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究脑出血患者甘油三酯水平与全因死亡的相关性。方法本研究入选2000年至2001年期间467例经颅脑CT或核磁共振确诊为脑出血的患者并平均随访4.5年。依据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浓度是否在正常参考值范围将患者分为TG≤1.7mmol/L组(n=280)和TG1.7 mmol/L组(n=187)。采集患者基线资料和静脉血标本,分析其基线资料和预后。终点事件为长期随访全因死亡。结果 467例脑出血患者长期随访中死亡110例,全因死亡率为23.6%。TG≤1.7 mmol/L组的全因死亡率(30%,84/280)明显高于TG1.7 m mol/L组(13.9%,26/1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log ran k P0.001)。单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TG≤1.7 m mol/L增加死亡风险2.341倍(HR=2.341,95%CI 1.508~3.635,P=0.001)。经多因素Cox因素分析校正年龄和性别等因素后,TG≤1.7 mmol/L增加死亡风险(HR=1.984,95%CI 1.258~3.13,P=0.003)。结论 TG≤1.7 mmol/L增加脑出血患者全因死亡风险。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血糖和总胆固醇(TC)水平对肝衰竭(LF)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106例LF患者,根据入院时基线TC水平将患者分为TC≤1.0 mmol/L组(n=8)、1.0 mmol/LTC≤2.0 mmol/L组(n=49)和TC2.0 mmol/L组(n=49);排除10例糖尿病患者后,将96例LF患者分为血糖正常组(n=60)、高血糖组(n=12)和低血糖组(n=24);分别比较基线时患者血糖及TC的状态与其生存率的相关性。同时动态监测81例基线TC1.0mmol/L的患者住院期间TC的动态变化,分析其与LF预后的关系。结果 106例LF患者的病因以慢性HBV感染为主,占66.0%;慢性肝衰竭(CLF)占46.2%;基线低血糖患者生存率为41.7%,显著低于血糖正常患者的71.7%(P0.01);血清TC≤1.0 mmol/L组、1.0 mmol/LTC≤2.0 mmol/L组和TC2.0 mmol/L患者生存率分别为12.5%、51.0%和75.5%,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基线TC越低,生存率越低(P均0.05);住院期间TC较基线呈下降趋势的35例患者生存率为28.6%,显著低于呈上升趋势的46例患者的93.5%(P0.05)。结论 LF患者出现血糖降低、TC≤2.0 mmol/L以及在住院期间TC较基线呈下降趋势是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特别是基线TC≤1.0 mmol/L的患者预后极差。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血脂变量与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复发及颅内血管狭窄程度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收集大动脉粥样硬化型初发脑梗死(FCI)患者93例(FCI组),大动脉粥样硬化型再发脑梗死(RCI)患者86例(RCI组),RCI组又根据头颅CT血管成像、磁共振血管造影或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分为中度狭窄组21例、重度狭窄组24例、闭塞组41例,测定TC、TG、LDL-C、HDL-C、非HDL-C、TC/HDL-C、TG/HDL-C、LDL-C/HDL-C,分析血脂指标在2组患者的差异及其与脑梗死复发及颅内血管狭窄程度的相关性。结果 RCI组高血压、糖尿病、不稳定性斑块、血管闭塞及TG/HDL-C显著高于FCI组(P0.05);中度狭窄组及重度狭窄组TG和TG/HDL-C显著低于闭塞组[(1.40±0.40)mmol/L,(1.46±0.48)mmol/L vs(2.16±1.35)mmol/L,P0.05;1.42±0.47,1.34±0.50 vs 2.25±1.74,P0.05]。TG/HDL-C、血管闭塞、TG、高血压是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P0.01)。结论 TG和TG/HDL-C与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复发及颅内血管狭窄程度密切相关,可作为预测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复发风险及颅内血管狭窄程度严重性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究糖尿病合并脑梗塞患者血糖、血脂及凝血功能的改变。方法该次选取2016年2月—2017年5月间收治的糖尿病合并脑梗塞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观察组,同期选择60例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照组;并对两组患者的脑梗死程度、血糖、血脂水平及凝血功能进行观察且分析。结果两组受检人员在实验室结果对比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即观察组轻度脑梗死10例、中度脑梗死30例、重度脑梗死20例,对照组轻度脑梗死30例、中度脑梗死20例、重度脑梗死10例。两组受检人员在血脂、血糖水平对比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即观察组TC(5.43±1.36)mmol/L、LDL-C(3.20±1.10)mmol/L、HDL-C(1.95±0.50)mmol/L、TG(3.02±1.40)mmol/L、血糖水平(8.72±2.30)mmol/L,对照组TC(4.12±0.78)mmol/L、LDL-C(2.26±0.92)mmol/L、HDL-C(1.30±0.50)mmol/L、TG(1.50±0.60)mmol/L、血糖水平(5.10±0.78)mmol/L。两组受检人员在凝血功能对比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即观察组FIB(4.12±1.05)g/L、PT(11.02±0.45)s、APTT(28.21±5.32)s,对照组FIB(5.56±1.45)g/L、PT(12.56±1.06)s、APTT(30.52±6.58)s。结论糖尿病会促使脑梗死患者机体内的血糖、血脂水平持续升高,继而对神经损伤程度起到明显加重作用,且影响预后恢复,同时也是急性脑梗死预后不良主要因素之一,故此临床上应加以重视。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联合应用阿托伐他汀和依折麦布治疗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疗效。方法 306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他汀常规剂量组(n=98,阿托伐他汀20 mg/d),他汀加倍剂量组(n=103,阿托伐他汀40 mg/d),联合治疗组(n=105,阿托伐他汀20 mg/d+依折麦布组10 mg/d)。治疗前和治疗24周后检测患者血清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甘油三酯(TG)水平,并观察各治疗组不良反应和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经24周治疗后,各组TC、TG、LDLC低于治疗前,联合治疗组治疗后TC(2.51±0.51 mmol/L比3.22±0.53 mmol/L和3.10±0.63 mmol/L,P0.05)、LDLC(1.58±0.27 mmol/L比2.11±0.33 mmol/L和2.01±0.31mmol/L,P0.05)、TG(1.12±0.30 mmol/L比1.67±0.39 mmol/L和1.53±0.27 mmol/L,P0.05)下降较他汀常规剂量组、他汀加倍剂量组更明显。联合治疗组LDLC降低达标率(69.5%)明显优于他汀常规剂量组(43.9%)和他汀加倍剂量组(48.5%,P0.05)。联合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他汀加倍剂量组低(P0.05),心血管事件(再发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发生率也低于其他两组(P0.05)。结论应用阿托伐他汀联合依折麦布治疗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较单用阿托伐他汀能更显著改善血脂水平,减少心血管事件,并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血糖和总胆固醇(TC)水平对肝衰竭(LF)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106例LF患者,根据入院时基线TC水平将患者分为TC≤1.0 mmol/L组(n=8)、1.0 mmol/L2.0 mmol/L组(n=49);排除10例糖尿病患者后,将96例LF患者分为血糖正常组(n=60)、高血糖组(n=12)和低血糖组(n=24);分别比较基线时患者血糖及TC的状态与其生存率的相关性。同时动态监测81例基线TC>1.0mmol/L的患者住院期间TC的动态变化,分析其与LF预后的关系。结果 106例LF患者的病因以慢性HBV感染为主,占66.0%;慢性肝衰竭(CLF)占46.2%;基线低血糖患者生存率为41.7%,显著低于血糖正常患者的71.7%(P<0.01);血清TC≤1.0 mmol/L组、1.0 mmol/L2.0 mmol/L患者生存率分别为12.5%、51.0%和75.5%,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基线TC越低,生存率越低(P均<0.05);住院期间TC较基线呈下降趋势的35例患者生存率为28.6%,显著低于呈上升趋势的46例患者的93.5% (P<0.05)。结论 LF患者出现血糖降低、TC≤2.0 mmol/L以及在住院期间TC较基线呈下降趋势是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特别是基线TC≤1.0 mmol/L的患者预后极差。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析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采取优质护理的临床价值。方法随机选取2018年5月—2019年5月到该院治疗的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104例作为观赛对象,按随机数字法将其分成对照组(n=52)与观察组(n=52)。对照组行常规护理,观察组行优质理,对比两组患者血糖、血脂水平。结果护理前,两组血糖、血脂指标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HbA1c、FBG、2 hPBG等指标水平分别为(5.22±0.48)%、(6.24±0.54)mmol/L、(8.08±0.46)mmol/L明显低于对照组的(7.18±0.52)%、(7.57±0.63)mmol/L、(9.35±0.54)mmol/L(t=19.972,P=0.001,t=11.559,P=0.001,t=12.910;P=0.001);观察组TC、TG等指标水平分别为(3.28±0.60)mmol/L、(1.09±0.26)mmol/L明显优于对照组(4.65±0.58)mmol/L、(1.80±0.32)mmol/L(t=11.838,P=0.001;t=12.418,P=0.001)。结论优质护理应用于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可积极控制患者血糖、血脂水平,促进预后疗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急性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早期神经功能恶化(END)与血脂水平的关系。方法选择急性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患者136例,其中发生END 57例(END组),未出现END(对照组)79例,收集2组临床基线资料并比较血脂水平。结果 2组性别、糖尿病、高血压、吸烟、入院时NIHSS评分、TG及载脂蛋白A-Ⅰ水平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END组TC、LDL-C、载脂蛋白B、脂蛋白(a)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而年龄、HDL-C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09±1.49)mmol/L vs(4.58±0.99)mmol/L,P=0.016;(3.20±1.36)mmol/L vs(2.68±0.80)mmol/L,P=0.022;(1.14±0.38)g/L vs(0.95±0.24)g/L,P=0.004;(277.16±243.90)mg/Lvs(157.99±149.11)mg/L,P=0.020;(65.95±10.94)岁vs(70.08±10.98)岁,P=0.032;(1.13±0.30)mmol/L vs(1.32±0.44)mmol/L,P=0.007]。logistic分析显示,脂蛋白(a)(OR=0.997,95%CI:0.995~0.999,P=0.006),HDL-C(OR=6.185,95%CI:1.352~28.297,P=0.019)与END发生有关,而Spearman秩相关分析显示,脂蛋白(a)与HDL-C无关(r=0.092,P=0.288)。结论 HDL-C水平降低和脂蛋白(a)水平增高是急性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END的独立危险因素,可能对临床评估END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血浆内皮微粒(EMP)水平与腔隙性脑梗死患者脑微出血(CMB)的关系。方法选取2013年6月—2015年3月在湖北医药学院附属十堰市人民医院接受治疗的腔隙性脑梗死患者90例。比较不同临床特征的腔隙性脑梗死患者CMB发生率和血浆EMP水平,并分析腔隙性梗死患者CMB的影响因素。结果年龄≥65岁、合并高血压、合并冠心病、吸烟、低密度脂蛋白(LDL)≥3.37 mmol/L和高密度脂蛋白(HDL)1.25 mmol/L的腔隙性脑梗死患者CMB发生率分别高于年龄65岁、未合并高血压、未合并冠心病、不吸烟、LDL3.37 mmol/L和HDL≥1.25 mmol/L的腔隙性脑梗死患者(P0.05);不同性别、是否合并糖尿病、不同三酰甘油(TG)水平的腔隙性脑梗死患者CMB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65岁、合并高血压、合并糖尿病、合并冠心病、吸烟、LDL≥3.37 mmol/L、HDL1.25 mmol/L及合并CMB的腔隙性脑梗死患者血浆EMP水平分别高于年龄65岁、未合并高血压、未合并糖尿病、未合并冠心病、不吸烟、LDL3.37 mmol/L、HDL≥1.25 mmol/L及未合并CMB的腔隙性脑梗死患者(P0.05);不同性别、不同TG水平的腔隙性脑梗死患者血浆EMP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OR=5.165,95% CI(1.474,18.102)〕、高血压〔OR=6.417,95%CI(2.307,17.850)〕、冠心病〔OR=3.554,95% CI(1.065,11.858)〕、吸烟〔OR=3.881,95% CI(1.202,12.528)〕和血浆EMP水平〔OR=10.859,95% CI(2.975,41.018)〕是腔隙性脑梗死患者CMB的危险因素,HDL是腔隙性脑梗死患者CMB的保护因素〔OR=0.106,95% CI(0.016,0.696)〕(P0.05)。结论血浆EMP水平升高是腔隙性脑梗死患者CMB的危险因素,其可作为腔隙性脑梗死患者CMB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桑菊薏菇粉对T2DM患者血糖控制的影响。方法本研究选取154例T2DM患者随机分成试验观察组(Obs,n=105)和对照组(Con,n=49),两组分别在每日3餐前开水冲服5g桑菊薏菇粉和对照制剂,持续13周。比较干预前后BMI、血脂、HbA_1c、血糖曲线下增加面积(iAUC)。结果各主要指标与基线比较,Obs组iAUC[365(234,503)vs 276(18,416)mmol·min/L]、HbA_1c[6.5(5.9,7.7)%vs 6.3(5.8,7.2)%]、TG[1.43(0.97,2.13)vs 1.30(0.92,1.95)mmol/L]均降低(P0.05)。干预后Obs组iAUC低于Con组[276(18,416)vs 377(231,537)mmol·min/L,P0.05]。结论桑菊薏菇粉有助于控制T2DM患者餐后血糖。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血浆脑钠肽(BNP)水平对老年心源性脑卒中的预后判断价值。方法心源性脑卒中患者80例,按照BNP水平是否超过200 ng/L分为两组,每组40例。对所有患者随访1年,统计其发生大动脉粥样硬化、再发脑栓塞及小动脉闭塞等并发症的比例以及两组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高脂血症、慢阻肺发生率,比较两组脑梗死面积及1年生存率。结果 BNP≥200 ng/L组发生大动脉粥样硬化、再发脑栓塞及小动脉闭塞等并发症的比例显著高于BNP200 ng/L组(P0.05),并发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高脂血症、慢阻肺等疾病的比例均高于BNP200 ng/L组(P0.05),脑梗死面积显著大于BNP200 ng/L组(P0.05),1年生存率低于BNP200 ng/L组(P0.05)。结论监测血清BNP能有效预测心源性脑卒中患者脑损伤程度,指导脑损伤治疗,预测脑卒中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辛伐他汀联合依折麦布对合并糖耐量减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的患者的血脂及血糖的影响。方法:选择316例合并糖耐量减低的ACS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n=160)和对照组(n=156),对照组患者采用辛伐他汀20 mg/d治疗,治疗组患者采用辛伐他汀20 mg/d联合依折麦布10 mg/d治疗,观察两组治疗6、12、24个月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以及两组治疗6天、12、24个月空腹血糖(FBG)、餐后2 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HbA_(1c))、新发糖尿病例数的变化。结果:治疗6个月时,治疗组TC和LDL-C水平分别为(3.5±0.5)mmol/L和(2.1±0.4)mmol/L,与基线水平[(5.2±1.2)mmol/L和(3.5±0.5)mmol/L]比较均降低(P均0.05);治疗12个月时,治疗组的TC和LDL-C水平分别为(3.1±1.0)mmol/L和(1.8±0.6)mmol/L,较基线水平进一步降低(P0.05);治疗24个月时,治疗组的TC和LDL水平分别为(3.0±0.6)mmol/L和(1.8±0.5)mmol/L,持续降低(P0.05)。治疗6个月时,对照组的TC和LDL-C分别为(4.0±0.5)mmol/L和(2.4±0.5)mmol/L,均低于基线水平[(5.3±0.8)mmol/L和(3.1±0.4)mmol/L,P0.05];治疗12个月、24个月时TC和LDL-C分别是(3.8±0.6)mmol/L、(2.3±0.4)mmo1/L和(3.7±0.5)mmol/L、(2.1±0.7)mmol/L,均持续低于基线水平(P均0.05)。治疗组治疗6、12、24个月时TC、LDL-C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12、24个月时FBG与治疗6天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HbA_(1c)在治疗12、24个月时与基线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24个月时餐后2 h血糖(9.5±1.1)mmol/L较治疗6天时(8.7±1.0)mmol/L升高(P0.05),共新发生糖尿病患者26例。对照组治疗24个月时餐后2 h血糖(9.6±0.8)mmol/L较治疗6天时(8.7±0.7)mmol/L升高(P0.05),共新发糖尿病患者25例。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治疗6天和治疗12、24个月FBG、餐后2 h血糖、HbA_(1c)及新发糖尿病例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辛伐他汀联合依折麦布能更有效的降低合并糖耐量减低的ACS患者的血脂水平,对血糖代谢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累积甘油三酯暴露(cumTG)与臂踝脉搏波传导速度(BaPWV)的关系。方法选择开滦研究人群中卒中队列、老年人群队列和妊娠高血压队列23499例组成观察人群,最终纳入研究队列的为14662例。根据cumTG将研究对象进行四分位分组。采用偏相关分析cumTG与BaPWV的相关性,多因素线性回归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cumTG对BaPWV的影响。结果随着cumTG的增加,平均BaPWV水平和BaPWV≥1400 cm/s的检出率均呈上升趋势。偏相关分析结果表明,cumTG与BaPWV呈正相关(r=0.512,P0.05);校正了年龄、性别后cumTG与BaPWV仍呈正相关(r=0.322,P0.05)。多因素线性回归分析显示,cumTG每增加1 mmol/L·year,BaPWV增加4.507 cm/s。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校正了其他混杂因素后,与cumTG第一分位组相比,cumTG第二分位组、第三分位组、第四分位组均是BaPWV≥1400 cm/s的危险因素,OR值(95%CI)分别为1.667(1.505~1.845)、2.384(2.111~2.691)、3.287(2.887~3.741)。结论 cumTG与BaPWV呈正相关关系。cumTG是脉搏波传导速度增加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强直性脊柱炎是否增加缺血性脑血管事件的风险。方法连续收集本院2004年1月1日~2014年1月1日确诊脑梗死的强直性脊柱炎患者75例作为病例组,同时收集年龄和性别相匹配的受试者150例作为对照组。检测2组吸烟、肥胖、血脂、脂蛋白、尿酸、炎性指标。结果病例组的吸烟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64.0%vs42.7%,P=0.003);而TG[(1.73±1.58)mmol/L vs(1.80±1.47)mmol/L,P=0.001]、HDL[(1.06±0.50)mmol/L vs(1.23±0.33)mmol/L,P=0.000]、载脂蛋白B[(0.88±0.24)mmol/L vs(1.05±0.26)mmol/L,P=0.000]、载脂蛋白E[(3.87±1.02)mmol/L vs(4.67±2.88)mmol/L,P=0.000]和脂蛋白(a)[(23.87±17.77)mmol/L vs(29.90±10.52)mmol/L,P=0.000]较对照组显著减低,致动脉粥样硬化指数增高(4.35±1.59 vs3.90±1.27,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吸烟、载脂蛋白B和脂蛋白(a)是强直性脊柱炎伴缺血性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发生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风险与吸烟、致动脉粥样硬化指数增高相关。对此类患者应于用更积极的控烟和调脂治疗措施,以减少脑血管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血清总胆固醇(TC)水平与中老年人群右侧锁骨下动脉斑块的关系。方法参照2006年国家发布的全国人口性别和年龄比例,采用随机分层法从参加2006—2007年健康体检的101 510例开滦集团职工中抽取5 852例,其中符合纳入标准者5 440例;2010—2011年再次健康体检时增加右侧锁骨下动脉超声检查。采用自制调查问卷收集所有体检者一般资料及实验室检查指标,中老年人群右侧锁骨下动脉斑块的影响因素分析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5 440例体检者中TC资料缺失者10例,右侧锁骨下动脉彩色超声检查结果缺失者80例,最终纳入5 350例。根据血清TC水平四分位数间距将所有体检者分为TC4.36 mmol/L者1 336例(Q_1组),4.36≤TC4.95 mmol/L者1 339例(Q_2组),4.95≤TC5.63 mmol/L者1 340例(Q_3组),TC≥5.63 mmol/L者1 335例(Q_4组)。不同血清TC水平体检者性别、吸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Q_3组和Q_4组体检者年龄大于Q_1组和Q_2组,体质指数(BMI)、收缩压(SBP)和舒张压(DBP)高于Q_1组和Q_2组(P0.05);Q_4组体检者年龄大于Q_3组(P0.05)。Q_2组、Q_3组和Q_4组体检者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空腹血糖(FBG)及右侧锁骨下动脉斑块检出率高于Q_1组,Q_3组和Q_4组体检者TG、LDL-C、HDL-C、FBG及右侧锁骨下动脉斑块检出率高于Q_2组,Q_4组体检者TG、LDL-C、HDL-C、FBG及右侧锁骨下动脉斑块检出率高于Q_3组(P0.05)。Q_4组体检者饮酒率和超敏C反应蛋白(hs-CRP)高于Q_1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与第一四分位数血清TC水平相比,第三四分位数血清TC水平[OR=1.260,95%CI(1.032,1.538)]及第四四分位数血清TC水平[OR=1.515,95%CI(1.201,1.910)]是中老年人群右侧锁骨下动脉斑块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排除糖尿病人群后,与第一四分位数血清TC水平相比,第二四分位数血清TC水平[OR=1.237,95%CI(1.014,1.508)],第三四分位数血清TC水平[OR=1.292,95%CI(1.045,1.598)]及第四四分位数血清TC水平[OR=1.504,95%CI(1.174,1.928)]是中老年人群右侧锁骨下动脉斑块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排除高血压人群后,与第一四分位数血清TC水平相比,第四四分位数血清TC水平是中老年人群右侧锁骨下动脉斑块的独立危险因素[OR=1.460,95%CI(1.066,2.000),P0.05]。结论血清TC水平升高的中老年人群右侧锁骨下动脉斑块发生风险明显增高,临床应加以重视。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动态血糖监测系统(DGMS)对老年非糖尿病患者频发低血糖的诊断价值,为诊断该病提供方法。方法 选择2019年3月—2021年3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接受诊治的老年非糖尿病低血糖患者101例,根据不同病因分为5组:药物性低血糖(n=37)、胰岛素瘤(n=28)、胰岛素自身免疫综合征(IAS)(n=14)、胰岛细胞增生(n=12)、先天性高胰岛素血症(CHI)(n=10)。5组患者入院后接受5h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饥饿试验与DGMS,对比3种低血糖诊断情况。结果 DGMS监测结果显示,平均血糖:CHI组<胰岛素瘤组、胰岛细胞增生组<药物性低血糖组11.1 mmol/L构成比高于药物性低血糖组(P<0.05)。7.8 mmol/L<血糖≤11.1 mmol/L构成比:CHI组<胰岛细胞增生组<胰岛素瘤组<药物性低血糖组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和甘油三酯(TG)与心血管病剩余风险的关系,探讨HDL-C、TG对心血管病剩余风险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60例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2.60 mmol/L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HD)患者,分为急性心肌梗死组(n=22)、稳定性心绞痛组(n=38),测定血脂和血糖指标,详细记录临床特征并进行分析。结果急性心肌梗死组HDL-C水平低于稳定性心绞痛组(P0.05),急性心肌梗死组TG/HDL-C的比值显著高于稳定性心绞痛组(P0.01)。急性心肌梗死的危险性与TG/HDL-C的比值呈正相关(回归系数β值=0.033 2,P0.001),与HDL-C呈负相关(回归系数β值=-0.095 5,P=0.022),而与总胆固醇(TC)、TG和LDL-C无显著相关。结论 HDLC水平低和TG/HDL-C的比值高是CHD患者发生心血管事件的危险因素,TG/HDL-C的比值能更强地预测CHD患者的心血管病剩余风险。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老年腔隙性脑梗死(LI)患者血脂水平与脑微出血(CMB)风险的相关性。方法收集北京市海淀医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的确诊为LI的老年患者219例,根据头颅磁敏感加权成像(SWI)序列检查结果分为CMB组91例和不伴CMB组128例,回顾性分析患者临床资料,并用多因素logistic分析CMB风险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与不伴CMB组比较,CMB组高血压(85.7%vs 68.0%)、吸烟(37.4%vs 18.0%)比例显著升高,TC[(3.84±0.09)mmol/L vs(4.21±0.09)mmol/L]、TG[(1.25±0.10)mmol/L vs(1.41±0.08)mmol/L]、LDL-C[(2.19±0.07)mmol/L vs(2.45±0.07)mmol/L]水平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多因素logistic分析显示,高血压(OR=0.287,95%CI:0.134~0.614),吸烟(OR=0.280,95%CI:0.141~0.554)和TC水平降低(OR=0.656,95%CI:0.472~0.911)是LI患者CMB风险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TC水平降低可能是LI患者出现CMB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9.
背景目前我国心脑血管人数呈现不断上升趋势,脑卒中现患病人数为1 300万,已成为我国首位致死和致残原因。在脑卒中二级预防中,双联抗血小板治疗(DAPT)风险和益处以及对缺血性脑卒中的最佳持续时间仍存在不确定性。目的分析具有脑梗死史的冠心病患者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DAPT 1年的安全性及冠心病患者再发脑梗死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8年7月在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二〇医院心内科行PCI后DAPT的冠心病患者576例,因临床数据或随访资料缺乏剔除124例患者,最后纳入452例患者。根据患者既往是否患有脑梗死分为脑梗死组50例,无脑梗死组402例。收集患者一般资料、PCI前用药情况、PCI前实验室检查指标、扩张次数、支架长度及直径、冠状动脉病变血管、病变支数、PCI中使用替罗非班情况、PCI后用药情况;记录患者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包括心血管死亡、再发心肌梗死、再发脑梗死、因心绞痛再住院。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冠心病患者行PCI后DTPA 1年再发脑梗死的影响因素。结果无脑梗死组患者年龄小于脑梗死组,高血压、糖尿病、PCI前使用钙离子拮抗剂者所占比例低于脑梗死组,有吸烟史者所占比例高于脑梗死组(P0.05)。两组患者心血管死亡、再发心肌梗死、因心绞痛再住院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脑梗死组患者再发脑梗死率高于无脑梗死组(P0.05)。再发脑梗死的冠心病患者的脑梗死史发生率高于未再发脑梗死的冠心病患者(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脑梗死史(β=18.025,SE=2 004.643,Wald χ~20.001,P=0.993,OR=67 311 447.328)不是冠心病患者行PCI后DTPA 1年再发脑梗死的影响因素。结论具有脑梗死史的冠心病患者行PCI后DAPT 1年再发脑梗死率较高,未增加其他不良事件发生率,但脑梗死史并不是冠心病患者行PCI后DAPT 1年再发脑梗死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中国初发急性心肌梗死(AMI)大队列人群中血脂异常的年龄和性别分布特点。方法:从中国AMI(CAMI)注册登记研究中筛选未接受降脂治疗的初发AMI患者26 298例,其中男性19 967例,女性6 331例,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19 821例(75.4%),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患者6 477例(24.6%)。又将患者分为6个年龄段及年轻(男性45岁,女性55岁)和年长(男性≥45岁,女性≥55岁)两类,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甘油三酯(TG)根据2016年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分为不同水平段。测量入院基线时血脂谱水平,分析血脂异常的年龄、性别分布特点。结果:全部患者的LDL-C、HDL-C和TG的平均水平分别为(2.83±0.91)mmol/L、(1.13±0.35)mmol/L及(1.77±1.24)mmol/L。女性患者LDL-C水平随年龄增长呈上升趋势(P=0.01),男性患者则呈下降趋势(P0.01)。全部患者LDL-C≥3.4 mmol/L和1.8 mmol/L的比例分别为25.1%和11.8%;在LDL-C≥4.1 mmoL/L患者中,年轻男性的比例高于年长男性患者(10.7%vs. 6.8%,P0.01)。年轻男性HDL-C1.04 mmol/L患者比例(53.0%vs. 46.9%,P0.01)和TG≥2.3 mmol/L患者比例(35.9%vs. 19.0%,P0.01)均高于年长男性患者。结论:中国初发AMI患者血脂谱随年龄和性别变化明显,年轻男性血脂异常发生比例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