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研究分析改良踝关节后外侧入路联合内侧复位固定治疗三踝骨折患者的效果。方法随机选取2015年12月—2018年12月期间该院和南京鼓楼医院集团高新医院收治的三踝骨折患者48例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的原则将这48例三踝骨折患者均分为两组,对照组24例三踝骨折患者接受常规踝关节外侧入路联合内侧复位固定治疗,治疗组24例三踝骨折患者接受改良踝关节后外侧入路联合内侧复位固定治疗;对比两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24例三踝骨折患者的平均手术时间与平均术中出血量均显著短于对照组24例三踝骨折患者;治疗组24例三踝骨折患者的骨折愈合时间为(12.31±1.52)周;对照组24例三踝骨折患者的骨折愈合时间为(14.55±1.87)周;对照组24例三踝骨折患者踝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为79.17%,其中优10例,良9例,中3例,差2例;治疗组24例三踝骨折患者踝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为91.67%,其中优13例,良9例,中1例,差1例;两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三踝骨折患者的临床治疗中改良踝关节后外侧入路联合内侧复位固定效果显著,能够有效改善患者踝关节功能,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在三踝骨折治疗中应用后外侧入路桡骨远端掌侧钢板内固定的价值。方法对骨科60例三踝骨折患者(2013年1月—2018年6月间)进行研究,采取随机数表法将患者分为常规组(n=30)和后外侧组(n=30),对常规组进行常规入路方式内固定治疗,对后外侧组实施后外侧入路桡骨远端掌侧钢板内固定治疗,分析两种术式的手术及治疗效果、安全性。结果后外侧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术后骨折愈合时间、并发症总发生率显著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后外侧组术后6个月踝关节功能评分显著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三踝骨折治疗中应用后外侧入路桡骨远端掌侧钢板内固定治疗创伤小,术后并发症少,患者恢复较快,且踝关节功能恢复良好。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改良踝关节后外侧、后内侧联合入路,对三踝骨折患者治疗的效果。方法该院2017年6月—2018年6月,共撷取49例三踝骨折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三踝骨折患者均接受改良后外侧入路+内侧入路手术治疗,观察患者的临床效果。结果 49例三踝骨折平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分别为:(90.4±22.5)min、(82.5±19.7)mL、(7.5±2.2)d、(3.5±0.4)个月。随访期间,患者术后恢复效果较好,未见异常和并发症情况,治疗优良率为93.88%。结论三踝骨折患者治疗中,采用改良踝关节后外侧+后内侧入路手术治疗,手术成功率较高,临床疗效确切。同时,能保障治疗的安全性,利于患者术后及早骨折愈合,值得在三踝骨折患者治疗中应用和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骨愈灵汤在俯卧位关节外侧、内侧联合入路治疗三踝骨折中临床应用研究。方法 68例三踝骨折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均行俯卧位踝关节外后侧、内侧联合入路复位固定手术治疗,对照组术后给予常规基础治疗和处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骨愈灵汤内服外洗治疗。均治疗3个月。观察两组骨折愈合时间、临床有效率和术后并发症。结果观察组总优良率为91.17%,优于对照组的76.47%(P0.05)。观察组平均骨折愈合时间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俯卧位关节外侧、内侧联合入路治疗三踝骨折患者术后应用骨愈灵汤内服外洗,能加快患者骨折愈合时间、提高临床优良率并减低并发症。  相似文献   

5.
目的总结踝关节内侧入路加腓骨外侧入路治疗三踝骨折的体会。方法本组20例三踝骨折应用踝关节内侧入路加腓骨外侧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结果术后随访1年骨折全部愈合。结论踝关节内侧入路加腓骨外侧入路治疗三踝骨折关节面显露清楚,可在直视下手术,切开复位内固定效果好。  相似文献   

6.
目的给予后踝骨折患者手术治疗,比较分析手术前后入路内固定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该院自2013年3月—2015年9月期间所收治的66例涉及后踝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分别采用经踝前入路拉力钉固定(A组)、后外侧入路固定后踝骨块(B组),患者例数分别是33例、33例。结果 A组患者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术中平均切口长度均显著性更佳,但是复位不良、固定不可靠率较高,对比B组患者而言,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涉及后踝骨折患者手术治疗过程中采用后外侧入路或拉力螺钉或钢板固定后踝处理的固定可靠性较为理想。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后外侧入路联合内侧入路治疗三踝骨折的疗效及预后。方法:采用后外侧入路联合内侧入路治疗三踝骨折43例,后外侧入路复位固定外踝及后踝骨折,联合内侧入路复位固定内踝骨折。本组病例均获得随访,观察骨折的愈合时间、踝关节功能、疼痛等情况。结果:手术时间65~110 min,平均为(87.1±14.2)min.术后住院时间为7~30 d,平均为(19.1±6.7)d.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24个月,平均为(15.0±6.7)个月。术后3例出现伤口感染,1例局部皮肤坏死、钢板外露,经治疗后恢复良好。所有患者骨折均一期愈合,骨折愈合时间为3~6个月。未出现骨折再移位、内置物松动或断裂、内固定失败、神经损伤及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等。所有患者均恢复到正常的步行功能状态,且无需借助辅助工具。根据Baird-Jackson评分标准评定:优29例,良10例,可4例,差0例,优良率90.7%.结论:采用后外侧入路联合内侧入路治疗三踝骨折临床疗效满意,具有手术创伤小、显露充分、复位容易、并发症少的优点。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寻经后外侧入路与内侧入路结合方案在三踝骨折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4年5月—2017年4月为观察阶段,以此期间于该院就诊的三踝骨折患者42作为研究样本,均利用后外侧+内侧入路开展骨折手术治疗,随访12个月,分析效果及随访情况。结果42例三踝骨折患者术后复查X线,均显著骨折处解剖复位,对位情况良好,手术时间62~105 min,平均手术时间(82.45±11.39)min,愈合时间11~17.5周,平均愈合时间(14.69±2.75)周;42例中出现局部皮肤感染1例,无移位等其他并发症;随访12个月,42例患者经AOFAS评估踝关节功能,优良率95.24%(40/42)。结论在三踝骨折治疗过程中应用后外侧入路与内侧入路方案能够获得良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三踝骨折的治疗方法和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2年9月该院收治的三踝骨折患者30例进行回顾性分析,选择最佳手术入路进行积极手术治疗,观察治疗效果。结果按照Kennedy踝关节功能评分,优20例,良6例,可3例,差1例,优良率为86.7%;手术后2周、1、3个月踝关节功能评分明显优于手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0例患者全部愈合,骨折愈合时间平均为(15.4±1.3)周,术后皮肤感染3例,固定钉断裂1例。结论先采用外侧切口对外踝进行复位固定,然后采用内侧切口对后踝和内踝进行复位固定,是治疗三踝骨折的最优手术路径,能够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改良后外侧入路支撑钢板治疗后侧Pilon骨折的临床研究。方法选取该院2018年1—12月收治的后侧Pilon骨折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即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患者40例。对照组患者实施由前向后空心钉固定治疗,研究组患者采取改良后外侧入路支撑钢板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手术效果指标、踝关节功能、AOFAS评分、并发症发生率以及患者疼痛对比。结果研究组患者骨折愈合时间、踝关节功能、AOFAS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且患者疼痛强度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手术时间、住院时间以及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后侧Pilon骨折患者实施改良后外侧入路支撑钢板治疗,临床效果显著,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姜绍帅 《双足与保健》2018,(12):126-127
目的该实验主要探讨旋后外旋型Ⅳ度踝关节骨折中后踝骨折接受后外侧入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先根据随机数字法对该院2015年2月—2017年3月期间收治的60例旋后外旋型Ⅳ度踝关节骨折中后踝骨折患者进行分组。对照组30例患者采用后内侧入路治疗;实验组30例患者采用后外侧入路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踝关节功能评分以及骨折断端骨痂生长情况。结果实验组患者治疗后临床治疗的总有效率为86.67%,远高于对照组患者的56.67%;且实验组踝关节功能评分由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实验组患者在治疗6、12周后,其骨折断端骨痂生长情况均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外侧入路治疗法能够有效提高旋后外旋型Ⅳ度踝关节骨折中后踝骨折患者的治疗效果,在临床治疗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对老年Pilon骨折采用踝关节前内侧入路联合后外侧入路治疗并配合自拟中药方熏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3年1月收治的46例老年Pilon骨折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用踝关节前内侧入路联合后外侧入路进行手术治疗,术后进行自拟中药方熏洗,对照组仅予相同手术治疗。并随访6~24个月,对临床疗效、复位情况和并发症情况进行评定。结果:治疗组临床疗效优良率90.47%,高于对照组的72.00%,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解剖复位率90.47%,高于对照组的60.00%,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术后近期并发症率14.29%,远期(术后12个月)并发症率19.05%,高于对照组的32.00%和50.00%,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自拟中药方熏洗联合踝关节双入路治疗老年Pilon骨折可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有利于患者术后功能重建。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究踝关节手术入路及复位固定顺序。方法选取该院2012年1月—2013年11月期间接收的踝关节骨折患者56例作为该研究的对象,对患者的手术入路与复位固定顺序进行回顾分析,其中,双踝骨折患者采取腓骨后外侧行纵直切口,内踝前方行弧形切口,在外踝复位之后再进行内踝复位;三踝骨折患者选取腓骨后外侧弧形切口,而内踝前方采取弧形切口或是内侧切口,从后踝开始,进行后踝、外踝、内踝、下胫腓韧带的顺序复位,并用Baird-Jackson评分对患者的踝关节进行术后评价。结果所有患者经过术后随访发现,踝关节评分优良率为94.64%,未出现踝关节不稳、创伤性关节炎等症状。结论在不同类型的踝关节骨折治疗中,要采取适当的手术入路方式,并结合外踝解剖复位原则,按照复位固定顺序进行,以确保手术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20例三踝骨折实施踝关节内侧入路加腓骨外侧入路治疗效果进行探讨。方法选取2013年2月—2016年3月该院收治的三踝骨折患者20例作为该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采用踝关节内侧入路加腓骨外侧入路治疗,观察患者治疗后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手术后观察,患者临床治疗优良率为85.00%,患者手术期间及术后随访12个月并未出现严重并发症,全部患者1年后愈合。结论经后内侧入路结合腓骨外侧入路治疗三踝骨折,临床治疗效果较好,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可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三踝骨折,具有较高的临床治疗价值,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复元活血汤对三踝骨折术后踝关节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取160例三踝骨折手术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8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术后处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中药复元活血汤加减,治疗1个疗程后比较两组骨折术后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术后Phillips评分比较,观察组骨性关节炎评分、骨折复位评分、临床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踝关节评分优良率比较,观察组总优良率为92.5%,高于对照组的7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复元活血汤能有效缓解三踝骨折术后症状,有利于促进踝关节功能的恢复,为患者早日康复提供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三踝关节骨折采用改良后外侧入路联合内侧入路治疗临床效果。方法对该院骨科2014年3月—2017年2月期间收治46例三踝关节骨折患者临床诊疗资料进行分析,患者均采用改良后外侧入路联合内侧入路手术方案治疗,诊疗过程中记录患者情况,并对患者术后1年进行回访。结果所有患者手术均顺利进行,术中无意外;踝关节恢复优良率为91.3%;随访期间患者中未发生创伤性关节炎、踝关节不稳等并发症。结论改良后外侧入路联合内侧入路治疗三踝关节骨折,临床治疗效果显著,患者术后骨折恢复情况良好,术后并发症少,有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在踝关节陈旧性骨折患者治疗中采取后外侧入路手术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7年12月为研究时段,对照组患者采取内外侧入路手术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则采取后外侧入路的手术方案进行治疗。结果观察组患者手术后踝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为94.87%,显著高于同期对照组患者的82.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手术前踝关节屈曲活动度和内外翻活动度均较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手术后6个月和12个月观察组患者踝关节的屈曲活动度与内外翻活动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率为5.13%,显著低于同期对照组患者的23.0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踝关节陈旧性骨折患者治疗中采取后外侧入路手术治疗方案,有助于促进患者术后踝关节功能恢复并降低并发症风险,具有良好的中远期疗效。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后外侧入路支持钢板固定治疗三踝骨折的临床效果分析方法医院选取了2014年7月—2018年7月收治的三踝骨折的患者36例,分为2组作为此次治疗观察的对象。结果经过此次治疗结果显示,实验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17例94.44%,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的13例72.22%,其对比效果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在手术时间、手术中的出血量以及手术后的引流量之间的对比,实验组患者均优于对照组患者,效果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患者实施后外侧入路支持钢板固定治疗三踝骨折其效果显著,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后外侧入路与后内侧倒L型入路治疗胫骨平台后外柱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禅城医院2017年5月至2019年5月收治的胫骨平台后外柱骨折患者45例,所有患者均需进行胫骨平台三柱分型,并根据分型结果进行改良后后内侧倒L型入路手术或改良后后外侧入路联合后内侧倒L型入路手术治疗,回顾分析临床效果。结果:胫骨平台后外柱骨折端复位患者优良率为100.00%,术后即刻、术后1年患者胫骨平台后倾角(PA)、胫骨平台内翻角(PTPA)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术后膝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为100.00%。结论:后外侧入路与后内侧倒L型入路治疗胫骨平台后外柱骨折临床效果较好,能明显改善患者骨折症状及胫骨平面角度,可有效提高患者膝关节功能,有助于骨折愈合。  相似文献   

20.
丁洪伟  张媛 《中医正骨》2008,20(5):35-36
后踝为胫骨下端关节面后缘突起的部分,是防止距骨后脱位的重要结构。后踝骨折并不少见,胫骨向前、距骨向后以及旋转暴力均可导致后踝骨折,从而损伤踝关节后方的稳定性。目前多数临床医生倾向于对后踝骨折超过胫骨下关节面前后径1/4~1/3、同时伴有移位的患者予以手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1,2],以防止胫距关节失稳,重建其稳定性,减少晚期创伤性关节炎的发生。后踝骨折手术复位固定的入路有多种,作者自2003年3月以来对32例后踝骨折的患者分别选用了踝关节前内侧切口、后内侧切口、外侧切口、后外侧切口入路手术内固定治疗,为总结评价其各自优缺点和适应症,现结合文献与临床,作回顾性对比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