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此次研究分析在脑卒中偏瘫患者护理中采用早期踝关节护理干预对患者下肢功能Brunn Strom分级的影响。方法该次研究样本从该院脑卒中偏瘫患者中选取100例,研究时间为2018年3月—2019年3月,将护理方案作为分组依据,实验组患者采用早期踝关节护理,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对比两组患者护理结果。结果统计数据分析两组患者下肢Brunn Strom分级,研究得知,实验组患者下肢Brunn Strom分级较为优异,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统计数据分析两组患者护理满意率,研究得知,实验组患者护理满意率较高,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统计数据分析两组患者预后生活质量评分,研究得知,实验组患者预后生活质量较高,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此次研究得知,在脑卒中偏瘫患者护理中采用早期踝关节护理,能明显改善患者预后生活质量,还能对患者护理满意率进行提高,对患者下肢功能进行提高。  相似文献   

2.
目的此次研究分析在偏瘫早期患者中采用针灸联合康复训练对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该次研究样本从该院偏瘫早期患者中选取100例,研究时间从2018年3月—2019年3月,将治疗方式作为分组依据,实验组采用针灸联合康复训练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治疗方案,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统计数据分析两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研究得知,实验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较高,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统计数据分析两组患者下肢运动功能评分,研究得知,治疗后3个月,实验组患者运动功能评分较高,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统计数据分析两组患者Bmnnstmm分级,研究得知,实验组患者Bmnnstmm分级评分较为优异,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统计数据分析两组患者预后生活质量评分,研究得知,实验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较高,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此次研究得知,在偏瘫早期患者中采用针灸联合康复训练,能明显改善患者临床疗效,并且还能促进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3.
目的此次研究分析在消化道肿瘤患者中采用护理干预对患者术后下肢静脉曲张的预防效果。方法该次研究样本从该院消化道肿瘤患者中选取100例,研究时间为2018年3月—2019年3月,将护理方式作为分组依据,实验组患者采用优质性护理干预,对照组患者采用基础护理干预,对比两组患者护理结果。结果通过统计数据分析两组患者护理满意率,研究得知,实验组患者护理满意率明显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统计数据分析两组患者下肢静脉曲张发生率,研究得知,实验组患者下肢静脉曲张发生率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统计数据分析两组患者预后生活质量评分,研究得知,实验组患者预后生活质量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此次研究可得,在消化道肿瘤患者中采用护理干预能提高患者护理满意程度,降低患者静脉曲张发生率,并且还能降低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该次研究分析在该院脑卒中偏瘫患者护理中采用早期踝关节护理对患者下肢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此次研究从该院脑卒中偏瘫患者中选取200例,研究时间为2017年6月—2019年6月,按照患者不同护理方式分为2组,实验组与对照组,其中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神经内科护理,实验组患者则采用早期踝关节护理,对比两组患者护理效果。结果通过结果数据对两组患者护理满意率进行分析,研究得知,实验组患者护理满意率较高,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结果数据对两组患者预后生活质量进行分析,研究得知,实验组患者预后生活质量评分较高,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结果数据对两组患者下肢运动功能Brunnstrom分级情况进行分析,研究得知,实验组患者下肢功能分析较为优异,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此次研究得知,在该院脑卒中偏瘫患者护理中采用早期踝关节护理,能明显改善患者下肢功能,还能进一步提高护理质量,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5.
目的此次研究分析在下肢及足部皮肤软组织缺损患者治疗中采用股前外侧皮瓣游离移植修复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该次研究样本从该院下肢及足部皮肤软组织缺损患者中选取100例,研究时间为2017年10月—2019年3月,将治疗方式作为分组依据,实验组患者采用股前外侧皮瓣游离移植修复,对照组患者采用植皮联合负压引流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结果。结果统计数据分析两组患者治疗情况,研究得知,实验组患者手术时间、住院时间、住院费用、辨别觉等指标较优异,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统计数据分析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有效率,研究得知,实验组患者各项指标较优异,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统计数据分析两组患者预后生活质量,研究得知,实验组患者预后生活质量较好,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此次研究得知,在下肢及足部皮肤软组织缺损患者治疗中采用股前外侧皮瓣游离移植修复,能对患者临床治疗效果进行提高,并且对患者生活质量进行改善。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脑卒中偏瘫患者实施踝关节护理模式的康复护理满意度。方法选择74例该院脑卒中偏瘫患者,纳入时间为2016年8月—2017年8月,采用抽签法将其分为实验组与参照组,每组均37例。其中参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模式,实验组行踝关节护理模式,对比2组患者护理前后相关评分、康复护理满意度。结果护理前2组患者相关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参照组相比,实验组护理4、8周后实验组下肢肢体运动功能评分、平衡量表评分较高,实验组脑卒中偏瘫护理满意度(94.59%)高于参照组(75.68%),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卒中偏瘫患者应用踝关节护理模式能够促进其下肢运动功能恢复,应予以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该次研究分析在神经内科ICU患者中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临床护理方式与效果。方法此次研究样本从该院神经内科ICU患者中选取100例,研究时间从2018年5月—2019年2月,将护理方式作为分组依据,实验组患者采用综合性护理干预,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性护理干预,对比两组患者护理结果。结果统计研究数据分析两组患者护理满意率,研究得知,实验组患者护理满意率明显较高,且两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统计研究数据分析两组患者预后生活质量评分,研究得知,实验组患者预后生活质量评分较高,且两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统计研究数据分析两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实验组50例患者中,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例数为12例,发生率为24.0%;对照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例数为41例,发生率为82.0%。研究得知,实验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较低,且两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此次研究可知,在神经内科ICU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护理中,采用综合性护理干预能提高患者满意率,改善患者生活质量,还能对下肢深静脉血栓进行有效的预防。  相似文献   

8.
目的此次研究分析在肿瘤患者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以及护理措施。方法此次研究样本从该院肿瘤患者中选取,数量为100例,研究时间为2018年2月—2019年2月,按照护理方式将所有患者分为两组,实验组患者采用预见性护理联合针对性护理干预,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干预,对比两组患者护理结果。结果通过数据统计分析两组患者护理满意率,研究得知,实验组患者护理满意率偏高,两组患者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数据统计分析两组患者深静脉血栓痊愈率,研究得知,实验组患者深静脉血栓痊愈率较高,两组患者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数据统计分析两组患者预后生活质量,研究得知,实验组患者预后生活质量评分较高,两组患者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此次研究可得,在肿瘤患者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护理中采用针对性护理,能对患者护理满意率进行改善,还能促进深静脉血栓痊愈,另外还可以对患者生活质量进行改善。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中医护理在促进中风偏瘫患者康复中的效果加以探讨。方法:按随机数字表法,将84例中风偏瘫患者均分成对照组与实验组,前者予以一般常规护理,在此前提下,对后者予以中医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的康复效果。结果:护理后,两组患者的FMA评分与ADL评分均优于本组护理前,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护理后的FMA评分与ADL评分优于参照组护理后,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中风偏瘫患者予以中医护理干预,可有效改善患者的运动功能与日常生活能力,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此次研究分析在呼吸监护危重患者下肢压疮预防中采用循证护理的应用价值。方法该次研究样本从该院呼吸监护危重患者中选取100例,研究时间为2018年4月—2019年4月,将护理方式作为分组依据,实验组患者采用循证护理干预,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方案,对比两组护理结果。结果实验组患者护理满意率为92.0%,对照组患者护理满意率为60.0%,统计得知,实验组患者护理满意率较高,两组对比之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压疮发生率为2.0%,对照组患者压疮发生率为16.0%,统计得知,实验组患者压疮发生率更高,两组对比之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统计得知,对照组患者干预前总体生活质量评分为(4.06±0.25)分、干预后总体生活质量评分为(6.33±0.82)分,实验组患者干预前总体生活质量评分为(4.36±0.61)分、干预后总体生活质量评分为(9.01±0.52)分,实验组患者预后生活质量更高,两组对比之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此次研究得知,在呼吸监护危重患者下肢压疮预防中采用循证护理,能明显改善患者压疮情况,提高护理满意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中医辨证康复护理对脑卒中恢复期偏瘫患者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76例脑卒中恢复期偏瘫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8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中医辨证康复护理干预。观察两组患者的Fugl-Meyer评定量表评分、Barthel指数定量评分及护理满意度。结果:两组上肢与下肢干预后Fugl-Meyer量表评分不同时间比较、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Fugl-Meyer量表评分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5);两组Barthel指数量表评分时间比较、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干预后Barthel指数量表评分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为92.1%,较对照组的73.7%显著升高(P0.05)。结论:中医辨证康复护理能够显著提高急性脑卒中偏瘫患者恢复期患者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护理满意度高。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改良强制性运动疗法在中风偏瘫患者下肢功能的影响研究。方法将该院2017年4月—2018年6月期间所收治的90例中风偏瘫患者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对照组采用传统运动疗法;研究组采用改良强制性运动疗法;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FMA与BBS评分;同时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髋关节屈曲与伸展的ROM结果。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FMA评分与BBS评分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患者FMA评分与BBS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前,两组患者髋关节屈曲与伸展的ROM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患者髋关节屈曲与伸展的ROM结果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强制性运动疗法在中风偏瘫患者中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下肢功能恢复情况,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中医护理在促进中风偏瘫患者康复中的临床护理效果。方法选取收治的80例脑梗死偏瘫病人的资料进行分析,根据康复中不同护理方案将患者分两组,一组:对照组实施常规方法护理;二组:实验组实施中医康复护理,比较两组护理效果。结果实验组95%对护理方案疗效显著,显著高于对照组(疗效有效率为85%)(P0.05);实验组治疗后FMA评分、GQOLI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治疗后ADL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护理后上肢功能、下肢功能以及手指功能等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脑梗死偏瘫患者康复治疗过程中实施中医护理效果理想,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4.
<正>目的:对中医护理在促进中风偏瘫患者康复中的效果加以探讨。方法:按随机数字表法,将84例中风偏瘫患者均分成对照组与实验组,前者予以一般常规护理,在此前提下,对后者予以中医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的康复效果。结果:护理后,两组患者的FMA评分与ADL评分均优于本组护理前,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护理后的FMA评分与ADL评分优于参照组护理后,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早期强化踝关节运动训练对偏瘫患者下肢功能恢复产生的影响。方法将在该院接受治疗的8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根据运动训练方式差异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40例)采用常规治疗和康复训练,实验组(40例)在对照组基础上进行早期强化踝关节运动训练,比较两组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恢复情况。结果两组在治疗前下肢运动功能评分、平衡功能评分以及步行能力评分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干预后,实验组下肢运动功能、平衡功能、步行能力评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强化踝关节运动训练在偏瘫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十分显著,能够促进患者下肢功能的恢复,应该在临床中进行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分析循证护理用于下肢骨折护理中对下肢静脉血栓等并发症的影响。方法于2018年9月—2019年9月该院接收的下肢骨折患者102例,作为此次研究之中的观察主体。根据患者入院就诊单双号,予以对照研究,其中就诊单号纳入常规组;就诊双号纳入研究组。每个组51例。常规组行常规基础护理,研究组行循证护理。结果研究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下床时间、骨折愈合时间、住院时间短于常规组,而满意度评分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循证护理能够帮助下肢骨折患者有效预防下肢静脉血栓等并发症,而且患者满意度高、康复快,值得在临床中大力推荐。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健侧下肢的跳跃训练对脑卒中患者平衡功能及步行功能的影响。方法:将6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对照组运用常规肢体功能训练方法,治疗组在此基础上配合健侧下肢的跳跃训练,在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分别采用Berg平衡量表(BBS)、功能独立性评定量表(FIM)中的行走和上下楼梯功能检测标准及10m最大步行速度测试(10MWS)对两组患者进行治疗效果评估。结果:治疗前,两组Berg评分、FIM评分、10MW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4周后,两组Berg评分、FIM评分、10MWS较组内治疗前显著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且治疗组Berg评分、FIM评分、10MWS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健侧下肢的跳跃训练可提高脑卒中患者的平衡功能和步行功能,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中医护理在中风偏瘫患者康复中的方法和作用,并观察其护理效果。方法:选择2012年1月~2013年12月本院中风患者190例,根据护理方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各95例,对照组进行常规西医护理,观察组应用中医护理。护理干预3个月后,对两组患者进行康复功能评定比较。采用BI和FI指数评估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和肢体运动功能、GQOLI进行生活质量综合评估、应用Berg平衡量表评估肢体康复功能等。结果:观察组BI、FM和GQOLI分别为58.61±2.37、64.93±3.64和165.64±8.28,明显高于对照组53.48±3.02、56.25±4.13和144.39±9.7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Berg评分、上肢功能、下肢功能和手指功能分别为41.57±4.42、25.93±3.64、30.74±3.20和6.81±0.77,明显高于对照组26.21±3.55、17.80±3.29、18.25±2.33和3.41±0.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医护理可促进中风偏瘫患者的康复,改善患者的肢体功能,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和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9.
张艳柳 《新中医》2020,52(22):163-165
目的:观察精细化管理联合中医护理对中风后偏瘫患者康复进程及护理满意度的影响。方法:选取 83 例中风后偏瘫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 42 例和对照组 41 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精细化管理和中医护理,2 组均连续护理 4 周。分别于护理前、护理第 14 天、护理第 28 天对 2 组肢体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进行评价,比较2 组护理满意度。结果:护理第 14 天、第 28 天,2 组上肢 Fugl-Meyer 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下肢 FMA 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ADL)评分均较护理前升高,研究组上肢 FMA、下肢 FMA 及 ADL 评分均高于同期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研究组护理满意度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精细化管理与中医护理用于中风后偏瘫患者,可改善其肢体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提高护理满意度。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分析在缺血性偏瘫患者中采用下肢康复机器人对于改善平衡能力以及步行功能的效果。方法将2018年1—12月在该院接受治疗的缺血性偏瘫患者30例设为研究对象,随机法分为观察组(15例)、对照组(15例)。对照组中患者接受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增加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前与治疗后10周的平衡、步行能力。结果治疗10周后两组患者的步长、步宽、步频、步速以及Berg平衡量表评分均显著较治疗前提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患者的提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上在缺血性偏瘫患者中采用下肢Lokoma训练有利于改善患者步行、平衡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