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探讨阿是穴与“阿是之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阿是穴是无固定部位和具体名称,按压痛点或其他病理反应点确定的针刺穴位。孙思邈在不断继承前人的理论知识、收集总结社会实践经验并在反复临床的基础上,首创阿是之名,立阿是之法,其在撰写的《备急千金要方》中作了记载。阿是之法源于《内经》穴法,是精确揣穴之法,确定腧穴的准确位置,提高临床疗效,应该成为临床中准确取穴的普适性方法。阿是穴是典型意义上的疾病反应点,是敏化态腧穴,热敏点属于阿是穴的范畴。在热敏点上施灸容易激发经气感传,实现气至病所。文章对阿是穴和阿是之法的由来、阿是之法是精确揣穴之法、阿是穴是敏化态腧穴等内容做一点粗浅的探讨。  相似文献   

2.
论阿是穴与阿是之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田丽芳  田阳春 《中国针灸》2003,23(12):756-756
现代针灸学把针灸穴位分为经穴、经外奇穴和阿是穴三类,关于阿是穴的概念,强调它是传统经穴及经外奇穴之外的压痛点和其它反应点,这和阿是穴最原始的定义并不完全符合。  相似文献   

3.
孙思邈所著《备急千金要方》中最早提出:有阿是之法,言人有病痛,即令捏其上,若里当其处,不问孔穴,即得便快,成痛处,即云阿是,灸刺皆验,故曰阿是穴也。[1]这类穴位既没有固定名称,也没有固定位置,后世称天应穴、不定穴。临床上常利用人体阿是  相似文献   

4.
阿是穴、阿是之法与按压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Wang ZH  Zhang ZF  Ding XJ  Zhou CL 《中国针灸》2011,31(4):333-335
回顾对阿是穴命名的认识,讨论阿是之法的含义.在进一步考查<内经>等文献的基础上,论述了腧穴经络按诊对于腧穴定位的一般意义,提出按压反应的概念.认为阿是穴是根据按压反应所确定的一类没有具体名称和既定位置的腧穴,是腧穴经络反应的一种表现形式,是腧穴经络动态属性的典型表现;按压反应突出地表现为舒快、疼痛等感觉现象,以及原有症状即时缓解等效应;按压反应是评定阿是穴的基本依据.  相似文献   

5.
“阿是”,乃按取患部或非患部之敏感点施行针灸的孔穴。古代名“天应”穴、“不定”穴等;现代称“敏感点”、“压痛点;日本又有“扪当穴”、“奇穴”、“奇俞”、“别穴”、“畦穴”诸名。今将古今中外文献、自己的以及同道的经验,加以归纳整理,作初步之探讨如下。  相似文献   

6.
阿是穴的准确释义依赖于对阿是的理解,现有的3种解析阿是的观点,其产生分歧的主要原因在于所依据的文献以及对其理解的不同。笔者通过全面梳理相关古今文献,并逐一分析不同解释方法,考辨阿是一词的原始意义,进而论述对阿是穴及阿是之法的认识。  相似文献   

7.
从腧穴的原始概念文献记载探讨阿是之法的内涵及其临床意义,阐明阿是之法的精髓是以患者对力的敏感为标准来定位腧穴。热敏灸疗法的临床应用,则说明热敏灸探感定位是以出现热敏灸感为标准来判定腧穴。两者虽均以患者感觉为标准,但热敏灸探感定位是从另一新的角度、采用新的方法来定位腧穴。认为热敏灸探感定位是阿是之法的传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8.
现代中医的"筋"有广义与狭义之说,其广义之说宽泛且不明确,容易使中医初学者混淆相关概念。通过分析古医籍论"筋"得出筋是骨骼肌系统;通过分析晚清、民国时期的解剖学书籍和医学著述内容得出当时筋的解剖认识从骨骼肌扩大到平滑肌和心肌;通过分析现代各医家对筋含义的认识和借鉴田进文对肝藏的解剖生理基础进行研究,指出广义之筋的不合理性,并得出中医筋的解剖实质是肌肉系统的结论,即指骨骼肌系统、平滑肌系统和心肌系统。通过探析筋的解剖实质,引出古医籍中"筋"和"肉"非指同一物质,且"筋"同"经筋"虽极为相关但仍有差异。明确中医"筋"解剖实质可以促进中医基础和临床向前发展,使中医的筋概念在解剖结构和功能上统一,更完整地体现中医整体观。  相似文献   

9.
仲景《伤寒论》、《金匮要略》治水方剂50余首,归纳为散水法、利水法、逐水法,并进行了辨证分析。  相似文献   

10.
“彰之之法”,原出于《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因其衰而彰之”。李念莪注曰:“衰者不补,则幽潜沉冤矣。补则再生,故曰彰。”可见彰之之法就是温补之法。具体运用,《内经》有明确论述:“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但是关于此句经文的解释,历代医家则不尽相同。王冰注:“气谓卫气,味谓五脏之味也”。张景岳则曰:“此正言彰之之法,而在于药食之  相似文献   

11.
<正> 中医疗法众多,有内治、外治、中药、针灸、推拿、按摩、挑割、刮痧、捏脊、指压等三十余种。中药疗法仅方剂就数以万计(《普济方》61739首),在临床治疗上占主导地位。针灸穴位已达一万个以上(未发表资料),能治疗三百多种疾病。这样一个庞大的治疗体系纵横交错,有时几种乃至几十种疗法都可以治疗同一种病证。因此,合理搭配,取长补短,有效利用这些疗法,就成了亟待解决的问题。古人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进行了大量的探索,著名的医家华佗、扁鹊、张仲景、孙思邈等,无一不是精通这些疗法的专家。他  相似文献   

12.
"再煎"之法至今仍有效的指导着临床,本文通过对<伤寒论杂病论>(即<伤寒论>和<金匮要略>)应用"再煎"之法的11首方剂之适应证、方药及煎服法归纳,总结<伤寒论杂病论>中"再煎"之内涵,试图探讨仲景应用"再煎"之法的作用,从而使其更有效地指导临床.  相似文献   

13.
14.
《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结合当时的解剖学知识构建了藏象理论,后者是中医学的基础理论之一。藏象理论对五脏六腑的认知有其解剖学依据,然而,中医脾与现代解剖学的脾有一定的出入。通过梳理《内经》和《难经》对中医脾的有关记载,从解剖生理视角阐释中医脾,并与现代解剖器官作比较,为认识中医脾的原始本质提供参考。结论:2部中医经典中记录的脾应包含现代解剖学的脾脏和胰腺。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孙思邈灸生熟之法的具体应用规律。方法:通过对《内经》《千金要方》《针灸资生经》《神灸经纶》《针灸大成》有关灸生熟之法的记载进行研读。结合临床进行理论探析。结果:孙思邈灸生熟之法分头部宜"生"、脊背宜"生"、手臂四肢"小熟"、胸背腹"大熟",阐述了发灸疮、禁灸、灸法养生具体应用。结论:临床上要重视孙思邈灸生熟之法,进一步验证其具体治疗理论的科学性。  相似文献   

16.
樊千 《内蒙古中医药》2010,29(19):51-52
张仲景是中国医学史上卓越的医学家,他奠定了中医学辨证论治的基础,在中医男科学相关病症的诊治上,同样颇有建树,本文通过对〈伤寒杂病论〉中男科病症相关文献分析,将其男科证治之法归纳为:辛温散寒,破结通利 清化湿热,安中解毒:缓中补虚,活血化瘀 调和营卫,固阳敛阴:温里壮阳,补益命火 温补肾阳,气化行水 调营补血,养血、化燥:滋补阴精,壮水制火:熏洗外治,清燥杀虫九法.他的证治思想对当今中医男科学也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17.
撩开“人体之毒”的面纱 现如今经络排毒、淋巴排毒、足底排毒、。肾脏排毒、光子排毒……林林总总的所谓排毒方式,都在充斥着保健市场。那么究竟什么是“毒”?我们的身体都有些什么“毒”?怎样才算是真正的排毒?由此,揭开人体里“毒”的实质显得非常重要了。  相似文献   

18.
张志忠出身于中医世家,行医50余年,向以治学严谨、医术精湛、尊师重教著称,特别以治疗妇科病之“崩漏”最为擅长。其以“宁静血海”之法治疗“崩漏”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笔者有幸随之学习,感受颇深,现将张老‘中医以“宁静血海”之法治疗“崩漏”之学术思想浅释如下。崩漏是指经血非时暴下不止或淋漓不尽。前者称为崩中,后者称为漏下,以来势急,  相似文献   

19.
肩周炎在临床上是一种常见的疾病,主要包括两大类症状和表现:一是疼痛,二是活动受限,中医针灸经络在肩胛骨区域及其周围有着很多穴位的分布,临床上通过针灸或者推拿手法、刮痧拔罐等传统疗法对这些穴位进行刺激,可以收到良好的效果。文章从现代功能解剖学角度,着重探讨一些肩周炎常用穴位的解剖定位及其功能,为广大同仁在临床上治疗肩周炎提供一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20.
《尚书·洪范》云:“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日从革,土爰稼穑。”这是对五行特性的概括。其中所谓“曲直”,曲者屈也,直者伸也。“木曰曲直”是指树木枝条具有生长、柔和,能屈又能伸的特性,用以说明木有条达(板直)与柔和(揉曲)的两种属性,条达属阳刚,柔和属阴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