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文章主要通过对中医“思”“意”的古今释义及“脾主思、脾藏意”的理论分析,探讨了“思伤脾,脾失藏意”的致病作用,认为脾主情感之思,脾为意之宅也,脾运健旺,水谷精微充足,则脾主思藏意的功能发挥正常;若思虑纷纭,脾之精气不足,则不能养意而致痴呆、不寐、情志疾病等。提出以“思伤脾,脾失藏意”作为契入点开展对中医神经系统疾病及情志疾病深入研究具有极其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2.
脾主运化,包涵小肠泌别清浊及大肠传导功能,维持肠道微生物稳态;脾为精微运化之枢纽,血脂亦由脾运化水谷而生成,并依赖脾的转输功能布散周身。因此,在"脾主运化"理论的指导下,探讨肠道微生物稳态与膏脂转输的关系,将有助于从肠道微生态角度为中医学"从脾论治"心脑血管疾病提供科学依据,丰富"脾主运化"理论科学内涵。  相似文献   

3.
藏象学说是中医的理论核心,脾脏是藏象学说中的重要内容之一。脾脏藏情主要是指脾藏意主思而言,其命题早在《内经》[1,2]中已提出。脾脏在情志的产生、活动中有着特殊的地位。笔者整理"脾藏意"、"脾主思"、"思伤脾"的相关内容并且结合现代实验研究,旨在对脾与情志相关的藏象理论进行初步解析,以期找到健脾作为中医治疗情志相关疾病主要治法之一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脾藏意主思是脾藏象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与脾藏象理论同出于《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内经》原文明确提出"脾藏意"及脾"在志为思"。故探讨《内经》中与脾藏意主思有关内容,分析脾藏意主思的含义,脾藏意中的"意"有记忆、思维两方面的含义,而脾在志为思之"思"只是情感范畴的"思",不应包括认知上的"思"。讨论了脾藏意主思的原因:"脾藏营,营舍意",故脾藏意;"思出诸情"、"脾为四脏本"故脾主思。对《内经》中的思伤心与思伤脾进行了探讨,认为思伤心应早于思伤脾之理论且长期并存,思既可以伤脾又可以伤心。脾为谏议之官也是脾藏意主思的反映,其理论基础是脾藏意生血。  相似文献   

5.
孙素鹏  王亚军 《河南中医》2019,39(12):1808-1811
寓于五行之中的"中央之土",不仅是五脏盛衰、五脏气机调畅之源,更与抑郁症发病密切相关。脾为一身气血之本,气血运化失司致五脏"神伤",进而导致情志郁结。近年来,有医家基于"思则气结"等理论从脾论治抑郁症,认为其发病与七情中的"思"关系最为密切。一方面,脾藏意主思,思则气结,思虑过度,脾胃气机升降失调,加重思虑使情志之郁更甚。另一方面,"思则伤脾",脾之运化失职,气血生成乏源,使神失所养,二者相互为病,加重抑郁症的一系列躯体症状。另外,在五行理论中,"中土五行"模式将脾作为五脏的中心,脏腑气血皆从土而生,脾土虚则五脏气虚血亏,五神志失其所居之所而为神伤,神伤则恐惧,日久忧思过度发为抑郁;"生克五行"模式中脾与其他四脏生克相关,通过子母相及、乘侮制化而达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特殊作用,进而影响复杂易变的气机,而七情内起之郁,多始于伤气。  相似文献   

6.
脾虚对大鼠学习记忆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习记忆应属于中医情志 (主要是意、思 )的范畴 ,脾藏意主思 ,因此 ,脾与学习记忆生理、病理上必然密切相关。意主要指意识、回忆或未成定见的思维 ,是精神活动的一种表现形式 ,脾藏意体现了脾主运化水谷 ,化生营气 ,以营养意的生理 ,思主要表现为思考、思虑 ,是对外界事物的内在心理转变 ,脾主思体现了脾主气机之枢 ,以调节、推动与激发机体对外界事物的内在心理转变时的情志表现。胆碱酯酶是胆碱能神经递质乙酰胆碱的水解酶 ,直接参与植物神经功能调节、肌肉运动、大脑思维、记忆等重要功能。本研究即基于以上理论 ,从脾虚对认知 (之思 )…  相似文献   

7.
脾主运化,为气血生化之源。脾失健运,痰瘀互结,瘀滞日久,脉道不利,最终引发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发生。中医认为维持肠道菌群稳态是脾主运化的重要生理功能。肠道菌群作为人体内具有生物屏障、营养、免疫等多种生物学作用的重要"器官",其稳态失衡,将影响人体正常健康状态,其机制可能为肠道菌群失调诱导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释放驱动巨噬细胞糖代谢重编程引发炎症反应继而导致AS发生。  相似文献   

8.
特应性皮炎(atopic dermatitis,AD)病因为先天禀赋不足,或外感风、湿、热邪,病机为脾虚湿盛。脾失健运,湿热内生蕴结于肌肤表面,致皮毛腠理不密而发为此病。湿邪为AD发病的核心病因,脾脏是脏腑辨证的关键所在。肠道微生物稳态与中医"脾"功能密切相关,是脾运化功能正常的重要保障,肠道微生物稳态失衡与皮肤黏膜屏障功能紊乱的关系颇为密切,应用健脾法调控肠道微生物稳态平衡,可以改善皮肤免疫功能,进而治疗AD。近年来,随着研究方法的不断更新,通过运用宏基因组学、高通量测序等对肠道菌群进行分析,有望揭示中医药健脾疗法对肠道微生物稳态平衡保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帕金森病常并发轻度认知障碍。《黄帝内经》中提出"五脏藏五神""脾藏意与智且主思",故"脾不藏神"是贯穿帕金森轻度认知障碍整个病程的基本病机,基于此探讨疾病之病机演变及临床治疗。初起责之脾运失职,气血亏虚,致神机失用;既之清阳不升,痰浊闭阻,神机逆乱;后期痰瘀互结,气血耗尽,形神枯萎。以健脾运脾为治疗之本,在疾病不同阶段随症而辨证论治,分别配以补益气血、祛痰化浊、活血化瘀之法,标本兼顾,以期恢复脾运以养五神,使神志清灵精明,则疾病向愈。  相似文献   

10.
骨质疏松是一种以骨量丢失、骨组织微观结构破坏、骨强度降低、骨脆性增加为特征的全身性骨病。中医学认为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脏腑经络之营养、筋骨肌肉之强壮皆依赖于脾主运化功能的正常发挥。脾虚则气血生化乏源,筋脉骨髓失养,日久骨消髓减发为骨质疏松。脾在志为思,藏营而舍意。脾虚思虑过度、忧愁不解,以致情志抑郁,可发为抑郁症。而抑郁症日久,气机不畅、脾失健运,肌肉骨骼失荣养、骨枯髓空,亦可导致骨质疏松的发生发展。基于脾、抑郁症、骨质疏松三者间的紧密联系,本文以中医学脾的功能理论为基础,从脾与骨质疏松、脾与抑郁症、抑郁症与骨质疏松3个方面对抑郁症与骨质疏松的关系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1.
"异病同治"是辨证论治理论的经典应用之一,对病机大致相同的不同疾病有较好的临床疗效;脾是人体内重要脏腑之一,称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在体主运化,主统血,脾失健运,功能失常是多种疾病的病理基础。课题组前期研究发现脾虚运化功能失常是导致血脂异常的关键病机,同时发现脾失健运膏脂转输障碍与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关系密切,基于"异病同治"探讨"从脾论治"高脂血症及动脉粥样硬化共同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2.
脾主运化水谷,布散精微。血脂亦由水谷化生,并依赖脾气散精,经"脉道"布散周身。脾失健运脂质代谢异常时,痰浊内生,阻碍气血运行,导致"脉道不利"。脾失健运脂质代谢异常是导致早期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主要因素。脾失健运脂质代谢异常,可影响内皮细胞结构及功能,促使异常代谢的脂质在血管内膜下沉积,形成脂质条纹,导致血管管腔变窄,结构异常,即"脉道不利"。巨噬细胞内胆固醇吸收与排泄障碍,稳态失衡,使得巨噬细胞内脂质蓄积形成泡沫细胞,这一病理过程的使动环节与脾失健运脂质代谢异常密切相关。从"泡沫细胞"形成机制入手,探讨脾失健运脂质代谢异常状态下,早期动脉粥样硬化形成机制,可为厘清"脾失健运"与"脉道不利"的关系提供科学依据,亦为中医临床"从脾论治"冠心病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情志疾病的发生发展常责之于心肝两脏,脾居中焦,是气血生化之源,气机升降之枢纽,与五脏所藏相互影响。神、魂、魄、意、志虽各有所主,但脾胃通过气血津液与他们相互影响,故情志疾病的防治可从脾胃入手。  相似文献   

14.
脾位于中焦,主运化,为气血生化之源。膏脂由脾运化水谷所生,中土得运,纳运有常,则膏脂可随血循环以濡养五脏六腑及四肢百骸;肝脏是脂质代谢重要的器官,其参与脂质消化、吸收、转运等功能,脾气健运,肝失疏泄,肝脏脂质代谢功能与"脾"运化功能相关。肝细胞自噬是维持肝脏脂质代谢稳态的关键因素之一,自噬功能正常则肝脏脂质代谢趋于平衡。本文基于脾与脂质相关性,从"脾主运化"探讨肝细胞自噬对脂质代谢的影响及机制。  相似文献   

15.
脾虚证学习记忆障碍的神经生物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虚则气血生化乏源,脏腑功能衰退,机体代谢活动失调,最终导致并加速衰老.脾藏意体现了脾主运化水谷,化生营气,以营养意的生理;脾主思体现了脾主气机之枢,以调节、推动与激发机体对外界事物的内在心理转变时的情志表现.因此,脾与学习记忆是密切相关的.近年来多项实验发现,脾虚大鼠的中枢兴奋性降低,学习记忆能力明显下降[1],其中涉及了神经递质,神经肽类及脑内基因谱的改变,本文试从以上几方面加以阐述.  相似文献   

16.
脾虚对大鼠脑NO、NOS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学习记忆应属于中医情志(主要是意、思)的范畴,脾藏意主思,因此,脾与学习记忆生理、病理上必然密切相关。意主要指意识、回忆或未成定见的思维,是精神活动的一种表现形式,脾藏意体现了脾主运化水谷,化生营气,以营养意的生理;思主要表现为思考、思虑,是对外界事物的内在心理转变,脾主  相似文献   

17.
多项实验室及临床研究发现,腹部神经、神经递质和肠道微生物对行为性格、精神情志、大脑发育及功能有双向调节作用。故有学者提出"肠脑学说",即"肠脑系统"包括腹部神经系统和微生物,人的精神活动和情志、意识不仅与大脑有关,还与"肠脑系统"有关。中医理论中,无论是五志对应五行及五脏还是七情致病的理论都明确提到思虑伤脾,指过度的思虑、担忧可导致脾胃运化功能失司,思虑过度对气机也有影响,"思则气结",甚至出现抑郁不舒的状态。探讨中医思虑伤脾理论与"肠脑学说"的内在联系,将两种理论初步整合、互补,以期为精神情志疾病的治疗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8.
脾主运化,其化生精微物质(糖、脂是精微物质的主要构成成分)通过"脾气散精"布散周身,"脾气散精"功能正常是糖脂代谢平衡的重要前提;脾虚状态下,肠道微生物稳态失衡,影响"脾气散精"功能,导致糖脂代谢紊乱。因此,在"脾气散精"理论指导下,探讨肠道微生物稳态与糖脂代谢的关系,将有助于从肠道微生态角度为中医"从脾论治"糖脂代谢性疾病提供实验依据,丰富脾脏象科学内涵,同时,为挖掘以肠道微生物组调控糖脂代谢为有效靶点的中药及中西医结合防治糖脂代谢性疾病提供新的策略和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9.
情志病是中医学特有的病名,其临床病证表现复杂,病情容易反复。文章从脾入手,分析了脾主运化,主思、藏意,为气机升降之枢纽等功能与情志病发生的密切关系,提出临床治疗应以健脾益气,调理中焦气机为主,兼治其它脏腑功能紊乱,并配合心理疏导,语言劝慰,方可取得较为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20.
中医认为,脾乃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若脾失健运,运化失司,则出现腹胀、肠鸣、泄泻等症状,与现代医学胃肠、免疫、代谢等疾病密切相关。肠道菌群作为与机体长期共生的微生物系统,在抵御病原入侵、保护胃肠、恢复免疫等一系列病理生理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近年研究表明,肠道菌群紊乱可看作中医"脾失健运"病理体现,健脾类中药及其组分可通过调节肠道菌群改善其相关病理,尤其多糖是发挥功能的主要活性成分。本文对健脾类中药多糖组分调节肠道菌群的相关作用及可能机制进行综述,可为改善脾虚相关疾病的进一步研究及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