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类风湿性关节炎病症在临床诊断中应用抗角蛋白抗体(AKA)、抗环瓜氨酸肽抗体(CCP)和类风湿因子(RF)的价值研究。方法:选取台山市中医院的类风湿性关节炎检测患者共1850例,对患者的血清样本进行检测,本研究应用的检测方法主要有酶联免疫吸附法和另外一个间接免疫荧光法,主要检测患者的RF、AKA和CCP指标水平,根据检查结果将其分成两组,观察组920例患者为符合美国风湿病学会诊断标准的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另外930例患者设定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上述检测指标分布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相比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各指标检测阳性率均明显更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女性RF–Ig A、RF–Ig G、CCP检测阳性率相比于男性均更低,RF–Ig M、AKA检测阳性率相比于男性均更高,组间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年龄≥51岁患者各检测指标阳性率均明显高于年龄≤25岁和年龄26~50岁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年龄26~50岁和≤25岁患者各指标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年龄26~50岁和≥51岁患者中女性各指标检测阳性率均明显高于男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类风湿性关节炎病症的临床诊断中可以参考RF、AKA和CCP指标,根据这些指标的分布情况能够进一步确定患者实际患病情况,有利于提高病症临床诊断率,制定合理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抗CCP抗体、类风湿因子、CRP、ESR联合检测在风湿关节炎(RA)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对47例RA患者、27例其他相关疾病患者和52例健康人均采用透射比浊法测定类风湿因子和CRP,采用ELISA方法检测抗CCP抗体,采用W estergren法测定血沉。结果 47例RA患者中抗CCP抗体、类风湿因子的阳性率分别为83%和85%,明显高于其他各组(P均<0.01)。结论单独检测类风湿因子具有较好的敏感性,而联合检测类风湿因子和抗CCP+抗体具有较好的特异性,检测CRP与ESR能很好地反映病情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3.
4.
目的:探讨联合检测高敏c反应蛋白、类风湿因子、血沉在诊断类风湿关节炎中的价值。方法:对比140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和132例对照者的三项指标水平。结果:类风湿组的高敏c反应蛋白、血沉、类风湿因子均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ESR阳性率49.29%,RF阳性率65.71%,Hs—CRP阳性率87.14%。结论:联合检测高敏c反应蛋白、类风湿因子和血沉对诊断类风湿关节炎的意义,优于单纯检测其中某一项。 相似文献
5.
《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17,(3)
目的:探讨类风湿因子、C反应蛋白、免疫球蛋白的检测对风湿病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紫金县人民医院2015年3月至2016年6月收治的62例类风湿性关节炎(RA)患者以及同期进行体检的60例健康人群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分为RA组和非RA组,对两组患者进行血液检验,检验项目包括类风湿因子(RF)以及免疫球蛋白(Ig G、Ig M)、C-反应蛋白(CRP)。对比两组检查结果之间存在的差异并讨论其诊断价值。结果: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患者RF平均值为(128.37±37.27)IU·m L~(-1),对照组患者RF平均值为18.23±0.38 IU·m L~(-1),观察组患者平均RF值明显高于对照组平均RF值,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RA组CRP平均值为(12.9±3.01)mg·L~(-1),非RA组平均CRP值为(4.97±0.86)mg·L~(-1),RA组CRP明显高于非RA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RA组免疫球蛋白阳性率87.10%,认为免疫球蛋白检测结果诊断RA敏感性为87.10%,非RA组免疫球蛋白阳性率45.00%,两组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RA组Ig A、Ig G、Ig M各项数值均高于非RA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RF、CRP、免疫球蛋白检测对类风湿性关节炎检出率较高,可以作为临床筛查手段。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于在类风湿性关节炎诊断的过程中检测类风湿因子、C反应蛋白、免疫球蛋白的临床诊断价值进行探讨分析。方法挑选该院于2017年3月—2018年6月收治的68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和66名健康人员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别对这两组患者类风湿因子、C反应蛋白、免疫球蛋白水平进行检测,然后对其检测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实验组患者的C反应蛋白指标水平和免疫球蛋白指标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指标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的类风湿因子指标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指标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进行类风湿因子、C反应蛋白、免疫球蛋白检测能够有效检测出类风湿关节炎,具有很高的临床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7.
《双足与保健》2018,(22)
目的针对患有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患者,通过采用抗CCP抗体检验以后,对该对其诊断价值进行分析。方法在该院(2017年1月—2018年8月)期间,接受类风湿性关节炎治疗的患者中随机挑选50例,对该50例患者进行常规的类风湿关节炎(对比组)和用抗CCP抗体检验(观察组),对其诊断效果进行分析。结果对患者进行常规的血清检查法和抗CCP抗体的检测以后,两组患者的阳性检出率、敏感性和特异性有一定的差异,且观察组患者的阳性检出率、敏感性和特异性均高于对比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患有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患者,通过采用抗CCP抗体检验以后,能够有效提高患者的检查效率,使患者能够获得最佳的治疗时机。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IL)21在类风湿关节炎患者血清中的表达情况。方法通过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32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及30例健康对照者血清 IL -21水平;分析 IL -21水平与类风湿因子、红细胞沉降率、C反应蛋白间的相关性。结果与对照组相比,类风湿关节炎患者血清 IL -21水平明显升高( P ﹤0.05)。血清 IL -21与类风湿因子、红细胞沉降率、C 反应蛋白均有相关性(P 均﹤0.05)。结论 IL -21可能与类风湿关节炎的发生发展相关。 相似文献
9.
《中医临床研究》2016,(27)
目的:探讨类风湿关节炎患者抗CCP抗体、RF、hs-CRP和ESP检测意义。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40例,作为类风湿关节炎组;同时选择非类风湿关节炎疾病患者30例,作为非类风湿关节炎组。选择同期在我院体检健康者40例,作为对照组。检测三组抗CCP抗体、RF、hs-CRP和ESP水平。结果:类风湿关节炎组抗CCP抗体、RF、hs-CRP和ESP检测结果分别高于对照组抗CCP抗体、RF、hs-CRP和ESP检测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类风湿关节炎组抗CCP抗体、RF、hs-CRP和ESP检测结果分别高于对照组抗CCP抗体、RF、hs-CRP和ESP检测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类风湿关节炎组抗CCP抗体、RF检测结果分别高于非类风湿关节炎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类风湿关节炎组hs-CRP和ESP检测结果和非类风湿关节炎组hs-CRP和ESP检测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抗CCP抗体阳性患者的hs-CRP、ESP分别高于抗CCP抗体阴性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抗CCP抗体、RF、hs-CRP和ESP联合检测有助于类风湿关节炎早期诊断,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血清(RF)的速率散射比浊法、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与乳胶凝集法对类风湿关节炎(RA)的诊断价值。方法:应用三种方法对56例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非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56例及20名正常人进行RF检测。结果:56例类风湿关节炎(RA)中酶联免疫吸附法阳性45例,阳性率为80.4%,速率散射比浊法40例,阳性率71.4%,胶乳凝集法阳性28例,阳性率为50.0%,三法检测结果呈平行关系,非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可有RF升高,但呈低滴度与RA患者的RF含量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三种方法都有特异性,但速率散射比浊法支持早期RA的倾向性诊断。ELISA法检测RF重复性好,试剂稳定,敏感性好,不需特殊仪器设备,适于基层医院推广运用。乳胶凝集法操作简单、快速、成本低,但影响因素多,敏感性差,只能检测IgM类RF,影响因素多,且只能定性,对患者疗效观察有一定局限。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和分析在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中检测血沉、类风湿因子、高敏C反应蛋白的价值。方法:研究人员抽取2015年3月至2018年3月在佳木斯市中心医院医治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40例)作为观察组,选择同期体检的40例健康人员设为对照组,检测两组的血沉、类风湿因子、高敏C反应蛋白,对两组的检测指标以及观察组指标阳性情况进行总结。结果:观察组的高敏C反应蛋白,类风湿因子,血沉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中,高敏C反应蛋白阳性率大于类风湿因子,高敏C反应蛋白阳性率大于血沉,类风湿因子阳性率大于血沉,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诊断中,血沉、类风湿因子、高敏C反应蛋白等指标的检测价值很高,其中高敏C反应蛋白的检测价值更高。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抗环瓜氨酸肽抗体(抗-CCP)、RA33抗体和类风湿因子IgG-Rf对类风湿性关节炎(RA)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选择RA患者65例、非BA患者50例健康体检者50例,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抗CCP抗体、抗RA33抗体,应用免疫透射比浊法检测IgG-Rf。结果:抗CCP抗体、RA33抗体和IgG-Rf对RA诊断的敏感性分别为58.5%、33.9%、75.4%;特异性分别为98.O%、97.0%、81.0%。结论:抗CCP抗体、RA33抗体对RA诊断的特异性优于RF(P〈0.05),可作为RA诊断的特异性血清学指标;RF与抗CCP抗体和RA33抗体同时检测用于RA的诊断是临床的最佳选择。 相似文献
13.
冷雪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21,(23):96-98
目的 探究排毒尪痹汤对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细胞因子及抗CCP抗体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9年5月-2020年5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内分泌科诊治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74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37例.对照组给予扶他林软膏;试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予以排毒尪痹汤,结束后对比分析2组临床疗效、血清肿瘤坏死因子...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估GPI、抗CCP抗体在RA患者中与骨质破坏的关系。方法:分析比较123例RA患者GPI、抗CCP抗体阳性率与骨质破坏的关系。结果:(1)四组病程总体呈增加趋势,其中IV期组病程明显长于其余三组(P<0.05),III期组与I期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V期组受累关节数(22.23±5.90)明显高出I(17.41±7.82)、II期组(17.21±6.56()P<0.05);(2)四组间抗CCP抗体阳性率无显著差异(P>0.05);GPI阳性率总体趋势为I期组阳性率较高(76.47%),II期组有下降趋势(41.67%),III、IV期组再次上升,分别为69.77%、68.18%,II期组与I、III期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x2及P值分别为7.239/0.007、5.506/0.025;(3)从首次发病到规律治疗之间的时间差比较,IV期组明显长于其余三组(P<0.05),III期组与I期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从发病截止至本次研究所收集资料体现的时间之间,应用传统改善病情抗风湿药物(DMARDs)以及与生物制剂联合应用情况,四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GPI能早期预测RA骨质破坏风险;一旦RA诊断确立,就应该尽早规律治疗。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血清抗环瓜氨酸肽(CCP)抗体水平变化对早期类风湿关节炎(RA)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12月-2017年3月收治的320例早期RA患者(RA组),另选同期150例其他风湿病患者(非RA组)和140例健康体检者(健康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分别对三组受试者的抗CCP抗体水平予以检测,并分析抗CCP抗体诊断RA的特异度、阳性预测值、敏感度、阴性预测值。结果:健康组血清抗CCP抗体水平同其他两组比较,明显较低,RA组水平显著较非RA组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抗CCP抗体诊断早期RA的特异度为82.07%,阳性预测值为84.10%,敏感度为85.94%、阴性预测值为84.10%。结论:早期RA患者血清抗CCP抗体表达异常,其诊断敏感度及特异度较高,可为早期RA临床诊治提供指导,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类风湿因子(RF)、抗环瓜氨酸肽(CCP)联合检测在类风湿关节炎早期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类风湿关节炎患者132例,根据患病时间不同分为2组,患病时间不足1 a 74例为观察A组,患病时间超过1 a 58例为观察B组,均行RF和抗CCP检测,比较2组检测指标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分析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阳性检出情况。结果 RF检测敏感性略高于抗CCP检测,RF检测准确性略低于抗CCP检测,但均无显著性差异。RF检测特异性明显低于抗CCP检测,RF联合抗CCP检测准确性明显高于RF及抗CCP单项检测。结论 RF联合抗CCP检测在类风湿关节炎中具有较高的早期诊断价值,可显著提高疾病诊断的准确性,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血清炎症因子、免疫球蛋白及嗜酸性粒细胞水平对类风湿关节炎(RA)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驻马店市中心医院2021年1月至2022年5月收治的98例RA患者为研究对象,另选同期体检健康的志愿者60例作为对照组,观察组患者于治疗前入院当天、对照组于体检当天检测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C反应蛋白(CRP)、免疫球蛋白(Ig)A、IgG、IgM水平及嗜酸性粒细胞(EOS)含量,比较两组研究对象血清上述指标的差异,并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血清TNF–α、IL–6、CRP、IgA、IgG、IgM水平及EOS含量单独检测和联合检测对RA的诊断效能。结果:观察组患者血清TNF–α、IL–6、CRP、IgA、IgG、IgM水平及EOS含量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血清TNF–α、IL–6、CRP、IgA、IgG、IgM水平及EOS含量联合检测诊断RA的灵敏度和特异度、曲线下面积(AUC)均高于各指标单独检测。结论:与健康人群比较,RA患者的血清TNF–α、IL–6、CRP... 相似文献
18.
《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19,(24)
目的:分析肌骨超声在类风湿关节炎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10月至2017年12月在重庆市南川区人民医院接受治疗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74例(观察组),根据其疼痛程度将其分为疼痛亚组(n=52)及无痛亚组(n=22),选取同期本院接受体检正常人60例作为对照组,在其治疗前开展肌骨超声检查,分析超声检查结果。结果:疼痛亚组类风湿因子水平、红细胞沉降率水平、C反应蛋白水平、肌骨超声评分均显著高于无痛亚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经超声扫查,发现腕关节、第2指关节(近端指间关节、掌指关节、跖指关节)、第3指关节(近端指间关节、掌指关节)、第5跖指关节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疼痛亚组腕关节、第2指关节(近端指间关节、掌指关节、跖指关节)、第3指关节(近端指间关节、掌指关节)、第5跖指关节评分均显著高于无痛亚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在类风湿关节炎病情评估中加入肌骨超声能够获得良好的临床价值,而且具有无创、安全等优势。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排毒尪痹汤对类风湿性关节炎(RA)的疗效及其对RA患者类风湿因子(RF)及抗环瓜氨酸多肽(CCP)抗体的影响。方法选取200例RA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100例。观察组采用排毒尪痹汤治疗,对照组采用吲哚美辛肠溶片、甲氨蝶呤片治疗,4周为1疗程,连续2疗程。观察2组的临床疗效以及和实验室指标的变化,采用ELISA法检测患者类风湿因子(RF)和抗环瓜氨酸多肽(CCP)抗体水平。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4%和82%,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RF浓度水平与抗CCP抗体阳性率平均明显降低(P均0.05),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排毒尪痹汤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疗效较好,能有效降低RF与抗CCP抗体水平,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类风湿因子、抗核周因子、抗核抗体检测对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类风湿关节炎(RA)是一种全身性免疫性疾病,属Ⅲ型变态反应,病因迄今仍不十分清楚,所以给其实验诊断上带来一定难度川。RA的诊断常依赖临床症状及x线为依据,但无早期意义,易失去早期的治疗时机,所以其实验室检验是非常重要的。由于RA与自身免疫反应密切相关,患者血清中可出现多种自身抗体,所以其实验室检验主要是测定患者血清中的自身抗体,如类风湿因子(RF)、抗核周因子(APF)、抗核抗体(ANA)、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6(IL-6)等。本文就几种常见的检测方法(RF、APF、ANA)进行一下分析,给临床诊断提供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