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目的:观察麻附三藤汤加减治疗寒湿痹阻型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寒湿痹阻型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口服来氟米特片、甲氨蝶呤、双氯芬酸钠缓释片进行常规治疗,研究组采用麻附三藤汤加减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关节压痛数、关节肿胀数、晨僵时间及中医证候积分变化情况。结果:对照组有效率为63.3%,研究组有效率为86.7%,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关节肿胀数、关节压痛数、晨僵时间均低于治疗前,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均低于治疗前,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麻附三藤汤加减治疗寒湿痹阻型类风湿性关节炎疗效显著,能有效缓解临床症状与体征,减轻关节疼痛,改善患者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2.
目的:在二期临床试验基础上,近一步观察寒湿透骨散改善类风湿关节炎(寒湿痹阻证)临床症状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符合类风湿关节炎(寒湿痹阻证)患者共480例,进入临床试验,采用多中心,分层区组随机,双盲模拟安慰剂平行对照,临床试验设计方法,用药1次,观察期为3天。结果:关节疼痛症状、关节肿胀症状、关节压痛症状、关节屈伸不利症状的总有效率和晨僵等项目的均值组间比较及各组内治疗前后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寒湿透骨散Ⅲ期临床试验结果表明,寒湿透骨散在减轻类风湿关节炎(寒湿痹阻证)关节疼痛、关节肿胀、关节压痛、关节屈伸不利、晨僵等临床症状、体征优于安慰剂的疗效、安全性较好。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甲氨蝶呤(methotrexate,MTX)联合硫酸羟氯喹(hydroxychloroquine sulfate,HCQ)治疗中医不同证型类风湿性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的疗效差异。方法:回顾分析125例以MTX联合HCQ治疗RA患者12周的完整病史,按照中医辨证标准将其分成风湿痹阻证组、寒湿痹阻证组、湿热痹阻证组、肝肾亏虚证组、肾气虚寒证组,统计分析治疗前后关节肿胀数、关节压痛数、晨僵时间、患者疼痛评分(Visual Analogue Score,VAS)、类风湿因子(rheumatoid factors,RF)、C反应蛋白(c reactive protein,CRP)、红细胞沉降率(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ESR)、疾病活动指数(disease activity index,DAS28)。结果:与治疗前相比,治疗12周后5组晨僵时间、关节肿胀数、关节压痛数、VAS均减少,RF、ESR、CRP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风湿痹阻证组、寒湿痹阻证组、湿热痹阻证组、肝肾亏虚证组治疗后晨僵时间、关节肿胀数、关节压痛数、VAS、RF、ESR等观察指标的降低幅度均明显大于肾气虚寒证组(P0.05),5组不良反应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TX联合HCQ治疗中医RA风湿痹阻证组、寒湿痹阻证组、湿热痹阻证组、肝肾亏虚证组疗效优于肾气虚寒证组。  相似文献   

4.
探讨针灸联合宣痹汤治疗寒湿痹阻型类风湿关节炎的效果。方法:选取寒湿痹阻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86例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3例,对照组给予西药常规治疗,观察组给予针灸联合宣痹汤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以及治疗前后中医症状评分、关节评价指标、实验室指标。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较对照组显著提高,且观察组关节屈伸不利、恶风寒、疼痛、冷痛、肿胀、晨僵症状评分、晨僵时间、20m步行时间、双手握力、肿胀指数、压痛指数、关节休息痛指数、CRP、ESR、RF指标水平改善更显著(P 0.05)。结论:针灸联合宣痹汤治疗寒湿痹阻型类风湿性关节炎可提高临床疗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及生活质量,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附子汤加味联合甲氨蝶呤治疗类风湿关节炎(RA)寒湿痹阻证的疗效以及对血清白细胞介素-21(IL-21)和B细胞趋化因子CXC配体13(CXCL13)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张家港医院2017年1月—2019年8月收治的RA寒湿痹阻证患者共120例,参照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采用甲氨蝶呤治疗,观察组采用附子汤加味联合甲氨蝶呤治疗,2组疗程均为3个月。比较2组治疗前后血沉(ESR)、血清类风湿因子(RF)、C反应蛋白(CRP)、抗环瓜氨酸肽(CCP)、IL-21和CXCL13水平及寒湿痹阻证症状评分,评估2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3个月后观察组患者的ESR、RF、CRP、CCP、IL-21和CXCL13水平以及寒湿痹阻证症状(关节冷痛、肢冷、关节屈伸不利、晨僵、畏寒)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均0.05)。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85.0%(51/60),高于对照组的69.5%(41/5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附子汤加味联合甲氨蝶呤治疗RA寒湿痹阻证可明显改善症状体征,提高临床疗效,且可降低血清CRP、IL-21和CXCL13水平,减轻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乌头薏苡仁汤加减治疗40例类风湿性关节炎寒湿痹阻证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15年2月20日~2016年5月30日进入我院的类风湿性关节炎寒湿痹阻证患者4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20例,对照组采用甲氨喋呤治疗,实验组采取甲氨蝶呤联合乌头薏苡仁汤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实验组总有效率95.0%高于对照组75.0%,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关节压痛指数、关节肿胀指数、关节疼痛指数、晨僵时间、双手平均握力、C反应蛋白、血沉的改善情况均要比对照组明显,实验组不良反应总发生5例,对照组不良反应15例,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乌头薏苡仁汤加减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寒湿痹阻证不良反应少,疗效良好,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7.
摘 要目的:观察追风透骨胶囊联合西药治疗风湿性关节炎寒湿痹阻证患者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取封丘县人民医 院 2018 年 3 月至 2019 年 2 月期间收治的 100 例类风湿性关节炎寒湿痹阻证患者,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各 50 例。对照组给予甲氨蝶呤片,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服用追风透骨胶囊,比较两组的疗效,双手平均握力、C 反应蛋白、 红细胞沉降率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 94.00 % 高于对照组的 74.00 %,差异有统计学意 义(P < 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的双手平均握力、C 反应蛋白、红细胞沉降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 治疗后,两组患者的双手平均握力、C 反应蛋白、红细胞沉降率均有不同程度改善,且观察组患者双手平均握力较对照组 明显提高,C 反应蛋白和红细胞沉降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 率为 16.00 % 低于对照组的 38.00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追风透骨胶囊联合西药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 寒湿痹阻证疗效显著,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追风透骨胶囊联合甲氨蝶呤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2年6月—2014年12月就诊的160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80例,对照组给予甲氨蝶呤片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服追风透骨胶囊,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临床症状、体征、实验室指标的变化及总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中医证候总评分、TJC、SJC、晨僵时间、双手平均握力、PGA、MDGA、ESR、CRP和RF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后组间的中医证候总评分、TJC、晨僵时间、双手平均握力、PGA、ESR和CR P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在总的临床疗效方面,治疗组为70.0%,对照组为51.2%,经统计学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追风透骨胶囊联合甲氨蝶呤治疗类风湿关节炎,能更好的改善临床症状、降低炎性指标、提高临床疗效,具有临床实际使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王永康  颉敏琴  宋仙芝 《新中医》2017,49(10):69-72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0例湿热痹阻型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给予口服甲氨蝶呤片、白芍总苷胶囊、萘普生缓释胶囊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加味麻杏薏甘汤口服配合热痹洗方熏洗治疗。2组疗程均为3月。对2组关节疼痛数、关节肿胀数、关节压痛数、关节晨僵时间、关节功能分级等症状、体征,血沉、C-反应蛋白、类风湿因子等实验室指标以及视觉模拟标尺法(VAS)评分、DAS28评分、中医证候积分进行比较分析,评价疗效。结果:治疗后,研究组总有效率92.0%,对照组总有效率78.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关节疼痛数、关节肿胀数、关节压痛数均较治疗前减少,关节晨僵时间较治疗前缩短,关节功能分级较治疗前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各项指标的改善均优于对照组(P0.05)。2组血沉、C-反应蛋白、类风湿因子均较治疗前下降(P0.05),研究组各项指标的改善均优于对照组(P0.05)。2组VAS评分、DAS28评分、中医症状积分均较治疗前下降(P0.05),研究组3项分值均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加味麻杏薏甘汤合热痹洗方联合西药治疗湿热痹阻型类风湿性关节炎,可有效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取得满意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穴位贴敷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RA)湿热痹阻证的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秦皇岛市中医医院收治RA湿热痹阻证患者128例作为研究对象,以数字随机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4例。2组均给予甲氨蝶呤联合来氟米特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穴位贴敷治疗。观察2组基线期及治疗后(治疗后12周)各项症状评分、理化指标及晨僵时间的变化,对其疗效有效率和安全性给予评价。结果:观察组治疗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基本相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期,2组各项症状评分、理化指标及晨僵时间基本相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关节压痛、关节肿痛、关节活动的评分、红细胞沉降率(ESR)、类风湿因子(RF)、C反应蛋白(CRP)、免疫球蛋白(Ig G)的水平及晨僵时间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穴位贴敷治疗RA湿热痹阻证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来氟米特(leflunomide,LEF)治疗中医不同证型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的疗效有无差异。方法选取150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按照中医辨证标准分为湿热痹阻证、寒湿痹阻证、肾气虚寒证、肝肾阴虚证、瘀血痹阻证5个证型组,应用LEF口服治疗,疗程3个月,观察LEF治疗前后压痛关节数、肿胀关节数、晨僵时间、患者疼痛评分(visual analog scale,VAS)、类风湿因子(rheumatoid factor,RF)、血沉(er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ESR)、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 , CRP)、美国风湿病协会标准 20% 改善 (American College of Rheumatology 20% improvement , ACR20)、美国风湿病协会标准50%改善(American College of Rheumatology 50% improvement , ACR50 )等指标的变化,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与本组治疗前比较,各组治疗后压痛关节数、肿胀关节数均减少,VAS、ESR、CRP、RF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除肾气虚寒证、肝肾阴虚证外,其余各组关节晨僵时间均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湿热痹阻、寒湿痹阻、瘀血痹阻证型治疗后压痛关节数、肿胀关节数、晨僵时间、VAS 、RF改变及总有效率改善明显优于肾气虚寒证和肝肾阴虚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LEF治疗RA疗效显著,其中湿热痹阻证、寒湿痹阻证、瘀血痹阻证效果明显优于肝肾阴虚证和肾气虚寒证。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培本治痹汤联合甲氨蝶呤对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治疗效果及其作用机制。方法:随机数字法将110例类风湿性关节炎(RA)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行培本治痹汤联合甲氨蝶呤治疗,对照组则给予甲氨蝶呤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症状及体征变化、炎症因子指标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87.27%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7.27%(P0.05);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后关节疼痛度、关节压痛度、晨僵时间、关节肿胀数IL-6、TNF-α、CRP、RF、ESR水平均显著下降(P0.05),且观察组上述指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培本治痹汤联合甲氨蝶呤治疗RA疗效明确,能更快的改善其临床症状及体征,这可能与其抗炎作用强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双合汤联合甲氨蝶呤对痰瘀痹阻证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临床疗效的改善作用。方法2021年1月至2022年5月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第八十二集团军医院收治的98例痰瘀痹阻证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分为2组,每组49例,对照组患者口服甲氨蝶呤片,观察组加用双合汤。比较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关节疼痛和肿胀指数、氧化应激指标水平、炎症因子水平以及凝血功能指标水平。结果 治疗后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降低,晨僵时间缩短,压痛关节数和肿胀关节数减少,关节疼痛指数和肿胀指数降低,血清中MDA和LPO水平降低,SOD和TAOC水平升高,IL-6和TNF-α水平降低,IL-10水平升高,PAF和PLT水平降低,PAF-AH增加(P <0.05),且各指标以观察组变化更明显(P <0.05)。结论 双合汤联合甲氨蝶呤可减轻痰瘀痹阻证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一般临床症状,改善患者凝血功能异常,降低机体炎症反应和氧化应激反应。  相似文献   

14.
目的:在Ⅱ期临床试验基础上进一步观察然降多吉胶囊的安全性及不良反应;进一步评价该药治疗活动性类风湿性关节炎、藏医辨证为湿痹(寒湿阻络证)者的疗效。方法:符合活动性类风湿性关节炎(湿痹/寒湿阻络证)患者共478例进入I临床试验,采用多中心、分层区组随机、双盲双模拟、平行对照临床试验设计方法,4周为一疗程。结果:然降多吉胶囊治疗组有效率为71.7%;对照组有效率为64.3%,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然降多吉胶囊对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体征疗效,即关节压痛数、关节肿胀数与对照药复方雪莲胶囊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药然降多吉胶囊明显优于对照药。结论:然降多吉胶囊具有散寒除湿,消肿止痛功效,能显著减轻活动性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关节疼痛及关节肿胀、缩短晨僵时间,临床使用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5.
张燕萍 《新中医》2021,53(15):91-95
目的:观察温经蠲痹法联合西药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RA)寒湿痹阻证的疗效以及对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总抗氧化能力(TAC)、丙二醛(MDA)水平的调节作用。方法:选取120例寒湿痹阻型RA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给予甲氨蝶呤加小剂量醋酸泼尼松片,观察组给予温经蠲痹汤联合甲氨蝶呤加小剂量醋酸泼尼松。2组疗程均为3个月。比较2组的临床疗效,观察2组治疗前后血沉(ESR)、类风湿因子(RF)、C-反应蛋白(CRP)、抗环瓜氨酸肽(CCP)水平以及氧化应激指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总抗氧化能力(TAC)、丙二醛(MDA)]水平及寒湿痹阻证症状评分的变化。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5.00%,高于对照组的69.4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ESR、RF、CRP、CCP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P0.01),观察组4项指标值均低于对照组(P0.01)。2组关节冷痛、肢冷、晨僵、关节屈伸不利、畏寒评分均较治疗前减少(P0.01),观察组5项症状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1)。2组血清SOD、TAC水平均较治疗前升高,MDA水平均较治疗前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血清SOD、TAC水平均高于对照组,MDA水平则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温经蠲痹汤联合西药治疗寒湿痹阻型RA可缓解临床症状,改善氧化应激状态,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加味芍甘附子汤治疗类风湿关节炎(RA)寒湿痹阻证临床疗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将60例RA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予甲氨蝶呤和/或来氟米特,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加味芍甘附子汤,每日1剂,两组疗程均为12周。记录患者中医证候积分,28个关节疾病活动度评分(DAS28),ACR(20/50/70)达标率,晨僵时间、关节肿胀数、关节疼痛数及VAS评分,肌肉骨骼超声评价双手2~5掌指关节(MCPJ)、2~5近端指间关节(PIPJ)受累个数及MCPJ滑膜增生分级情况,安全性评价。结果治疗后治疗组中医证候即晨僵、关节肿胀、关节疼痛、关节压痛、关节作冷、畏恶风寒、腰膝酸软、肢冷不温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中医证候疗效总有效率为96.67%,高于对照组的66.67%(P0.01)。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后晨僵时间、关节疼痛及肿胀个数、VAS评分均降低(P0.05);治疗后治疗组晨僵时间、关节肿胀个数及VAS评分较对照组降低(P0.05)。治疗组疗后DAS28评分疗效总有效率90.00%,高于对照组的66.67%(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ACR20/50/70达标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MCPJ受累个数较本组治疗前减少(P0.05),MCPJ滑膜增生分级情况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但治疗后两组MCPJ、PIPJ受累个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仅有2例肝功能异常并于试验结束时消失。结论加味芍甘附子汤联合西药在改善RA寒湿痹阻证患者全身症状及体征方面优于单用传统西药,安全性较好。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消痹祛瘀汤口服和外敷治疗膝骨性关节炎寒湿痹阻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6例膝骨性关节炎寒湿痹阻证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53例。对照组采用西医常规治疗,口服盐酸氨基葡萄糖胶囊。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消痹祛瘀汤口服和外敷治疗。采用国际骨关节炎评定量表(Lequesne指数)评估膝关节功能,包括休息痛、晨僵、压痛、行走能力、肿胀、运动痛。检测患者治疗前后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TNF-α)、白介素6(interleukin 6,IL-6)、白介素1β(interleukin 1β,IL-1β)的水平。结果研究组的总有效率比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的休息痛、晨僵、压痛、行走能力、肿胀、运动痛、Lequesne指数明显降低(P0.05);研究组治疗后的休息痛、晨僵、压痛、行走能力、肿胀、运动痛、Lequesne指数比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的CRP、TNF-α、IL-6、IL-1β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治疗后的CRP、TNF-α、IL-6、IL-1β比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消痹祛瘀汤口服和外敷可提高膝骨性关节炎寒湿痹阻证的临床疗效,改善关节功能,减轻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通痹胶囊治疗寒湿痹阻型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0例寒湿痹阻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50例。对照组口服来氟米特+甲氨蝶呤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通痹胶囊。观察2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疗效、中医临床症状积分、DAS28、IL-1、IL-6、TNF-α的变化,同时观察血常规、肝肾功能等安全性指标的变化以评价其临床应用安全性。结果通痹胶囊能明显降低中医临床症状积分(P0.05),尤其以改善麻木、怕凉等症状作用显著;还能显著降低IL-1、IL-6、TNF-α含量(P均0.05),减轻和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P均0.05)。2组肝肾功能等安全性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在基础治疗上加用通痹胶囊治疗寒湿痹阻型类风湿关节炎改善畏寒、麻木等中医证候有良好效果,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痹玉康Ⅰ号"方治疗类风湿关节炎中晚期寒湿痹阻证型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采用治疗前后对照方法,观察60例中晚期寒湿痹阻证类风湿关节炎治疗前及治疗2周、4周、6周、8周晨僵时间、28个关节压痛、肿胀数、双手平均握力、疼痛及疲乏评分、医生的全面评估、患者的全面评估、健康评价调查表(HAQ)。结果:"痹玉康Ⅰ号"方用于临床治疗类风湿关节炎(RA)中晚期寒湿痹阻证患者,治疗8周后中医症候学评定总有效率达到95%,ACR20%改善率93%。结论:"痹玉康Ⅰ号"方是临床治疗类风湿关节炎(RA)中晚期寒湿痹阻证的有效方剂。  相似文献   

20.
目的:现察“痹玉康Ⅰ号”方治疗类风湿关节炎中晚期寒湿痹阻证型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采用治疗前后对照方法,观察60例中晚期寒湿痹阻证类风湿关节炎治疗前及治疗2周、4周、6周、8周晨僵时间、28个关节压痛、肿胀数、双手平均握力、疼痛及疲乏评分、医生的全面评估、患者的全面评估、健康评价调查表(HAQ).结果:“痹玉康Ⅰ号”方用于临床治疗类风湿关节炎(RA)中晚期寒湿痹阻证患者,治疗8周后中医症侯学评定总有效率达到95%,ACR20%改善率93%.结论:“痹玉康Ⅰ号”方是临床治疗类风湿关节炎(RA)中晚期寒湿痹阻证的有效方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