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 毫秒
1.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9,(19):3394-3395
目的探讨老年患者短节段颈椎病应用零切迹椎间融合器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4月~2018年4月收治的老年短节段颈椎病患者62例,回顾性分析患者临床资料,按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1例。对照组应用钛板螺钉加椎间融合器(ACDFP)治疗,观察组给予零切迹椎间融合器(Zero-P)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手术前后的颈椎功能障碍(DNI)评分水平,观察两组患者术后颈椎Cobb角和手术节段颈椎Cobb角,同时,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调查患者术后吞咽困难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术后,观察组患者的DNI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的Cobb S明显小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零切迹椎间融合器治疗老年患者短节段颈椎病,能明显改善患者的颈椎功能,缩小Cobb S角间隙,且未见明显的并发症,手术时间短,出血量少,具有积极的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2.
余伟宏卢国樑冯永洪王新强邓锐斌 《实用临床医学(江西)》2018,19(6):40
目的探讨零切迹颈椎前路椎间融合固定系统治疗单节段颈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东莞市中医院2014年2月至2016年11月间收治的70例单节段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各35例,对照组予以传统融合器钢板内固定系统治疗,研究组予以零切迹颈椎前路椎间融合固定系统治疗。比较2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前及术后12个月日本骨科学会改良的(JOA)评分、Odom评级、术后2d及术后12个月椎前软组织厚度、吞咽困难发生率、术后12个月时植骨融合情况。结果 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Odom评级、术前及术后12个月JOA评分、植骨融合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2d及术后12个月椎前软组织厚度及吞咽困难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零切迹颈椎前路椎间融合固定系统治疗单节段颈椎间盘突出症疗效确切,可降低患者术后吞咽困难发生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Solis融合器与钢板在单节段脊髓型颈椎病前路手术的椎间融合效果与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998年至2004年127例单节段脊髓型颈椎病行前路椎间盘摘除、椎间融合术患者的术前病程、手术时间、失血量、住院时间、并发症、手术的临床效果及椎闻融合率,钢板内固定68例,S011s融合器59例。定期随访,临床效果按照Odom评分进行评价,X线片观察椎间融合效果。结果:两组患者的伤口均一期愈合,均无神经系统并发症。平均随访42个月(12~75个月),根据Odom评分,钢板固定组优良率为83.7%,融合器组优良率为84.6%,两组患者术后6个月椎间融合均可获得成功,两组患者的椎间融合率均为100%。融合器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平均住院时间均优于钢板固定组。钢板固定组中1例出现螺钉松动,行再次手术取出钢板及螺钉。融合器组1例发生融合器下沉,经保守治疗,椎间融合成功,未行特殊处理。结论:两组患者临床效果、椎间融合率之间无明显差别,融合器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平均住院时同均优于钢板固定组,对于单节段脊髓型颈椎病前路融合术,Solis融合器具有较多的优点,可以作为钢板内固定的替代,但对于严重骨质疏松的病人。不宜单独使用Solis融合器。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锁定式椎间融合器(MC+椎间融合器)在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术(ACDF)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本院41例颈椎病患者应用MC+椎间融合器于ACDF,观察术后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及影像学表现.[结果]随访41例,平均随访时间6.2±2.5个月,术前JOA评分6~13分,平均(8.7±2.3)分;术后JOA评分12~17分,平均(14.9±2.1)分,术后比术前有明显提高,且差异有显著性(P<0.05),JOA改善率均为优(86.5%).影像学检查显示术后(4.8±1.1)个月植骨块获得骨性融合,颈椎生理曲度和椎间高度恢复正常,感觉、肌力明显恢复,无椎间融合器物松动、移位现象.[结论]MC+椎间融合器应用操作简单,能有效的维持椎间高度和正常颈椎生理曲度,融合可靠,术后短期疗效肯定,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自锁式零切迹椎间融合器治疗多节段颈椎病的可行性及中长期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0年10月—2013年4月接受前路椎间盘切除,新融合器植骨,处理至少3个节段的多节段颈椎病患者34例,采用日本骨科学会(Japanese Orthop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及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eck disability index,NDI)评价患者术前、术后3个月、术后12个月及末次随访时神经及颈椎功能恢复情况;X线评价各时点颈椎前凸角恢复、颈椎间隙高度恢复情况,并与术前相比较;三维CT评价术后6个月、12个月植骨融合情况;Odom评价体系评价术后患者满意度情况。结果:患者随访18~30个月,平均24.3个月。患者术后3个月,术后12个月及末次随访时JOA评分、NDI评分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各时点X线提示颈椎整体前凸角、椎间隙高度均较术前改善(P0.05),且随访期间维持良好。术后6个月CT显示确切融合率为62.4%,总融合率85.1%;术后12个月确切融合率为93.1%,总融合率100%。优良率为88.2%(30/34)。结论:颈椎自锁式零切迹椎间融合器可应用于多节段颈椎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中,能有效维持颈椎大范围减压后的整体曲度及椎间隙高度,保证植骨融合的成功,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零切迹(Zero-P)颈椎前路椎间融合内固定系统治疗颈椎病的临床疗效及对VAS评分的影响。方法选择30例颈椎病患者作为本研究对象,采用"电脑随机法"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5例。观察组实施零切迹(Zero-P)颈椎前路椎间融合内固定手术治疗;对照组实施常规颈前路椎间植骨融合钛板内固手术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VAS评分、病变椎间高度、颈椎曲度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椎病患者实施零切迹(Zero-P)颈椎前路椎间融合内固定系统治疗能提高疗效,降低患者疼痛感,减少吞咽不适,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锚定式颈椎椎间融合器(anchoring cervical intervertebral fusioncage,ACIFC)在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植骨融合手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2007年6月至2011年2月,脊髓型颈椎病58例,均行颈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锚定式颈椎椎间融合器植骨融合术,共植入ACIFC75枚。术后临床功能评判采用日本骨科学会(JOA)颈椎病疗效评定标准,影像学采用Zdeblick影像学判断标准。结果:全部病例获得术后随访,随访时间6~24个月,平均14个月。73个融合器于平均11.2个月后获得融合。颈脊髓功能评分术前平均9.2分,术后即刻平均11.6分,末次随访时平均14.5分,各时间点之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1年以上颈脊髓功能改善优良率为94.8%。椎间高度:术前平均1.9mm,术后即刻平均4.7mm,获得融合时平均4.5mm,术后即刻及末次随访时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ACIFC行颈前路植骨融合手术简单、适应证广、临床疗效满意,在恢复和维持椎间高度方面疗效确切,融合率满意。 相似文献
8.
颈椎前路单纯椎间融合器与钢板并用恢复颈椎生理曲度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单纯应用椎间融合器(CAGE)及CAGE与ORIEN钢板联合应用对椎间高度变化率、颈椎前弯变化率的影响。方法 采用CAGE或与ORIEN钢板联合应用治疗颈椎损伤、脊髓型颈椎病、颈椎退变78例,随访6-15个月,观察椎间高度变化率、颈椎前弯变化率、融合率及并发症。结果 术后两组的颈椎生理曲线、椎间高度的改变无显差别,但CAGE与ORIEN钢板联合应用组的融合率明显高于单纯CAGE组。结论 CAGE与ORIEN钢板联合应用弥补了单纯应用CAGE时稳定上的欠缺,组合后对椎间高度变化,颈椎前弯变化及植骨融合率均较单独应用有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唑来膦酸治疗合并骨质疏松症的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椎间融合术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3月至2018年3月在北京医院接受颈椎前路椎间盘摘除椎间融合手术的颈椎病患者57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28例和对照组29例。研究组颈椎前路椎间减压融合术后2~3天内静脉注射唑来膦酸治疗。对照组在颈椎前路椎间减压融合术后2~3天内静脉注射生理盐水250ml作为对照,两组均常规补充口服碳酸钙D3和骨化三醇,随访患者术前及术后3、6、12个月的颈椎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eck disabilitv index,NDI)评分、骨代谢指标、骨密度和颈椎融合的情况。结果两组在各时间点的NDI评分均明显低于术前,差异有显著性(P<0.05)。两组患者术后第3个月NDI评分均显著下降,术后第6个月到达平台期,第12个月有所上升。术后第3、6个月NDI评分差异无显著性(P>0.05);术后第12个月,研究组的NDI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两组术前血清Ⅰ型胶原、Ⅰ型前胶原水平差异无显著性。研究组术后各时间点Ⅰ型前胶原均呈下降趋势,与术前水平相比,第12个月下降40.5%,而对照组无明显变化。研究组术后各时间点Ⅰ型胶原均呈下降趋势,较术前12个月下降70.4%,对照组无明显变化,两组术后的每个时间点差异有显著性(P<0.05)。两组术前骨密度差异无显著性(P>0.05);术后第12个月,研究组3个部位的骨密度均有改善,其中腰椎骨密度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显著性(P<0.05),而腰椎骨密度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显著性(P<0.05);对照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术后第3个月随访时,研究组1、2级成骨率为64.3%(18/28),对照组仅为41.8%(12/29),差异有显著性(χ^2=4.246,P=0.039);术后第6个月,研究组1、2级成骨率高于对照组(χ^2=4.337,P=0.037)。两组患者术后第12个月均达到1、2级成骨。结论对于颈椎病和骨质疏松症患者,术后静脉应用唑来膦酸可缩短颈椎融合成骨时间,促进局部植骨融合,加快颈椎恢复,改善患者功能。 相似文献
10.
椎间融合器(Cage)用于急性颈椎间盘突出症并颈椎损伤临床效果好。无臀另外取骨,恢复椎间盘高度,促进植骨融合。 相似文献
11.
腰椎融合术是目前治疗腰椎失稳的主要手段,而腰椎不稳定是严重影响中老年健康的常见病。本院自2002年1月~2004年12月采用单枚椎间融合器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治疗腰椎失稳患者27例,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27例,男15例,女12例,年龄28~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新型颈椎前路融合器SOLIS(PEEKCage)在颈椎前路融合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对18例脊髓型颈椎病、12例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采用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小切口入路(3~4cm),椎间盘及部分椎体后缘切除后,保留椎体终板,植入带自体松质骨的SOLIS。以手术前后X线片及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评价疗效。结果30例随访6~18个月,平均12.5个月,置入的Cage位置良好,无移动及脱出迹象,病变椎间隙高度恢复正常,无椎间高度丢失发生,所有节段均于术后3~8个月骨性融合。术前JOA评分平均10.40分,术后平均14.86分,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颈椎前路融合器SOLIS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手术创伤小,能有效地恢复颈椎高度,融合率高,融合后稳定性好,神经功能改善优良率高。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Peek Prevail椎间融合器治疗颈椎间盘退行性疾病的效果.方法 选取2017年1-6月本院行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ACDF)中使用Peek Prevail椎间融合器的31例患者为Prevail组,至少随访2年.另选取同期使用前路钢板治疗的31例患者为钢板组.比较2组患者手术后影像学变化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 相似文献
14.
15.
背景:脊柱融合的理想方法是椎体间融合,该法用于颈椎则是由Robinson和Smith在1955年从颈椎前方对突出的椎间盘进行摘除,并予以椎体间植骨.随后又提出在椎体间放置内容物促进脊柱融合的设想.此后,脊柱椎体间植骨融合有了较大的发展,并成为治疗脊柱退行性变的标准方法之一.目的:分析颈椎前路三节段椎间隙减压椎间融合器置入修复颈椎病的长期临床效果.方法:2000年10月至2002年10月解放军306医院骨科收治了20例颈椎病患者行颈椎前路三节段椎间盘切除、颈椎椎间融合器置入,男15例,女5例;年龄48-65岁,平均56.4岁;病变节段:12例C4-7,8例C3-6.比较治疗前及末次随访JOA评分,评价其改善率;记录治疗后Odom分级.测量治疗前、治疗后及末次随访时颈椎正侧位X射线片,观察颈椎生理曲度(Cobb角)、手术节段融合和邻近节段退变情况.结果与结论:20例患者顺利完成融合治疗,无神经系统及与内固定物相关的并发症发生.随访时间10-132个月.治疗前JOA评分(9.85±0.81)分,末次随访(14.40±0.94)分,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平均改善率为81%.末次随访时Odom分级:优14例,良4例,一般2例.未观察到邻近节段病变,有2例出现Cage沉降,颈椎生理弯曲保持良好,在末次随访时骨性融合率为100%.治疗后1年、末次随访时颈椎前凸Cobb角均显著高于治疗前(P<0.05);治疗后1周与末次随访时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提示颈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椎间融合器置入修复三节段颈椎病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式,长期随访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6.
17.
背景:已有文献报道生物活性玻璃在骨不连、骨折愈合过程中有较佳的临床疗效,但其在脊柱骨融合过程中的效果鲜有报道。
目的:观察生物活性玻璃联合颈椎椎间融合器在颈椎前路椎间融合中应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方法:回顾性分析68例颈椎前路单节段椎间融合患者资料,全部病例均采用聚醚醚酮材料椎间融合器,其中内填充自体松质骨植骨32例为对照组,采用生物活性玻璃填充36例为实验组。随访观察两组植骨融合、神经功能恢复、椎间隙高度和颈椎生理曲度及伤口并发症等情况。
结果与结论: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改善效果相当,均未出现伤口感染及延迟愈合等并发症。治疗3个月时,实验组与对照组骨性融合率分别为94%,97%,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治疗6个月时全部融合。两组随访3,6,12个月时椎间隙高度和颈椎曲度指数均获得良好维持,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提示生物活性玻璃联合颈椎椎间融合器在颈椎前路椎间融合中有良好的临床安全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保留椎体终板的椎间融合器在颈椎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自2001年8月~2003年8月随访26例植入solis融合器的颈椎病患者,分别摄术前、术后即刻、术后随访X线片,观察椎间融合高度和颈椎生理弧度变化。结果 随访12~24个月,平均14.6个月,所有病例获正常椎间隙高度融合,颈椎生理弧度获明显改善。结论 保留终板的椎间融合器在治疗颈椎病中能长期维持正常的椎间隙高度和颈椎的生理弧度。 相似文献
19.
李洪伟 《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21,21(13):92-93
目的:探讨颈椎前路行椎间盘切除减压融合术在老年脊髓型颈椎病中的应用.方法:选取2018年2月~2020年10月收治的老年脊髓型颈椎病患者86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手术方案的不同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3例.对照组实施椎体次全切除减压融合术,观察组实施颈椎前路行椎间盘切除减压融合术.比较两组患者颈椎矢状位平衡状态及疼痛程度...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