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正>锁骨骨折属常见多发病~([1])。锁骨骨折麻醉方法分为全身麻醉和上肢神经阻滞麻醉。B超引导下精确的神经阻滞可以达到令人满意的麻醉效果。全身麻醉可取得较好的麻醉效果,但对患者的生理影响较大,并发症较多。我们采用B超引导肌间沟神经阻滞法和肌间沟神经阻滞联合颈丛神经阻滞法,对60例锁骨骨折内固定病人进行麻醉。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
锁骨上神经阻滞用于锁骨骨折内固定手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锁骨上神经阻滞用于锁骨骨折内固定手术任保入**山东聊城地区二医院(252601)锁骨骨折内固定手术主要涉及到锁骨上神经,兹将锁骨上神经阻滞的操作方法及效果介绍如下。患者平卧,头偏向对侧,患侧肩下垫一小薄枕,取胸锁乳突肌后缘中点与颈浅静脉交叉点下0.5...  相似文献   

3.
颈丛臂丛阻滞麻醉用于锁骨骨折内固定的效果观察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锁骨骨折是外科临床中常见创伤性疾病,由于锁骨及其皮肤区域受颈丛及臂丛神经的双重支配,因而锁骨骨折麻醉是比较复杂的麻醉.  相似文献   

4.
B超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效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B超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效果。方法选取2016-03—2017-05间在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接受上肢手术的150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75例。对照组行传统臂丛神经盲探阻滞麻醉,观察组在B超引导下行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比较2组操作时间、用药剂量、起效时间、镇痛维持时间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的麻醉有效率、并发症发生率、操作时间、用药起效时间、用药剂量及镇痛维持时间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B超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效果显著,用药剂量较少、操作时间短、起效快、镇痛维持时间长而且不良反应轻微。  相似文献   

5.
正乳腺手术尤其是乳腺癌根治术后常出现中度至重度急性疼痛,急性疼痛与术后慢性疼痛的发生及持续时间密切相关,明显降低术后生活质量[1]。多模式镇痛观点提倡联合应用神经阻滞、非甾体类抗炎药、阿片药物等多种麻醉方法与药物减轻患者疼痛,降低阿片药物用量及相关不良反应。超声定位法的出现,大大提升了麻醉科医师开展外周神经阻滞的技术水平。胸神经(pectoral nerves, Pecs)阻滞是一类新型浅表神经阻滞,其安全性高、镇痛效果好,临床应用日益增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在上肢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40例急诊或择期行上肢或手部手术的患者,ASAⅠ~Ⅲ级,随机均分为超声引导组(US组)和传统解剖定位组(NS组),两组均合并使用神经刺激器,局麻药均为0.4%罗哌卡因,US组为30 ml,NS组为40 ml。观察两组麻醉操作完成时间、感觉阻滞起效时间、运动起效时间、感觉恢复时间、运动恢复时间。结果 US组麻醉完成时间、感觉阻滞起效时间、运动阻滞起效时间明显短于NS组(P<0.05或P<0.01)。结论超声引导合并神经刺激器行臂丛神经阻滞可缩短麻醉完成时间,减少局麻药用药量,延长麻醉作用时间,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股神经加腘窝入路坐骨神经阻滞复合全身麻醉在胫骨骨折内固定手术中的应用。方法择期行胫骨骨折内固定手术的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例。A组全身麻醉,B组全麻诱导后行超声引导下股神经加腘窝入路坐骨神经阻滞。记录患者丙泊酚用量、唤醒时间、拔管时间、拔管后10min Ramsay镇静评分、拔管后30min VAS疼痛评分及术后并发症情况;记录术后24h患者满意度。结果 B组患者术中丙泊酚用量明显少于A组(P0.05);B组唤醒时间和拔管时间明显短于A组(P0.05)。拔管后30min,B组VAS疼痛评分明显低于,术后24h患者满意度明显高于A组(P0.05)。结论全麻复合超声引导股神经加腘窝入路坐骨神经阻滞可明显减少术中全麻药用量,有利于术后快速苏醒,并且可以减轻早期术后疼痛,减少术后镇痛药的使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比较超声引导下颈浅丛联合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与颈中间丛联合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在锁骨骨折内固定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择期拟行单侧锁骨骨折内固定术的患者60例,男36例,女24例,年龄18~64岁,BMI≤30 kg/m2,ASAⅠ或Ⅱ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颈浅丛神经阻滞组(S组)和颈中间丛神经阻滞组(M组...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小剂量骶神经阻滞麻醉在肛肠病手术中的效果。方法:将60例肛肠病手术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骶管麻醉,观察组患者采用小剂量骶神经阻滞麻醉,比较2组患者的麻醉效果、患者满意度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等。结果:观察组患者的麻醉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 <0.05),利多卡因用量、麻醉时间明显少于或短于对照组(P <0.05),不良反应发生率、阻滞不全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 <0.05),患者满意率高于对照组(P <0.05)。结论:小剂量骶神经阻滞麻醉效果明显优于传统骶管麻醉,可使患者短时间内进入麻醉状态,且用药量少,术后不良反应少,患者满意度高。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臂丛复合颈浅丛神经阻滞在锁骨骨折内固定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接受锁骨骨折内固定手术的80例患者根据麻醉方式不同分为2组,每组40例。对照组实施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观察组应用臂丛复合颈浅丛神经阻滞。比较分析2组的麻醉效果及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麻醉阻滞优良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锁骨骨折内固定手术实施臂丛复合颈浅丛神经阻滞,麻醉阻滞优良率高,不良反应无明显增加,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超声引导臂丛神经阻滞相对于传统盲探下臂丛神经阻滞的优越性和实践经验。方法 选取我院采用超声引导臂丛神经阻滞上肢手术20例(超声引导组),同时选择同期采用盲探异感法臂丛神经阻滞(盲探臂丛阻滞组)20例,比较两组患者各生理指标、生命体征变化、神经阻滞效应和并发症。结果 超声引导组患者的麻醉起效时间、镇痛维持时间、成功率均优于盲探臂丛阻滞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盲探臂丛阻滞组的并发症高于超声引导组,但其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有助于使麻药准确注入至最佳位置,提高麻醉质量。  相似文献   

12.
临床上肢手术多采用区域阻滞麻醉方式,而臂丛神经阻滞是最主要的麻醉方法.传统的臂丛神经区域阻滞法,依据体表的解剖标志进行穿刺定位,属于盲探式操作,成功率较低,且易损伤血管、神经而引起严重的并发症.近年,利用可视超声显像技术,可直观地分辨出局部解剖结构,在其引导下可将穿刺针准确地置于臂丛神经旁,使局部麻醉药得以充分地浸润靶神经[1],可保证一举成功.我们自2009年将此技术应用于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取得良好效果. 一、临床资料 行上肢整形手术患者50例,其中上臂手术11例,前臂手术16例,手部手术23例,全部患者依据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merican Societyof Anesthesiologists,ASA)分级均为Ⅰ、Ⅱ级[2].年龄18~55岁,体质量40~85 kg,无神经系统疾患,无肝、肾功能不全,颈部进针部位无感染病灶.随机将患者平均分为超声引导组(US组)和传统解剖定位组(NS组)两组.  相似文献   

13.
肩关节镜手术常伴有严重的术后肿胀疼痛.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技术能够提供安全有效的镇痛,同时可以辅助术中控制性降压,并且在促进患者早期功能锻炼、实现加速康复外科(ERAS)方面具有重大意义,目前在肩关节镜手术中表现出极大的优势及应用前景.近年来,不同入路的阻滞方法相继报道,为临床应用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全文主要描述了肩关节的...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锁骨骨折内固定手术中两种神经阻滞的麻醉效果。方法将60例锁骨骨折内固定手术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每组30例,均在超声引导下行神经阻滞麻醉,A组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B组行肌间沟臂丛联合颈浅丛神经阻滞。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术中生命体征、VAS评分、麻醉阻滞范围、麻醉优良率、辅助麻醉用药以及不良反应。结果生命体征:切皮时A组血压比术前升高(P0.05),且高于B组(P0.05)。剥离骨膜时VAS评分:A组为(2.2±0.5)分,B组为(1.3±0.5)分,B组明显低于A组(P0.05)。复位内固定时VAS评分:A组为(2.4±0.6)分,B组为(1.4±0.3)分,B组明显低于A组(P0.05)。麻醉阻滞范围:A组为76.7%,B组为96.7%,B组优于A组(P0.05)。麻醉优良率:A组为83.3%,B组为96.7%,B组优于A组(P0.05)。辅助麻醉用药:B组剂量显著低于A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臂丛联合颈浅丛神经阻滞更适用于锁骨骨折内固定手术。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于下肢骨折手术治疗的患者,麻醉过程采用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结合全身麻醉方式,对其麻醉效果进行评估。方法选取下肢骨折手术治疗患者作为受试对象,按照手术麻醉方式的方式分两组,对比患者麻醉情况,评估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结合全身麻醉的效果。结果实验组患者的心率及平均动脉压的波动较对照组小,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74.0%患者麻醉效果理想,显著高于对照组(4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拔管时间及苏醒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患者,且患者麻醉药物用量也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下肢骨折手术治疗患者,建议选择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结合全身麻醉方式进行,麻醉效果理想,且患者麻醉期间一般情况稳定,麻醉药物使用剂量降低,安全性更高。  相似文献   

16.
正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是骨科上肢手术中广泛应用的麻醉方法,臂丛神经的常见阻滞入路包括肌间沟、锁骨上、锁骨下和腋路,随着超声技术在麻醉领域的深入,超声引导正逐渐成为以上各位点臂丛神经阻滞的标准技术~([1])。超声引导下肋锁间隙阻滞就是一种新的臂丛神经阻滞方法,阻滞位点在锁骨与第一肋骨之间,不同于传统的锁骨下臂丛神经阻滞入路~([2])。本研究对该新入路的局部解剖进行了复习,对阻滞方法进行了实践和总结,并对其麻醉效果进行了观察。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超声引导下C_5与C_6神经根阻滞(NRB)联合颈浅丛阻滞(SCPB)在锁骨骨折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择期行单侧锁骨骨折手术患者60例,男40例,女20例,年龄18~75岁,BMI≤35 kg/m~2,ASAⅠ或Ⅱ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30例:C_5-NRB复合SCPB组(C5组)和C_6-NRB复合SCPB组(C6组)。颈神经根阻滞(CNRB)和SCPB均在超声引导下进行,在每一目标神经区域注射0.5%罗哌卡因5 ml。术中VAS疼痛评分≥4分时,静脉注射芬太尼0.5μg/kg。记录阻滞后30 min针刺疼痛评分。记录术中芬太尼和丙泊酚用量。记录术后4、12、24 h VAS疼痛评分和术后首次口服镇痛药物时间。采用改良Bromage(MBS)评分评估阻滞后30 min及术后4、12 h患侧上肢运动功能。记录局麻药中毒、星状神经节阻滞、喉返神经阻滞、膈神经阻滞等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两组阻滞后30 min患侧锁骨皮肤针刺疼痛评分以及术中芬太尼、丙泊酚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术后4、12、24 h VAS疼痛评分和术后首次口服镇痛药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阻滞后30 min及术后4、12 h患侧上肢屈肘、屈腕、屈指MB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均无一例局麻药中毒、喉返神经阻滞发生。C6组1例阻滞后出现星状神经节阻滞,C5组有2例M型超声检查显示膈肌部分麻痹。结论超声引导下C_5或C_6-NRB联合SCPB下均可为锁骨骨折患者提供良好的手术麻醉,并可很好地保留患侧上肢的运动功能,且膈神经阻滞等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8.
<正>乳腺区段切除术是临床常用良性乳腺肿块治疗方法,文献报道可在局麻、硬膜外麻、全麻及复合麻醉下施行。椎旁阻滞可实现单侧胸壁感觉阻滞,近来被广泛应用于乳腺手术围术期镇痛和手术麻醉~([1])。本研究拟初步评价超声引导单节段椎旁阻滞用于乳腺区段切除术的麻醉效果。资料与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颈臂丛联合神经阻滞麻醉应用锁骨骨折手术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锁骨骨折手术患者115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采用颈臂丛联合阻滞麻醉,对照组采用颈浅丛神经阻滞麻醉。观察2组麻醉效果的优良率、心率、平均动脉压、氧饱和度以及不良反应。结果 2组患者心率与平均动脉压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氧饱和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麻醉优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x2=7.9367,P<0.05。2组患者麻醉后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x2=0.2413,P>0.05。结论颈臂丛联合阻滞是一种较好的麻醉方法,、效果理想、并发症少,适合锁骨骨折手术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