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分析"脾色环唇"脾虚证患者唇周Lab值,为王自立教授基于"脾色环唇"辨治脾虚证提供色度学依据。方法:采用数码相机对300例"脾色环唇"脾虚证患者及300例健康人群面部进行拍照,对所得图像通过"Adobe Photoshop CS"软件读取右上左下唇周及颧部的Lab值,并对Lab各值进行一般描述性分析。结果:脾色环唇脾虚证患者唇周b-a值为正数,说明表示黄色的b值大于a值,则唇周颜色以黄色为主;脾色环唇脾虚证患者颧部b-a值为负数,说明表示黄色的b值小于表示红色的a值,则颧部颜色以红色为主;健康人群唇周及颧部b-a值均为负数,说明表示黄色的b值小于表示红色的a值,则唇周及颧部颜色均以红色为主,体现了亚洲人健康肤色红黄隐隐的特点;经t检验,脾色环唇脾虚证患者及健康人群唇周Lab值及b-a的差值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与健康人群比较,脾色环唇脾虚证患者唇周颜色以黄色为主,而颧部颜色与健康人群基本一致,以红色为主(P0.05)。结论:1)"脾色环唇"脾虚证患者唇周颜色以黄色为主;2)色度学面部色诊分析方法可为基于"脾色环唇"辨治脾虚证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
介绍王自立教授以脾色环唇为主要依据诊断、论治脾虚证的验案;从不寐、肺胀、便秘3则临证治验案例中予以总结分析,说明脾色环唇可作为脾虚证的诊断依据之一而应运于临床。 相似文献
3.
4.
通过对不寐、带下、痤疮3则验案的分析,论述王自立主任医师临床依据脾色环唇即通过观察患者口唇周围的颜色是否发黄来判断脾的病变,同时结合其他脉证,运用益气健脾方法治疗脾虚证患者,往往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相似文献
5.
6.
7.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86,(3):173-173
无锡市第三人民医院尹光耀医师等,近年来潜心脾虚证胃病构研究取得可喜进展,受到国内许多专家的好评,不久前在北京通过成果鉴定。该项研究从分子生物学角度探讨脾虚证实质,有助于对脾虚证的中西医结合理论的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环核苷酸、细胞免疫可作为"脾"本质研究的客观指标;(2)不完全性结肠型肠化生可能是引起"肠型胃癌"的重要病理基础; 相似文献
8.
9.
10.
中医“脾虚”证动物模型实验研究的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正> 动物病理模型是现代医学研究中必不可少的手段之一,但在中医中药研究中如何复制和应用动物模型却是一个新问题.近年来国内各地根据中医理论和临床,用不同的方法在动物体上复制出各种模拟中医"证"的动物模型(如阴虚、阳虚、气虚、血虚、脾虚、肾虚等证的动物模型).这对探索中医证的本质,阐明中药及其方剂对证治疗的作用机制,以期达到证药相对具有重要的意义.过去对脾的研究多偏重于临床,复制"脾虚"证动物模型的实验研究, 相似文献
11.
12.
脾虚证动物模型研究进展与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正> 目前,脾虚证动物模型研制工作已取得了一定成绩,但由于客观性评估标准尚未确立,故脾虚证动物模型的客观性、公认性、重复性较差。动物实验做为科研先导,以其独特优点 相似文献
13.
14.
15.
人的胃肠道是机体最大的储菌库,定居着一个十分复杂和活跃的微生物群落,正常情况下,肠道菌群与宿主之间相互作用,保持着动态平衡。脾虚证是中医临床的常见经典证型,大量研究表明,脾虚证与肠道微生物关系密切,肠道菌群的平衡是脾主运化功能正常发挥的基础,肠道菌群失调则会出现一系列脾虚的表现。此外,肠道菌群是健脾中药多糖成分代谢、发挥疗效的重要介质,而健脾中药也可以通过调节肠道菌群的结构和数量,发挥治疗作用。本文总结了肠道菌群与脾虚证在生理、病理以及健脾中药药效发挥上的关联,立足于肠道菌群研究脾虚证,旨在为揭示中医脾虚证的内涵提供一些思考与建议。 相似文献
16.
18.
19.
肾阳虚“寒火”证的辨证规律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笔者提出了肾阳虚 ,阴盛格阳可形成“寒火”证。“寒火”的本质为“真寒假热”。“寒火”形成的病机为虚阳外浮、虚阳上越及阴寒下结。对“寒火”的临床表现进行证候分析 ,并对舌象脉象作出鉴别诊断 ,介绍了温肾散寒法治疗“寒火”证的临床运用。 相似文献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