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杨冬岚  林希丹  周文强 《光明中医》2020,(21):3414-3417
目的观察穴位埋线对中风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98例中风偏瘫患者,以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埋线组和常规治疗组,各49例。最终每组有48例患者完成医治。治疗前后分别采用Berg平衡量表(BBS)、下肢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下肢FMA)、CSI评定量表(临床痉挛指数)评估。结果 2组患者治疗前CSI、BBS、下肢FMA比较,P> 0. 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治疗前相比,2组治疗3周后CSI评分都有一定程度的下降,埋线组治疗前后比较,P <0. 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常规治疗组治疗前后比较,P> 0. 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组治疗3周后CSI评分比较,P> 0. 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治疗前相比,2组治疗3周后BBS评分都有一定程度的上升,埋线组治疗前后比较,P <0. 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常规治疗组治疗前后比较,P <0. 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组治疗3周后BBS评分比较,P <0. 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3周后2组患者下肢的FMA评分均较治疗前有一定程度的提高,埋线组治疗前后比较...  相似文献   

2.
穴位埋线疗法对中风偏瘫患者运动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笔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穴位埋线治疗中风偏瘫,对康复期患者运动功能有明显改善,优良率较常规疗法高,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1.1纳入标准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1]:①起病急骤,有一侧肢体活动不利,不伴意识障碍者;②经CT或MRI诊断为脑血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并探讨强制性运动疗法用于恢复中风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5月~2015年8月我院牧治的60例中风偏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采取传统强制性运动疗法,每天训练6小时,每周训练5次;观察组采取改良强制性运动疗法,每天训练2小时,每周3次。结果:与治疗前相比,对照组和观察组STEF评分和BI指数均得到有效的改善(P0.05),但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BI指数增高幅度较对照组更为显著(P0.05)。结论:强制性运动疗法用于恢复中风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能够有效改善运功功能,提高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4.
目的此次研究分析在缺血性中风偏瘫患者护理中采用循证护理对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此次研究样本从该院缺血性中风偏瘫患者中选取,研究时间为2018年5月—2019年5月,将护理方式作为分组依据,实验组患者采用循证护理方案,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方案,对比两组患者护理结果。结果统计数据分析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研究得知,实验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明显较优,两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统计数据分析两组患者护理前后Berg平衡量表与下肢功能,研究得知,实验组患者护理后Berg平衡量表评分与下肢功能评分较高,两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统计数据分析两组患者护理前后日常生活能力评分,研究得知,实验组患者护理后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明显较高,两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统计数据分析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研究得知,实验组患者护理后生活质量评分明显较高,两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此次研究得知,在缺血性中风偏瘫患者护理中采用循证护理,能明显改善患者下肢功能评分与患者预后生活质量,还能进一步提高护理满意度。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电针结合改良强制性运动疗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功能恢复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19年5月-2020年10月收治的脑卒中偏瘫患者60例,用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例.对照组接受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接受电针结合改良强制性运动疗法,比较神经功能缺损评分、FMA-UA评分、BMI评分.结果:干...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运动控制训练联合运动想象疗法对偏瘫患者下肢功能的影响。方法:将偏瘫患者8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训练,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上下肢运动控制训练和运动想象疗法,分别在治疗前和治疗6周后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法(FMA)、Holden功能步行分级法、Berg平衡功能量表(BBS)对两组进行功能评定。结果:治疗前,两组Holden功能步行能力、FMA、BBS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Holden功能步行能力、FMA、BBS评分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1),且治疗组治疗后的Holden功能步行能力、FMA、BBS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运动控制训练联合运动想象疗法能明显改善患者下肢功能,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7.
张鸿萍 《中医药研究》2010,(9):1062-1063
目的探讨强制性运动疗法(CIMT)对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疗效。方法 42例偏瘫患者随机分成CIMT组和传统治疗组,CIMT组每天强化训练患侧上肢5 h,连续2周,同时使用休息位手夹板和吊带限制健手的使用,每天8 h;对照组采用传统PT和OT等康复方法,不限制健手的使用。采用上肢机能检查(STEF)评价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和Barthel指数(BI)评定上肢灵活性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结果经过两周的治疗后,CIMT组与对照组间CTEF、BI检查评分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IMT能明显提高偏瘫患者上肢灵活性,提高日常生活能力,其疗效优于传统康复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8.
祝春燕 《光明中医》2020,(14):2120-2122
目的探讨针刺对中风偏瘫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及生存质量的影响,评价其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5月—2019年8月接收的中风偏瘫患者100例,将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50例)与研究组(50例)。2组患者均接受常规治疗方案,对照组患者接受康复训练,包括改善循环药、营养神经、降糖、控制血压等,同时进行常规功能训练;研究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针刺对症治疗,包括急性期针刺、恢复期针刺、后遗症期针刺。分别于治疗前、治疗1个月后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积分法(FMA)测评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用Barthel指数进行评分,生存质量用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测定量表(WHOQOL-100)进行评价,2组再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治疗前,2组Barthel指数、Fugl-Meyer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个月后,2组Barthel指数、Fugl-Meyer积分均较治疗前升高,且研究组明显比对照组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2组生存质量各项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个月后,生理、社会关系、独立性、环境评分均较治...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电针、强制性运动疗法、及电针结合强制性运动疗法对偏瘫上肢运动功能的治疗作用。方法对象为门诊及住院患者,分为A组——强制性运动疗法组(10名),B组——电针治疗组(10名),C组——电针结合强制性运动疗法组(9名)。脑卒中患者生命体征平稳后即开始康复训练6周。在治疗前及治疗6周后分别进行Wolf运动功能试验(WMFT)、Fugl-Meyer上肢部分评分(FMA)、改良Barthel指数(BI)评定。结果三组患者治疗6周后的WMFT、FMA、改良Barthel指数均较治疗前提高(P<0.05);强制性运动疗法的WMFT、FMA、改良Barthel指数高于电针治疗组,电针结合强制性运动疗法组的WMFT、FMA、改良Barthel指数均高于其他两组(P<0.05)。结论电针、强制性运动疗法均利于脑卒中早期上肢运动功能恢复;二者结合对脑卒中早期上肢运动功能的恢复有叠加效应,亦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康复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0.
11.
目的观察申时针刺对缺血性中风偏瘫患者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将50例缺血性中风偏瘫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申时针刺)和对照组(非申时针刺),每组25例。治疗组给予基础治疗、康复训练和申时(下午3~5时)针刺治疗,对照组给予基础治疗、康复训练和非申时针刺治疗。观察两组CSS评分、BI指数评分及FMA评分的变化,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治疗后两组CSS评分均下降(P0.01),BI指数评分、FMA评分均升高(P0.01),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申时和非申时针刺均能改善缺血性中风偏瘫患者的神经功能、肢体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12.
CIMT与mCIMT是目前治疗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功能障碍的有效疗法,mCIMT是CIMT的改良和优化。本文主要阐述CIMT与mCIMT存在的问题及相关临床研究进展,以探索效果更好的安全疗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针刀联合绳带疗法对脑卒中恢复期偏瘫患者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将120例脑卒中恢复期偏瘫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绳带组、针刀组和针刀联合绳带治疗组(以下简称联合治疗组),4组患者均应用康复运动疗法及物理疗法,绳带组辅以绳带对偏瘫患者的躯干、髋、膝、踝进行捆绑保持全身肌肉平衡及患肢抗重力伸展;针刀组对患侧下肢进行穴位刺激、神经触激和深层韧带松解;联合治疗组将针刀疗法与绳带疗法相结合。治疗前、治疗2周及治疗4周分别用Barthel指数评分(modified Barthel index,MBI)、Fugl-Meyer(Fugl-Meyer assessment,FMA)下肢运动功能评分、偏瘫步行能力评定量表评级(functional ambulation category scale,FAC)、Berg评分(Berg balance scale,BBS)进行疗效评估,同时采用改良的Rankin量表评分(modified rankin scale,mRS)于治疗前及治疗后3个月进行效果评价。结果:绳带组MBI、针刀组FMA及联合治疗组MBI、FMA、BBS评分在治疗2周时均较治疗前提高(P...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针灸联合康复训练对中风后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86例中风后偏瘫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43例患者采用常规康复训练治疗,观察组43例患者采用针灸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疗效、中医症状评分、下肢运动功能及生活质量差异。结果:经治疗,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76.74%和93.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中医症状(口眼歪斜、头晕目眩、偏身麻木、疼痛冷热感觉障碍)评分均显著降低(P0.05),且观察组治疗后的各项症状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下肢Fugl-Meyer评分、Holden步行功能分级(FAC)评分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评分均显著升高(P0.05),且观察组治疗后的Fugl-Meyer评分、FAC评分及ADL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中风专用生活质量量表(SS-QOL)评分呈上升趋势,组内差异显著(P0.05);且观察组治疗4周后及随访至12周时的SS-QOL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灸联合康复训练可显著改善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及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5.
罗晓萍 《四川中医》2014,(4):159-161
目的:观察电针结合康复训练对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足下垂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方法:将56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电针康复组(30例)和单纯康复组(26例)。电针康复组在单纯康复治疗的基础上加电针治疗。分别于治疗前后采用简化Fugl—Meyer运动量表对下肢运动功能进行评分(FMA-L)和踝背屈主动关节活动度(AROM)进行评定。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各评估方法之间的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4周后,电针康复组和单纯康复组各评估结果均有明显改善,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电针康复组的踝背屈AROM、FMA-L改善情况优于单纯康复组(P0.05)。结论:在单纯康复训练的基础上,加电针治疗能更有效的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踝背屈障碍,促进偏瘫侧下肢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恢复。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强制性下肢运动对脑卒中患者步行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将94例纳入观察的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7例,均接受脑卒中的常规治疗、护理,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则采用CIMT设计康复训练,4周后对比疗效。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步行功能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治疗后步行能力达到3级和以上的64例患者进行步态分析,观察组步速快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强制性下肢运动训练能明显促进脑卒中患者步行功能的恢复,优于常规康复训练。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康复训练对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应用效果。方法从该院在2017年8月—2018年8月期间诊治的偏瘫患者当中选取66例作为该次研究对象,对患者进行编号,1-66号,奇数号为对照组,33例,采用常规护理方法,偶数号为观察组,33例,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康复训练,对比两组患者的下肢功能恢复情况以及生活质量。结果经过不同护理,两组患者FMA评分和FCA评分均有所改善,且观察组改善更加明显,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偏瘫患者实施康复训练,效果确切,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运动疗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功能的影响。方法:将96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8例。两组均按常规康复治疗方法给予药物、针灸等。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进行一对一运动疗法训练。结果:观察组步行能力、步态质量及日常生活能力均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运动疗法能提高脑卒中偏瘫患者的肢体功能,提高其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中医康复疗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1月~2016年12月收治的脑卒中偏瘫患者14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74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中医康复疗法,分别比较两组肢体平衡功能、下肢运动功能以及生活活动功能。结果:观察组治疗4wk与8wk的Berg评分、Fugl-Meyer评分与Barthel指数均显著好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医康复疗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的肢体平衡功能、下肢运动功能以及生活活动功能均有改善作用,适宜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强制性运动疗法对儿童脑瘫——偏瘫患者的康复效果。方法:我院治疗的儿童脑瘫-偏瘫患者34例,平均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17例。治疗组患者给予常规偏瘫康复治疗以及强制性运动疗法治疗,对照组患者仅给予常规的偏瘫康复治疗。比较两组患儿治疗前后的上肢功能、上肢运动功能和手功能。结果:两组患儿在治疗后,上肢功能、上肢运动功能、手功能均有明显的改善,上肢功能级别均有所提高。并且治疗组忠儿治疗后上肢功能、上肢运动功能以及手功能的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患儿(P〈0.05)。结论:强制性运动疗法在儿童脑瘫-偏瘫的治疗上具有疗效确切、操作简单、费用低的特点,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