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Ⅰ型过敏试验动物模型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观察速发型过敏反应发生时的敏感指标的含量变化,比较常用于中药注射剂速发型过敏反应的几种动物模型的优劣.方法:①以卵蛋白为致敏原,直接对SD大鼠、BN大鼠、豚鼠进行致敏和激发,通过观察过敏反应的症状,ELISA法测量血清中的IgE、组胺、类胰蛋白酶以及β-氨基己糖苷酶的含量变化.②SD大鼠皮下注射致敏后的动物血清进行被动皮肤过敏试验,观察大鼠皮下是否出现蓝斑以及蓝斑面积.结果:①在致敏和激发途径、注射卵蛋白的剂量、次数、间隔时间相同的情况下,SD大鼠、BN大鼠、豚鼠血清中IgE、组胺、类胰蛋白酶以及β-氨基己糖苷酶的含量与相应的生理盐水组比均具有显著性的差异.其中豚鼠血清中IgE、类胰蛋白酶以及β-氨基己糖苷酶的变化率均高于SD大鼠和BN大鼠.BN大鼠血清中的组胺变化率高于豚鼠和SD大鼠.②被动过敏试验显示:BN大鼠卵蛋白组在SD大鼠上可造成明显的蓝斑.结论:仅采用豚鼠作为评价中药注射剂过敏反应的动物模型尚不能完全反映注射剂是否能引起过敏反应,增加不同品种试验动物以及相关检测指标,能更加全面的评价中药注射剂的致敏性.  相似文献   

2.
《辽宁中医杂志》2017,(12):2639-2642
目的:通过观察茵栀黄注射液和生脉注射液佐剂组与未联用佐剂组在过敏反应发生时的敏感指标的含量变化,研究此类佐剂提高BN大鼠过敏反应动物模型稳定性和灵敏度的能力。方法:将弗氏完全佐剂与双黄连注射液、生脉注射液联用,对BN大鼠进行致敏和激发,比较联用弗氏佐剂组与未加弗氏佐剂组动物在过敏反应发生率、过敏反应发生程度;激发前后血浆中组胺、类胰蛋白酶、β-氨基己糖苷酶、Ig E含量及增长率;被动皮肤过敏试验大鼠皮下是否出现蓝斑以及蓝斑面积大小。结果:(1)联用佐剂组过敏反应的发生率以及过敏反应的发生程度均高于未加佐剂组;(2)茵栀黄注射液组激发前后血浆中组胺、类胰蛋白酶、β-氨基己糖苷酶、Ig E的含量与生理盐水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联用佐剂后血浆中Ig E、组胺以及β-氨基己糖苷酶的含量均升高,与生理盐水组相比具有显著性的差异,激发前后四种指标的变化率均高于茵栀黄注射液未加佐剂组;生脉注射液组激发前后血浆中四种指标的含量与生理盐水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联用佐剂后血浆中Ig E、β-氨基己糖苷酶的含量均升高,与生理盐水组相比具有显著性的差异,激发前后四种指标的变化率均高于生脉注射液未加佐剂组;(3)联用佐剂组的被动皮肤过敏反应的阳性率均高于未加佐剂组。结论:弗氏完全佐剂可提高过敏反应动物模型的敏感性,有利于中药注射剂安全性中过敏反应的再评价。  相似文献   

3.
绿原酸对RBL-2H3细胞脱颗粒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通过比较绿原酸和绿原酸完全抗原对未致敏和致敏RBL-2H3细胞脱颗粒的影响,探讨绿原酸的致敏性及其作用机制,为进一步正确评价绿原酸在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中地位和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一定的参考.方法:采用未致敏RBL-2H3细胞和致敏RBL-2H3细胞模型,观察绿原酸和绿原酸完全抗原对肥大细胞脱颗粒的影响.比色法检测过敏介质组胺和β-氨基己糖苷酶的释放,中性红染色法进行形态学观察,流式细胞法检测 Annexin V阳性细胞率.结果:绿原酸和绿原酸完全抗原直接刺激RBL-2H3细胞并未引起肥大细胞发生脱颗粒反应;将RBL-2H3细胞与绿原酸或双黄连致敏血清共孵育致敏后,绿原酸完全抗原再次作用于细胞,可引起细胞组胺释放率、β-氨基己糖苷酶释放率、Annexin V阳性细胞率和中性红染色脱颗粒细胞率均明显增加.结论:绿原酸作为小分子物质,以半抗原形式存在,本身不具有致敏性,但它能与血清蛋白结合形成复合物而产生免疫原性,从而引起过敏反应.绿原酸作为双黄连注射剂的一种有效成分,同时也是双黄连注射剂引起变态反应的一种致敏原.  相似文献   

4.
绿原酸和双黄连粉针剂致敏性比较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评价绿原酸和双黄连粉针剂的潜在致敏性,并初步探索可疑致敏原绿原酸的致敏机制。方法:绿原酸与含等剂量绿原酸的双黄连粉针剂同时进行BN大鼠全身主动致敏实验(ASA),激发前取血测定抗体(IgE、IgG、IgA、IgM)、补体(C3、C4)、淋巴细胞免疫表型(CD3/4/8),记录激发后症状;单次静脉给予绿原酸与含等剂量绿原酸的双黄连粉针剂,测定给药前,给药后5、10、30、60、120、240min血浆中绿原酸浓度。结果:比较ASA激发后过敏反应发生率和发生程度,可知绿原酸过敏反应程度低于含等剂量绿原酸的双黄连粉针剂;绿原酸组和双黄连组抗体(IgE、IgG、IgA、IgM)、补体(C3、C4)各有不同程度升高,淋巴细胞免疫表型也有一定变化;单次静脉给药测定绿原酸血药浓度,给药后5、10、30、60min时,绿原酸组血浆中绿原酸浓度显著低于双黄连粉针剂组。结论:绿原酸对BN大鼠致敏性低于含等剂量绿原酸的双黄连粉针剂,原因可能是单体和复方绿原酸的代谢差异,也可能是因为绿原酸并非唯一致敏原。  相似文献   

5.
BN大鼠与豚鼠用于药物致敏性评价的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比较豚鼠和BN大鼠过敏试验,以寻找用于致敏原检测的更为敏感的动物模型.方法:将白色豚鼠和BN大鼠(Brown Norway rat)分别随机分为2组:1正常对照组,2牛血清白蛋白组.牛血清白蛋白组于试验的1,3,5 d分别腹腔注射0.6%牛血清白蛋白以致敏,1 mL/次,共3次.对照组腹腔注射给予相同体积的生理盐水注射液.于末次致敏后第7,14天,牛血清白蛋白组分别静脉注射2.4%牛血清白蛋白1 mL/次以激发过敏;而对照组静脉注射相同体积生理盐水.分别于第1次及第2次静脉注射后,观察每只动物过敏反应情况,根据过敏反应症状评分,评价过敏反应强弱;并从眼眶静脉丛取血,分离血清,采用ELISA竞争试验法检测IgE含量;此外,采用激发后动物的血清,用SD大鼠进行被动皮肤过敏试验,计算蓝斑面积,测定并计算伊文思蓝染料的渗出量.结果:豚鼠第1次及第2次激发后,牛血清白蛋白组的过敏症状评分与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异;BN大鼠第1次及第2次激发后,牛血清白蛋白组出现明显的过敏反应,经非参数秩和检测与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被动皮肤过敏试验显示,BN大鼠牛血清白蛋白组血清在SD大鼠上可造成明显的蓝斑和伊文思蓝渗出量明显增加.而豚鼠牛血清白蛋白组的蓝斑不明显,伊文思蓝渗出量与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异.同种动物比较,牛血清白蛋白组和对照组血清IgE含量无明显差异.结论:BN在主动全身过敏反应和被动皮肤过敏反应中均显示牛血清白蛋白呈现阳性反应,而豚鼠反应不明显,因此,BN大鼠用于致敏原检测比豚鼠更为敏感.同时,BN大鼠在技术操作上比豚鼠更方便和容易.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研究F344、BN、SD、Wistar四种品系大鼠对灯盏花素注射液被动皮肤过敏及其致敏血清中总IgE水平差异性。方法:四种品系大鼠分别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OVA组、灯盏花素组。采用皮下注射给予不同药物致敏,观察各组大鼠被动皮肤过敏反应(PCA)皮肤蓝斑直径大小和阳性率,并检测致敏血清总IgE水平。结果:PCA结果显示,四种品系大鼠的正常组均无蓝斑出现;OVA组,F344、BN、SD、Wistar大鼠蓝斑直径(阳性率)分别为11.67±3.61(6/6)、47.33±5.72(6/6)、5.70±4.81(6/10)、17.90±3.84(10/10),与正常组相比均明显升高且具有显著统计学差异;血清总IgE水平检测结果显示,OVA组血清总IgE含量变化与PCA试验结果一致。对灯盏花素,F344、BN、SD、Wistar大鼠蓝斑直径(阳性率)分别为5.17±2.32(4/6)、2.00±1.79(0/6)、1.67±1.97(0/10)、0.00±0.00(0/10),与正常组相比仅F344大鼠显示出显著性差异;血清总IgE仅F344、BN大鼠血清明显升高,且以F344大鼠变化倍数更高。结论:四种不同品系大鼠对灯盏花素所致被动皮肤过敏反应敏感性及血清总IgE水平均存在一定差异,两者具有一定相关性,其中以F344大鼠最为敏感。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小金胶囊主要药材组分的过敏性。方法:实验分为12组,包括空白对照组、阳性对照组和10组不同药材组,通过灌胃方式对大鼠给药,隔天1次,15 d后取抗血清,对RBL-2H3细胞进行培养,进行抗原攻击后,检测培养液中组胺和β-氨基己糖苷酶的释放量。结果:制木鳖子组的细胞组胺释放量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P0.05),人工麝香组、制木鳖子组和乳没组的细胞β-氨基己糖苷酶释放量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但自制木鳖子组和制乳没组的细胞组胺和β-氨基己糖苷酶释放量与空白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小金胶囊致敏药材可能为人工麝香、木鳖子和乳没,经适当方法炮制可降低其致敏性。  相似文献   

8.
鱼腥草注射液I型过敏反应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鱼腥草注射液经静脉注射给药后是否出现全身主动过敏反应和被动皮肤过敏反应.方法 豚鼠分别腹腔注射鱼腥草注射液5 ml/kg,0.9%NaCl注射液5 ml/kg及牛血清白蛋白生理盐水注射液 5 ml(60 mg)/kg ,隔日1次,连续3次进行致敏.末次致敏后12 d各组静脉单次注射2倍剂量的以上相应受试物进行激发,观察30 min内是否出现过敏反应;SD大鼠皮内注射相应抗血清0.1 ml被动致敏48 h后,分别静脉注射鱼腥草注射液10 ml/kg,0.9% NaCl注射液10 ml/kg和牛血清白蛋白生理盐水溶液10 ml(100 mg)/kg,及1%伊文思蓝溶液1 ml进行激发,30 min后处死动物,观察注射点皮肤蓝斑直径.结果 鱼腥草注射液致敏期间豚鼠未出现任何异常反应,给予激发剂量后亦未出现明显异常反应,未引起豚鼠死亡;鱼腥草注射液组和0.9%NaCl注射液组大鼠背部皮肤内层均未出现蓝斑.结论 在该试验剂量条件下,鱼腥草注射液豚鼠全身过敏反应、大鼠被动皮肤过敏均为阴性.  相似文献   

9.
清开灵注射液对人血清补体和RBL-2 H3细胞影响的体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体外研究清开灵注射液对人血清补体和RBL-2 H3细胞的影响.方法 采用ELISA法检测清开灵注射液对人血清补体末端复合物SC5 b-9含量的影响.将不同批号、不同浓度的清开灵注射液与RBL-2 H3细胞共孵育,作用45min后,显微镜下观察细胞脱颗粒,显色法测定β-氨基己糖苷酶释放度和ELISA法测定组胺释放量.结果 清开灵注射液能使人血清中SC5 b-9含量降低,与PBS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能刺激RBL-2 H3细胞释放组胺和β-氨基己糖苷酶,与阴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清开灵注射液不能引起补体系统激活,可以直接刺激肥大细胞脱颗粒释放组胺和β-氨基己糖苷酶.其在临床引起的不良反应可能为非补体激活相关的类过敏反应.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索采用血清抗体致敏的RBL-2H3细胞对清开灵、痰热清2种中药注射剂过敏性进行初步评价。方法以阳性药卵白蛋白(OVA)、清开灵注射液、痰热清注射液分别与Al(OH)3凝胶佐剂混合作为致敏源,Wistar大鼠sc致敏源制备抗体血清,采用放免法检测血清总Ig E水平。取抗体血清致敏RBL-2H3细胞,48 h后再以药物激发致敏细胞,检测细胞脱颗粒后上清液中β-氨基己糖苷酶释放率。另取大鼠进行被动皮肤过敏(PCA)实验,观察动物皮肤蓝斑阳性反应率。结果与对照组相比,OVA、清开灵、痰热清组大鼠抗体血清总Ig E水平著显升高(P0.05、0.01)。致敏细胞脱颗粒结果显示:采用OVA和清开灵、痰热清注射液抗体血清致敏细胞,再经药物激发后RBL-2H3细胞上清液中β-氨基己糖苷酶释放率明显增加(P0.05、0.01),与对照组比较,最大的相对释放倍数分别为3.7、1.53、1.98。大鼠PCA实验结果显示,各给药组大鼠蓝斑阳性反应最高百分率分别为100%、100%、86%。RBL-2H3细胞实验与PCA实验结果具有较好的一致性。结论血清抗体致敏RBL-2H3细胞模型可以用于对中药注射剂过敏性的初筛或评价。  相似文献   

11.
以清开灵注射液、双黄连注射液、黄芩苷、绿原酸为受试样本,以豚鼠为对照,通过观察BN大鼠(brown norway rats)过敏反应的特异性来建立中药注射液速发型过敏反应的动物模型,并对两者在评价中药注射液过敏反应中的适用性进行比较.本研究以中药注射液为致敏原,直接对BN大鼠进行致敏和攻击后,通过观察过敏症状、过敏反应率、过敏反应程度、组胺释放量、靶器官病变率和病变程度的变化,来评价BN大鼠过敏反应动物模型.结果显示中药注射剂致敏后,BN大鼠出现明显的过敏症状、血清和组织中组胺含量明显增加,肺组织和气管出现明显的病理改变,同时以青霉素和天花粉蛋白为阳性对照,也出现速发型过敏反应的表现;BN大鼠的过敏反应发生率、过敏反应程度、靶器官病变率和病变程度均显著高于豚鼠.试验结果说明BN大鼠为评价中药注射液过敏反应的适宜动物模型,且其敏感性高于豚鼠.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黄芩苷、绿原酸和双黄连注射剂的致敏性。方法将黄芩苷、绿原酸、黄芩苷和绿原酸等比混合物(黄绿混合物)和双黄连注射剂与正常BN大鼠血清体外孵育制备完全抗原,免疫BN大鼠,制备抗血清,并采用ELISA法检测组胺含量及其抗血清效价。结果黄芩苷抗血清效价为1:8,绿原酸抗血清效价为1:32,黄绿混合物抗血清效价为1:64,双黄连注射剂抗血清效价为1:128。结论黄芩苷、绿原酸、双黄连注射剂具有致敏性,推测双黄连注射剂作为一个复方引起不良反应可能与黄芩苷和绿原酸相关。  相似文献   

13.
人参皂苷Rh2的抗过敏活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红参中分离出Rg3,经人肠道菌转化,分离得到主要代谢物人参皂苷Rh2,研究其抗过敏活性。试验观察对β-氨基己糖苷酶释放、NO和PGE2产生、透明质酸酶活性、小鼠被动皮肤过敏反应的作用以及抗氧化、抗组胺活性等。实验动物选用雄性ICR小鼠和豚鼠。结果与结论:人参皂苷Rh2强烈抑制IgE诱导RBL-2H3细胞释放β-氨基己糖苷酶(IC50为0.1mM)和小鼠被动皮肤过敏反应[25mg/kg腹膜内注射时抑制率为(88±8.2)%],作用强于色甘酸钠。此化合物在不同的扫描测热计上显示膜稳定作用,对LPS刺激RAW264.7细胞产生NO和PGE2具有抑制作用。但不抑制透明…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究苍耳子含药血清对免疫球蛋白E(IgE)致敏的肥大细胞脱颗粒的抑制作用和调控途径。方法:小鼠喂服苍耳子水溶液,制备含药血清;MTT法检测不同浓度苍耳子含药血清对肥大细胞活性的影响。IgE致敏肥大细胞,实验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10%苍耳子含药血清组和富马酸酮替芬组。药物干预后,乳酸脱氢酶(LDH)法和甲苯胺蓝染色检测细胞毒性和脱颗粒率;ELISA检测细胞炎症活性介质β氨基己糖苷酶A (β-hexosaminidase A)、白三烯C4(LTC4)和组胺(histamine)的释放情况;F-actin微丝染色观察细胞形态变化。结果:苍耳子含药血清对正常肥大细胞活性无明显影响(P>0.05)。与正常对照细胞相比,模型对照组细胞毒性和脱颗粒率增加,β氨基己糖苷酶A白三烯C4、组胺的释放显著增加,细胞变形数量显著增加(P<0.01)。与模型对照组相比,10%苍耳子含药血清和富马酸酮替芬组细胞毒性和脱颗粒率显著降低,β氨基己糖苷酶A、白三烯C4、组胺的释放显著下降,细胞变形数量显著减少(P<0.01)。结论:苍耳子含药血清可抑制肥大细胞变形...  相似文献   

15.
《中成药》2016,(7)
目的以双黄连注射液为研究对象,探讨其中8种主要成分的致敏性。方法采用RBL-2H3细胞模型,分别用双黄连注射液、黄芩苷、黄芩素、连翘苷、连翘酯苷A、绿原酸、新绿原酸、隐绿原酸、咖啡酸处理细胞,测定细胞脱颗粒率以及β-氨基己糖苷酶和5-羟色胺的释放率。结果双黄连注射液、绿原酸及隐绿原酸能直接引起RBL-2H3细胞脱颗粒,并能显著提高细胞内β-氨基己糖苷酶和5-羟色胺的释放,其他成分无显著的致敏性。结论双黄连注射液的致敏性可能是由绿原酸和隐绿原酸引起的。  相似文献   

16.
目的:建立致敏RBL-2H3细胞模型,观察双黄连注射液对其组胺释放的影响,探讨该模型用于体外评价中药注射剂致敏性的可行性。方法:双黄连注射液联合弗氏佐剂免疫Wistar大鼠,收集致敏后大鼠血清,将其与体外培养RBL-2H3细胞孵育12h,建立致敏RBL-2H3细胞模型,双黄连注射液与致敏RBL-2H3细胞共培养1.5h,ELISA法检测培养上清中组胺含量。结果:双黄连注射液致敏大鼠血清IgE水平明显升高,与对照组相比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组胺实验结果显示,双黄连注射液可显著引起致敏RBL-2H3细胞组胺释放,与对照组相比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双黄连注射液可促进致敏RBL-2H3细胞释放组胺,提示RBL-2H3细胞模型具有评价中药注射液所致过敏反应的潜在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豚鼠及大鼠对注射用灯盏花素诱导的主动全身过敏反应(ASA)的表现,增加与过敏反应相关指标的检测,探索从多层次、多方面评价中药注射剂潜在的过敏性。方法将Hartley豚鼠及BN大鼠分别随机分为卵蛋白(OVA)组、注射用灯盏花素组、阴性对照组,给予相应的药物或生理盐水,进行ASA实验,观察药物激发后30 min动物ASA。取肺组织HE染色观察病理改变。采用放免法检测BN大鼠在致敏前、致敏第18日以及激发后血清总IgE水平的变化。结果对Hartley豚鼠或BN大鼠,OVA组均呈现阳性过敏反应症状,注射用灯盏花素组则为阴性。肺组织病理切片显示,OVA组或灯盏花素组肺组织血管周围均有明显淋巴细胞浸润等免疫病理表现。与阴性对照组或药物致敏前比较,OVA组或灯盏花素组大鼠给药后血清总IgE水平显著升高(P〈0.05或P〈0.01)。结论增加不同品种动物及指标,能更全面评价注射用灯盏花素的潜在致敏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注射用双黄连、生脉注射液对Hartley豚鼠与棕色挪威(BN)大鼠的主动全身过敏反应(active systemic anaphylaxis,ASA)及其相关指标,为完善中药注射剂过敏性评价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取Hartley豚鼠或BN大鼠随机分为卵蛋白(OVA)组、注射用双黄连(双黄连)组、生脉注射液(生脉)组、正常组。2种动物分别隔日ih受试药物致敏液3次,于致敏后第14天静脉注射相应的激发液,观察激发后30 min动物的全身过敏反应症状,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肺组织病理改变。放射免疫法检测BN大鼠在致敏前及激发后血清总免疫球蛋白E(Ig E)水平的变化、致敏激发后血清类胰蛋白酶变化。结果:对Hartley豚鼠或BN大鼠,OVA组、双黄连组动物均呈现过敏反应症状,肺组织病理切片显示均有明显淋巴细胞浸润等炎症病理表现,但双黄连组较轻。生脉组则未见过敏反应症状以及肺组织病理异常。与正常组比较,OVA组、双黄连组、生脉组大鼠激发后血清总Ig E水平显著升高(P0.05,P0.01)。与致敏前同组动物血清总Ig E水平比较,激发后OVA组、双黄连组血清总Ig E水平显著升高(P0.05,P0.01)。与正常组比较,OVA组、双黄连组大鼠激发后血清类胰蛋白酶水平显著升高(P0.01,P0.05),生脉组有升高趋势,但是无显著差异。结论:采用不同品种实验动物及增加相关检测的指标,能更全面评价注射用双黄连、生脉注射液潜在的致敏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评价2种吐温80及其配制的鱼腥草注射液静脉给药对豚鼠的致敏性.方法 采用全身主动过敏试验方法,豚鼠分别腹腔注射各组受试药液以致敏,致敏期间每日观察动物状态.末次致敏后第11天,各组豚鼠由足趾静脉注射2倍致敏剂量的相应药液进行激发,激发给药前15 min及激发后连续40 min观察豚鼠的反应,记录症状出现、消失时间,评价动物反应症状.激发停药后40 min取血,ELISA方法检测血浆IgE、组胺含量,并结合反应症状结果综合评价致敏性. 结果各组豚鼠致敏期间无异常反应,激发后综合判定致敏性,卵白蛋白阳性对照组、0.5%吐温80(1)组可诱发豚鼠过敏反应阳性,其他各组均未诱发豚鼠出现典型的过敏反应.结论 控制吐温80质量,并将浓度限定在0.25%及以下,可在保证药物增溶效果的同时避免过敏反应的发生.在进行豚鼠全身主动过敏试验时,以豚鼠反应症状为主要指标,血浆IgE、组胺升高为辅助指标综合判定致敏性,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试验的灵敏性.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绿原酸在主动全身过敏(ACA)以及被动皮肤过敏(PCA)试验中对豚鼠的致敏性。方法:以0.5%、2.0%的绿原酸溶液为供试液,隔日1次,连续3次给豚鼠腹腔注射致敏,于首次注射后14天和21天,静脉注射攻击,观察过敏症状并进行评级;另以0.5%、1.0%和2.0%的绿原酸溶液为供试液,隔日1次,连续5次给豚鼠腹腔注射致敏,末次注射后第10天分离血清并用生理盐水稀释成1:2、1:8、1:32三种稀释度,给正常豚鼠背部皮内注射,24小时后静脉注射掺入伊文思蓝的绿原酸供试液,30分钟后测量注射部位皮肤内层蓝斑直径。结果:2.0%绿原酸供试液组豚鼠静脉攻击后出现轻微颤抖、呼吸急促、竖毛等现象,个别有抓鼻和咳嗽,与未致敏豚鼠(空白对照组)注射等量绿原酸后的表现相似,而0.5%绿原酸组出现症状及程度均明显较轻,表明该现象可能是绿原酸静脉给药直接药理作用所致,非绿原酸所致的过敏反应;此外,0.5%、1.0%和2.0%的绿原酸溶液致敏豚鼠后的抗血清均不使正常豚鼠产生被动皮肤过敏反应。结论:绿原酸ASA以及PCA试验结果均为阴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