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应用M38—P方案测定皮肤癣菌对抗真菌药物的敏感性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目的 : 我们在国内首次应用 (NCCLS)M38 P方案测定临床近期分离的皮肤癣菌的药敏试验 ,以探讨该方案用于皮肤癣菌的可行性和重复性 ,比较不同抗真菌药物对皮肤癣菌的药物敏感性。方法 : 本试验共包括 5 2株临床近期分离的皮肤癣菌 ,其中红色毛癣菌 2 4株 ,须癣毛癣菌 14株 ,犬小孢子菌 11株 ,絮状表皮癣菌 3株 ,包括 8种抗真菌药物即伊曲康唑、益康唑、咪康唑、特比萘芬、克霉唑、氟康唑、5 氟胞嘧啶、制霉菌素。方法采用M38 P方案微量稀释法 ,并适当调整试验参数。结果 : M38 P方案经过调整适用于皮肤癣菌药敏实验 ;伊曲康唑、特比萘芬、益康唑、咪康唑对皮肤癣菌的MIC值较低 ,其几何均数分别为伊曲康唑 0 .2 8± 0 .5 4μg ml,特比萘芬 0 .0 0 32± 0 .0 0 μg ml,益康唑 0 .3± 1.14μg ml,咪康唑 0 .31±0 .17μg ml,不同抗真菌药物对皮肤癣菌的药敏有明显差别 (P <0 .0 0 1)。结论 : M38 P方案适用于皮肤癣菌药敏实验 ,具有重复性和稳定性 ;伊曲康唑、特比萘芬、益康唑、咪康唑对皮肤癣菌的MIC值较低 ,未发现交叉耐药现象  相似文献   

2.
目的用液基微量稀释法观察双相真菌申克孢子丝菌酵母相体外抗真菌药物敏感性。方法将54株申克孢子丝菌临床株于脑心浸液琼脂培养基连续传代获得酵母相,参考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委员会(CLSI)的微量稀释法M27-A2检测菌株酵母相对碘化钾、氟康唑、伊曲康唑和特比萘芬的体外敏感性,并观察碘化钾对伊曲康唑和特比萘芬体外抑菌作用的影响。质控株为克柔念珠菌ATCC6258。结果碘化钾体外无抑菌作用;氟康唑最小抑菌浓度(MIC)几何均数大于64μg/mL;伊曲康唑和特比萘芬MIC几何均数分别为0.98μg/mL和0.17μg/mL。伊曲康唑及特比萘芬的MIC值分别高于伊曲康唑+碘化钾及特比萘芬+碘化钾(P均<0.05)。来源皮肤固定型的菌株与来源皮肤淋巴管型菌株相比MIC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的M27-A2方法适用于检测申克孢子丝菌酵母相体外敏感性;酵母相时碘化钾对伊曲康唑、特比萘芬体外抑菌作用有一定的加强效应。  相似文献   

3.
根据美国国家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委员会M27-A微量稀释法对近平滑念珠菌作了伊曲康唑、特比萘芬和氟康唑3种抗真菌药物敏感性测定。结果:伊曲康唑、特比萘芬、氟康唑对61株近平滑念珠菌的平均MIC值分别为:3.20μg/mL、0.42μg/mL、2.33μg/mL。体外特比萘芬对近平滑念珠菌敏感性高于伊曲康唑和氟康唑。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5种临床常见抗真菌药对念珠地丝菌的体外抑制作用,并观察用药后念珠地丝菌的形态学变化。方法 5种临床常见抗真菌药为特比萘芬、两性霉素B、氟胞嘧啶、氟康唑和伊曲康唑。参照美国国家临床试验标准委员会修订的M27?A2方案及相关文献,测定各药物对念珠地丝菌的MIC值。应用扫描电镜观察特比萘芬作用后念珠地丝菌的形态学变化。结果 5种药物对念珠地丝菌的MIC值依次为:特比萘芬0.01 μg/ml、两性霉素B 0.4 μg/ml、氟胞嘧啶2 μg/ml、氟康唑2.69 μg/ml、伊曲康唑 0.25 μg/ml。念珠地丝菌对特比萘芬、两性霉素B、氟胞嘧啶、氟康唑均敏感,对伊曲康唑为剂量依赖性敏感。扫描电镜可见,经特比萘芬作用后念珠地丝菌菌体表面出现粗糙、皱缩、不规则缺损及孔洞,甚至呈碎片状。结论 特比萘芬对念珠地丝菌的抗菌活性最显著,在一定范围内,特比萘芬浓度越高,念珠地丝菌被破坏的程度越严重。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申克孢子丝菌的体外抗真菌药敏试验E-test法和Rosco纸片法的可比性,观察申克孢子丝菌对伊曲康唑和氟康唑的敏感性。方法采用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协会(CLSI)颁布的M27-P方案中的E-test法检测和Rosco纸片法检测申克孢子丝菌在菌丝相时对伊曲康唑、氟康唑的MIC值。结果采用E-test法和Rosco纸片法检测20株临床分离株25℃菌丝相时,伊曲康唑的MIC值范围分别为:0.012~2.0μg/mL,14~29mm,氟康唑的MIC值范围分别为:256μg/mL,0mm。结论体外抗真菌药敏试验E-test法和Rosco纸片法有较好的一致性和重复性。申克孢子丝菌25℃菌丝相时对伊曲康唑、氟康唑的敏感性存在差异,对伊曲康唑的敏感性高于氟康唑。  相似文献   

6.
为探讨申克氏孢子丝菌的体外抗真菌药敏试验方法的重复性及准确性,观察申克氏孢子丝菌对两种抗真菌药的敏感性,我们采用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委员会(NCCLS)颁布的M27-P方案中的E-test法检测申克氏孢子丝菌分别在菌丝相和酵母相时对伊曲康唑、氟康唑的MIC值。结果:25℃菌丝相时氟康唑、伊曲康唑的MIC值范围分别为:2~256μg/mL、0.012~8.0μg/mL。37℃酵母相时氟康唑、伊曲康唑的MIC值范围分别为:4~256μg/mL、0.125~32μg/mL。申克氏孢子丝菌菌丝相的MIC值较低,酵母相的MIC值较高。申克氏孢子丝菌25℃菌丝相和37℃酵母相时对伊曲康唑、氟康唑的敏感性存在差异。对伊曲康唑的敏感性高于氟康唑。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特比萘芬与伊曲康唑、氟康唑、灰黄霉素治疗甲癣疗效的差异。方法检索Medline文献数据库,查找所有比较特比萘芬与伊曲康唑、氟康唑、灰黄霉素治疗甲癣的双盲随机对照试验的文献,找出这4种药物治疗甲癣的真菌学治愈率并对其进行汇总,得出合并后真菌学治愈率的比值比(OR)及其95%可信区间(CI)。结果①有6篇比较特比萘芬与伊曲康唑、1篇特比萘芬与氟康唑、2篇特比萘芬与灰黄霉素治疗甲癣的双盲随机对照试验文献被纳入。②特比萘芬250mg/d连续疗法优于伊曲康唑400mg/d冲击疗法[OR=5.01,95%CI(3.42~7.33)]和伊曲康唑200mg/d连续疗法[OR=2.58,95%CI(1.91~3.49)]。特比萘芬的疗效亦优于氟康唑(P<0.001)和灰黄霉素[OR=3.46,95%CI(1.89~6.31)]。结论特比萘芬治疗甲癣的疗效优于伊曲康唑、氟康唑和灰黄霉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应用液基微量稀释法测定酮康唑、联苯苄唑、伊曲康唑、氟康唑、咪康唑、特比萘芬、环比酮胺7种抗真菌药物对马拉色菌的最小抑菌浓度。方法液基微量稀释法,制备微量药敏板,观察不同浓度药物中,真菌生长情况。结果7种药物的M IC范围为酮康唑<0.125μg/m l,联苯苄唑0.5~2μg/m l,伊曲康唑<0.125~0.25μg/m l,氟康唑8~32μg/m l,咪康唑8~32μg/m l,特比萘芬0.5~4μg/m l,环比酮胺16~32μg/m l,对照二甲基亚砜>64μg/m l。结论7种药物抑菌效力从高到低依次为酮康唑、伊曲康唑、联苯苄唑、特比萘芬、咪康唑、氟康唑、环吡酮胺,为临床用药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氟康唑对孢子丝菌病的临床疗效,检测孢子丝菌对氟康唑、伊曲康唑的体外敏感性,探讨孢子丝菌病治疗的新方法。方法对60例孢子丝菌病患者给予氟康唑片口服治疗[成人首次100mg,以后50mg,儿童3~5mg/(kg.d)],30例患者给予10%碘化钾溶液10mL口服治疗,并采用E-test法检测其中10株孢子丝菌对氟康唑和伊曲康唑的最小抑菌浓度(MIC)。结果氟康唑组有效率为95.00%,碘化钾组为86.67%。采用E-test法检测10株孢子丝菌对氟康唑和伊曲康唑的MIC值,范围分别为>256μg/mL,0.012~8.0μg/mL。结论氟康唑对孢子丝菌病有较好的临床疗效,但申克氏孢子丝菌对对氟康唑的体外敏感性较低。E-test法可以作为一种孢子丝菌的体外抗真菌药敏试验方法。  相似文献   

10.
参照美国国家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委员会M27-A棋盘微量稀释法,检测了分离自2005年1月至2007年10月,于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第二门诊部就诊的甲真菌病患者的51株白念珠菌对伊曲康唑、特比萘芬和氟康唑3种抗真菌药物的体外敏感性.伊曲康唑、特比萘芬、氟康唑对51株甲源性白念珠菌的平均最小抑菌浓度(MIC)分别为:0.23 μg/mL、3.84 μg/mL、6.52 μg/mL.伊曲康唑在体外对白念珠菌敏感性高于特比萘芬和氟康唑.  相似文献   

11.
目的:体外观察特比萘芬联合伊曲康唑对须癣毛癣菌甲侵袭的抑制作用。为临床联合用药提供参考依据。方法:用浸泡过不同浓度的特比萘芬、伊曲康唑及两者混合药液的健康甲片,接种须癣毛癣菌作为甲模型,27℃孵育观察不同时间甲模型真菌生长抑制现象及超微结构变化,确定各药的MIC。结果:特比萘芬和伊曲康唑联合药液MIC较伊曲康唑为低;联合用药部分抑菌浓度指数(FICI)〉1但〈2。结论:特比萘芬联合伊曲康唑对须癣毛癣菌有一定抑制相加作用。  相似文献   

12.
真菌病     
980096 微量稀释法测定皮肤癣菌最低抑菌浓度(MIC)的实验研究/刘维达(中国医科院、中国协和医大皮肤病研究所)…//临床皮肤科杂志.-1997,26(4).-228~230 参照NC-CLS推荐的酵母菌药敏试验的标准化方法,测定了皮肤癣菌体外对伊曲康唑和氟康唑的敏感性。结果表明20株红色毛癣菌、4株须癣毛癣菌、石膏样小孢子菌和絮状表皮癣菌各3株,对西药的最低抑菌浓度(MIC)范围分别为≤0.06~4μg/ml和1~32μg/ml,均值分别为0.32μg/ml和7.76μg/ml。证明用微量稀释法测定显示了用药量少、重复性好、结果可靠等优点。表1参7 (张孝友)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马尔尼菲青霉(PM)广西野生银星竹鼠寄生株与临床人分离株对伏立康唑和几种常用抗真菌药物的敏感性。方法 采用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委员会(CLSI)M27-A2和M38-A方案中的微量稀释法,测定伏立康唑、伊曲康唑、特比萘芬、两性霉素B 及氟康唑对14株广西野生银星竹鼠PM寄生株与25株临床人PM分离株25 ℃菌丝相及37 ℃酵母相的最小抑菌浓度(MIC)。用两样本均数比较t检验比较PM寄生株与临床人PM分离株MIC的差异性,用配对t检验比较同一株菌在两种不同温度相下的MIC差异性。结果 伏立康唑、伊曲康唑、特比萘芬、两性霉素B、氟康唑对PM寄生株菌丝相的MIC分别为:0.0313 ~ 0.1250、0.1250 ~ 1.0000、0.0313 ~ 0.5000、0.2500 ~ 4.0000、2.0000 ~ 8.0000 mg/L;对PM寄生株酵母相的MIC分别为:0.0078 ~ 0.2500、0.0313 ~ 0.5000、0.0313 ~ 1.0000、0.2500 ~ 2.0000、1.0000 ~ 8.0000 mg/L;对PM临床人分离株菌丝相的MIC分别为:0.0313 ~ 0.2500、0.0625 ~ 1.0000、0.0313 ~ 1.0000、0.2500 ~ 4.0000、2.0000 ~ 32.0000 mg/L;对PM临床人分离株酵母相的MIC分别为:0.0039 ~ 0.2500、0.0313 ~ 0.5000、0.0313 ~ 2.0000、0.1250 ~ 2.0000、2.0000 ~ 16.0000 mg/L。5种抗真菌药物对广西野生银星竹鼠PM寄生株与临床人PM分离株菌丝相和酵母相均敏感。同一温度下伏立康唑对两种不同来源PM的MIC最低,其他药物的MIC依次为伊曲康唑、特比萘芬 < 两性霉素B < 氟康唑。同一药物在同一温度下对广西野生银星竹鼠PM寄生株与PM临床分离株的MIC无明显差异;伊曲康唑、两性霉素B、特比萘芬对同一菌株在菌丝相和酵母相下的MIC存在差异。结论 PM对伏立康唑的敏感性最高;来自于广西野生银星竹鼠的PM寄生株与临床人PM分离株对伏立康唑、伊曲康唑、特比萘芬、两性霉素B及氟康唑的MIC类似;菌相的改变可影响PM对伊曲康唑、两性霉素B、特比萘芬的敏感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盐酸小檗碱联合3种常用抗真菌药物伊曲康唑、特比萘芬和灰黄霉素对犬小孢子菌体外抗菌活性.方法:实验参照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研究所(CLSI)颁布的M38-A2方案和相关文献对临床分离的30株犬小孢子菌进行体外药敏试验.其中盐酸小檗碱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值定义为与生长对照相比,肉眼观察出现100%生长抑制的最低药物浓度.采用分级抑制浓度指数(FICI)评定两药联合效果.FICI≤0.5,两药为协同作用,FICI>4,两药为拮抗作用,0.5<FICI≤4,两药为无关作用.结果:盐酸小檗碱和不同浓度灰黄霉素联合,以0.5 ng/L灰黄霉素和盐酸小檗碱联合 FICI值≤0.5所占比例最高,协同作用最强,P < 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盐酸小檗碱和不同浓度伊曲康唑联合,以0.125 ng/L和0.250 ng/L伊曲康唑和盐酸小檗碱联合,FICI≤0.5所占比例最高,P < 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盐酸小檗碱和不同浓度特比萘芬联合,以0.04 ng/L特比萘芬和盐酸小檗碱联合,FICI≤0.5所占比例最高,但P > 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盐酸小檗碱分别与灰黄霉素、伊曲康唑、特比萘芬联合FICI值≤0.5所占比例分别为25.00%、40.38%和18.93%,3种联合方案以盐酸小檗碱和伊曲康唑联合协同作用最强,P < 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盐酸小檗碱联合应用灰黄霉素、特比萘芬、伊曲康唑在体外均有不同程度协同抗犬小孢子菌活性作用,以盐酸小檗碱联合伊曲康唑协同作用最强.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成人和儿童皮肤癣菌病临床分离菌株中红色毛癣菌基因型的差异,基因型与发病部位、基因型与药物敏感性的关系。方法 利用随机引物OPAA11 5′-ACCCGACCTC-3′,OPD18 5′-GAGAGCCAAC-3′分别对来自成人及儿童皮肤癣菌病的红色毛癣菌菌株进行任意引物PCR,根据产物电泳带型进行基因分型,采用微量液体稀释法对氟康唑、伊曲康唑、特比萘芬、酮康唑、利拉萘酯、布替萘芬、益康唑、联苯苄唑进行体外敏感性分析。结果 两组的主要致病菌都为红色毛癣菌,两种随机引物扩增出的红色毛癣菌不同株带型均稳定清楚,按随机引物 OPAA11的扩增结果,其基因型分为4型。成人中Ⅰa、Ⅲa型分别占41.94%,儿童中Ⅰa型为65.96%,基因型构成在两组人群中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体癣、足癣中基因型的分布在两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1;P < 0.05)。甲癣和股癣中基因型的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各基因型对8种抗真菌药物的MIC值均较低,特比萘芬的MIC最低,氟康唑的MIC值相对较高,酮康唑和氟康唑对Ⅰa、联苯苄唑对Ⅱa的活性高于其他基因型,伊曲康唑对Ⅲa型的活性略低于其他基因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或P < 0.05)。结论 红色毛癣菌为南京及周边地区儿童及成人皮肤癣菌病的主要致病菌,成人感染以Ⅰa、Ⅲa型为主,儿童感染以Ⅰa型为主。8种抗真菌药物对各基因型均有较好的抗菌活性,但酮康唑、氟康唑、联苯苄唑、伊曲康唑、特比萘芬对各基因型的敏感性有差异。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利用rDNAITS序列分析结合真菌形态学对1例脓癣的病原菌进行鉴定,并研究其体外对抗真菌药物的敏感性,为临床脓癣病原菌的快速、准确鉴定及治疗提供思路。方法:取患者病发及皮损处脓液进行真菌镜检和培养。提取菌株DNA,利用引物ITS4和ITS5进行PCR扩增,扩增产物测序后在GenBank核酸数据库中进行同源性比对。按照CLSI制定的M38-A方案对此临床分离株进行体外药敏分析。结果:临床分离株的菌落形态为白色粉末状,尿素酶试验阳性,玉米培养基培养无色素产生,毛发穿孔试验可见毛发劈裂。小培养可见大量葡萄状小分生孢子,螺旋菌丝及棒状大分生孢子,rDNA序列比对结果显示此临床分离菌株与Arthroderma vanbreuseghemii有99%同源性,该菌株鉴定为Arthroderma vanbreuseghemii。体外药敏试验显示:特比萘芬MIC〈0.0313μg/mL、伊曲康唑MIC1.000μg/mL,伏立康唑的MIC为0.0625μg/mL。以特比萘芬口服250mg/d治疗6周后痊愈。结论:利用rDNA-ITS序列分析结合真菌形态学可快速准确的将脓癣的病原菌鉴定到种;此株Arthroderma van-breuseghemii在体外对特比萘芬最敏感。  相似文献   

17.
伊曲康唑治疗头癣效果的系统评价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检索了Cochrane Library,Medline,EMBASE,中国生物医学数据库,手检《中华皮肤科杂志》,《临床皮肤科杂志》,《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检索的最近日期至2003年12月。比较伊曲康唑与其他抗真菌药治疗头癣的效果和安全性。最终3个随机对照试验完全符合本系统评价的纳入标准,对照措施包括灰黄霉素,特比萘芬,氟康唑。纳入研究的样本含量从35例到200例。结论:伊曲康唑治疗头癣效果与灰黄霉素,特比萘芬,氟康唑相当,且副作用小于灰黄霉素。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4种抗真菌药物对马尔尼菲青霉(Penicillium marneffei,PM)感染体外药敏试验与临床疗效的相关性。方法:①体外药敏试验:采用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委员会(NCCLS)方案中的E—test法测定9株临床分离PM的酵母相对酮康唑、伊曲康唑、氟康唑、两性霉素B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值。②治疗方法:根据病情予两性霉素B、氟康唑、酮康唑或伊曲康唑治疗,联合用药或单独给药。结果:①体外药敏试验:伊曲康唑、酮康唑的MIC值范围分别是0.002-0.064μg/mL、0.012-0.250μg/mL,无耐药株。氟康唑耐药株1株,敏感株8株.MIC值范围是1.500~32.000μg/mL。两性霉素B的耐药株4株(44.4%),MIC值范围是0.047~2.000μg/mL。②临床疗效:6例患者(其中2例合并艾滋病)接受两性霉素B、氟康唑及伊曲康唑联合用药,共4~12周,好转率达66.67%。好转后口服氟康唑及伊曲康唑0.5~1年。3例患者予口服酮康唑或伊曲康唑治疗,好转率达33.33%。结论:受试菌株对唑类抗真菌药物有较高的敏感性,两性霉素B的敏感性较差。但对病情严重的播散性PM病患者如尽早给予两性霉素B、氟康唑及伊曲康唑联合治疗,仍能获得满意的疗效。病情较轻的患者,可给予口服伊曲康唑或酮康唑0.5~1年治疗。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建立皮肤癣菌感染动物模型并评价抗真菌药物对该模型的体内疗效。方法 选择38只健康豚鼠,随机分为须癣毛癣菌感染组和犬小孢子菌感染组,用磨砂法建立皮肤癣菌感染的动物模型,每组各有1只为阴性对照。每组18只感染动物再随机分为伊曲康唑治疗组、特比萘芬治疗组、未治疗组3个组。在治疗后的第8、11、14天分别对动物模型进行皮肤病变评分和真菌学检查。结果 未进行治疗的感染动物均出现明显的皮损,且真菌学检查为阳性。须癣毛癣菌感染的伊曲康唑治疗组动物皮损评分和真菌学治愈率在第8、11、14天分别为9、1、0,66.7%、83.3%、83.3%;特比萘芬治疗组分别为8、5、1,83.3%、83.3%、83.3%;未治疗组分别为48、52、40,0%、0%、0%。犬小孢子菌感染的伊曲康唑治疗组动物皮损评分和真菌学治愈率在第8、11、14天分别为3、0、0,83.3%、83.3%、83.3%,特比萘芬治疗组分别为9、2、0,83.3%、83.3%、83.3%,未治疗组分别为46、47、39,0%、0%、0%。两组与未治疗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1),但伊曲康唑治疗组与特比萘芬治疗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伊曲康唑治疗须癣毛癣菌和犬小孢子菌感染的动物模型有良好的疗效,特比萘芬有相似的结果。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伊曲康唑对孢子丝菌病的临床疗效,检测孢子丝菌对伊曲康唑的体外敏感性.方法:对48例孢子丝菌病患者给予伊曲康唑胶囊口服治疗;另外30例患者给予碘化钾溶液口服治疗,并采用Etest法检测其中10株孢子丝菌对伊曲康唑的最小抑菌浓度(MIC).结果:伊曲康唑对孢子丝菌病的总有效率91.67%,碘化钾溶液的总有效率86.67%,两组总有效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采用Etest法检测10株孢子丝菌对伊曲康唑MIC值,范围为0.012-8μg/mL.结论:虽然伊曲康唑对孢子丝菌病的疗效与碘化钾的疗效相当,但副作用小.Etest法可以作为一种孢子丝菌的体外抗真菌药敏试验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