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观察早期应用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模式、平衡功能和步行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连云港长寿医院50例早期脑卒中后偏瘫患者,进行常规康复治疗,对照组在常规康复基础上增加徒手辅助步行训练,观察组在常规康复基础上增加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均在治疗前、治疗12周后采用Fugl-Meyer量表下肢项(FMA)、Berg平衡功能量表(BBS)及Holden步行功能分级法(FAC)进行评估。结果:治疗12周后,观察组FMA、BBS及FAC评分均较治疗前均显著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较对照组亦有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应用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辅助常规康复治疗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改善具有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Lokomat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在脑卒中患者步行障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6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均神经发育疗法、主/被动牵伸、ADL训练、必要的矫形器应用、传统中医治疗等基础康复治疗,观察组在基础治疗基础上进行30min的Lokomat下肢康复机器人辅助步行训练,治疗强度和时间为40减重支持、75%的引导力量、1.5km/h步行速度,步行30min;对照组则在基础治疗基础上进行30min以提高步行能力为目标的治疗师辅助步行训练,所有治疗均5次/周,1次/天,共45min/次,在治疗前、治疗8周后分别进行康复效果评价。结果:治疗8周后,两组患者的Fugl-Meyer评分、Berg平衡量表评分、6min步行距离、FAC评分、MAC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5),且观察组各项评定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应用Lokomat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能有效提高脑卒中患者的步行能力。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身痛逐瘀汤对瘀血阻络型脑卒中偏瘫患者站立平衡和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将8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40例,2组均给予常规康复治疗及训练,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中药身痛逐瘀汤治疗,疗程均为12周,观察2组治疗前后站立平衡、步行能力及生活能力变化情况。结果 2组治疗前Berg平衡评分、Holden步行功能等级及BI生活能力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2组治疗后上述指标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均0.05),且治疗组改善情况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身痛逐瘀汤治疗瘀血阻络型脑卒中偏瘫患者可有效改善下肢功能,促进站立平衡及步行能力的提高,有助于改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闭链运动对缺血性中风患者步行能力及平衡功能的影响。方法:将60例缺血性中风偏瘫患者,按就诊先后顺序,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治疗组采用闭链运动对下肢功能进行强化训练,禁止采用开链运动对下肢进行训练;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治疗,治疗中不强化采用闭链运动对下肢功能进行训练,不禁止采用开链运动对下肢进行训练,连续治疗8周。采用Berg平衡量表测定治疗前后2组患者的平衡功能;测定10 m最大步行速度(MWS)来评价患者的步行能力。结果:采用闭链运动对下肢功能进行强化训练后,治疗组Berg平衡量表的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MWS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闭链运动对下肢功能进行强化训练能够显著改善缺血性中风患者的步行能力及平衡功能,是有效的康复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5.
游越  韩冰  汪洪波  宋妮 《四川中医》2020,38(9):185-188
目的:观察上肢针刺+下肢穴位点刺联合康复治疗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8年12月本院收治的脑卒中偏瘫患者82例,随机数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1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治疗进行肢体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上肢针刺+下肢穴位点刺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步行能力、步态及平衡功能和下肢运动功能等指标。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的步行能力、步态及平衡功能和下肢运动功能等相关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各项指标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P0.05),且观察组的Holden步行分级、10-MWT及6-MWT测试、Tinetti、BBS和FMA-LE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上肢针刺+下肢穴位点刺联合康复治疗能有效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平衡功能和步行功能,其效果优于常规康复治疗,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悬吊运动联合动式站立床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平衡功能和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将6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35例)和对照组(25例),均接受常规Bobath等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则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应用悬吊运动联合动式站立床训练,疗程为6周,分别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双下肢Berg平衡功能评分、步态评分、FAC步行功能评分及10m步行速度。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各项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疗程结束后,两组患者的ADL评分、BBS评分、步态评分、FAC评分、10m MWS均较治疗前显著提高(P0.05),且观察组评分提高程度更显著(P0.05)。结论:悬吊运动联合动式站立床训练可以有效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平衡功能和步行功能,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强制脑卒中后偏瘫患者患侧负重下的平衡训练对其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将72例脑卒中后偏瘫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6例,观察组采用常规康复治疗(包括运动疗法40min和物理因子治疗)+强制患侧负重下的平衡训练20min,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治疗(包括运动疗法40min和物理因子治疗)+常规平衡训练20min,两组治疗均为每周6天,每天1次,共4周,治疗前后通过Brunnstrom下肢分期评定下肢运动功能、Berg平衡量表评定平衡功能、功能性步行能力FAC量表评定步行能力。结果:治疗后,两组Brunnstrom下肢分期评定、Berg平衡量表评分、功能性步行能力FAC评定均有显著提高(P0.05),且观察组Berg平衡量表评分、功能性步行能力FAC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强制脑卒中后偏瘫患者患侧负重下的平衡训练能更有效地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平衡功能并提高其步行能力。  相似文献   

8.
叶剑飞 《新中医》2016,48(8):40-42
目的:观察中药联合康复训练对气虚血瘀型脑卒中后偏瘫患者步行和平衡功能的影响。方法:将80例气虚血瘀型脑卒中后偏瘫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给予减重平板训练、平衡功能训练、下肢肌群功能训练等,每次20 min,每天2次。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方案的基础上进行中药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治疗,每天1次,早、晚分服,连续治疗4周。观察2组患者的步行和平衡功能。结果:治疗后治疗组功能性步行分级(FAC)、10m最大步行速度(MWS)、6min步行距离(6MWT)得分均高于治疗前,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4周后患侧单腿负重时间、Berg平衡量表(BBS)均高于对照组,而静态闭眼重心移动总轨迹距离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药合康复治疗能改善偏瘫患者的步行耐力和动、静态平衡功能。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强化躯干肌训练治疗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的疗效。方法:8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两组均予采用常规康复训练方法进行治疗,治疗组加用强化躯干肌训练,两组均治疗8周。结果:两组下肢痉挛状态、躯干控制能力、平衡功能和步行能力治疗后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P0.05),治疗后治疗组各项量表评分的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躯干控制训练可以缓解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患者的下肢痉挛程度,提高患者的平衡功能及步行能力。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早期强化踝关节运动训练对偏瘫患者下肢功能恢复产生的影响。方法将在该院接受治疗的8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根据运动训练方式差异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40例)采用常规治疗和康复训练,实验组(40例)在对照组基础上进行早期强化踝关节运动训练,比较两组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恢复情况。结果两组在治疗前下肢运动功能评分、平衡功能评分以及步行能力评分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干预后,实验组下肢运动功能、平衡功能、步行能力评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强化踝关节运动训练在偏瘫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十分显著,能够促进患者下肢功能的恢复,应该在临床中进行推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对于卒中恢复期患者给予健侧负重训练对于卒中患者平衡及步行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该科室2018年10月—2019年3月期间恢复期患者3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5例,两组患者均采用常规平衡及康复治疗方法,在此基础上,观察组加入健侧下肢负重训练及平衡的训练方法。两组训练均进行6 d/周,共4周,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用功能性步行量表(FAC)、Berg平衡量表(BBS)、下肢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进行评估。结果4周后,两组的功能性步行量表(FAC)、Berg平衡量表(BBS)、下肢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均较治疗前有进步,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卒中恢复期患者强化健侧立位平衡训练,可以明显提高患者平衡及步行的功能。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究运动想象结合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对脑卒中患者的作用。方法:针对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2015年1月到2017年1月间收治的80例脑卒中患者,全部实施常规的功能锻炼;然后在征得患者家属同意的基础上将其随机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同时给予康复锻炼干预,观察组则使用运动想象结合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此后观察两组患者步行障碍等恢复情况,并在组间实施比较。结果:两组患者干预前6 min步行测试得分、Berg和Fugl–Meyer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分组干预后观察组改善明显,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干预后对照组6 min步行测试得分为(243.26±8.18)分,观察组(391.62±8.56)分则优于对照组。结论:运动想象结合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对脑卒中患者步行障碍可产生积极影响,改善患者平衡能力和运动能力。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运动控制训练联合运动想象疗法对偏瘫患者下肢功能的影响。方法:将偏瘫患者8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训练,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上下肢运动控制训练和运动想象疗法,分别在治疗前和治疗6周后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法(FMA)、Holden功能步行分级法、Berg平衡功能量表(BBS)对两组进行功能评定。结果:治疗前,两组Holden功能步行能力、FMA、BBS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Holden功能步行能力、FMA、BBS评分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1),且治疗组治疗后的Holden功能步行能力、FMA、BBS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运动控制训练联合运动想象疗法能明显改善患者下肢功能,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下肢康复机器人系统和减重平板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能力及步态的影响。方法将该院2017年1月—2018年6月收治的7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抽签法将其分为研究组和常规组,各35例。常规组给予常规的康复训练,研究组给予下肢康复机器人系统和减重平板训练。对比两组干预后的步行能力以及步态情况。结果训练后,研究组的步行功能较常规组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训练前,两组的步态评分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训练后,研究组的步态评分较常规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脑卒中肢体偏瘫患者给予下肢康复机器人系统和减重平板训练的应用效果良好,促进了患者的康复,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强化步行训练对于早期脑卒中偏瘫患者的肢体康复的影响。方法:选取80例早期脑卒中偏瘫患者,根据入院时间顺序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在常规康复的同时开展进行强化步行训练。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FMA、MBL评分均明显高于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FMA评分(53.13±10.73)、MBL评分(55.72±13.38),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强化步行训练可显著改善早期脑卒中偏瘫患者的肢体功能,帮助患者早日康复。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核心稳定训练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平衡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随机分成核心训练组和常规康复组,每组30例。常规康复组给予常规康复训练,核心训练组患者同时辅以核心稳定训练。于治疗前、治疗2周后、治疗4周后采用Berg平衡功能量表及(BBS)、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MS)、Holden步行能力分级对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平衡功能及步行能力进行评定。数据采用SPSS 20.0统计软件分析。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下肢FMMS评分、BBS评分及Holden分级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上述各项疗效指标结果(包括下肢FMMS评分、BBS评分及Holden分级)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 0.05);进一步比较发现,治疗4周后核心训练组患者下肢FMMS评分、BBS评分及Holden分级均较常规治疗组明显改善(P 0.05)。结论核心稳定训练能显著改善脑卒中后偏瘫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平衡功能及步行能力。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百笑灸干预下肢经筋结点联合平衡功能训练对痉挛型偏瘫患儿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将46例分型为痉挛型偏瘫的脑性瘫痪患儿,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23例,对照组23例。两组患儿均予以常规抗痉挛治疗及平衡功能训练,治疗组患儿在此基础上加百笑灸干预偏瘫下肢相关经筋结点进行治疗。抗痉挛治疗、平衡功能训练及百笑灸干预均5次/周,30 min/次。在治疗前、治疗12周后分别采用步速(m/s)、6 min步行距离(m)、功能性步行分级(functional ambulation category,FAC分级)对两组患儿步行能力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后两组患儿步速、6 min步距、FAC分级与组内治疗前比较,均有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儿步速、6 min步距、FAC分级组间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平衡功能训练的基础上加用百笑灸干预痉挛下肢经筋结点,能够更好地改善痉挛型偏瘫患儿的步行能力。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头针联合镜像疗法(MT)对缺血性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及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将75例缺血性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针刺1组和针刺2组,每组25例。3组患者均接受常规药物治疗和康复训练,对照组予MT,针刺1组在头针治疗结束后进行MT,针刺2组在头针和运动想象同时进行MT。治疗前后分别采用简化Fugl-Meyer评分法(FMA)下肢部分、Berg平衡量表(BBS)、功能性步行能力量表(FAC)和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定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平衡能力、步行能力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结果治疗前3组患者FMA、BBS、MBI评分和FAC分级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组患者上述各指标均较同组治疗前显著提高(P0.05),且针刺1组治疗后上述各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针刺2组治疗后上述各指标均优于针刺1组和对照组(P0.05)。结论头针和运动想象同时进行镜像疗法可有效改善缺血性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和步行能力,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且疗效优于单一镜像疗法和头针结束后进行镜像疗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推拿结合步行训练对脑卒中早期患者步行能力恢复的影响.方法:将6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成2组,结合组30例,采用步行训练结合推拿治疗;对照组30例,仅行推拿治疗.用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评分、Fugl-Meyer平衡功能评分、改良Ashworth法肌张力评级和Holder步行功能分级进行训练前、后评定.结果:经过4周治疗后,2组患者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评分、Fugl-Meyer平衡功能评分、肌张力评级和步行功能分级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1),但结合组Fi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评分、肌张力评级、步行功能分级改善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步行训练结合推拿治疗对脑卒中早期患者步行功能恢复具有明显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0.
华东 《中国中医急症》2008,17(12):1668-1669
目的观察减重步行训练(BWSTT)联合运动想象疗法对脑损伤偏瘫患者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将60例脑损伤偏瘫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0例行BWSTY联合运动想象疗法再加常规康复治疗,对照组30例行BWSTT和常规康复治疗;用V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评分、BBS平衡功能评分、FAC步行功能分级进行训练前后评定。结果经过4周康复治疗后,两组患者FMA-L评分、BBS评分、FAC分级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而治疗组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BWSTT联合运动想象疗法加常规康复治疗对脑损伤偏瘫患者步行功能恢复具有明显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