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分析栅栏状有包膜神经瘤临床和组织病理特点。方法对我科诊断的6例栅栏状有包膜神经瘤临床和组织病理资料进行系统性回顾分析。结果栅栏状有包膜神经瘤临床表现为孤立性肤色丘疹。组织病理学表现为真皮内界限清楚的以施旺细胞束增生为主的良性肿瘤,肿瘤组织间伴有明显裂隙,瘤细胞无异形性。免疫组化检查肿瘤细胞S-100蛋白阳性,神经束膜细胞EMA阳性。讨论栅栏状有包膜神经瘤临床表现无特异性,临床症状的多样性造成临床诊断困难,组织病理学和免疫组化检查为本病确诊提供主要依据。  相似文献   

2.
报告1例老年硬化性神经束膜瘤。患者女,71岁。左手掌心出现一孤立结节3年。皮肤科检查:左手掌心单发直径约0.7cm大的半球状肤色结节,界限清楚,边缘规则,表面光滑,质中偏软。皮损组织病理检查:真皮内界限清楚的肿瘤细胞增生,以梭形细胞增生为主,局部形成编织状排列。免疫组化:葡萄糖转运蛋白(Glut)-1、上皮膜抗原(EMA)及紧密连接蛋白(Claudin)阳性。诊断:硬化性神经束膜瘤。  相似文献   

3.
报告1例发生于手部的栅栏状有包膜神经瘤。患者男,82岁。右手拇指肤色结节10余年。皮肤科检查:右手拇指外侧一边界清楚,直径0.5 cm的肤色结节,表面光滑。皮损组织病理检查:表皮大致正常,真皮中部见边界清楚的圆形或卵圆形结节,周围有增厚的胶原纤维包膜,其内为相互交织的梭形细胞束,梭形细胞胞核细长,可见裂隙。免疫组化:肿瘤细胞S-100蛋白(+)及神经束膜细胞上皮膜抗原(EMA)(+)。诊断:栅栏状有包膜神经瘤。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皮肤汗腺瘤的临床、组织病理及免疫组化特征。方法:对8例皮肤汗腺瘤的临床、组织病理及免疫组化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8例患者中,男5例,女3例,平均年龄51.4岁(25~66岁)。发病部位:头部及四肢各3例,躯干2例。临床表现为皮下孤立、生长缓慢的囊性和(或)实性结节,7例境界清楚,1例界限不清。组织病理检查显示该肿瘤主要由多边形鳞状细胞样细胞和透明细胞组成,8例均可见导管分化,4例透明细胞变性,2例鳞状分化,1例见顶浆分泌现象。免疫组化显示肿瘤细胞主要表达细胞角蛋白(CK)、CK5/6、p63和P40;汗腺导管上皮膜抗原(EMA)、癌胚抗原(CEA)阳性。结论:皮肤汗腺瘤是一种少见皮肤附属器良性肿瘤;组织病理表现多样。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免疫组化在鉴别皮脂腺瘤和基底细胞癌(BCC)中的意义。方法:对31例皮脂腺瘤和31例结节型BCC患者标本分别行常规苏木精-伊红(HE)染色和免疫组化染色,并观察其结果。结果:免疫组化示31例皮脂腺瘤患者上皮抗原(EA)均为阴性;上皮膜抗原(EMA)在导管及成熟皮脂腺细胞中均呈阳性表达;24例雄激素受体(AR)呈阳性表达,余7例均为阴性;D2-40阳性表达28例,阴性3例。而结节型BCC患者中30例EA阳性,1例阴性;EMA阳性4例,阴性27例;AR阳性表达15例,阴性16例;D2-40 5例灶状阳性,余26例均阴性。结论:免疫组化示皮脂腺瘤患者EA阳性、EMA阴性和D2-40阳性,可较好地与结节型BCC相鉴别。  相似文献   

6.
上皮样肉瘤     
报告1例上皮样肉瘤。患者女,36岁。右膝关节及周围结节、溃疡10个月余。皮损组织病理检查:真皮中下层可见瘤细胞团块样浸润,中央见坏死灶,周边瘤细胞由上皮样细胞、梭形细胞构成,部分细胞异形性明显。免疫组化染色显示肿瘤细胞表达CK、上皮膜抗原(EMA)、vimentin、CD34、Ki-67(50%~60%)及平滑肌肌动蛋白(SMA),而不表达CD31和Ⅷ因子。患者的临床表现、组织病理改变及免疫组化均符合上皮样肉瘤的特点。  相似文献   

7.
皮下脂膜炎样T细胞淋巴瘤17例临床组织病理特点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皮下脂膜炎样T细胞淋巴瘤(SPTCL)临床及病理特点。方法用HE和免疫组化ABC法对17例SPTCL进行临床病理观察。结果17例病人主要表现为1cm×1cm~10cm×20cm的单个或多个结节、斑块和皮下包块,6例伴发热(体温呈中、高热)。组织学上主要病变均在皮下脂肪组织内,瘤细胞主要浸润于脂肪细胞之间。免疫组化显示所有病例瘤细胞均表达CD45RO或CD3、均不表达CD20及CD68。结论SPTCL是具独特临床病理特征的外周T细胞淋巴瘤,为皮肤原发淋巴瘤的新亚型。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皮脂腺瘤进行临床病理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31例皮脂腺瘤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结合免疫组化,总结其临床病理学特征。结果31例皮脂腺瘤中男9例,女22例,年龄(53.90±15.40)岁,病程(9.41±13.75)年,皮损位于面部者最常见,形态为丘疹,颜色分别呈红色、黄红色、正常肤色、淡褐色,大多无明显自觉症状。组织病理检查显示,肿瘤位于真皮内,所有肿瘤组织结构对称,其中9例与表皮相连。肿瘤细胞为基底样细胞及少许成熟皮脂腺细胞和部分过渡细胞,26例肿瘤组织中偶见成熟皮脂腺细胞(<1%),2例成熟皮脂腺细胞<20%,3例成熟皮脂腺细胞占20%~40%。5例部分区域偶见核分裂像。1例合并小汗腺汗孔瘤。31例均可见数量不等的导管。免疫组化结果显示,上皮膜抗原在皮脂腺瘤导管及成熟皮脂腺细胞全部呈阳性表达,上皮抗原在所有皮脂腺瘤中均不表达,20例皮脂腺瘤的导管癌胚抗原阳性,24例雄激素受体阳性,28例D2?40阳性。结论皮脂腺瘤的诊断主要依靠组织病理检查。免疫组化检查抗上皮膜抗原抗体、抗雄激素受体抗体和D2?40的组合有利于与其他肿瘤鉴别。  相似文献   

9.
上皮样肉瘤     
报告1例上皮样肉瘤.患者男,19岁.右侧臀部出现结节并渐增多伴破溃4个月来诊.皮损组织病理检查显示真皮及皮下组织内有一肿瘤浸润,瘤细胞由上皮样细胞和梭形细胞构成,部分细胞有异形性,瘤团内见小的坏死灶.免疫组化染色显示肿瘤细胞表达角蛋白(CK)和波形蛋白(VIM),而不表达CD34、平滑肌肌动蛋白(SMA)、上皮膜抗原(EMA)、S-100蛋白及CD68.患者的临床表现、组织病理改变及免疫组化染色均符合上皮样肉瘤的特点.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栅栏状包膜神经瘤的临床和组织病理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7例栅栏状包膜神经瘤的一般情况、临床表现和组织病理表现.结果 7例患者平均发病年龄32岁(22~41岁),男女比例为2∶5.皮损均为单发孤立的小丘疹,质地由软到韧,呈皮肤颜色、红色或黄白色,均无自觉症状.组织病理表现为真皮内界限清楚、有包膜的良性肿瘤,以Schwann细胞增生为主,呈束状排列,肿瘤组织间可有人工裂隙.免疫组化检查肿瘤细胞S100抗体阳性,平滑肌肌动蛋白抗体阴性;上皮细胞膜抗原抗体在肿瘤包膜阳性.结论 栅栏状包膜神经瘤主要依靠组织病理诊断.临床上需要与神经鞘瘤、神经纤维瘤及平滑肌瘤等鉴别.  相似文献   

11.
对8例经组织病理确诊为透明细胞汗腺瘤的患者的临床表现、组织病理学特点、治疗和预后进行回顾性分析。8例透明细胞汗腺瘤中男3例,女5例。病变主要位于头面部,形态为圆形或椭圆形的结节,呈皮色、淡红色等,无明显自觉症状。组织病理检查显示瘤体主要由两种细胞构成:大的透明细胞和嗜碱性多角形小细胞。免疫组化染色肿瘤细胞主要表达上皮源性标记。 8例患者均给予手术切除。  相似文献   

12.
报告1例肛门原发性恶性外周神经鞘瘤(malignant peripheral nerve sheath tumor,MPNST)。患者男,38岁。肛周红色肿物伴疼痛3个月就诊。皮肤科检查:肛周偏左侧一7 cm×1.5 cm×1 cm红色肿物,表面有糜烂、结痂。皮损组织病理检查:鳞状上皮黏膜及柱状上皮下方可见梭形细胞肿瘤,肿瘤广泛累及黏膜固有层和肠壁深肌层。瘤细胞呈旋涡状或束带状生长,细胞核质比例增大,异形性明显,病理性核分裂象易见。免疫组化:肿瘤细胞弥漫强阳性表达波形蛋白(vimentin)和S-100蛋白,Ki-67 30%阳性,不表达上皮膜抗原(EMA)、B-细胞淋巴瘤基因2蛋白(Bcl-2)、CD34、CD117、Dog-1、黑素-A(melan-A)、HMB-45、平滑肌肌动蛋白(SMA)和结蛋白(desmin)。诊断:肛门原发性MPNST。  相似文献   

13.
患者女,60岁,右小腿皮肤肿物3年。皮损组织病理示:真皮内肿瘤组织结节状,由梭形细胞排列呈编席状,伴有黏液变性。免疫组织化学示:EMA(+),CD34(+),Vimentin(+),Ki-67(5%+)。诊断:软组织神经束膜瘤。该肿瘤相对罕见,其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具有特征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皮肤汗孔瘤的临床、组织病理及免疫组化表达特征。方法收集我院2000—2016年12例皮肤汗孔瘤病例的皮损蜡块,行HE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并回顾性分析12例患者临床及组织病理资料。结果 12例患者中男5例、女7例。皮损通常发生在中年人,主要位于肢端。临床表现多样,容易误诊。通常为单发性、生长缓慢、肤色或色素性的丘疹或结节。组织病理学检查显示肿瘤由表皮延伸至真皮的肿瘤细胞索组成,肿瘤细胞呈均匀的立方形细胞,并有圆形、嗜碱性的核仁。免疫组化染色肿瘤细胞主要表达CK、CK8、EMA和CEA。结论皮肤汗孔瘤是一种少见的皮肤附属器良性肿瘤,临床易误诊,主要依赖组织病理学做出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15.
报告1例细胞角蛋白(CK)阴性的上皮样肉瘤。患者男,40岁。左前臂结节2年,渐增多8个月伴破溃1个月来诊。皮损组织病理检查显示真皮内有一环状肿瘤团块,团块由两种形态的细胞构成,一种细胞数量多、形态多样、胞质丰富。数量少的细胞呈梭形,分布于肿瘤边缘。免疫组化染色显示肿瘤细胞表达上皮膜抗原(EMA)、波形蛋白(vimentin)和CD34,而不表达CK,CD68和结蛋白(desmin)。患者的临床表现、组织病理改变及免疫组化染色均符合上皮样内瘤的特点。  相似文献   

16.
上皮样肉瘤     
报告1例跖部上皮样肉瘤.患者男,40岁.右足跖部结节2年,溃疡4~5个月.皮肤科检查:右足跖中央一5 cm×2 cm、深约1 cm的溃疡,周边少许肉芽样组织生长.皮损组织病理检查:真皮中下部可见栅状肉芽肿样瘤细胞团块,中央有坏死表现,周边主要由上皮样细胞和梭形细胞组成,核分裂象增多.免疫组化染色显示肿瘤细胞表达细胞角蛋白(CK)、上皮膜抗原(EMA)、波形蛋白(vimentin)和CD34,而不表达CD31和S-100蛋白.患者的临床表现、组织病理改变及免疫组化染色均符合上皮样肉瘤的特点.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结外鼻型NK/T细胞淋巴瘤的临床及组织病理学特点。方法分析4例患者的皮疹特点、实验室检查和组织病理等临床资料。结果4例患者中男1例,女3例,平均年龄52.5岁,皮损表现为溃疡、肿块和紫癜等,其中3例患者皮损均发生于面部,1例患者皮损发生于下颌及双下肢,组织病理检查示瘤细胞的弥漫性浸润,细胞大小不等,瘤细胞异型性明显;免疫组织化学显示瘤细胞表达CD56、CD3ε、粒酶B,EBER1/2原位杂交阳性。结论结外鼻型NK/T细胞淋巴瘤具有独特的组织病理及免疫组化特征,皮损临床表现、常规实验室检查亦对诊断有提示意义。  相似文献   

18.
2例均为发生于面部的单发结节,光滑,粉红色,缓慢增大。组织病理:真皮中不规则的上皮细胞小叶,边缘由基底样细胞呈栅栏状排列,团块中心由透明细胞构成,小叶中及间质中可见大量的小淋巴细胞浸润。免疫组化:淋巴细胞以CD3阳性为主,少量的CD20阳性细胞,上皮团块及周围间质中较多的S-100+和CD1a+树突细胞,细胞角蛋白7、细胞角蛋白20、癌胚抗原均为阴性,1例团块中央少量细胞上皮膜抗原和CD30表达。根据组织病理和免疫组化结果,明确为皮肤淋巴腺瘤,其主要的浸润细胞是CD3阳性淋巴细胞。  相似文献   

19.
2例均为发生于面部的单发结节,光滑,粉红色,缓慢增大.组织病理:真皮中不规则的上皮细胞小叶,边缘由基底样细胞呈栅栏状排列,团块中心由透明细胞构成,小叶中及间质中可见大量的小淋巴细胞浸润.免疫组化:淋巴细胞以CD3阳性为主,少量的CD20阳性细胞,上皮团块及周围间质中较多的S-100+CD1a+树突细胞,细胞角蛋白7、细胞角蛋白20、癌胚抗原均为阴性,1例团块中央少量细胞上皮膜抗原和CD30表达.根据组织病理和免疫组化结果,明确为皮肤淋巴腺瘤,其主要的浸润细胞是CD3阳性淋巴细胞.  相似文献   

20.
2例均为发生于面部的单发结节,光滑,粉红色,缓慢增大.组织病理:真皮中不规则的上皮细胞小叶,边缘由基底样细胞呈栅栏状排列,团块中心由透明细胞构成,小叶中及间质中可见大量的小淋巴细胞浸润.免疫组化:淋巴细胞以CD3阳性为主,少量的CD20阳性细胞,上皮团块及周围间质中较多的S-100+CD1a+树突细胞,细胞角蛋白7、细胞角蛋白20、癌胚抗原均为阴性,1例团块中央少量细胞上皮膜抗原和CD30表达.根据组织病理和免疫组化结果,明确为皮肤淋巴腺瘤,其主要的浸润细胞是CD3阳性淋巴细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