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观察内关与足三里预针刺对运动性疲劳的疗效。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50例受试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5例。观察组于运动前予以针刺干预,穴取内关、足三里,每天1次,连续5 d;对照组不予任何干预。观察两组运动前、运动后疲劳主观感觉评分,血清乳酸、乳酸脱氢酶,心率及血氧饱和度的变化。结果:两组运动后疲劳主观感觉评分,血清乳酸、乳酸脱氢酶水平,心率均较运动前上升(P0.05,P0.01),运动后观察组的疲劳主观感觉评分,血清乳酸、乳酸脱氢酶水平,心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P0.01);运动后两组血氧饱和度与运动前及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内关与足三里预针刺能有效降低运动性疲劳患者疲劳主观感觉评分,血清乳酸、乳酸脱氢酶水平及心率,从而改善运动性疲劳。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肾俞与承山穴预针刺联合推拿对运动性疲劳的作用及对外周血代谢产物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20例受试者分为对照组、推拿组及针推联合组,每组40例,针推联合组予以肾俞、承山一指禅推,频率为100~120 r/min,连续5 min,结束后在肾俞、承山针刺,得气后留针20 min,每天1次,连续5 d;推拿组仅予以肾俞、承山一指禅推,频率为100~120 r/min,连续5 min,每天1次,连续5 d;对照组不予任何干预。观察3组受试者运动前、运动后疲劳主观感觉评分、心率、血清乳酸、乳酸脱氢酶、血肌酸激酶、血尿素氮及血氨的变化。结果:3组运动后疲劳主观感觉评分、心率、血清乳酸、乳酸脱氢酶、血肌酸激酶、血尿素氮及血氨较运动前升高(P 0.05);运动后推拿组及针推联合组的疲劳主观感觉评分、心率、血清乳酸、乳酸脱氢酶、血肌酸激酶、血尿素氮及血氨均低于对照组(P 0.05);针推联合组血清乳酸、血肌酸激酶及血氨低于推拿组(P 0.05),心率、乳酸脱氢酶及血尿素氮较推拿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肾俞与承山预针刺联合推拿或单纯推拿均能有效降低运动性疲劳患者疲劳主观感觉评分,血清乳酸、乳酸脱氢酶、血肌酸激酶、血尿素氮及血氨水平,从而改善运动性疲劳,针刺与推拿对运动性疲劳具有协同增效作用,联合应用优于单纯推拿治疗。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灸法结合拔罐疗法对运动性疲劳运动员主观体力感觉及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方法:将30例体操运动员随机分为2组,大强度运动后,治疗组15例采用温和灸加拔罐治疗,对照组15例休息30min,观察一次性大强度训练和周期性大强度训练前后运动员血清肌酸激酶(Creatine Kinase,CK)、血尿素氮(Blood Urea Nitrogen,BUN)、尿常规、主观体力感觉评分表(Rating of Perceived Exertion,RPE)和SCL-90症状自评量表的变化。结果:大强度训练后,治疗组升高的CK水平恢复明显快于对照组。SCL-90症状自评量表分析结果显示治疗组运动员的人际关系优于对照组。RPE分析表明治疗组运动员的疲劳感觉轻于对照组。结论:灸法结合拔罐疗法是消除运动性疲劳的一种有效的、简便可行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温和灸结合拔罐疗法消除运动性疲劳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温和灸结合拔罐疗法对运动性疲劳的消除作用。方法将体操运动员30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15例。大强度运动后,治疗组采用温和灸加拔罐治疗,对照组休息30min,观察体操运动员一次性大强度训练和周期性大强度训练时血清肌酸激酶、血尿素氮、尿常规、主观体力感觉评分表(RPE)和SCL-90症状自评量表的变化情况及温和灸结合拔罐的干预作用影响。结果(1)温和灸结合拔罐疗法对运动员一次大强度训练或周期性大强度训练后升高的血清肌酸激酶水平的恢复具有促进作用,说明本法具有较好的消除运动性疲劳作用。(2)通过《SCL-90症状自评量表》各因子分析,温和灸结合拔罐治疗可以显著改善运动员的人际关系,有助于消除运动性心理疲劳。(3)通过体操运动员的RPE分析表明,温和灸结合拔罐疗法是一种防治运动性疲劳的有效手段。结论温和灸结合拔罐疗法是一种有效的消除运动性疲劳作用的简便可行的防治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穴位敷贴对运动性疲劳恢复过程中主观体力感觉等级(rating of perceived exercise,RPE)的影响。方法 35名足球运动员随机分成三组,设空白组、对照组、穴位敷贴组,采用穴位敷贴疗法对运动性疲劳患者神阙、气海和足三里穴进行穴位敷贴,对照组口服西洋参,每天对受试者进行主观体力感觉评分;试验前后采用常规方法检测受试者血红蛋白(Hb)、红细胞计数(RBC)、血尿素氮(Bun)和血糖(Bglu)等指标。结果空白组RPE值呈上升趋势,穴位敷贴组和对照组的RPE值都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穴位敷贴组的RPE值比对照组对应值小。试验前后比较,空白组血红蛋白、红细胞计数和血糖含量降低,血尿素氮增高。穴位敷贴组和对照组血红蛋白、红细胞计数和血糖含量升高,血尿素氮降低。结论从受试者各项生理指标及其表现在外的主观体力感觉表明穴位敷贴能缓解运动性疲劳的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6.
杨晓勇  刘刚  徐兰 《四川中医》2014,(2):155-157
目的:观察背俞穴走罐疗法对运动员运动疲劳后血清肌酸激酶(CK)的影响。方法:将运动员20人随机分为2组,每组10人。按照训练计划统一运动负荷,运动后观察治疗组采用背俞穴走罐疗法治疗,对照组休息30分钟,然后观察运动员运动后血清肌酸激酶(CK)的变化情况。结果:背俞穴走罐疗法治疗组运动员血清肌酸激酶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背俞穴走罐疗法能有效地降低运动疲劳后血清肌酸激酶的产生,为运动员运动性疲劳的恢复实践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补肺益肾汤联合经穴推拿对运动性疲劳患者心肺功能及血清神经递质的影响。方法将2018年1月—2019年10月北京中医医院顺义医院诊治的84例运动性疲劳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患者给予经穴推拿治疗,治疗组患者采用补肺益肾汤联合经穴推拿治疗,连续治疗4周。采用运动后症状评定表对2组患者的症状进行评分并进行疗效评定,采用主观感觉疲劳程度评分表(RPE)评估2组患者的疲劳程度,运用心肺功能测试仪测定2组患者的最大呼吸交换率(RERmax)、最大摄氧量(VO_2 max),运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2组患者血清5-羟色胺(5-HT)、去甲肾上腺素(NE)、多巴胺(DA)水平。结果 2组治疗后的运动性疲劳症状评分和RPE评分均显著降低(P均0.05),且治疗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05)。治疗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0.5%(38/42),对照组为73.8%(31/42),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2组治疗后血清5-HT水平明显降低,DA、NE水平明显升高,且治疗组血清5-HT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DA、NE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后,治疗组的RERmax、VO_2 max显著高于治疗前及对照组(P均0.05)。结论补肺益肾汤联合经穴推拿治疗可明显减轻运动性疲劳患者的症状及疲劳程度,改善心肺功能,可能与调节血清神经递质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不同时间艾灸预处理缓解运动疲劳的疗效。方法:雄性SD大鼠,随机分成A(空白组)、B(模型组)、C(艾灸预处理+模型组)、D(即时艾灸+模型组)、E(模型+即时艾灸组)。A组每日四肢捆绑于大鼠固定板上15min;前7d仅C组予以单侧组穴治疗15min/d,其余均每日四肢捆绑于大鼠固定板上15min;后7d B、C、D、E各组开始按运动疲劳模型方案做游泳训练,D组于运动前1h予即时单侧组穴治疗15min/d,E组于运动后1h予即时单侧组穴治疗15min/d,每天记录大鼠游泳耐力时间。各组静脉取血,测定并比较血清乳酸、SOD及血清γ氨基丁酸的含量。结果:模型组较空白组SOD含量增加,艾灸预处理组较模型组均可使SOD含量下降,提前1周预处理即时艾灸预处理运动后艾灸治疗组;提前1周预处理对提高大鼠运动耐力及减少GABA的含量更显著;即时预处理及运动后再治疗对于改善乳酸代谢疗效较其他组显著;上述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提前或及时艾灸预处理均可使大鼠疲劳运动后血液SOD含量减少,有利于血液中乳酸的代谢,减少血浆中的GABA的含量;提前1周的艾灸预处理对血液SOD及GABA影响更大,可推迟运动疲劳感的产生,提高大鼠的运动能力;即时预处理对减轻运动后乳酸堆积效果较佳。  相似文献   

9.
何昌谋  李爱萍 《陕西中医》2011,32(10):1347-1348
目的:研究活血益气法促进运动性疲劳恢复的作用机制。方法:将52名运动员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26)。采用递增负荷运动训练连续10d,对治疗组给予活血益气制剂(三七、当归、川芎、党参、黄芪、白术)抗疲劳治疗,对两组训练前后分别进行血乳酸(LA)、肌酸激酶(CK)检测。结论:活血益气制剂能明显降低血清乳酸、肌酸激酶含量,起到消除运动性疲劳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头穴透刺抗运动性疲劳的作用。方法:将经过10天800米跑急速训练的60名运动员随机分为治疗组(头穴配合体针)、对照组(体针)、模型组,采用"逆针灸"的方法,每次训练前1小时进行治疗,分别记录首次训练与末次训练后运动员心率、成绩、血乳酸、血尿素氮、肌酸激酶、血红蛋白变化。结果:治疗组与模型组相比,可升高Hb水平,降低心率(P0.05),显著降低LA、BUN、CK水平(P0.01)。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可升高Hb水平,降低心率(P0.05),降低LA、BUN、CK水平(P0.05)。各组运动成绩比较(P0.05),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头穴透刺可以改善运动员的内环境,提高运动员的抗疲劳能力。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温针、理疗治疗高校高水平长跑运动员运动性疲劳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例上海大学高水平长跑队男性大学生运动员随机分成治疗组、对照组,每组10例。治疗组取关元、中脘和足三里穴,采用温针疗法,温针治疗结束后,使用低频电刺激治疗仪对运动员四肢和腰背进行理疗。对照组同样实施针刺、理疗的方法,但针刺时偏离穴位,低频电刺激时只是将吸盘吸附在治疗部位,但不给予电刺激。在赛前训练第5星期第4天大强度训练活动前后和治疗后第2天填写主观体力感觉等级量表(RPE)并采集血样,观察RPE以及血乳酸(BLA)、乳酸脱氢酶(LDH)、肌酸激酶(CK)、血尿素氮(BUN)、血红蛋白(HGB)等指标。结果在训练后及时对运动员进行温针理疗,可以有效降低RPE,促进BLA以及LDH、CK、BUN代谢,提高HGB水平(P〈0.05),使运动员尽快脱离运动性疲劳状态。结论温针、理疗可以有效促进高校高水平长跑运动员运动性疲劳恢复。  相似文献   

12.
补气活血方抗运动性疲劳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李丽 《中医药信息》2006,23(3):65-66
目的:探讨中药(非禁用药物)补气活血方对抗运动性疲劳的作用。方法:以小鼠为实验动物,中药组灌服补气活血方,运动对照组和正常组灌同等量的生理盐水,每组20只。检测各组小鼠游泳至力竭后骨骼肌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肌酸激酶、乳酸脱氢酶(LDH)活性,并测定血清中肌酸激酶、乳酸脱氢酶(LDH)活性。结果:实验组小鼠骨骼肌的SOD、肌酸激酶、LDH活性和血清肌酸激酶、LDH活性均出现明显的恢复,而运动对照组小鼠骨骼肌SOD,肌酸激酶和LDH活性显著下降,血清肌酸激酶和LDH的活性显著上升,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均<0.01)。结论:补气活血方具有抗运动性疲劳,提高运动能力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从抗氧化系统、能量代谢系统等方面研究针刺大椎穴、足三里穴治疗对运动性疲劳的影响。方法:采用大鼠游泳训练模型,60只雄性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安静对照组、运动对照组、运动+大椎穴+足三里穴组和运动+足三里穴组4组各15只。其中安静对照组不进行游泳训练也不针刺,其余3组每天进行游泳训练60 min,运动对照组运动后不进行针刺,剩余2组运动后进行针刺实验,连续5周。测定与运动性疲劳相关的生化指标。结果:本实验表明针灸大椎、后三里能够使大鼠血清乳酸、血清尿素氮和肝脏丙二醛水平降低,血糖和肝、肌糖原水平及肝脏内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等抗氧化酶活性升高。结论:针刺大椎、后三里两穴不仅能够缓解运动性疲劳,且其作用效果优于单纯针刺足三里穴。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针刺对运动性疲劳大鼠部分生化指标的影响,探讨针刺抗运动性疲劳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4星期递增游泳训练的方法复制慢性运动性疲劳大鼠模型,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头穴组、体穴组,采用"逆针灸"的方法。观察治疗前后各组大鼠力竭游泳时间、全血乳酸(Lactic Acid,LA)、肌酸激酶(Creatine Kinase,CK)、血尿素氮(Blood Urea Nitrogen,BUN)、血红蛋白(Hemoglobin,Hb)及游离色氨酸/支链氨基酸(free Tryptophan/Branched Chain AminoAcid,F-TRP/BCAA)的变化。结果:与体穴组相比,头穴组在提高Hb水平,降低BUN、LA水平方面有明显优势(P<0.05)。在降低CK、F-TRP/BCAA水平方面,更是明显优于体穴组(P<0.01)。结论:头穴针刺能够有效改善运动性疲劳大鼠生化指标,同时降低F-TRP/BCAA水平,抑制5-HT生成,从而有效地改善大鼠疲劳程度。  相似文献   

15.
不同针灸疗法抗大鼠运动性疲劳疗效比较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寻求足三里穴抗运动性疲劳的最佳刺激途径。方法:通过跑台法建立大鼠运动性疲劳模型,分别采用艾灸、经皮穴位电刺激(TEAS)、穴位注射等方法刺激大鼠"足三里"穴,观察毛刷刺激频率及血清LD、SOD的改变。LD检测采用酶法,SOD检测采用黄嘌呤氧化酶法。结果:第7周,各治疗组与模型对照组比较,所需毛刷刺激频率明显少;TEAS组第7周所需刺激频率明显少于第5周。治疗前,各跑台组与安静对照组比较,大鼠SOD浓度、LD浓度明显升高;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各治疗组SOD浓度、LD浓度明显下降。结论:TEAS、穴位注射和艾灸刺激"足三里"穴均能起到良好的抗运动性疲劳的作用,TEAS疗效略优。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艾灸神阙穴对运动性疲劳大鼠心肌结构及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12周跑台训练方式制造运动性疲劳大鼠模型.将符合条件的60只无特定病原体级雄性Sprague-Dawley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对照组、模型组、非经非穴组、足三里组和神阙组,每组10只.空白组大鼠不进行运动训练也不进行艾灸,对照组大鼠不进行运动训练但温和...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穴位敷贴治疗对运动性疲劳者生化指标及主观体力感觉评分(Rating of Perceived Exertion,RPE)的影响。方法:将35名足球运动员随机分成3组,即空白组、对照组、观察组。空白组不予治疗,观察组予穴位敷贴治疗,对照组口服西洋参。每天记录受试者RPE,试验前后检测受试者血红蛋白(Hemoglobin,Hb)、红细胞计数(Red Blood Cell Count,RBC)、血尿素氮(Blood UreaN itrogen,BUN)和血糖(Blood Glucose,BG)。结果:空白组RPE值呈上升趋势,观察组和对照组的RPE值都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观察组的RPE值比对照组对应值小。试验前后比较,空白组Hb、RBC和BG降低,BUN增高。观察组和对照组Hb、RBC和BG升高,BUN降低。结论:穴位敷贴能缓解运动性疲劳的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18.
张秋芳  赵燕平  葛姝  朱伟玲 《中医杂志》2012,53(16):1390-1393
目的研究艾灸对人体红外热像、心率、皮肤电导、血氧饱和度的即刻效应。方法选取46例在校大学生,对其双侧劳宫穴、神阙穴、22例足三里及22例涌泉穴依次进行艾灸,检测艾灸前后心率、皮肤电导、血氧饱和度,并采集其中41例受试者身体各部位艾灸前后红外热像数据。结果除鼻部、口部、胸部左侧、胸部右侧外,受试者其他部位艾灸前后红外热像数据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艾灸后皮肤电导、血氧饱和度、心率与艾灸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艾灸可即刻改善血液循环且对机体具有双向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9.
运动性疲劳是机体不能将它的机能保持某一特定水平或者不能维持某一预定的运动强度,是运动医学疾病中的常见病.本研究的目的在于探讨艾灸足三里对于运动性疲劳的防治作用,以便为运动员疲劳恢复提供参考. 1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学生运动员62人,年龄12~17岁,男性32人,女性30人,身体健康,运动能力相近,每周规定的训练项目基本相同.1.2分组:将运动员随机分为两组,即治疗组、对照组,每组31人.各组的一般资料见表1,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艾灸对力竭运动小鼠血清肌酸激酶的影响。方法:健康雄性昆明种小鼠,随机分为空白组、运动组、艾灸组,经过一个灸程后(20次),测定各组力竭运动后小鼠的血清肌酸激酶。结果:艾灸组小鼠血清肌酸激酶低于运动组(P<0.05)、显著低于空白组(P<0.01)。结论:艾灸能有效地降低力竭运动小鼠的血清肌酸激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