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析脑卒中偏瘫患者采取踝关节护理模式对其下肢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将2018年3月—2019年3月该院接收的9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按照双盲法分组标准均分成参照组和研究组,参照组实施常规护理,研究组实施踝关节护理。比较两组下肢运动功能(FMA)评分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FIM)评分。结果两组护理前FMA评分与FIM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研究组各项指标评分均显著高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踝关节护理模式运用在脑卒中偏瘫患者中能改善下肢运动功能,加强日常生活能力,临床推广价值高。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究踝关节护理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取该院神经内科2017年2月—2019年1月间收治的106例脑卒中偏瘫患者作为主要观察对象,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患者均给予神经内科常规治疗和护理,观察组患者额外开展踝关节护理。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在护理前和护理2个月时MBI评分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一周内,观察组患者MBI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患侧踝关节的背伸活动度、10 m自由步行速度、患侧步频均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患者患侧跨步长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SF-36量表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开展踝关节护理能有效促进患肢运动功能的恢复,改善患者的独立生活能力,值得在临床护理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脑卒中偏瘫患者实施踝关节护理模式的康复护理满意度。方法选择74例该院脑卒中偏瘫患者,纳入时间为2016年8月—2017年8月,采用抽签法将其分为实验组与参照组,每组均37例。其中参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模式,实验组行踝关节护理模式,对比2组患者护理前后相关评分、康复护理满意度。结果护理前2组患者相关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参照组相比,实验组护理4、8周后实验组下肢肢体运动功能评分、平衡量表评分较高,实验组脑卒中偏瘫护理满意度(94.59%)高于参照组(75.68%),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卒中偏瘫患者应用踝关节护理模式能够促进其下肢运动功能恢复,应予以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究脑卒中偏瘫实施踝关节护理模式对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恢复效果。方法将2018年6月—2019年1月该院收治的脑卒中偏瘫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踝关节护理模式。对比两组患者护理后的下肢运动功能评分以及预后生活质量评分。结果护理前,两组患者的FMA评分以及预后生活质量评分对比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无统计学价值;护理后,观察组患者的FMA评分以及预后生活质量评分均明显高于护理前和护理后的对照组,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脑卒中偏瘫患者的护理工作中实施踝关节护理模式,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同时提高其预后生活质量,值得在临床中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早期强化踝关节运动训练对偏瘫患者下肢功能恢复产生的影响。方法将在该院接受治疗的8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根据运动训练方式差异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40例)采用常规治疗和康复训练,实验组(40例)在对照组基础上进行早期强化踝关节运动训练,比较两组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恢复情况。结果两组在治疗前下肢运动功能评分、平衡功能评分以及步行能力评分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干预后,实验组下肢运动功能、平衡功能、步行能力评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强化踝关节运动训练在偏瘫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十分显著,能够促进患者下肢功能的恢复,应该在临床中进行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该次研究分析在该院脑卒中偏瘫患者护理中采用早期踝关节护理对患者下肢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此次研究从该院脑卒中偏瘫患者中选取200例,研究时间为2017年6月—2019年6月,按照患者不同护理方式分为2组,实验组与对照组,其中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神经内科护理,实验组患者则采用早期踝关节护理,对比两组患者护理效果。结果通过结果数据对两组患者护理满意率进行分析,研究得知,实验组患者护理满意率较高,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结果数据对两组患者预后生活质量进行分析,研究得知,实验组患者预后生活质量评分较高,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结果数据对两组患者下肢运动功能Brunnstrom分级情况进行分析,研究得知,实验组患者下肢功能分析较为优异,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此次研究得知,在该院脑卒中偏瘫患者护理中采用早期踝关节护理,能明显改善患者下肢功能,还能进一步提高护理质量,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7.
目的细致分析踝关节护理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抽选来自2017年3月—2019年1月该院收治的脑卒中偏瘫的患者(50例),按照抽签随机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则使用踝关节护理,探索两种不同护理模式对于患者的影响。结果两组患者实施治疗后,日常生活能力和运动能力评分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相比于对照组,观察组日常生活能力和运动能力均大大提升,两组差距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相比于对照组,护理满意率大大提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之间差距明显;两组患者实施治疗前,SAS以及SDS评分无区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实施治疗后,观察组相比于对照组,SAS以及SDS评分明显较优,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实施踝关节护理,能够提升生活质量以及下肢运动功能,可有效避免不良情况的出现。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脑卒中偏瘫采用踝关节个性化护理的临床效果以及对其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16年7月—2018年7月该院脑卒中偏瘫患者82例,遵照双盲法分组标准分为实验组、对照组,各41例,分别采取踝关节个性化护理与常规护理,对比两组护理满意度、护理合格率、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日常生活能力评分以及下肢运动功能评分。结果实验组护理满意率、护理合格率为100.00%、95.12%,与对照组的75.61%、68.29%相比优势明显,对照组踝关节功能恢复有效率低于实验组,下肢运动功能评分低于实验组,日常生活能力评分低于实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踝关节个性化护理应用于脑卒中偏瘫患者的护理中,能够充分改善患者的肢体功能,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此次研究分析在脑卒中偏瘫患者护理中采用早期踝关节护理干预对患者下肢功能Brunn Strom分级的影响。方法该次研究样本从该院脑卒中偏瘫患者中选取100例,研究时间为2018年3月—2019年3月,将护理方案作为分组依据,实验组患者采用早期踝关节护理,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对比两组患者护理结果。结果统计数据分析两组患者下肢Brunn Strom分级,研究得知,实验组患者下肢Brunn Strom分级较为优异,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统计数据分析两组患者护理满意率,研究得知,实验组患者护理满意率较高,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统计数据分析两组患者预后生活质量评分,研究得知,实验组患者预后生活质量较高,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此次研究得知,在脑卒中偏瘫患者护理中采用早期踝关节护理,能明显改善患者预后生活质量,还能对患者护理满意率进行提高,对患者下肢功能进行提高。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脑卒中早期实施下肢康复护理的应用有效性。方法选择2017年4月—2019年4月收治的108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研究组则实施早期下肢康复护理,比较两组肢体功能康复效果。结果干预后,两组运动功能均较干预前有所改善,其中研究组FMA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下肢肌力均有所改善,其中研究组的腘绳肌、股四头肌Kendall百分比较对照组显著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平衡能力均较干预前有所改善,其中研究组BBS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下肢康复护理在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应用,有效改善了患者的下肢功能,对于促进患者早日恢复日常活动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究足踝矫正器对于脑卒中后患者足内翻的康复护理疗效观察。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8年12月间该院收治的94例脑卒中足内翻患者作为主要实验对象,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患者均给予神经内科常规治疗和护理,观察组患者额外开展踝关节护理。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患侧踝关节的背伸活动度、10 m自由步行速度、患侧步频均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患者患侧跨步长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Brunn strom分级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卒中后患者足内翻应用足踝矫正器能有效缓解患者足内翻严重程度,同时提高下肢功能恢复效果,值得在临床护理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电针对缺血性脑卒中足下垂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8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9例,两组患者均给予缺血性脑卒中基础治疗。在此基础上治疗组予以患侧下肢电针治疗,对照组予以患侧下肢普通针刺,两组共治疗4周后,进行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踝关节运动功能、下肢运动功能评分及步行能力及步态评价比较。结果:治疗结束时治疗组患者在主动踝背屈活动度、患侧下肢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Holden步行功能评分和Tinetti步态测试评分等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踝关节跖屈肌群张力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针治疗相比普通针刺能够明显改善缺血性脑卒中后足下垂患者踝关节运动功能,改善患者步行能力,纠正异常步态,对于提高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脑卒中偏瘫患者Tecnobody本体感觉与FMA-运动的相关性。方法:选取脑卒中偏瘫患者40例,分别采用Fugl-Meyer运功评定表(FMA)与Tecnobody本体感觉测试系统进行运动功能和下肢、躯干本体感觉评估,比较健侧、患侧下肢本体感觉检测指标多轴平均轨迹差(ATE)和测试所用时间(Time)的差异,并对患侧下肢本体感觉和躯干本体感觉检测指标与FMA评分进行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脑卒中偏瘫患者健侧下肢ATE和Time与患侧下肢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侧下肢ATE和Time与FMA-运动呈中度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588、-0.415,P0.05);躯干ATE、Time与FMA-运动呈中度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433、-0.486,P0.05)。结论:脑卒中偏瘫患者患侧的下肢本体感觉较健侧差,同时躯干本体感觉、患侧下肢本体感觉与运动功能存在正相关性,进一步证实了本体感觉与运动功能的关系,为今后更好地促进运动功能恢复提供了新方向。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在脑卒中偏瘫患者护理中的效果。方法选择2017年2月—2018年2月该院收治的10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随机的方式将患者分为两组,即对照组(n=50)和观察组(n=50),将常规护理干预应用于对照组患者护理中,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早期康复护理方法,对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展开分析比较。结果观察组患者的运动功能改善效果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患者的认知功能改善效果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另外,两组患者护理前后ADL评分的比较,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给予脑卒中偏瘫患者早期康复护理干预能够取得良好效果,其有助于改善患者的运动功能及认知功能,提升患者生活自理能力,有效促进患者疾病的康复,因此,该护理方法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临床收治的脑梗塞偏瘫患者重视早期运动护理的实施对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防范作用。方法选择脑梗塞患者80例,均为该院神经内科2016年2月—2017年2月收治,随机分组,就常规护理干预(对照组,n=40)与重视早期运动护理干预的实施(观察组,n=40)对防范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效果展开对比。结果两组干预前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运动功能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均有效改善,观察组幅度较对照组更显著(P0.05)。观察组仅2例患肢肿胀疼痛,并发症率为5%;对照组下肢深静脉血栓1例,肢体肿痛7例,并发症率为20%,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脑梗塞偏瘫患者,行早期运动护理,可有效改善神经功能缺损状况,增强运动功能,降低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率,具有非常重要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对脑卒中偏瘫患者生活能力的影响。方法:选择2016年10月至2017年3月期间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64例脑卒中偏瘫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2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早期康复护理干预,比较两种护理方式的临床效果和对患者生活能力的影响。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Fugl–Meyer运动功能积分法(FMA)中,上肢功能FMA积分、下肢功能FMA积分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Barthel指数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较常规护理,早期康复护理干预能显著脑卒中偏瘫患者的肢体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中医辨证康复护理对脑卒中恢复期偏瘫患者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76例脑卒中恢复期偏瘫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8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中医辨证康复护理干预。观察两组患者的Fugl-Meyer评定量表评分、Barthel指数定量评分及护理满意度。结果:两组上肢与下肢干预后Fugl-Meyer量表评分不同时间比较、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Fugl-Meyer量表评分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5);两组Barthel指数量表评分时间比较、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干预后Barthel指数量表评分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为92.1%,较对照组的73.7%显著升高(P0.05)。结论:中医辨证康复护理能够显著提高急性脑卒中偏瘫患者恢复期患者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护理满意度高。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究康复护理在预防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中的作用。方法通过随机化原则将2017年10月—2019年5月该院接收的86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对照组(n=43)给予常规护理,干预组(n=43)给予康复护理。对比两组临床指标评分、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护理后,干预组各项临床指标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各项并发症发生率均明显高于干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脑卒中偏瘫患者采取康复护理能积极预防DVT,保障康复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和运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针刺患肢胆经穴治疗脑梗死偏瘫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对患者下肢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将60例脑梗死偏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治疗组以患侧下肢胆经腧穴为主行针刺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治疗。治疗2个疗程后,观察两组治疗前后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评分变化情况,并比较两组治疗后步速、步幅和足内翻发生率。结果两组治疗后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评分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治疗前后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评分差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步速、左右步幅差和足内翻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患肢胆经穴能提高脑梗死偏瘫患者的下肢功能,降低足内翻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20.
张子震 《河南中医》2019,39(4):624-628
目的:观察针刺疗法对脑梗死偏瘫患者下肢肌张力的影响。方法:将90例脑梗死偏瘫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5例。对照组行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针刺疗法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下肢痉挛情况及下肢运动功能评分、三维步态分析时空参数、时相参数及下肢关节活动范围。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MAS评分低于本组治疗前,FMA评分高于本组治疗前,且观察组MAS评分低于对照组,FMA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步速、步频、跨步长大于本组治疗前,步宽显短于本组治疗前,且观察组步速、步频、跨步长大于对照组,步宽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患侧支撑相百分比、患侧/健侧支撑相比值、双支撑相百分低于治疗前,患侧摆动相百分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患侧支撑相百分比、患侧/健侧支撑相比值、双支撑相百分比低于对照组,侧摆动相百分比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下肢关节活动度大于本组治疗前,且观察组大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疗法有利于脑梗死偏瘫患者下肢肌张力恢复,从而改善肢体运动功能,改善偏瘫所致的步态异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