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目的]选择周围性面瘫针刺治疗的最佳时机。[方法]将67例周围性面瘫患者采用相同的穴位进行针刺治疗后,按病程将其分为两组,发病7天以内的急性期患者为Ⅰ组,发病7天以上的静止期患者及恢复期患者为Ⅱ组,比较不同时机针刺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结果]针刺治疗时间离发病越早,治愈率越高,所需疗程越短。[结论]周围性面瘫针刺治疗的最佳时机为急性期。  相似文献   

2.
针刺治疗不同时期周围性面瘫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观察选择周围性面瘫不同时期进行针刺治疗.方法:将48例周围性面瘫患者按就诊顺序随机分为2组:发病10天以内为急性期,作为治疗组;发病10天以上的静止期和恢复期患者作为对照组,采用相同的穴位针刺和相同的药物进行治疗.结果:治疗组治愈率80.8%,有效率100%;对照组治愈率50%,有效率77.2%,治疗组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在周围性面瘫急性期给予面神经良性刺激会大大提高治愈机率,所以,周围性面瘫最佳治疗时期为急性期.  相似文献   

3.
急性期面神经麻痹针刺时机选择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观察选择周围性面神经麻痹不同时机进行针刺的疗效。方法:将150例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按病程分为二组,发病7天以内的急性期患者为治疗组,发病7天以上的静止期及恢复期患者为对照组,采用相同的穴位进行针刺治疗。结果:治疗组治愈率88.2%,有效率100%;对照组治愈率52.1%,有效率95.8%。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在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急性期给予面神经良性刺激,会大大提高治愈机率,故周围性面瘫针刺治疗的最佳时机为急性期。  相似文献   

4.
不同方法分期治疗周围性面瘫疗效观察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目的:观察采用不同方法治疗不同时期周围性面瘫的疗效.方法:对治疗组中26例急性期患者采用针刺健侧对应穴,15例静止期患者采用浅刺法针刺患侧,2例恢复期患者采用常规针灸治疗,并与36例常规针灸治疗患者进行对照研究,两组取穴相同.结果:治疗组愈显率为97.7%,对照组为75.0%,两组相比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治疗组所需平均疗程为2.7个,对照组为4.0个,两组在治疗疗程上比较差异也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采用不同方法分期治疗周围性面瘫效果优于常规针刺方法.  相似文献   

5.
周围性面神经麻痹针刺时机选择   总被引:80,自引:6,他引:74  
目的;观察选择周围性面神经麻痹不同时机进行针刺的疗效。方法:将144例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按病程分为2组,发病7天以内的急性期患者为治疗组,发病7天以上的静止期及恢复期患者为对照组,采用相同的穴位进行针刺治疗。结果:治疗组治愈率85.2%,有效率100.0%;对照组治愈率66.7%,有效率97.2%。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在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急性期给予面神经良性刺激,会大大提高治愈机率,故周围性面瘫针刺治疗的最佳时机为急性期。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的方法分期治疗周围性面瘫的治疗效果.方法:将周围性面瘫分为急性期、静止期、恢复期、后遗症期,治疗时根据不同时期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急性期以西医西药为主,静止期中医针灸和中药并重,恢复期以推拿为主,后遗症期以针灸和功能锻炼为主.结果:128例治愈115例,治愈率89.84%,显效9例(7.03%),好转4(3.13%),总有效率100%.结论:周围性面瘫的分期辨治疗效果好、治愈率高,病程短、后遗症少.  相似文献   

7.
面瘫是以口眼向一侧歪斜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疾病,现代医学将其分为周围性和中枢性,针灸临床治疗以周围性面瘫居多。周围性面瘫是面神经本身的病变,多由免疫力低下,细菌、病毒感染引起,以茎乳孔内面神经非特异性炎性反应导致的面神经水肿、变性、麻痹最多见,又称特发性面神经麻痹。针灸在周围性面瘫临床治疗中有着广泛应用,但对于周围性面瘫治疗的针灸介入时机问题,目前学术界尚存一定争议,本次研究将72例周围性面瘫患者分为急性期、静止期、恢复期三组,对各组针灸治疗前和治疗后进行神经功能评分量化评定,观察周围性面瘫患者不同时期针灸介入治疗的疗效差异,从而探讨针灸介入周围性面瘫治疗的最佳时期。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温针灸分期治疗埃塞俄比亚黑人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78例埃塞俄比亚黑人周围性面瘫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治疗组148例按病程分为急性期、静止期和恢复期三期,不同时期施以温针灸为主的不同针刺方法,取穴以手足阳明经穴为主,手足少阳经穴为辅。对照组130例采用常规针灸治疗,穴取合谷、风池、下关、翳风、颊车、地仓、迎香等。从愈显率和治疗时间评价两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4个疗程后,治疗组愈显率为86.62%,优于对照组的60.77%(P〈0.05)。在前3个疗程内,治疗组痊愈率为89.79%,优于对照组的56.86%(P〈0.05)。治疗组痊愈患者的疗程较对照组明显缩短( P〈0.05)。结论:温针灸分期治疗埃塞俄比亚黑人周围性面瘫有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急性期针刺患侧"反映点"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方法:将90例急性期周围性面瘫患者随机分为反映点组、常规针刺组和理疗组,每组30例。3组均予相同基础用药,反映点组急性期针刺患侧"反映点"和患侧面部局部穴位(地仓、颊车、颧髎、下关、阳白、太阳等),静止期加用电针,恢复期加足三里;常规针刺组急性期针刺患侧翳风和患侧面部局部穴位(地仓、颊车、颧髎、下关、阳白、太阳等),静止期加用电针,恢复期加足三里;理疗组急性期予患侧翳风以超短波治疗,静止期和恢复期治疗同常规针刺组。3组均每日治疗1次,5次为一疗程,共治疗4个疗程。在治疗前后分别采用House-Brackmann(H-B)面神经功能分级量表、面部残疾指数(FDI)量表、症状体征积分量表进行功能评定,并比较3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各组患者H-B面神经功能分级均优于治疗前(P0.01),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反映点组痊愈患者所需的疗程较常规针刺组和理疗组短(P0.01);3组患者治疗后躯体功能评分、社会功能评分均优于治疗前(P0.01),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治疗后症状体征积分均低于治疗前(P0.01),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B面神经功能分级量表和FDI量表作为疗效标准,反映点组痊愈率为66.7%(20/30),常规针刺组为50.0%(15/30),理疗组为46.7%(14/30),反映点组痊愈率优于其他两组(P0.05),反映点组愈显率为83.3%(25/30),常规针刺组为70.0%(21/30),理疗组为63.3%(19/30),反映点组愈显率均优于其他两组(P0.05);症状体征积分作为疗效评价标准,反映点组治愈率为66.7%(20/30),常规针刺组为50.0%(15/30),理疗组为46.7%(14/30),反映点组治愈率均优于其他两组(P0.05)。结论:与常规针刺和理疗相比,急性期针刺患侧"反映点"治疗周围性面瘫能缩短疗程、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分期针刺加艾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8例周围性面瘫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24例,治疗组按急性期、静止期、恢复期分期针刺治疗,同时加用艾灸疗法,对照组采用单纯常规针刺法治疗。结果:愈显率治疗组为91.67%。对照组为75.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痊愈患者平均疗程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分期针刺加艾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疗效肯定,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刺络拔罐疗法治疗热证型周围性面瘫三期的疗效,探讨热证型面瘫介入刺络拔罐疗法的最佳时期。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1月-2019年9月,辨证为热证型的周围性面瘫患者90例,随机分为三组,各30例,三组患者均在体针的基础上,介入刺络拔罐疗法,根据介入时期的不同,分为急性期组、静止期组、恢复期组,体针每周5次,刺络拔罐每周2次,共治疗4周,观察三组患者的有效所需次数、面部神经功能分级(House-Brackmann,H-B)评分和综合疗效等。结果:通过急性期、静止期、恢复期三组患者治愈所需的治疗次数,H-B分级评分及痊愈率的比较,显示出急性期组痊愈所需治疗次数最少,H-B分级评分最高、痊愈率最高,而静止期组与恢复期组疗效相差不大,H-B分级评分无明显差异(P 0.05),而恢复期组痊愈率最低,与另两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热证型周围性面瘫,在常规体针的基础性上加入刺络拔罐疗法,能提高疗效,缩短疗程,而在急性期时介入刺络拔罐是提高疗效、缩短病程的最佳时期。  相似文献   

12.
《辽宁中医杂志》2013,(9):1905-1906
目的:观察分期针刺法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方法:108例Bell's麻痹患者,发病均在7天之内,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组各54例,根据本病发展规律分为急性期、静止期和恢复期,治疗组针对各期特点施以不同针刺方法,对照组采用"十五"规划教材《针灸学》取穴。结果:治疗组愈显率为70.4%,对照组为48.1%,治疗组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结论:分期针刺治疗周围性面瘫疗效优于对照组针刺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周围性面瘫55例分期针灸治疗临床疗效观察。方法:将2016年3月-2017年3月在我院针灸科治疗的55例周围性面瘫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25例给予常规西医治疗,观察组30例给予分期针灸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组不同时期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0%,较对照组的72%明显升高,两组间差异明显(P0.05);观察组治疗后面神经麻痹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间有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急性期、静止期、恢复期的总有效率均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分期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总体疗效优于西医治疗,急性期及静止期治疗效果更佳,恢复期治疗效果一般,临床应根据病变分期分而治之,以促进面神经麻痹症状的快速改善。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其治疗时机及方法。方法:选取60例周围性面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接受针灸治疗时期的不同分为发展期组(n=30)、静止期组(n=20)和恢复期组(n=10),分别给予各组患者为期3个疗程的相应针灸治疗。观察比较三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发展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6.67%,静止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0.00%,恢复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80.00%;发展期组患者临床疗效均优于静止期组、恢复期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时期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患者的效果不同,其中发展期是针灸治疗该疾病的关键时期,效果最佳,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赵卫锋 《河南中医》2014,(5):951-952
目的:观察针刺联合灯盏细辛注射液治疗风寒型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40例风寒型周围性面瘫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120例,对照组在一般治疗的基础上急性期给与针刺,闪罐,五官超短波治疗,配合面瘫膏贴敷患侧完骨、牵正穴;静止期给与针刺、闪罐、韩氏治疗仪、面部推拿、面部贴敷治疗;恢复期在静止期治疗基础上行鼓腮、吹口哨、抬眉、闭眼睛等康复训练,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灯盏细辛注射液静脉滴注。结果:对照组临床痊愈12例,显效73例,有效19例,无效16例,有效率为86.7%,治疗组临床痊愈36例,显效80例,有效2例,无效2例,有效率为98.3%,两组有效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针刺联合灯盏细辛注射液治疗风寒型周围性面瘫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6.
针刺治疗急性期周围性面瘫55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观察周围性面瘫急性期针刺治疗的临床疗效,讨论针刺治疗的最佳时机。方法:将98例周围性面瘫急性期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用针刺疗法,对照组给予TDF灯照射,急性期过后两组处理方法相同,3个疗程后观察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6.36%,高于对照纽的83.72%(P〈0.05)。结论:周围性面瘫急性期采用针刺治疗可提高治疗有效率,并可缩短恢复期治愈时间。急性期针刺为治疗周围性面瘫的最佳时机。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中西医方法结合分期治疗对于周围性面瘫的临床效果。方法将80例周围性面瘫患者分为急性期和恢复期,急性期内(发病至2周内)采用单纯针刺治疗,恢复期(2周之上)在针刺治疗的基础上,配合闪罐及低频电针仪治疗。结果中西医方法结合对于周围性面瘫患者总有效率为100%,并且在不同分期的治疗中,分期治疗有显著差异性,表明介入治疗的病程越短,疗效越好,痊愈率越高。结论对于周围性面瘫的治疗,中西医方法结合分期治疗有不错的效果,为临床治疗多了一种选择。  相似文献   

18.
赵建国分期辨治周围性面瘫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于周围性面瘫的治疗,赵建国教授采用分期辨治在临床上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现主要介绍其在周围性面瘫的急性期、静止期、恢复期的治疗采用相应的激素疗法及中药辨证施治的临床经验,并探讨针刺疗法的采用与否及针刺时机的选择。  相似文献   

19.
秦彦武  黄伟 《四川中医》2013,(8):136-138
目的:观察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最佳时机。方法:将发病2天内的120例患者随机分为3组,每组各40例。A组(急性期组)急性期开始针灸治疗,B组(静止期组)静止期开始针灸治疗,C组(恢复期组)恢复期开始针灸治疗,各组在急性期开始即服用西药和TDP照射治疗。结果:A组、B组、C组临床疗效有效率分别为94.87%、88.89%、81.08%,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周围性面瘫急性期为针灸治疗的最佳时机,针灸介入时机越早,疗效越好。  相似文献   

20.
目的针灸分期治疗与常规西医治疗周围性面瘫疗效对比分析;方法选取136例周围性面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给予针灸分期治疗和常规西医治疗,比较2组患者临床疗效、治疗前后面神经麻痹程度分级评分及治疗组患者不同分期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与对照组相比显著提高,治疗后治疗组患者的面神经麻痹程度分级评分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期患者治疗总有效率高于静止期患者和恢复期患者,静止期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恢复期患者,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灸分期治疗周围性面瘫可显著提高患者临床疗效,改善其临床症状,并且急性期(发病早期)的治疗效果越显著,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