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分析"脾色环唇"脾虚证患者唇周Lab值,为王自立教授基于"脾色环唇"辨治脾虚证提供色度学依据。方法:采用数码相机对300例"脾色环唇"脾虚证患者及300例健康人群面部进行拍照,对所得图像通过"Adobe Photoshop CS"软件读取右上左下唇周及颧部的Lab值,并对Lab各值进行一般描述性分析。结果:脾色环唇脾虚证患者唇周b-a值为正数,说明表示黄色的b值大于a值,则唇周颜色以黄色为主;脾色环唇脾虚证患者颧部b-a值为负数,说明表示黄色的b值小于表示红色的a值,则颧部颜色以红色为主;健康人群唇周及颧部b-a值均为负数,说明表示黄色的b值小于表示红色的a值,则唇周及颧部颜色均以红色为主,体现了亚洲人健康肤色红黄隐隐的特点;经t检验,脾色环唇脾虚证患者及健康人群唇周Lab值及b-a的差值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与健康人群比较,脾色环唇脾虚证患者唇周颜色以黄色为主,而颧部颜色与健康人群基本一致,以红色为主(P0.05)。结论:1)"脾色环唇"脾虚证患者唇周颜色以黄色为主;2)色度学面部色诊分析方法可为基于"脾色环唇"辨治脾虚证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
柳树英 《新中医》2015,47(10):4-6
介绍王自立教授以脾色环唇为主要依据诊断、论治脾虚证的验案;从不寐、肺胀、便秘3则临证治验案例中予以总结分析,说明脾色环唇可作为脾虚证的诊断依据之一而应运于临床。  相似文献   

3.
4.
通过对不寐、带下、痤疮3则验案的分析,论述王自立主任医师临床依据脾色环唇即通过观察患者口唇周围的颜色是否发黄来判断脾的病变,同时结合其他脉证,运用益气健脾方法治疗脾虚证患者,往往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相似文献   

5.
中医“脾”的功能涵盖了现代医学的消化系统生理功能,而且与神经、内分泌、免疫、运动等系统生理功能密切相关。笔者基于中医整体观,以“脾虚证”的临床证候要素和病机演变规律研究为基础,提出“脾虚证躯体泛化效应”的证候模式,并根据生命系统观以及细胞信号转导理论建立“细胞信号转导途径在脾虚证躯体泛化效应中的可能作用”科研假说,以期为深入研究脾虚证病机内涵提供思路与方法。  相似文献   

6.
脾虚的常见症状有四肢倦怠,少气懒言,食少纳差,腹痛腹胀,神疲乏力,消瘦,便溏等。如《内经》云:“脾虚则四肢不  相似文献   

7.
无锡市第三人民医院尹光耀医师等,近年来潜心脾虚证胃病构研究取得可喜进展,受到国内许多专家的好评,不久前在北京通过成果鉴定。该项研究从分子生物学角度探讨脾虚证实质,有助于对脾虚证的中西医结合理论的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环核苷酸、细胞免疫可作为"脾"本质研究的客观指标;(2)不完全性结肠型肠化生可能是引起"肠型胃癌"的重要病理基础;  相似文献   

8.
《辽宁中医杂志》2013,(7):1304-1306
运用循证医学文献系统评价方法,建立脾虚证文献信息采集表,对近25年脾虚证诊断标准文献进行研究,共纳入合格研究文献23篇,经统计分析,脾虚证临床症状、舌象、脉象排序前10位依次为:食欲减退、舌淡、乏力、舌胖嫩/胖大、大便溏泄、舌边有齿痕、脉细、消瘦、面色萎黄、食后腹胀,与脾虚证国家标准、学会标准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9.
脾虚证动物模型评价方法评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肝郁脾虚证是临床常见的基础证候之一,也是中医学证候现代研究中的重要内容。肝郁脾虚动物模型的建立对于开展证候研究意义重大,其中对中医证候动物模型的评价尤为重要。通过整理、分析近10年肝郁脾虚证动物模型的评价方法,从一般情况、方药反证、行为学实验、消化系统、免疫系统、神经内分泌指标等方面总结出常用的几种评价方法,阐述了各实验的操作方法、指标特点、适用范围等,以期对肝郁脾虚证动物实验提供一定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10.
中医“脾虚”证动物模型实验研究的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正> 动物病理模型是现代医学研究中必不可少的手段之一,但在中医中药研究中如何复制和应用动物模型却是一个新问题.近年来国内各地根据中医理论和临床,用不同的方法在动物体上复制出各种模拟中医"证"的动物模型(如阴虚、阳虚、气虚、血虚、脾虚、肾虚等证的动物模型).这对探索中医证的本质,阐明中药及其方剂对证治疗的作用机制,以期达到证药相对具有重要的意义.过去对脾的研究多偏重于临床,复制"脾虚"证动物模型的实验研究,  相似文献   

11.
由安徽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承担的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脾气虚证分度动态研究》最近通过由安徽省科委组织的专家鉴定。专家认为,本项目为中医脾气虚证的客观化研究提供了依据,在目前木糖吸收率与脾气虚证研究方面处于国内先进水平。脾气虚证是中医学中以消化系统症...  相似文献   

12.
脾虚证动物模型研究进展与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正> 目前,脾虚证动物模型研制工作已取得了一定成绩,但由于客观性评估标准尚未确立,故脾虚证动物模型的客观性、公认性、重复性较差。动物实验做为科研先导,以其独特优点  相似文献   

13.
刘佳  许可  张兰 《中医药导报》2019,25(23):120-122
总结近年来肝郁脾虚证动物模型的评价标准,从宏观表征、行为学实验、肝郁和脾虚的客观指标等方面总结肝郁脾虚动物模型的评价方法,为评价肝郁脾虚证动物模型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4.
脾位于中焦,其功能是,主运化和统血,主肌肉、四肢;开窍于口,“其华在唇”。脾与胃相为表里,脾升胃降,燥湿相济,共同完成饮食物的消化、吸收与输布,为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脾以虚证为多。  相似文献   

15.
人的胃肠道是机体最大的储菌库,定居着一个十分复杂和活跃的微生物群落,正常情况下,肠道菌群与宿主之间相互作用,保持着动态平衡。脾虚证是中医临床的常见经典证型,大量研究表明,脾虚证与肠道微生物关系密切,肠道菌群的平衡是脾主运化功能正常发挥的基础,肠道菌群失调则会出现一系列脾虚的表现。此外,肠道菌群是健脾中药多糖成分代谢、发挥疗效的重要介质,而健脾中药也可以通过调节肠道菌群的结构和数量,发挥治疗作用。本文总结了肠道菌群与脾虚证在生理、病理以及健脾中药药效发挥上的关联,立足于肠道菌群研究脾虚证,旨在为揭示中医脾虚证的内涵提供一些思考与建议。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为了综合分析脾虚证发病率,比较其在不同疾病中差异.方法 利用期刊网数据库收集、整理公开发表的有关脾虚证临床研究资料,提取脾虚证在疾病总体发生率,比较它在不同疾病发生情况.结果 共收集符合标准的流行病学调查论文82篇;涉及病症43个,病例总数44138,脾虚证发生率为33.9%;结论 不同疾病人群中,脾虚证的发病率有很大差异,消化系统疾病脾虚证发生率明显大于非消化系统疾病.  相似文献   

17.
18.
王明明  郁晓维 《吉林中医药》2011,31(11):1035-1037
脾"四季旺不受邪",因此脾的生理功能还涉及免疫系统。对脾虚证免疫学的实验研究结果进行归纳发现,脾虚证与特异性免疫应答、非特异性免疫应答和免疫调节之间存在联系。例如补脾法可提升脾虚动物模型T、B淋巴细胞增殖能力,可调节小肠上皮细胞的增殖功能,能提高IgM、IgG、C3、C4水平,可调整IFNγ-与IL-4的水平。实验研究结果为脾虚证中医药调节免疫的临床治疗提供了客观依据,也有助于提高中医治疗脾虚证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9.
肾阳虚“寒火”证的辨证规律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笔者提出了肾阳虚 ,阴盛格阳可形成“寒火”证。“寒火”的本质为“真寒假热”。“寒火”形成的病机为虚阳外浮、虚阳上越及阴寒下结。对“寒火”的临床表现进行证候分析 ,并对舌象脉象作出鉴别诊断 ,介绍了温肾散寒法治疗“寒火”证的临床运用。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