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分析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发生心脏破裂的相关因素。方法 连续选取本院急诊科2007年1月~2014年12月确诊急性心肌梗死的1 129例患者,经超声心动图证实发生心脏破裂的28例患者,分析相关临床因素。结果 年龄、血清肌酸激酶(CK)、脑钠尿肽(BNP)、左室射血分数(LVEF)、ST抬高振幅、性别、心肌梗死部位均对AMI患者发生心脏破裂有显著意义(均P<0.05)。结论 年龄大、女性、BNP水平显著升高、LVEF值显著降低、ST抬高振幅显著升高是心脏破裂的独立相关因素。  相似文献   

2.
高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高龄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临床特点、治疗手段及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AMI患者共119例,分为高龄组(年龄>80岁)和非高龄组(<70岁),分析2组患者的性别、危险因素、梗死部位、临床经过、不同的治疗手段及并发症,比较住院期间不良心脏事件发生率。结果:高龄组患者AMI无症状者14例(22.9%),2个部位以上梗塞19例(31.1%),接受介入治疗2例(3.3%),并发症多,病死率16.3%,以上结果均与非高龄组有明显差异(P<0.01)。结论:高龄AMI患者危险因素多,发病时症状不典型、治疗时矛盾多、并发症多及病死率高。临床上应能因人而异,以平衡的原则选择合适治疗方案,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加强护理,及早发现并恰当处理并发症,力争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3.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相关因素变化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研究回顾分析我科10年间急性心肌梗死(AMI)患相关资料的演变。  相似文献   

4.
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死亡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死亡的主要影响因素。方法:回归性分析46例老年AMI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死亡组与非死亡组的23项死亡相关因素进行对比研究。结果:心力衰竭、糖尿病、血清心肌酶、梗死后心绞痛、严重心律失常、病变程度及心肌梗死后延展等7项因素在2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结论:心力衰竭、糖尿病、血清心肌酶、梗死后心绞痛、严重心律失常、病变程度及心肌梗死后延展等是老年AMI死亡的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院前延误状况,探讨影响院前延误的因素。方法纳入2017年1月—2019年6月就诊于成都地区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2 121例,按院前延误时间分为≤180 min组和>180 min组,分析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院前延误的现况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所有患者院前延误时间中位数为215 min; 44.10%的患者院前延误≤180 min,其中位数为90 min,院内死亡率为5.4%;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大汗症状(OR 1.228,95%CI 1.006~1.500)、年龄(OR 0.763,95%CI 0.633~0.921)、入院方式(120入院:OR 3.571,95%CI 2.133~5.978)、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OR 0.497,95%CI 0.361~0.683)是院前延误的独立影响因子。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院前延误情况仍需进一步改善,需提高对症状不典型患者及院外转诊患者的警惕性,缩短院前延误时间,提高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救治效率。  相似文献   

6.
生活及饮食习惯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健康素养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良好的健康素养有利于改善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生活质量及身体功能,而生活及饮食习惯与健康素养密切相关,因此探讨生活及饮食习惯与AMI患者健康素养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目的探讨生活及饮食习惯与AMI患者健康素养的关系。方法选取2016—2017年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收治的AMI患者120例,采用自制《AMI患者生活、饮食习惯调查表》调查其生活及饮食习惯,其中生活习惯包括吸烟、饮酒、运动、睡眠情况及体质量、血脂血糖、血压测量情况;饮食习惯包括粮谷类、糖类、蛋类、肉类摄入情况。采用《AMI患者健康素养调查问卷》调查所有患者健康素养。生活及饮食习惯与AMI患者健康素养的关系分析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具备与不具备健康素养的AMI患者吸烟、饮酒、运动、睡眠情况,体质量、血糖血脂、血压测量情况及粮谷类、糖类、蛋类、肉类摄入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吸烟、饮酒、运动、睡眠情况,体质量、血糖血脂、血压测量情况,粮谷类、糖类、蛋类、肉类摄入情况与AMI患者健康素养有关(P0.05)。结论生活及饮食习惯与AMI患者健康素养有关,临床工作人员应帮助AMI患者提高健康素养,促使患者养成良好的生活及饮食习惯以改善生活质量、预后。  相似文献   

7.
王归真  刘于春 《心脏杂志》2008,20(5):599-601
目的分析急性心肌梗死(AMI)并发高尿酸(UA)血症患者的相关因素。方法将177例AMI患者按血UA水平分为两组:低UA组87例,UA<300μmol/L;高UA组90例,UA≥300μmol/L,回顾性分析两组在年龄、心率、心功能、肾功能及性别、并发高血压病或糖尿病、溶栓、再通比例的差别。结果①与低UA组相比,高UA组患者年龄较大,心率快,心功能killip分级差,血尿素氮和肌酐高,并发高血压病者比例高,两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P<0.01)。②两组在心肌酶谱、血脂和性别比例与并发糖尿病、溶栓和再通的比例无显著性差异。结论伴发UA增高的AMI患者,年龄大,并发高血压病者比例高,心肾功能差,预后差。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生活习惯及饮食习惯对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健康素养的影响.方法 对220例老年AMI患者进行健康素养评估,根据健康素养评分为健康素养差组和健康素养良好组,观察不同健康素养水平患者生活习惯、饮食习惯的差异,Logistic回归分析生活习惯、饮食习惯与老年AMI患者健康素养的关系.结果 共发放220问卷,...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老年女性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死亡的主要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92例老年女性AMI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死亡组及非死亡组的16项死亡相关因素进行对比。结果心力衰竭、心脏破裂、糖尿病、血清心肌酶、梗死后心绞痛、严重心律失常、病变程度及心肌梗死后延展等8项因素,在两组间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或〈0.01)。结论心力衰竭、心脏破裂、糖尿病、血清心肌酶增高、梗死后心绞痛、严重心律失常、病变程度及心肌梗死后延展等是老年女性AMI死亡的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非糖尿病AMI患者临床相关因素及冠状动脉病变分布特点。方法对883例AMI非糖尿病患者与212例AMI糖尿病患者进行回顾性对照研究,分析各项血脂指标、高血压患病率、长期吸烟史以及冠状动脉造影病变分布特点。结果 (1)AMI非糖尿病组男性比例大于AMI糖尿病组(83.9%vs 66%),AMI非糖尿病组平均年龄小于AMI糖尿病组(57.9±12.59 vs 63.55±10.15),AMI非糖尿病组长期吸烟史比例高于AMI糖尿病组((54.2%vs 37.3%);AMI非糖尿病组高血压患病率低于AMI糖尿病组(41.2%vs 54.2%);(2)AMI非糖尿病组患者TC/HDL、LDL-C/HDL-C、ApoB/ApoA-I高于AMI糖尿病组;(3)AMI非糖尿病组单支病变比例高于AMI糖尿病组,回旋支病变比例大于AMI糖尿病组(p0.05)。结论吸烟、血脂比值异常可能是AMI非糖尿病患者常见的危险因素,且AMI发病年龄趋于年轻化。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新发心房颤动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500例我院于2018年1月至2020年3月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所选患者是否新发心房颤动将其分为房颤组(56例)和非房颤组(444例)。回顾性统计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新发心房颤动的发生情况,比较房颤组和非房颤组的临床资料,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新发心房颤动的危险因素。结果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500例中新发心房颤动56例,发生率11.20%。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吸烟、左心房内径(Left atrial diameter,LAD)>40 mm、血清脑钠肽(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BNP)水平高是急性心肌梗死新发心房颤动的危险因素(OR=4.545、4.464、5.073,P<0.05)。结论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新发房颤的危险因素与吸烟、LAD>40 mm、血清BNP水平高息息相关,可据此针对性制定临床治疗措施方案,以降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房颤动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健康素养现状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一般资料调查量表、健康素养调查量表对300例ACS患者进行调查,统计ACS患者健康素养水平,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影响ACS患者健康素养的因素.结果 共发放问卷300份,有效回收295份,有效回收率为98.33%.ACS患者健康素养为(1...  相似文献   

13.
尽管心力衰竭的病因很多,但是冠心病特别是心肌梗死是其中的一个常见病因,心力衰竭与病死率的显著增加是密切相关的,无论是急性心肌梗死早期还是晚期心力衰竭,都对患者的生存有很大的负面影响。现就可能与首次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的相关因素的一般临床特征、较常见血液学检验及影像学的检查做一综述。对相关因素的早期干预可能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入院期间形成的心力衰竭起到预防及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 (AMI)和不稳定性心绞痛 (UAP)患者发病早期和 1周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 1(sICAM 1)、可溶性血管细胞粘附分子 1(sVCAM 1)、D 二聚体、血小板第 4因子 (PF4 )的动态变化及其相互关系。方法 测定 40例AMI、45例UAP患者发病 2 4h和 1周时血清sICAM 1、sVCAM 1、D 二聚体、PF4 并与 30例对照组比较。结果 AMI和UAP患者于发病 2 4h和 1周时sICAM 1、sVCAM 1、D 二聚体、PF4 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P<0 0 1)。AMI组中 ,溶栓再通者与未溶栓者sICAM 1、sVCAM 1、D 二聚体、PF4 比较 ,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P>0 0 5 )。AMI溶栓组中再通后与再通前相比 ,sICAM 1、sVCAM 1、D 二聚体均明显下降 (P <0 0 5 ) ;AMI、UAP组于发病 2 4h及 1周时sICAM 1与sVCAM 1均具有正相关性 (P <0 0 1) ,PF4 与sICAM 1、sVCAM 1、D 二聚体间亦具有正相关性 (P <0 0 1)。结论 AMI、UAP从发病早期至 1周sICAM 1、sVCAM 1持续升高 ,以AMI更为明显 ,表明炎症参与心肌细胞损伤过程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影响急性心肌梗死(AMI)近期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651例AMI患者近期(1个月)病死率与患者性别、年龄、发病就诊时间、梗死部位、治疗方法、危险因子等的关系。结果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近期病死率与患者性别、年龄、发病就诊时间、梗死部位、治疗方法、吸烟、高脂血症等密切相关,女性、高龄、前壁心肌梗死、就诊时间大于6 h患者近期病死率更高,接受急诊介入治疗的AMI患者病死率较溶栓治疗组低,吸烟、高脂血症可能是影响AMI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急性心肌梗死近期预后受多因素影响,可通过选择有效治疗方法、控制危险因素来改善患者近期预后。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45岁以下患者和60岁以上患者的危险因素和临床特点。方法将确诊为AMI<45岁的68例患者(青年组)与>60岁的171例患者(老年组)进行对照研究,分析其危险因素、冠状动脉病变和30天不良事件率等特点。结果青年组男性比例、吸烟者和高脂血症者较老年组多,而青年组糖尿病、高血压和慢性肾功能不全低于老年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1)。老年组发生30天不良事件高于青年组( P<0.05)。老年组和青年组30天不良事件发生组Killip分级≥3级和多支病变者更多,而LVEF值则更低。老年组中,30天不良事件发生组糖尿病者比例、高脂血症者比例、CKMB高峰值水平皆高于未发生组。结论吸烟、高脂血症和性别为青年AMI的主要危险因素,而老年AMI则较多合并高血压、糖尿病和慢性肾功能不全。killip分级、冠状动脉病变的严重程度和左心室收缩功能仍为影响预后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7.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健康护理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临床中发现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病死率与患者的情绪紧张与否、就诊是否及时、知识缺乏程度、生活护理质量有直接的关系。因此,加强对AMI患者的健康指导对提高治愈率、预防并发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血浆白蛋白(A)、球蛋白(G)、纤维蛋白原(Fg)水平和白蛋白/球蛋白比值(A/G值)与急性心肌梗死(AMI)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98例AMI患者,并设立对照组,同时检测血浆白蛋白、球蛋白和纤维蛋白原水平,记录高血压、2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病史和吸烟史,比较AMI组与对照组各指标间的差异,在排除年龄、性别、高血压、2型糖尿病等因素的影响后,用逻辑回归来分析相关危险因素对AMI的作用大小.结果 AMI组的白蛋白、球蛋白、纤维蛋白原和A/G值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白蛋白、纤维蛋白原、A/G值与AMI的发生有关.结论 AMI患者白蛋白、A/G水平明显降低,球蛋白和纤维蛋白原水平明显增高.低白蛋白、A/G及高纤维蛋白原与AMI发生有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医院获得性肺炎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选择2015年1月~2019年1月贵州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感染管理科住院的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2171例,调查患者临床资料及其分离出的病原菌种类等情况,对其合并医院获得性肺炎相关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2171例患者中,发生医院获得性肺炎132例(6.08%)。共检出病原菌株126株,其中革兰阳性球菌24株(19.05%),革兰阴性杆菌86株(68.25%),真菌16株(12.70%),前5位菌种分别为大肠埃希菌、白色念珠菌、鲍曼不动杆菌、肺炎克雷伯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住院天数、长期吸烟、慢性肺部疾病、糖尿病、心功能分级、侵入操作、病程、卧床时间、意识状态、受凉、C反应蛋白、血糖、降钙素原为老年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医院获得性肺炎的危险因素(P0.05,P0.01);服用他汀类药物和PCI术是老年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医院获得性肺炎的保护因素(P0.01)。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心功能分级、侵入操作、卧床、昏迷、降钙素原是老年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医院获得性肺炎的独立危险因素,服用他汀类药物和PCI术是老年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医院获得性肺炎的独立保护因素(P0.05,P0.01)。结论保护心功能,减少不必要的侵入性操作,早期下床,重点关注昏迷患者病情变化,使用他汀类药物,根据适应证采取PCI术可减少医院获得性肺炎发生;监测降钙素原可作观测因素。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影响急性心肌梗死合并新发心房颤动(房颤)患者住院期间病死率及转归的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1年1月~ 2012年6月急性心肌梗死且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病例154例,依据其既往史及住院后心电图分为新发房颤组和非房颤组,分别搜集其冠心病危险因素、心脏彩超的各腔径数据、射血分数、冠脉造影结果、PCI时间、血脂等,并评估CHADS2评分.比较两组住院期间危险因素与新发房颤的相关性、心力衰竭发生率、病死率等.结果 年龄、糖尿病与新发房颤有明确的相关性;CHADS2评分高者多见于新发房颤组;房颤组住院期间病死率及心衰发生率均高于非房颤组;新发房颤好发于前壁心肌梗死,梗死相关动脉多为前降支.结论 心房颤动在心肌梗死患者中不是一种良性心律失常,在临床工作中要充分重视心肌梗死合并新发房颤者,针对危险因素多的重点患者应该在房颤发作前加强预防,更应重视已发作房颤并发症的预防这一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