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抗血小板治疗广泛用于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但其同时可引起消化道损伤,甚至消化道出血。临床中的双重抗血小板治疗更进一步增加了这些风险。如何在冠心病患者,尤其是消化道出血高危患者中规范、安全地使用抗血小板药物已成为临床上的一个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2.
双联抗血小板治疗经常会造成胃肠道黏膜损伤,严重者会出现消化道出血,由于出血治愈后仍需复用抗血小板,因此双联抗血小板治疗导致胃肠道黏膜损伤已成为目前的研究热点。胃镜和小肠镜的检查范围较为局限,并且这两项侵入性检查的不适感也大大降低了患者的依从性。磁控胶囊内镜因无创、可控、长程等优势,使其可以同时完成胃和小肠检查,减轻了检查带来的痛苦,使得采用磁控胶囊内镜观察服用双联抗血小板治疗患者的胃肠道黏膜损伤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3.
抗血小板药物治疗是进行心脑血管疾患预防及治疗的基石,广泛应用于临床.但长期使用可造成胃肠道损害,导致消化道出血等严重不良事件发生.如何在抗血小板治疗的同时进行消化系不良反应的防治,是目前临床面临的重要问题.本文就常用抗血小板药物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导致胃肠道损害的作用机制、特点、防治措施等相关问题进行阐述,并对抗血小板药物相关消化道出血诊治指南和专家共识介绍.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冠脉支架植入术后消化道出血高风险冠心病患者根据胃镜检查结果制定的双联抗血小板治疗方案治疗后消化道不良事件、心脏不良事件发生情况。方法 400例消化道出血高风险的冠心病患者分为A组、B组各200例,两组均接受冠脉支架植入术,A组根据支架植入术后早期行胃镜检查结果制定双联抗血小板治疗方案,B组根据既往临床诊疗经验制定双联抗血小板治疗方案,随访观察两组治疗期间药物服用情况、消化道不良事件和心脏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 与B组比较,A组患者阿司匹林服用率低,质子泵抑制剂使用年数少(P<0.05)。与B组比较,A组患者新发消化道症状、消化道出血例数少,因消化道出血接受输血治疗的次数少,支架内再狭窄发生率低(P均<0.05)。结论 早期胃镜检查在冠脉支架植入术后消化道高出血风险患者双联抗血小板方案治疗中的应用效果较好,可减少消化道不良事件和心脏不良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越来越多的证据证实抗血小板药物在预防动脉粥样硬化血栓事件中的获益,抗血小板药物的应用不断增加。然而应用抗血小板药物确实存在风险,尤其是胃肠道并发症,例如消化性溃疡及与之相关的消化道出血。这些风险在抗血小板药物联合应用,及与其他的药物如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糖皮质激素及抗凝药合用时会进一步增加。基于临床上抗血小板治疗的广泛性,医生有必要了解抗血小板治疗在预防心脑血管事件发生中的获益以及相关的风险。  相似文献   

6.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是冠心病血运重建的主要方式,术后标准的双联抗血小板治疗是预防支架内血栓形成等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基础治疗。不同个体对抗血小板药物的反应性不同,对抗血小板药物低反应的患者发生血管事件的概率就增大。强化抗血小板治疗能减少术后血栓性事件的发生,但同时也增加了出血风险。床旁血小板聚集功能的检测可即时监测血小板反应性,使抗血小板药物在降低血栓性事件风险的同时又不额外增加出血风险,指导抗血小板药物在PCI术后患者中的个体化治疗。本文就PCI术后血小板聚集功能的临床检测方法及最新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7.
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后强化抗血小板治疗可预防支架内血栓形成,置入药物洗脱支架的患者,至少双联抗血小板治疗12个月。但长期的双联抗血小板治疗给患者带来获益的同时也增加了出血风险,因此应根据支架内血栓形成危险分层和出血风险进行综合考量,采取个体化的治疗策略,并加强对患者药学监护、用药宣教和随访管理。在治疗过程中及时发现不良事件及潜在问题,并权衡利弊后处理,保障患者长期抗血小板治疗的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跟踪随访接受双联抗血小板药物治疗的老年冠心病患者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的情况,探讨双联抗血小板治疗在老年冠心病患者中应用的安全性以及预防上消化道初学的有效措施。方法选取接受长期双联抗血小板药物治疗的老年冠心病患者200例,其中男性患者100例,女性100例,对其进行跟踪随访,观察消化道出血的发生情况(出血发生时间)和治疗情况。随访时间为1年。结果所有患者经过1年的随访时间,共有14例发生上消化道出血。同时,应用质子泵抑制剂(PPI)、麦滋林+PPI、单纯应用双联抗血小板药物(作为对照组)治疗的患者人数分别为70、80、50例,三组的上消化道出血的人数分别为4、1、9例。结论接受双重抗血小板药物治疗的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多在1年内发生上消化道出血,1年内上消化道出血的发生率为7%,若联合应用麦滋林等胃粘膜保护剂与PPI可以最大程度的预防上消化道出血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前,急性冠脉综合征标准治疗方案是应用双联抗血小板药物基础上联合抗凝药物,即阿司匹林联合血小板二磷酸腺苷(ADP)受体P2Y12阻滞剂联合肝素类或戊糖类药物,对于一些高危患者还需适当加用血小板膜糖蛋白(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缺血性疾病的二级预防也要求使用一定时期的双联抗血小板药物治疗,之后终生服用合适剂量的阿司匹林或氯吡格雷。然而,抗血小板药物的应用是一把"双刃剑",在发挥治疗作用的同时也存在很大的潜在出血风险,如脑卒中及严重内脏出血等,因此,选择应用抗血小板药物时,应权衡利弊、综合分析,在争取获得最优治疗效果的同时,最大限度减少出血等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正缺血性脑血管病是威胁人类健康的重要疾病之一。脑动脉狭窄是导致缺血性脑血管病发生的重要原因。近年来随着脑血管介入技术的快速发展,脑动脉支架术已经成为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重要方法之一。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的双联抗血小板治疗已经成为脑动脉支架术后防止血栓事件发生的基石,但其可能会引起严重的出血并发症,其中消化道出血尤为突出,严重时可导致死亡[1]。因此,脑动脉支架术后应用双联抗血小板药物的同时降低消化道出血并  相似文献   

11.
抗凝和抗血小板药物广泛用于心血管疾病,此类药物具有潜在诱发消化道损伤的风险,因此服用此类药物的人群中有更多的人需要内镜检查[1].既往的文献没有提及使用此类药物人群内镜诊治时停用药物导致血栓形成以及不停药导致出血的风险.  相似文献   

12.
抗栓药物在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及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但由于其会导致患者出现消化道损伤,甚至引起致死性的消化道出血,所以其用药一直受到诸多限制。在抗栓治疗的患者出现消化道出血后,临床医师多会酌情停用抗栓药物,并积极进行镜下或药物止血。但患者停服抗栓药物后会显著增加心脑血管事件和死亡的风险。因此,继续服用抗栓药物预防心脑血管事件势在必行,但消化道出血后重启抗栓药物的最佳时机尚不明确,如何安全有效地重新启用抗血栓药物,使患者最大程度地从抗栓药物中获益已成为临床上一个重要课题,本文就抗栓药物引起消化道出血后的重启时机作一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13.
阿司匹林是临床常用的抗血小板药物之一,但是它的安全性一直是困扰临床医生的一个重要问题,其不良反应以消化道损伤为主,最常见的是一般消化道症状,严重者可导致溃疡、出血,甚至死亡.正确认识和处理阿司匹林的不良反应,防患于未然,有助于更多患者从抗血小板治疗中获益.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雷贝拉唑对小剂量阿司匹林引起消化性溃疡的预防作用.方法 纳入2010年6月~2012年2月,患心血管病需抗血小板治疗的患者16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n=83)和观察组(n=83).对照组单用阿司匹林(100 mg,qd);观察组在服用等剂量阿司匹林肠溶片同时服用雷贝拉唑钠肠溶胶囊(20 mg,qd).对比两组患者出现上腹不适、上腹痛、烧心、反酸等消化道不适症状,同时比较两组胃镜下黏膜表现变化和呕血、黑便等消化道出血临床症状.结果 对照组和观察组分别出现消化道症状37例(44.6%)和4例(4.8%),对照组胃肠黏膜损伤患者29例(34.9%),其中消化性溃疡12例(14.5%),观察组发生胃黏膜损伤患者仅6例(7.2%),其中消化性溃疡1例(1.2%),观察组的消化道症状发生率、胃肠粘膜损伤率以及消化性溃疡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随访3个月和6个月时患者呕血、黑便等消化道出血情况观察组均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雷贝拉唑钠肠溶可降低小剂量阿司匹林治疗中发生溃疡出血的风险.  相似文献   

15.
本文报道了1例老年男性患者,因消化道出血就诊,既往曾行经皮冠状动脉支架介入手术,术后双联抗血小板治疗,胶囊内镜检查提示小肠多发隔膜样狭窄伴溃疡糜烂,符合非甾体类抗炎药引起小肠黏膜损伤表现。但追问病史,患者服用双联抗血小板药物治疗前曾有过小肠不全梗阻病史,因此小肠黏膜的病变是先天存在还是药物相关尚值得思考。  相似文献   

16.

双联抗血小板药物导致胃肠道黏膜损害是当前研究的热点。胶囊内镜是一种无痛的消化道检查方式,检查 范围已从小肠逐步扩展至食管、胃、结肠。目前,胶囊内镜已成为观察双联抗血小板药物和小剂量阿司匹林导致小肠 黏膜损伤的主要方式,其优势在于诊断准确性高、且患者依从性高,有利于长期随访和反复评估黏膜损伤情况。未 来,应用磁控胶囊胃镜观察胃部黏膜损伤将是下一个研究热点。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反复支架内血栓形成合并消化道出血的诱因及防治策略及如何权衡PCI后消化道出血时抗凝与止血的矛盾。结果支架内血栓形成的原因主要与冠脉病变特点,球囊扩张后血管损伤的程度以及支架置放的位置以及术中抗凝药及抗血小板药物是否充分应用有关,使用高张球囊扩张支架内血栓部位是最有效、最快捷方法。而联合抗凝药或抗血小板药使用后消化道出血的风险增加,在短期停用阿司匹林、选择性使用西洛他唑和替格瑞洛基础上,予禁食、抑酸、补液及静脉应用生长抑素等治疗,可有效治疗消化道出血,且可避免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药时损伤更为严重。临床医生有必要综合评估长期抗血小板治疗的获益和风险。为此我刊2009年刊出了《抗血小板药物消化道损伤的预防和治疗中国专家共识》[4]。鉴于近年来相关领域又发表了大量研究,本共识组在深入讨论并吸收最新研究成果基础上,对共识进行了更新。  相似文献   

19.
Lin SR 《中华内科杂志》2010,49(12):993-994
随着双重抗血小板治疗(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作为预防心血管疾病用药的广泛应用,它所带来的消化道不良反应,尤其是严重消化道出血所致的病死率增加,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质子泵抑制剂(PPI)被推荐作为降低双重抗血小板治疗所带来的消化道风险的主要用药,有临床肯定的预防效果.但随着PPI和双重抗血小板药物的长期联合应用,显示出中等程度的增加心脏负性事件的风险.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双联抗血小板药物对心脑血管疾病患者上消化道出血风险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963例患心脑血管疾病,且服用双联抗血小板药物患者的资料,以是否出现上消化道出血为因变量,以年龄、性别、吸烟史、饮酒史、消化道出血或溃疡史、幽门螺杆菌(HP)感染、联用质子泵抑制剂(PPI)等临床因素作为自变量,比较不同临床因素下的上消化道出血情况,采用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服用双联抗血小板药物治疗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出现上消化道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963例服用双联抗血小板药物治疗的心脑血管疾病患者中有68例(7.06%)发生上消化道出血,单因素分析显示老年(≥65岁)、有吸烟史、饮酒史、消化道出血或溃疡史、HP感染及不联用PPI患者的上消化道出血发生率显著较高(P均=0.001);经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老年(≥65岁)、吸烟、有消化道出血或溃疡史、HP感染是上消化道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OR=1.860~5.730,P0.05或0.01),而联用PPI是上消化道出血的独立保护因素(OR=0.116,P=0.001)。结论:对老年、吸烟、具有消化道出血或溃疡史,且感染HP的心脑血管病患者,应警惕上消化道出血,及早联用PPI,以减小上消化道出血风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