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分析北京市2009~2012年接种含麻疹成分疫苗(Measles-containing Vaccine,MCV)后,疫苗相关麻疹病例(vaccine-associated Measles Case,VAMC)的流行病学特征,进一步完善VAMC的诊断方法。方法对北京市2009~2012年通过麻疹监测信息系统报告的麻疹疑似病例,按照世界卫生组织VAMC定义进行分类诊断,使用多重实时荧光聚合酶链反应扩增病毒基因并测序,鉴别麻疹疫苗病毒与野病毒,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VAMC进行分析。结果北京市2009~2012年共报告VAMC52例,年发生率为3.0/10万剂~7.3/10万剂,51例为接种首剂麻疹.风疹联合减毒活疫苗后的小月龄婴儿,VAMC呈现时间均匀分布而无地区聚集性的特征,所用疫苗均为合格疫苗,预防接种门诊和疫苗批号均无聚集性。部分VAMC采集病原学标本基因分型为疫苗株A基因型。结论VAMC的流行病学特征与麻疹野病毒感染有所不同。在鉴别诊断方面,应对于接种MCV后一段时间发生出疹性疾病的病例开展病原学标本基因分型,为VAMC提供实验室诊断依据。 相似文献
2.
山东省疑似脊灰质炎疫苗相关病例流行病学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山东省脊髓灰质炎(脊灰)疫苗相关病例(VAPP)的发病情况,方法:对山东省1993-2000年期间通过急性驰缓性麻痹监测系统报告81例疑似VAP病例进行流行病学分析。结果:以脊灰减毒活疫苗(OPV)投放量计算,疑似VAPP发生率为0.27/100万-1.33/100万,平均为0.79/100万;首次服苗、再次服苗及全程免疫后,疑似VAPP发生率分别为7.34/100万、2.58/100万、0.61/100万。疑似例中以Ⅱ型脊灰病毒为主,服苗病例中Ⅱ型和Ⅲ型病毒的分离率基本相同服苗病例的平均潜伏期为45天;60天后随访时均殖留麻痹。结率:我国进一步加强对VAPP的研究,应考虑以脊灰来活疫苗(IPV)替代OPV进行常规免疫,以避免VAPP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山东省疑似脊髓灰质炎疫苗相关病例流行病学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了解山东省脊髓灰质炎(脊灰)疫苗相关病例(VAPP)的发病情况.方法对山东省1993~2000年期间通过急性弛缓性麻痹监测系统报告的81例疑似VAPP病例进行流行病学分析.结果以脊灰减毒活疫苗(OPV)投放量计算,疑似VAPP发生率为0.27/100万~1.33/100万,平均为0.79/100万;首次服苗、再次服苗及全程免疫后,疑似VAPP发生率分别为7.34/100万、2.58/100万和0.61/100万.疑似VAPP的发生多为散发,男性高于女性;病毒分离发现,接触病例中以Ⅱ型脊灰病毒为主,服苗病例中Ⅱ型和Ⅲ型病毒的分离率基本相同;服苗病例的平均潜伏期为45天;60天后随访时均残留麻痹.结论我国应进一步加强对VAPP的研究,应考虑以脊灰灭活疫苗(IPV)替代OPV进行常规免疫,以避免VAPP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1 病例介绍 患者王某 ,女 ,1999年 1月 2 4日生 ,农村散居儿童。1999年 10月 18日 ,因受凉出现发热 ,体温 39.5℃ ,流涕 ,哭闹在本村卫生室就诊 ,乡村医生诊断为上呼吸道感染。予以复方大青吐注射液 2 ml,柴胡 2 m l,进行臀部肌肉注射 ,并用病毒唑 0 .1g,Vit C2 .0 g,小诺霉素 3万 u,地塞米松 2 mg加入 5 %葡萄糖生理盐水 10 0 ml中静脉滴注。一天一次。10月 2 0日发热症状消失 ,但左下肢出现活动不灵 ,遂于 10月 2 6日在某市立医院就诊。临床体检发现左下肢肌力 级 ,左膝反射未引出 ,双上肢、右下肢活动正常 ,四肢感觉无异常 ,臀部注射… 相似文献
5.
6.
麻疹发病与麻疹疫苗接种的病例对照研究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7
目的探讨甘肃省部份地区发生麻疹爆发或流行的原因,分析麻疹减毒活疫苗(MV)效力与麻疹发病之间的关系。方法选择4个县进行1∶1配对病例对照研究。结果共调查病例和对照各358人,病例中<7岁儿童占27.65%,7~14岁占66.48%,平均年龄8.62岁。病例组MV接种率36.87%,对照组MV接种率89.94%;接种MV后≥5年发病者占68.94%,7~9岁发病儿童距接种MV≥5年的占74.47%。1∶1配对病例对照研究计算,接种MV与麻疹发病的比值比95%可信区间为0.028~0.079,MV效力95%可信区间为92.1%~97.2%。结论甘肃省部份地区发生麻疹爆发或流行的主要原因是MV接种率过低,存在免疫空白。提高MV接种率,缩短MV 2针接种间隔时间,适时开展MV强化免疫可有效控制麻疹。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贵州省2008—2011年报告麻疹疑似病例中接种含麻疹成分疫苗(Measles Containing Vaccine,MCV)后发热出疹疾病(Rashand Fever illness,RFIs)的发病情况。方法对贵州省2008—2011年麻疹监测系统报告的接种MCV后RFIs病例进行描述流行病学分析。结果贵州省2008—2011年接种MCV后RFIs年平均报告发生率为0.54/10万。病例无聚集性和流行病学联系,病例主要集中在8~11月龄,88.88%的病例是首次接种MCV。发热高峰为接种后6~9d,出疹高峰为接种后第8d和第10d。结论接种MCV后出现的RFIs病例,可能为接种疫苗偶合麻疹野病毒感染引起,也可能是由于接种MCV产生的疫苗反应引起,即疫苗相关病例。进行病毒基因分析是确定发病原因的唯一办法。消除麻疹阶段,应加强对接种MCV后RFIs病例的关注。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麻疹疑似病例的血清学样本和病原学样本检测结果。方法收集佛山市下辖4个区内各医疗机构于2013年5—9月间所有麻疹疑似病例血清学和病原学样本(咽拭和/或尿),血清样本采用ELISA检测麻疹病毒IgM抗体,咽拭和尿液样本采用荧光PCR进行麻疹病毒核酸检测,并对检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184例麻疹疑似病例的麻疹病毒IgM抗体阳性率为84.78%(156/184),咽拭样本麻疹病毒核酸检测阳性率为85.16%(155/182),尿液样本核酸检测阳性率为90.16%(110/122)。血清IgM抗体阳性率、咽拭核酸阳性率、尿液核酸阳性率的不同采集时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119例同时采集了咽拭和尿液样本的病例中,咽拭和尿液样本阳性率分别为89.92%(107/119)和91.60%(109/119),两者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麻疹疑似病例的咽拭和尿液样本的阳性检出率未见差异。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2006-2010年玉林市麻疹疑似病例检测资料,为今后防控麻疹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应用IgM-捕获ELISA法检测2006-2010年送检疑似麻疹病例,并对收集的资料进行综合分析研究。结果 2006-2010年玉林市共检测719份散发病例血清样本,麻疹IgM阳性229份,占31.85%,2006-2008年阳性率分别为75.00%、8.46%、37.81%,2009、2010年无实验室确诊病例;风疹IgM阳性134份,占18.64%,占麻疹阴性样本的27.35%(134/490),各年间麻疹、风疹IgM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出疹后4~14d采集血液麻疹IgM阳性率最高39.49%。各县(市、区)均有麻疹、风疹实验室确诊病例,高峰期在5月;散居儿童麻疹病例占69.43(159/229),以8月龄~2岁最多,占44.10%(101/229),<8月龄占14.85%(34/229),风疹7~13岁最多,占48.51%(65/134);麻疹病例男性154例、女性75例,男女性别比2.05∶1,风疹病例男性76例、女性58例,男女性别比1.31∶1;麻疹确诊病例中散居儿童占69.43%(159/229),风疹以学生最多占86.57%(116/134)。结论 2006-2010年玉林市麻疹、风疹实验室诊断病例较少,但仍应适时开展麻疹强化免疫,给力于麻疹免疫效果监测,巩固防控成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VAPP发生率和影响因素的研究现状,探讨降低VAPP发生率的有效措施。[方法]对OPV引发的VAPP发生率,病毒型别分布,人群分布,OPV免疫剂次与VAPP发生的关系等进行综述。[结果]世界各地VAPP发生率存在着明显的差异,美国1/250万(疫苗使用量),罗马尼亚1/18.3万;我国江苏省、甘肃省VAPP的发生率分别为0.15/100万和0.27/100万。病毒型别主要为Ⅲ型,其次为Ⅱ型,主要发生在<1岁儿童,且多为首次服苗后。VAPP的发生主要与疫苗株病毒的基因突变、重组有关。机体免疫缺陷者更易发生。[结论]联合应用OPV和脊灰灭活疫苗(IPV)或单用IPV进行免疫能有效地减少VAPP的发生。在我国当前尚未改变脊灰疫苗免疫策略的情况下,为减少和避免VAPP的发生,必须加强接种前儿童病史询问和体检,严格掌握接种禁忌证,同时要加强对VAPP的监测工作。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北京市西城区麻疹疑似病例的血清学检测情况,为麻疹的监测与预防提供依据。方法分析2011-2014年北京市西城区麻疹疑似病例200份血标本的检测结果及年龄分布情况。结果2011-2014年麻疹疑似病例血清学检测阳性率为32.50%(65/200);各年份血清学检测阳性率分别为12.00%、4.35%、33.90%和44.09%;不同年份血清学检测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200例麻疹疑似病例中,<5岁组65例,血清学检测阳性率为35.38%;>24岁组97例,血清学检测阳性率为34.02%;31例接种疫苗,接种率为15.50%;IgM抗体阳性病例疫苗接种率(3.08%)低于IgM抗体阴性病例(21.4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2011-2014年北京市西城区麻疹血清检测阳性率2012年降低,然后逐年上升,5岁以下儿童通过麻疹疫苗免疫接种麻疹将得到控制,为实现消除麻疹的计划,有效控制和预防成人麻疹发病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某院麻疹患者的流行病学及临床特征进行分析,比较成人和婴幼儿麻疹发病特点的差异。方法对该院2006年1月-2013年6月165例麻疹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婴幼儿组和成人组的流行病学、临床表现及各种检查结果阳性率的差异。结果除12月份外,全年均有病例发生,患者主要集中在2-8月份(157例,95.15%)。成人组高热(68例,82.93%)、Koplik’s斑(78例,95.12%)、消化道症状(43例,52.44%)、眼部症状(61例,74.39%)的发生率均高于婴幼儿组[对应值分别为(39例,55.71%)、(47例,67.14%)、(23例,32.86%)、(41例,58.57%)];Koplik’s斑的持续时间为(5.99±1.57)d,长于婴幼儿组的(3.12±1.41)d(均P<0.05)。成人组肝功能异常发生率(64例,78.05%)明显高于婴幼儿组(7例,10.00%);而婴幼儿组并发支气管肺炎的发生率(29例,41.43%)明显高于成人组(12例,14.63%)(均P<0.05)。 成人组32例患者入院第2天行CD4+T淋巴细胞绝对计数检查,其中30例(93.75%)出现CD4+T淋巴细胞绝对计数下降[(122.10±96.20)cells/μL],26例治疗1周后复查CD4+T淋巴细胞绝对计数明显升高[(445.10±187.20)cells/μL](P<0.01)。结论成人麻疹更易出现高热、消化道症状、眼部症状和肝功能损伤,全身症状较重;婴幼儿麻疹更易并发支气管肺炎。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台州市2004-2008年的麻疹流行特征,为制定更科学的防控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描述麻疹流行状况。结果2004-2008年,该市麻疹报告病例数分别为426例、1 734例、189例、677例、2 121例,年报告发病率分别为8.27/10万、33.65/10万、3.67/10万、13.14/10万、41.16/10万,无死亡病例报告;流动人口麻疹病例数分别为208例、484例、75例、278例、607例。2005年开展“消除麻疹专项强化免疫活动”,2006年麻疹发病率最低,为3.67/10万。发病高峰月份为每年的3~5月份。在麻疹高发的2008年,病例年龄集中在2岁以下儿童和10~40岁人群;无免疫史和免疫史不详者占84.82%(1 799/2 121)。结论开展强化免疫活动,可明显控制麻疹发病率;应继续加强<2岁和10~40岁人群的常规免疫及其查漏补种工作。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了解梧州市2005~2010年麻疹疫情的流行特征,排除临床麻疹疑似病例中的风疹患者等其他出疹性疾病,为制定预防控制麻疹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捕获法对疑似麻疹患者血清进行麻疹IgM抗体检测,同时检测风疹IgM抗体.结果 采2005~2010年共收检梧州各市县送检疑似麻疹患者血清331份,麻疹IgM抗体阳性... 相似文献
15.
尧怀志 《河南预防医学杂志》2012,23(2):130-131
目的了解许昌市麻疹发病情况及流行特征,为制定防控策略和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运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2004-2010年许昌市麻疹疫情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04-2010年累计报告麻疹1 825例,年平均报告发病率为6.13/10万,各年报告发病率波动在2.12/10万~10.76/10万之间。不同年份发病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年平均报告发病率魏都区最高,为9.98/10万;4月为发病高峰;男女性别比为1.26:1;2月~6岁组占发病总数的83.12%,不同年龄段的报告发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儿童、学生占报告发病总数的91.40%。结论许昌市麻疹报告发病率较高,应加强以预防接种为主的防治工作力度。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2015-2019年度天津市南开区儿童流感病原学检测结果,为流感防控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依托国家流感监测网络,采集2家哨点医院流感样儿童病例咽拭子标本1933份,采用Real-time RT-PCR法进行流感病毒核酸检测,对结果进行描述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检出流感病毒核酸阳性356例,总阳性率为17.38%,... 相似文献
17.
武汉地区2001年麻疹患者的流行病学特点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了解某地区2001年麻疹患的流行病学特点。方法 对2001年1月1日~12月30日在某院门诊就诊及住院的911例麻疹病例的病历资料和疫情记录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年龄小于8月龄的患儿有340例(37.32%);发病季节主要是春夏季节(3~7月);以散居儿童为主(679例,74.53%)。结论 麻疹的发病年龄趋向低龄化。加强流动儿童计划免疫管理,开展各组人群的血清麻疹IgM抗体检测,制定出符合本地区实情的麻疹计划免疫方案是控制麻疹流行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无锡市2004-2011年麻疹疫苗免疫失败病例流行病学特征,探析相关影响因素。方法通过传染病报告系统和麻疹监测系统收集有关数据,并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2004—2011年无锡市共有302例麻疹疫苗免疫失败病例报告,全市各地均有报告,以锡山区和江阴市为多,占32.45%;每年3—5月发生较多,占55.30%;男女性别比为1∶0.68;免疫失败病例与总病例年龄分布接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49,P=0.91);不同地区和年度的年龄分布不相同,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地区=217.82,P=0.00;χ2年度=179.03,P=0.00);有2剂次免疫史者仅占12.58%。结论免疫失败病例在麻疹病例中占有一定比例,学龄儿童和婴幼儿病例较为突出,值得重视;第2剂次复种目前仍非常必要。 相似文献
19.
《社区医学杂志》2020,(12)
目的麻疹病毒学监测数据表明,H1基因型是中国本土优势基因型。本研究分析广东省中山市2014年麻疹病毒分子生物学流行特征,为麻疹消除策略修订或制定提供数据依据。方法采集广东省中山市2014-01-01-2014-12-31全年疑似患者的急性期咽拭子,通过RT-PCR和基因测序分析N基因碳末端450个核苷酸片段;应用BLASTn对序列进行相似性检索,分析麻疹病毒基因特征,并与WHO推荐的参考株进行对比;采用MEGA对麻疹核蛋白核苷酸构建NJ种系进化树。结果广东省中山市麻疹监测网络实验室收检疑似麻疹咽拭子306份,核酸阳性213份,阳性率69.61%。对213份咽拭子核酸阳性样品进行病毒分离,共分离出98株麻疹病毒,病毒分离率46.01%。除zhongshan2014-5为D8基因型外,其他均是H1基因型。zhongshan2014-5与越南病毒株(Viet Nam:Ho Chi Minh CityAB928200)序列同源性100%,属于D8型。结论 H1基因型是中山市2014年流行麻疹病毒的绝对优势基因型,中山市首次发现输入性D8型麻疹病毒感染病例。 相似文献
20.
Immune response to measles vaccine in 6-month-old infants of measles seronegative mothers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Mary L. Kumar Candice E. Johnson Linda W. Chui Judy K. Whitwell Brenda Staehle David Nalin 《Vaccine》1998,16(20):2047-2051
Determinants of measles vaccine-induced immune response in infancy include maternal immune status and the infant's age at immunization. In a previously published study, 74% of 19 6-month-old infants developed neutralizing antibody. Two of the infants were born to measles seronegative mothers1. In order to (1) assess the prevalence of measles seronegativity in a population of US mothers born after 1960 and (2) assess the immunogenicity of standard titer measles vaccine in 6-month-old infants of measles seronegative mothers, mothers with healthy term (≥37 weeks gestation) infants attending well child care clinics at MetroHealth Medical Center were prospectively screened for measles antibody by EIA. If negative, maternal samples were retested for neutralization (NT) antibody. Fifteen of 169 women were seronegative by both assays. Six-month-old infants of 9 of these 15 seronegative mothers were enrolled in the pediatric vaccine study. Serological response of these 9 infants to monovalent measles vaccine (Attenuvax®) was compared to the responses of 17 6-month-old infants of seropositive mothers and 15 15-month-old toddlers from our previous study. All 9 infants of seronegative mothers became EIA seropositive after the vaccine compared to 9 of 17 6-month-old infants born to seropositive mothers (p = 0.02). Differences in NT seroconversion rates (100% vs 70.6%) were not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The comparison group of 15-month-old vaccinees showed 100% seroconversion by both assays. The NT geometric mean titer (GMT) was higher in the 15-month-old toddlers than in the 6-month-old infants born to seronegative mothers (87.2 vs 33.9, p < 0.01), suggesting age-related differences in humoral immune response unrelated to passively transferred maternal antibody.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