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目的研究脊柱骨折术后患者实施下肢护理的预防下肢静脉血栓形成效果。方法选择82例该院接受脊柱骨折术后患者,纳入时间为2016年10月—2017年10月,采用抽签法将其分为实验组与参照组,每组均41例。其中参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模式,实验组行下肢护理,对比2组患者护理前后相关指标、护理满意度及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情况。结果护理前2组患者相关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参照组相比,实验组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较短,实验组D-二聚体、血浆纤维蛋白原低于参照组,同参照组(70.73%)相较,实验组脊柱骨折术后满意度(95.12%)较高,实验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7.32%)低于参照组(34.15%),可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脊柱骨折术后患者予以下肢护理,可有效预防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率,应予以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分析循证护理用于下肢骨折护理中对下肢静脉血栓等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3月—2018年1月在该院骨科就诊的64例下肢骨折患者作为该次的研究对象,将64例研究对象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参照组两组,研究组患者32例,参照组患者32例。研究组患者采用循证护理,参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统计分析两组患者的下肢静脉血栓等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焦虑、抑郁情况、护理满意度。结果护理前,研究组和参照组两组患者的焦虑、抑郁评分无明显差异,两者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研究组和参照组两组患者的焦虑、抑郁评分均有改善,且研究组患者的焦虑评分、抑郁评分均优于参照组患者;研究组患者的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率以及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参照组患者;研究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为96.87%,参照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为78.12%,研究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高于参照组患者;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循证护理用于下肢骨折护理中对下肢静脉血栓等并发症的效果极佳,有利于降低患者下肢静脉血栓等并发症的发生概率,有利于改善患者的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更高。因此,循证护理可以在临床护理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呼吸内科长期卧床病人应用下肢血栓形成预防护理的方法以及效果。方法随机抽取90例2017年10月—2018年12月于该院呼吸内科接受治疗的长期卧床患者并经便利抽样法将其分为研究组(n=45)和对比组(n=45),所有患者均接受饮食护理、用药护理、基础护理等常规护理干预,同时给予研究组患者下肢血栓形成预防护理,对比分析2组患者下肢血栓形成情况。结果研究组2例患者下肢血栓形成,总发生率为4.44%,对比组8例患者下肢血栓形成,总发生率为17.78%,研究组患者下肢血栓形成总发生率低于对比组,2组总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呼吸内科长期卧床病人应用下肢血栓形成预防护理,可显著降低下肢血栓形成率,有助于降低治疗难度,减轻其心理以及生理不适感。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分析脊柱骨折术后下肢护理对预防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4月—2018年4月于该院收纳治疗的72例脊柱骨折术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成两组,每组36例,对照组患者使用常规抗凝治疗加基础护理,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实施下肢护理,治疗后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疗效、检查结果和在1个月后及2个月后的相关指标,使用彩色超声对患者下肢进行检测,观察患者下肢静脉血栓生成。结果观察组患者在护理治疗1个月以及2个月后的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率较对照组更低,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脊柱骨折术后下肢护理对预防下肢静脉血栓形成具有显著的护理疗效,可减少下肢静脉血栓的形成,在临床上值得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下肢静脉血栓集束化护理模式应用于小儿股骨干骨折下肢皮牵引中的护理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8年12月于该院收治的34例小儿股骨干骨折下肢皮牵引患儿作为研究对象,以护理模式作为分组依据将所有患者划分为两组,研究组患儿接受下肢静脉血栓集束化护理模式,普通组患儿接受常规护理模式,对比两组患者护理效果。结果研究组患儿预防下肢静脉血栓形成成功率高于普通组患儿,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儿住院治疗用时短于普通组患儿,患儿家属对于科室护理服务评价优于普通组患儿,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下肢静脉血栓技术化护理模式有助于降低小儿股骨干骨折下肢皮牵引患儿治疗期间下肢静脉血栓形成风险,可显著缩短患儿总治疗用时,能够提升科室的社会评价。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个性化护理模式预防下肢骨折患者并发症效果及对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6年4月—2020年4月北京积水潭医院治疗的下肢骨折患者150例为观察对象,其中2016年4月—2018年3月收治的70例患者为对照组,采取骨科基础性护理措施;2018年4月—2020年4月收治的80例患者为研究组,采取个性化护理模式干预。观察2组干预2个月后的并发症发生情况、生活质量及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结果 研究组患者肺部与泌尿系感染、压疮、下肢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研究组患者生活质量SF-36量表的躯体功能、情绪功能、角色功能、社会功能以及总体评价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研究组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总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个性化护理模式干预能够明显降低下肢骨折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提高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下肢骨折术后开展预见性中医护理干预对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方法选取该院2016年12月—2018年10月期间骨科收治的86例下肢骨折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使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n=43),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研究组在此基础之上行预见性中医护理干预,对比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和康复情况、两组护理满意度。结果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为32.6%,研究组为4.7%,研究组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康复率为67.4%,研究组95.3%,研究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护理满意度为76.7%,研究组95.3%,研究组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下肢骨折术后开展预见性中医护理干预能有效预防和降低静脉血栓及便秘形成,促进康复,提高患者护理满意度,值得临床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采用康复护理预防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静脉血栓的效果。方法该次研究对象选自该院2017年1—6月心脑血管科收治的10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根据护理方法的不同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0例,研究组患者给予康复护理干预,参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干预,对两组患者下肢肿胀、疼痛、下肢静脉血栓发生情况以及两组患者的住院时间和静脉血流速度进行对比。结果研究结果显示,不同的护理方法所产生的护理效果存在很大的差异性,经过康复护理的研究组在住院时间以及下肢静脉血栓等指标比较中具有较好的优势(P0.05)。研究组经过康复护理干预后患者的下肢的肿胀、疼痛以及静脉血栓等发生率与对照组相比,组间具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肿胀率10%低于参照组患者肿胀率40%,研究组患者疼痛率6%低于对照组患者疼痛率36%,研究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2%低于参照组患者发生率24%。结论康复护理的开展对偏瘫患者的治疗和预后具有重要的意义,住院时间的减少以及并发症发生率的降低都是康复护理取得的效果,降低下肢发生静脉血栓、红肿等发生率对于脑卒中偏瘫患者极为重要,康护护理对于预防偏瘫患者下肢静脉血栓具有较好的临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分析循证护理用于下肢骨折护理中对下肢静脉血栓等并发症的影响。方法于2018年9月—2019年9月该院接收的下肢骨折患者102例,作为此次研究之中的观察主体。根据患者入院就诊单双号,予以对照研究,其中就诊单号纳入常规组;就诊双号纳入研究组。每个组51例。常规组行常规基础护理,研究组行循证护理。结果研究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下床时间、骨折愈合时间、住院时间短于常规组,而满意度评分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循证护理能够帮助下肢骨折患者有效预防下肢静脉血栓等并发症,而且患者满意度高、康复快,值得在临床中大力推荐。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究护理干预对骨折后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效果。方法选择于2016年5月—2017年5月进入该院骨科治疗的102例骨折患者为研究主体对象,利用双盲法将所有患者划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每组51例;对照组患者实行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实行护理干预,对比2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及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率。结果经护理,对照组护理满意度为78.43%与观察组96.08%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护理,对照组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率为15.69%与观察组1.96%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骨折后实行护理干预的效果显著,能明显提高护理满意度大大降低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率,值得在临床护理中使用及推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下肢多发性骨折合并休克的急诊室护理措施及效果。方法选择该院自2015年9月—2016年10月期间收治的下肢多发性骨折合并休克患者64例,依据患者来院先后顺序均分两组。实施常规护理模式的32例患者为参照组,实施急诊室护理措施的32例患者为研究组,最后对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进行统计和总结。结果通过对患者实施不同方法护理后,研究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0.0%)同参照组(18.8%)比对明显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的护理有效率(96.9%)同参照组(78.2%)比对明显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下肢多发性骨折合并休克患者实施急诊室护理措施,不仅可以使并发症发生率显著降低,同时对其病情康复起到促进作用,临床应用价值存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究综合护理在下肢骨折病人术后中的应用,总结出最适合患者的护理方法。方法选取该院在2017年4月—2018年5月期间收治的下肢骨折患者且在该院进行手术的56例作为研究对象,按护理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28例。对照组采用常规临床护理,研究组采用综合护理,比较两组患者术后的疼痛指数、并发症的发生情况以及护理满意度。结果研究组的护理满意度为96.4%,对照组的护理满意度为89.3%,研究组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的术后疼痛指数以及并发症的发生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下肢骨折患者实施有针对性地综合护理,可以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降低患者术后的疼痛情况,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同时能够提高护理满意度,值得在临床进一步研究和推广。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骨科手术后患者下肢静脉血栓的临床预防。方法:随机抽取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在凤冈县人民医院接受骨科创伤手术治疗患者62例作为研究对象,双盲法纳入研究组与参照组(n=31)。参照组患者单取物理预防措施,研究组以物理预防与药物预防联合运用,比较两组患者的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率。结果:参照组患者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率为12.90%;研究组为3.22%,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骨科创伤手术后患者,采用物理预防与药物预防联合可有效预防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促进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对下肢骨折手术患者给予个性化功能康复护理干预后,观察在促进下肢骨折康复方面获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该院2015年6月—2017年7月收治的122例下肢骨折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数字奇偶法对所有下肢骨折手术患者展开随机分组;对照组(61例):选择骨科常规护理模式对下肢骨折手术患者施护;观察组(61例):选择个性化功能康复护理模式对下肢骨折手术患者施护;最终就两组下肢骨折手术患者护理满意度率以及静脉血栓、关节僵硬等系列并发症总发生率展开对比。结果同对照组下肢骨折手术患者护理满意率(80.33%)展开对比,观察组下肢骨折手术患者(98.36%)结果提高程度明显(P<0.05);同对照组下肢骨折手术患者静脉血栓以及关节僵硬等系列并发症总发生率(34.43%)展开对比,观察组下肢骨折手术患者(11.48%)结果降低程度明显(P<0.05)。结论对于下肢骨折手术患者合理选择个性化功能康复护理模式进行护理,通过将并发症发生减少,使得患者的痛苦感获得显著缓解,从而对于患者患肢功能的恢复加以显著性促进。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究护理干预对骨折后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效果。方法将该院收治的86例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入选时间为2014年3月—2016年3月,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43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给予护理干预,对比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及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率。结果从护理满意度指标来看,对照组与观察组分别为69.77%及95.35%,两组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从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率指标来看,对照组与观察组分别为23.26%及2.33%,两组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护理骨折患者的过程中,实行护理干预效果显著,能大大提高护理满意度,降低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率,因此值得在临床护理中推广及使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在老年脑梗死卧床患者护理中应用康复护理干预对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该院2016年5月—2017年5月间接收的96例的老年梗死卧床患者纳为研究对象,以其入院前后顺序随机分组,通过对一般护理方法(参照组,n=48)与康复护理干预方法(观察组,n=48)的应用进行研究,比较两组患者的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率及自主生活能力评分。结果观察组患者的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率低于参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的自主生活能力评分均高于参照组患者(P0.05)。结论在老年脑梗死卧床患者护理中应用康复护理干预方法,能够降低患者的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率,有效的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较高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内科患者行预防性护理干预在预防下肢静脉血栓形成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入该院内科患者共80例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时间为2017年9月—2018年9月,40例为一组,分为两组,将行常规护理的40例患者纳入对照组,40例行预防性护理的患者纳入观察组,对比两组住院时间、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率,以及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者的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率2.50%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住院时间观察组(48.67±3.67)d与对照组比较更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为97.50%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预防性护理干预可有效预防内科患者形成下肢静脉血栓,提升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护理干预在预防下肢骨折术后并发深静脉血栓的应用,评价其临床效果。方法以2014年2月—2017年2月为时间段,对期间在该院行下肢骨折手术96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双盲数字表随机发分为参照组与研究组各48例,给予参照组患者围手术期常规护理干预,研究组则给予强调并发深静脉血栓针对性预防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护理效果。结果经护理干预后各数据回馈显示,研究组患者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4.17%(2/48),参照组为22.92%(11/48),二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研究组患者平均住院时间、下床活动时间均明显优于参照组(P0.05)。结论护理干预应用于预防下肢骨折术后并发深静脉血栓中效果确切,可有效减少术后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缩短患者住院时间与下床活动时间,加速其康复,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预防性护理干预对内科患者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方法根据该院内科下肢静脉血栓患者入院的先后顺序,进行随机选取125例内科患者为研究对象并以此进行分组,即为常规组与对照组。内科常规组下肢静脉血栓患者采用常规治疗护理模式,对照组下肢静脉血栓患者采用预防性护理干预对患者进行治疗,从而统计两组患者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结果内科常规组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并且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内科下肢静脉血栓患者在实施预防性护理干预的临床治疗效果明显,且恢复较快。因此,预防性护理干预可有效控制下肢静脉血栓的形成,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究妇产科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和并发症的护理措施。方法该次对照实验中,研究对象共有64例,均为接受妇产科手术治疗且属于下肢深静脉血栓高位患者,入组后,根据预防手段的不同将其随机分配为了参照组和研究组,每组32例患者,给予参照组患者常规护理方法,研究组则在常规护理方式的基础增加针对性护理干预,对比两种护理模式下患者的深静脉血栓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该次对照实验结束后发现,研究组的深静脉血栓及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参照组。采用针对性护理干预的研究组,未出现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0.00%,并发症方面出现1例出血患者,发生率(3.12%);而采用常规护理方式的参照组,出现2例深静脉血栓,发生率(6.25%),此外,出现2例出血患者,1例肺栓塞患者,并发症发生率(9.37%)。对比两组患者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和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妇产科手术后,属于下肢深静脉血栓及并发症的高风险时间段,通过对其使用针对性护理干预,能够有效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并降低并发症对患者的影响,对其预后治疗效果的提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