个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