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Թ������ٴ��о���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多发性骨髓瘤(MM)是一种不可治愈的、慢性进展的恶性肿瘤,约占所有恶性血液肿瘤的10%,其在西方国家,年龄调整后发病率为2.5/10万~7.2/10万。近年来,在MM的早期诊断方法、临床分期、治疗和疗效评价等方面都取得了重大进展。本文将就以上这几个方面做一论述。1多发性骨髓瘤的诊断血清游离轻链(FLC)检测是一种检测体内是否存在克隆性浆细胞的高度敏感的检测方法。该检测通过免疫比浊法分别测定出血清中的游离轻链(未与重链结合成完整免疫球蛋白的轻链)κ和λ的量,并计算出κ/λ。κ/λ的正常值范围为0.26~1.65,如果比值低于0.26或高…  相似文献   

2.
64岁男性患者,临床表现为肾病综合征,无高血压及肾功能损害,血免疫固定电泳检查示λ型IgA单克隆免疫球蛋白条带,血游离轻链检查示κ/λ比值下降;骨髓流式细胞学见4.52%单克隆增生的浆细胞,外院肾活检诊断轻链型肾淀粉样变性。患者化疗后临床达非常好的部分缓解,经重复肾活检后诊断为罕见的伴多核巨细胞浸润的轻链型肾淀粉样变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单克隆免疫球蛋白病相关的C3肾炎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3月至2015年5月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肾脏科经肾活检病理诊断为C3肾炎的患者,筛选出血清免疫固定电泳见单克隆条带者,统计其临床及病理资料。结果:(1)一般资料:C3肾炎患者共有38例,其中行血清免疫固定电泳检查者16例。血清单克隆免疫球蛋白阳性者7例,男性5例、女性2例,肾活检时年龄44~65岁,病程3~67月。肾脏损害临床表现为肾病综合征4例,多形型血尿者6例,血清肌酐升高3例,贫血4例。(2)补体及补体相关检查:C3下降4例,C4、血清H因子均正常,C3肾炎因子及抗H因子抗体均阴性(6/6)。(3)血液学检查:单克隆免疫球蛋白种类λ型IgG 3例,κ型IgG 2例,λ型IgA 1例,κ轻链1例。血游离轻链比值异常2例。浆细胞升高2例(2/6)。(4)肾脏病理:7例免疫荧光均以C3沉积于肾小球毛细血管袢及系膜区,轻链染色阴性,光镜均呈膜增生样病变,2例伴新月体,肾小管间质病变较轻;电镜下电子致密物无特殊结构,主要沉积于内皮下及系膜区,2例内皮细胞病变明显。(5)治疗及随访:2例浆细胞异常的患者接受沙利度胺联合地塞米松治疗,其中1例肾脏病长期缓解,1例快速进展至终末期肾病;余5例患者接受雷公藤多苷和(或)糖皮质激素治疗,1例失随访,3例尿检改善,4例肾功能稳定。结论:单克隆免疫球蛋白相关的C3肾炎好发于中老年患者,组织学以肾小球膜增生样病变为主,免疫抑制治疗有一定的疗效,但治疗的关键应针对单克隆免疫球蛋白病。  相似文献   

4.
32岁男性,病程4个月,临床表现为血清肌酐升高伴大量蛋白尿,尿沉渣镜检正常,近端肾小管损伤(低血钾、低血尿酸、低血磷、尿糖阳性),肾脏体积增大,血游离轻链比值异常(κ/λ=76.92),免疫固定电泳见κ型单克隆免疫球蛋白条带,两次骨髓穿刺示浆细胞分别占3%、0.5%,未见原始和幼稚浆细胞,肾活检示肾小管上皮细胞内见结晶形成,肾小管上皮细胞胞质λ轻链阳性,电镜示见肾小管上皮细胞内结晶形成,最终诊断为轻链近端肾小管病。予硼替佐米联合地塞米松治疗4个疗程,血清M蛋白转阴,肾功能改善,尿蛋白减少。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 DM)早期肾损害患者尿糖及血清胱抑素C(Cys-C)、游离轻链κ/λ比值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11月—2022年11月在福建省龙岩人民医院进行治疗的172例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尿蛋白排泄率(UAER)将其分为DM组(n=94,UAER<30 mg/d,不存在早期肾损伤),早期DN组(n=78,UAER 30~300 mg/d,存在早期肾损伤)。比较两组患者尿糖、血清Cys-C及游离轻链κ、游离轻链λ及游离轻链κ/λ比值水平,并分析以上指标与早期DN的相关性。结果 早期DN组患者尿糖水平、血清Cys-C、游离轻链κ、游离轻链λ以及游离轻链κ/λ比值均高于DM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尿糖、血清Cys-C及血清游离轻链κ/λ比值异常增高均为DM早期肾损害的危险因素(P<0.05);血清游离轻链κ/λ比值与尿糖水平及血清Cys-C水平均呈正相关(r=0.366、0.341,P<0.05);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显示,尿糖预测早期DN曲线下面积为0.75...  相似文献   

6.
中年男性,反复发作双下肢出血性皮疹及尿检异常,首次肾活检为"肾小球系膜增生性病变伴IgA沉积",诊断为"过敏性紫癜性肾炎"。逐渐出现高血压、肾功能不全和贫血,IgA水平增高,血清免疫固定电泳见λ型IgA单克隆条带,血轻链κ/λ比例明显低下,骨髓流式细胞学检查见单克隆浆细胞株,冷球蛋白阴性。两次重复活检光镜均表现为膜增生样病变伴栓塞,免疫荧光单克隆IgA-λ沉积,电镜下肾小球系膜区、内皮下、袢腔内及浸润细胞胞质内较多特殊微管状结构物质沉积,上皮侧偶见同类物质。最终诊断为具有肾脏意义的单克隆免疫球蛋白病,增生性肾小球肾炎伴微管状单克隆免疫球蛋白沉积(IgA-λ型)。  相似文献   

7.
血清免疫球蛋白轻链含量检测对M蛋白血症的诊断意义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多发性骨髓瘤是单克隆浆细胞恶性增殖性疾病。增生的浆细胞产生结构均一的单克隆免疫球蛋白(M蛋白)。近几年来由于醋酸纤维素薄膜蛋白电泳的广泛应用,临床上M蛋白的检出率也逐渐增高,国外报道65岁以上健康人群可检出M蛋白者占3%,并随年龄增长而增高,这类患者无MM或巨球蛋白血症的任何证据,经过10年以上的长期随访,其中仅部分病例可向恶性转化,因而称之为未定性单克隆球蛋白病(MGUS)或良性单克隆免疫球蛋白病(BMG)。两种良、恶性M蛋白迄今尚无单一试验用以鉴别。近年国外文献报道了M蛋白血症患者血清轻链κ、λ的定量及κ/λ之比的诊断…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血清、尿液轻链含量及κ/λ比值差异在鉴别诊断多发性骨髓瘤(MM)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9 120例各类型MM患者血清轻链含量及κ/λ比值数据,并将其中合并肾损伤和无肾损伤MM患者的血、尿轻链及κ/λ比值分别与38例肾病者及100例正常对照者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各类型MM患者所属血清κ型轻链及κ/λ比值显著升高,所属λ型及κ/λ比值显著降低,合并肾损伤检出率约占MM的49.57%,肾损伤MM者血清轻链含量及κ/λ比值均低于无肾损伤MM者(P0.05),但尿液中所属轻链含量显著升高(P0.01)。肾损伤MM患者中同一轻链型多发性骨髓瘤(LCMM)血清与尿液轻链含量及κ/λ比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非LCMM血清与尿液轻链含量及κ/λ比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肾病者及正常对照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血清、尿液轻链含量尤其κ/λ比值差异,对MM的诊断、分型、早期肾损伤及肾病的鉴别诊断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尿游离轻链κ、λ比值在老年糖尿病(DM)病人肾损害中的诊断价值。方法用免疫比浊法测定130例老年DM病人尿游离轻链κ、λ值并计算其比值,根据κ/λ将病人分为4组:κ/λ≥3为A组(26例);2.65κ/λ3为B组(49例);1.35≤κ/λ≤2.65为C组(45例);κ/λ1.35为D组(10例);选取本院健康体检者45例作为对照组(E组)。采用速率法检测各组尿中的N-乙酰-β-D-葡萄糖苷酶(NAG)活性,采用免疫比浊法检测各组尿中的β2微球蛋白(β2-MG)、α1微球蛋白(α1-MG)、转铁蛋白(TRF)、免疫球蛋白G(Ig G)的浓度,并进行组间比较。结果 A组、B组、D组尿中游离轻链κ/λ、NAG、β2-MG、α1-MG、TRF、Ig G水平与E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A组和D组差异更显著(P0.01);C组与E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尿游离轻链κ/λ比值对老年DM病人肾损害,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0.
老年男性患者,临床表现肾病综合征,血清单克隆游离轻链比例异常,免疫固定电泳见κ型Ig G单克隆免疫球蛋白条带,肾活检病理提示肾淀粉样变性合并C3肾小球病,间质大量CD20+细胞浸润。骨髓穿刺及活检提示淋巴浆细胞高度增生。结合临床、病理最终诊断慢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肾淀粉样变性合并C3肾小球病。  相似文献   

11.
61岁女性,病程10个月,临床表现尿检异常、低补体血症伴贫血、血游离轻链比值异常,免疫固定电泳见Ig G-λ单克隆免疫球蛋白条带,肾脏体积增大,骨髓浆细胞7. 5%、未见原始和幼稚浆细胞,肾活检示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结节样病变),Ig G1++、λ轻链+颗粒状沉积于系膜区及血管袢,Ig G2、Ig G3、Ig G4、κ轻链阴性;诊断为伴单克隆Ig G1沉积的增生性肾小球肾炎。给予沙利度胺联合地塞米松治疗1年,蛋白尿完全缓解,补体上升,血游离轻链比值恢复正常,血清M蛋白转阴。  相似文献   

12.
多发性骨髓瘤(MM)是浆细胞恶性增生性疾病。恶性浆细胞及其产生的单克隆免疫球蛋白(M球蛋白)可累及骨髓及其他组织和器官,引起骨骼破坏、贫血、肾功能损害和免疫功能异常等。160年前,尿本-周蛋白即尿游离轻链(FLC)首次被发现,并成为多发性骨髓瘤(MM)诊断的一个重要标志物。随后  相似文献   

13.
目的:报道一例多发性骨髓瘤合并管型肾病在化疗基础上采用高截留量透析清除血清游离轻链( FLC)出现高内毒素血症的病例.方法:一例52岁女性患者,因“进行性血肌酐升高,伴血、尿FLC λ升高1月”,经骨髓细胞学检查结合临床诊断为多发性骨髓瘤合并管型肾病.患者在接受VAD方案化疗同时,3周内予高截留量透析治疗(HC02100透析器,HCO-HD)6次,前3次采用普通透析液,后3次采用超纯净透析液.治疗前后及治疗中监测血液及透析液废液中FLC变化,同时测定血液、透析液内毒素水平.结果:患者血清FLC λ水平从治疗前4 689 mg/L降至492.7 mg/L,血清肌酐水平有下降趋势.患者采用普通透析液行HCO-HD时,透析液内毒素水平0.112 ~0.145 EU/ml,透析后患者出现体温升高,最高达38.5℃,第3次血液内毒素水平从透析前<0.03 EU/ml)升至透析后0.122 EU/ml;第4次开始改为超纯净透析液透析,透析液内毒素水平0.03 EU/ml,透析后体温正常,第4次透析后血液内毒素水平无升高.透析液流量500 ml/min时,FLC λ清除率38.4 ml/min,单次下降率71.0% ~ 85.2%,单次清除量9.06 ~ 18.02g;透析液流量200 ml/min时FLCλ清除率、单次下降率及单次清除量明显低于前者.结论:在合适化疗基础上,高截留量透析可有效清除并降低血清游离轻链水平,其清除效率受透析液流量影响较大.我们提出采用超纯净透析液可避免透析后的高内毒素血症及体温升高等临床现象.  相似文献   

14.
慢性肾脏病(CKD)老年男性患者,以少量蛋白尿,大量镜下血尿起病,CKD基础上出现急性肾损伤,肾外表现有脑梗塞,贫血,免疫固定电泳见IgMκ型单克隆免疫球蛋白条带,骨髓流式细胞检测提示克隆性浆细胞0.12%,血冷球蛋白阴性,冷凝集素试验阳性,低补体血症。肾活检病理示肾小球增生性病变,肾小球毛细血管袢腔内及肾间质小动脉管腔内较多PAS强阳性的栓塞,免疫荧光IgM-κ沉积,电镜下电子致密物无特殊超微结构。最终诊断为毛细血管袢腔内单克隆IgM沉积病。  相似文献   

15.
目的调查研究海南地区百岁老年人血清免疫球蛋白及补体含量特征。方法收集海南省969例百岁老年人空腹静脉血标本为百岁老年人组,364例高龄老年人为对照组。检测血清免疫球蛋白A、血清免疫球蛋白G、血清免疫球蛋白M、血清免疫球蛋白E、血清免疫球蛋白轻链κ、血清免疫球蛋白轻链λ、补体C3、补体C4含量。分析不同年龄、性别、民族、饮食及吸烟方式下血清免疫球蛋白及补体的含量。结果 (1)百岁老年人组的免疫球蛋白G、免疫球蛋白E、免疫球蛋白轻链κ高于对照组[分别为15.9(13.8,18.3)比14.9(13.1,16.9)g/L;270.0(85.5,851.0)比180.5(58.0,556.2)kU/L;4.1(3.5,4.9)比4.0(3.1,4.6)g/L,均P<0.05];免疫球蛋白M、补体C3、补体C4低于对照组[分别为1.0(0.7,1.4)比1.0(0.8,1.5)g/L;01.0(0.9,1.2)比1.1(1.0,1.3);0.2(0.2,0.3)比0.3(0.2,0.3),均P<0.05]。(2)女性组百岁老年人的免疫球蛋白M及补体C3的含量高于男性[分别为1.1(0.7,1.4)比1.0(0.7,1.3);1.0(0.9,1.1)比1.0(0.8,1.1),均P<0.05]。(3)免疫球蛋白A、免疫球蛋白G、免疫球蛋白E、免疫球蛋白轻链κ、免疫球蛋白轻链λ在不同民族百岁老年人间存在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4)长期饮牛奶的百岁老年人比不饮牛奶的百岁老年人血清免疫球蛋白M的含量增高[1.2(0.8,1.5)比1.0(0.7,1.4),P<0.01]。结论百岁老年人血清免疫球蛋白及补体含量在不同年龄、性别、民族及饮食习惯间存在差异,年龄高、女性、少数民族、饮食牛奶等因素下,更易呈现出免疫球蛋白及补体的优势表达。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慢性肾脏病(CKD)患者妊娠后胎儿和母亲的结局,并分析相关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国家肾脏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2010年1月至2018年8月间101例CKD妊娠患者,在同期非CKD妊娠女性中随机选取350例为对照组,根据估算的肾小球滤过率(eGFR)值将CKD患者分为肾功能正常组(CKD 1期,n=84)和肾功能异常组(CKD 2~4期,n=17)。分析并比较肾功能正常组与对照组间,及肾功能异常组与肾功能正常组间胎儿及母亲结局发生率及其影响因素。结果:(1)肾功能正常组早产、剖宫产的发生率高于对照组,肾功能异常组早产、早早产、小于胎龄儿(SGA)、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剖宫产发生率高于肾功能正常组。(2)CKD 2~4期是早早产、NICU、剖宫产的独立危险因素,尿蛋白≥1 g/24h、高血压是早产的独立危险因素,年龄是剖宫产的独立危险因素。(3)肾功能异常组患者产后血清肌酐(SCr)增高、eGFR下降,肾功能正常组患者妊娠前和产后的SCr、eGFR无明显差异。两组CKD患者产后中位尿蛋白水平较妊娠前均显著增加。结论:与非CKD女性相比,CKD患者妊娠胎儿及母亲出现不良结局的风险上升,且随着肾功能的进展,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率增加。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血清游离轻链(sFLC)检测在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中的变化和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116例MM患者,留取初诊和联合化疗后的血清样本,采用免疫散射法测定sFLC,同时应用免疫固定电泳(IFE)检测血清M蛋白,分析sFLC在MM患者诊断和预后中的作用。结果:初诊时116例MM患者sFLC或其比值均有异常改变,且ISSⅢ期患者sFLC水平显著高于ISSⅠ期和Ⅱ期患者,而IFE检测血清M蛋白阳性率为87.3%;联合化疗后血清游离轻链κ或λ水平显著下降(P0.05),其中有效组患者sFLCκ/λ比值恢复正常为70.2%,进展期患者sFLC水平有明显降低但仍维持较高水平,且sFLCκ/λ比值有2例恢复正常,高sFLC患者可能具有更高的肿瘤负荷和更强的侵袭性,可提示患者预后不良。结论:sFLC检测在MM的早期诊断、疗效评估以及微小肿瘤负荷检测等方面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正>1病例介绍患者,女,45岁,2019年2月因“持续胸背痛伴发热”就诊于福建省立医院血液科,血常规检查示:白细胞8.5×109/L,浆细胞14%,血红蛋白66 g/L,血小板150×109/L。生化:白蛋白31 g/L,球蛋白77 g/L,肌酐143μmol/L,钙离子2.69 mmol/L,磷1.68 mmol/L,乳酸脱氢酶216 U/L。24 h尿蛋白0.534 g/24 h。β2微球蛋白(血) 6.21 mg/L。血:κ轻链22.70 g/L,λ轻链0.08 g/L,κ/λ283.75。尿:κ轻链255.00 mg/L,λ轻链<3.81 mg/L。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尿液血管紧张素原(angiotensinogen,AGT)与慢性肾脏病(CKD)的关联性,以及尿AGT对CKD的诊断价值。方法: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墨玉县农村维吾尔族成人CKD流行病学调查的资源标本库中抽取CKD和非CKD样本,按估算的肾小球滤过率(eGFR)将CKD患者分为CKD 1期组、CKD 2期组、CKD 3期组。尿AGT用ELISA方法检测。one-way-ANOVA分析组间差异,多因素分析采用多重线性回归分析。结果:95例CKD患者和413例非CKD对照者进入本研究。CKD组尿液AGT明显高于非CKD组(243.97±47.86 vs 158.43±25.14,t=16.892,P0.01);随着eGFR下降,尿液中AGT呈升高趋势,CKD 1期组、CKD 2期组和CKD 3期组患者尿液AGT分别为213.63±34.47 ng/L,251.39±17.17 ng/L和314.97±27.58 ng/L,各组间有显著差异(F=81.103,P0.01)。多重线性回归分析表明,尿液AGT与eGFR呈负相关(P0.01),与尿白蛋白/肌酐(P0.01)和血清肌酐(P0.01)呈正相关。结论:CKD患者尿AGT高于非CKD患者,与eGFR下降呈负相关。提示尿AGT可作为CKD诊断和病程进展的生物学标志物。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伴单克隆免疫球蛋白沉积的增生性肾小球肾炎(PGNMID)的临床及病理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5例PGNMID患者的临床特征及肾脏病理资料。结果 5例PGNMID患者中,男4例,女1例,年龄47~68岁,病程2.5~60.0个月,2例病程超过1年,5例均呈肾病综合征,伴高血压病史,4例镜下血尿,3例肾功能异常。仅1例血清免疫球蛋白游离轻链比率异常。光镜下,5例患者的肾脏均呈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病变;免疫荧光下,PGNMID患者肾小球仅见免疫球蛋白G3和κ轻链沉积;电镜显示PGNMID患者肾脏系膜、内皮下和(或)上皮下颗粒状沉积物。结论 PGNMID患者常出现肾病综合征和肾功能下降,需尽早行肾脏病理检查,以提高PGNMID的诊断率,减少漏诊和误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