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6 毫秒
1.
《光明中医》2021,36(3)
目的 分析在股骨颈骨折患者中,应用中医护理干预预防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8年12月—2020年1月收治的股骨颈骨折患者80例,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患者给予中医护理干预,对比2组患者的恢复情况、治疗效果、护理满意度及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骨折愈合时间及出院时间均比对照组患者短(P 0. 05);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明显比对照组患者高(P 0. 05);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 0. 05);观察组患者的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明显比对照组患者低(P 0. 05)。结论 在股骨颈骨折患者术后应用中医护理干预,能有效促进患者的恢复,有效预防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老年股骨颈骨折术后中医护理干预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效果。方法:64例随机分为两组各32例。两组均行常规护理,观察组加用中医护理。结果:术后5天、7天下肢肿胀改善观察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DVT发生率对照组15.63%、观察组3.1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医护理可较好的预防老年股骨颈骨折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下肢骨折术后并发深静脉血栓形成预防性护理干预效果。方法随机选择该院手术治疗的80例下肢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具有可比性的两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预防性护理,观察两组患者的干预效果之间的差异是否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对照组患者术前下肢血液粘稠度为(1.95±0.47)m Pa/s,护理干预后为(1.75±0.24)m Pa/s,骨折平均愈合时间为(56.22±5.23)d,下肢肿胀消退时间为(8.20±1.45)d,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构成比为25.00%;观察组患者术前下肢血液粘稠度为(1.98±0.45)mPa/s,干预后(1.20±0.17)m Pa/s,骨折平均愈合时间为(39.55±5.29)d,下肢肿胀消退时间为(5.20±1.28)d,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构成比为7.50%,两组患者术前下肢血液粘稠度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同组术前和护理干预后、两组干预后的下肢血液粘稠度与骨折平均愈合时间、下肢肿胀消退时间和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构成比之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对下肢骨折术后实施积极的具有针对性的预防性护理干预措施,切实降低下肢血液粘稠度、骨折平均愈合时间、下肢肿胀消退时间,预防和控制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不断提高治疗效果和患者的生活质量,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相似文献   

4.
邱凤敏  王戌萍 《光明中医》2023,(7):1377-1379
目的 探究中医穴位按摩护理对股骨颈骨折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方法 将符合标准的78例股骨颈骨折术后患者运用信封抽签法分为2组,39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39例穴位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中医穴位按摩护理,比较2组下肢肿胀程度、股静脉血流速、红细胞聚集指数以及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率。结果 穴位组护理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下肢肿胀程度轻于对照组(P<0.05);护理3 d和7 d后股静脉血流速高于对照组(P<0.05),红细胞聚集指数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中医穴位按摩护理可加快股骨颈骨折术后患者股静脉血流速,避免红细胞聚集,对改善下肢肿胀和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具有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中医护理干预对老年股骨颈骨折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疗效。方法:采用随机平行对照研究,将符合标准的120例患者分为两组各6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治疗组在对照组常规护理基础上予中医护理干预,连续30天。观察患者术后临床症状、静脉血栓形成,分别在术后3天、5天、7天记录患肢的肿胀程度。检测术后14天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FIB)变化。术后14天用超声检测是否有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两组患者出院前进行满意度评价。结果:术后5天、7天治疗组患肢肿胀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护理14天后,治疗组在APTT、PT、FIB检测结果明显优于对照组;治疗组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1例,明显低于对照组的4例;治疗组满意度为100%,优于对照组9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医护理干预能降低老年股骨颈骨折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效果优于常规护理。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中医护理干预对股骨颈骨折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6月至2018年6月上海市浦东新区公利医院诊治的股骨颈骨折患者74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常规护理组和中医护理组,每组37例。所有患者均接受手术治疗,常规护理组术后给予常规护理,中医护理组术后给予中医护理。结果:中医护理组患者的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血小板优于常规护理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常规护理组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18.92%,中医护理组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5.14%,中医护理组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低于常规护理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医护理组护理满意度为94.59%,常规护理组护理满意度为83.78%,中医护理组护理满意度优于常规护理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医护理干预能降低股骨颈骨折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老年股骨颈骨折术后实施中医护理对减少下肢DVT(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作用。方法:选择本院2016年9月-2018年6月收治的48例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作为本次试验的观察对象,依据摸球法分为对照组(24例)和研究组(24例),分别实施常规护理、中医护理,对比术后患肢端疼痛、下肢肿胀程度变化情况、下肢DVT形成的差异。结果:对照组、研究组术后3 d下肢肿胀程度、患肢端疼痛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研究组术后5 d、术后7 d患肢端疼痛VAS评分、下肢肿胀程度与对照组相比,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研究组下肢DVT形成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老年股骨颈骨折术后实施中医护理可有效缓解下肢肿胀和患肢端疼痛,预防和减少术后下肢DVT形成。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系统护理干预对下肢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发生的影响。方法:选取150例下肢骨折需手术治疗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护理方法的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75例。对照组患者接受骨科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患者给予系统化护理措施进行干预。比较两组患者深静脉血栓和术后下肢肿胀发生情况,并对患者的心理状态进行评估。结果:观察组深静脉血栓和术后下肢肿胀情况和心理状态评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下肢骨折术后患者实施系统护理干预措施,能有效预防术后DVT的发生,促进患肢消肿,改善患者心理状态,促进患者病情恢复,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中医护理在预防老年股骨颈骨折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中应用的效果。方法:80例老年股骨颈骨折术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每组40例。对照组患者选择常规护理,实验组患者则在常规护理的同时,应用中医护理。比较两组护理效果。结果:实验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5.0%显著低于对照组2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中医护理,能对老年股骨颈骨折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进行有效预防,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预防性护理干预在预防老年下肢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DVT)形成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120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6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针对DVT形成采取预防性护理干预。比较2组DVT发生率、平均下床时间和住院时间。结果:DVT发生率观察组为11.7%,对照组为28.3%,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平均下床时间及住院时间明显缩短(P0.05)。结论:预防性护理干预可降低老年下肢骨折术后DVT发生率,缩短下床时间及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对于下肢骨折手术患者开展责任制护理干预对预防术后深静脉血栓的临床价值。方法抽取院内自2016年10月—2018年12月行手术治疗的下肢骨折患者50例,以数字法随机分组,在围手术期内对照组开展常规护理,观察组在该基础上开展责任制护理干预。结果观察组28例患者术后DVT发生率为0.00%,对照组22例患者术后DVT发生率为9.0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护理满意度为96.43%,对照组为81.8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的离床活动时间为(2.26±1.43)d,对照组为(2.94±2.15)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的住院时间为(4.21±1.14)d,对照组为(6.17±1.82)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行手术治疗的下肢骨折患者开展责任制护理干预可降低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风险并促进患者康复,同时有助于提升护理满意度。  相似文献   

12.
潘竹娜 《新中医》2021,53(10):146-149
目的:观察中医护理预防老年股骨颈骨折术后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103例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51例和观察组52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中医护理。比较2组护理前后血清氧化应激值、凝血指标、股静脉血液流速、疼痛评分、全血黏度以及下肢肿胀程度和血栓发生情况。结果:护理前,2组患肢股静脉平均血液流速、视觉模拟评分(VAS)以及全血黏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2组患肢股静脉平均血液流速较护理前升高,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2组VAS评分及全血黏度较护理前降低,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护理前,2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凝血酶时间(TT)及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2组SOD、TT及APTT水平较治疗前升高,且观察组SOD、TT及APTT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2组MDA水平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MDA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护理后下肢肿胀程度和血栓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医护理可以有效改善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术后应激反应和凝血指标,提高股静脉平均血液流速,缓解患肢疼痛和肿胀程度,降低血液黏度和血栓发生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中医护理在预防老年股骨颈骨折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中应用的效果。方法:对本院骨伤科83例老年股骨颈骨折术后患者,予常规术后处理和中医治疗,并实施中医护理措施(包括按摩、功能锻炼、辨证施膳、中医健康指导和情志护理),观察预防DVT的效果。结果:83例患者中仅1例发生DVT,下肢轻微肿胀,经治疗1周后痊愈。其余均未发生术后DVT。结论:中医护理在预防老年股骨颈骨折术后DVT中应用的效果较好,是预防术后DVT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中医护理干预预防髋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6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各63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护理基础上给予中医护理干预。观察2组术前、术后第1日、术后第3日、术后1周、术后2周各时间点下肢静脉血栓及下肢肿胀情况、肢体温度、肢体Human征及Nenhof征。结果:观察组发生下肢静脉血栓0例,发生下肢肿胀2例(3.17%);对照组发生下肢静脉血栓8例(12.7%),发生下肢肿胀10例(15.9%)。下肢深静脉血栓及下肢肿胀发生率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肢体表温度2组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各相同时间点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Human征阳性12例(19.04%),Nenhof征阳性10例(15.69%);对照组Human征阳性36例(57.14%),Nenhof征阳性32例(50.79%)。Human征阳性率及Nenhof征阳性率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进行中医护理干预能有效降低髋关节置换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有利于恢复髋关节功能。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中医护理联合早期康复在老年股骨颈骨折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疗效。方法:使用随机平行对照研究法,将符合标准的60例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常规组30例采用常规护理,联合组30例采用中医护理联合早期康复,连续治疗护理30天为1个疗程。密切监测患者术后的临床症状、术后静脉血栓形成,分别在术后3天、5天、7天记录患者患肢的疼痛情况和肿胀程度。疼痛情况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定,下肢肿胀程度用软尺测量法测定。检测患者手术后14d血小板(PLT)、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值。在术后14天用超声检测是否有下肢静脉血栓的发生。两组患者出院前都要填写本院的股骨颈骨折中医护理效果评价表,以此收集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评价。结果:术后5天、7天联合组的VAS评分及患肢肿胀程度明显优于常规组的VAS评分及肿胀程度;护理1疗程,联合组的PLT(213.9±13.1)、APTT(33.1±5.5)、PT(13.2±0.7)检测结果明显优于常规组的PLT(207.1±12.1)、APTT(37.1±9.1)、PT(13.8±1.2),联合组发生下肢静脉血栓的人数为1人,明显低于常规组的6人,联合组患者的满意度为90%优于常规组的66.67%,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中医护理联合早期康复在预防老年股骨颈骨折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方面,效果优于常规护理,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预防老年股骨颈骨折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效果。方法 145例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随机分成2组,观察组75例给予综合护理,并早期进行功能练习,使用静脉血栓泵,穿弹力袜,口服、皮下注射预防深静脉血栓的抗凝药物及中药制剂;对照组70例给予常规护理,未采用预防深静脉血栓的措施。结果观察组发生深静脉血栓6例,发生率8%;对照组发生深静脉血栓12例,发生率17%,2组发生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早期采取预防及护理措施可以预防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降低老年股骨颈骨折的病死率,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究护理干预对于预防下肢骨折手术后深静脉血栓的效果。方法将2017年6月—2018年9月这一时段内在该院进行手术治疗的下肢骨折患者96例纳入研究,按照住院号单双数,将之分为两组,每组48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在此基础上,观察组加强对于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护理干预。结果观察组术后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且患者VAS评分、肿胀指数低于对照组,两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在D-二聚体、血小板水平上低于对照组,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凝血酶原时间长于对照组,两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下肢骨折手术后实施护理干预,可有效预防深静脉血栓,值得采纳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中医护理对预防老年股骨颈骨折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效果。方法选择该院骨科2016年5月—2018年10月期间收治的82例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41例,对照组行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采取中医护理方法,包括情志护理、按摩、合理饮食、功能锻炼、中医健康指导,对比两组术后DVT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术后DVT发生率(4.88%)明显低于对照组(26.8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405,P0.05)。结论对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施行中医护理可有效预防DVT,有利于患者早期康复,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长期卧床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方法:将本院接收的70例下肢骨折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护理干预,观察两组患者深静脉血栓的发生情况。结果:对照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14.3%,观察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2.9%,对照组显著高于观察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血肿和下肢肿胀发生病例数也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长期卧床患者采取有针对性的预防和护理措施可以有效降低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下肢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DVT)形成的影响。方法:收集我科2012-2013年收治的下肢骨折术后患者共12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两组均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从健康教育、床旁行为干预、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等方面给予综合的护理干预。结果:观察组DVT发生率为6.7%,对照组的DVT发生率为21.7%,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凝血相关指标血小板、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均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有效的护理干预可以预防下肢骨折术后DVT的发生,减少其发生率,并改善凝血相关指标,临床护理上可以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