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不同产地通体香沉香药材的质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分析与评价采用“通体结香技术”在不同产地白木香树上所产沉香药材的质量。方法:按照《中国药典》2010年版一部中沉香药材的性状描述、显微鉴别、薄层鉴别、理化鉴别和浸出物含量等方法,对抽检沉香样品质量进行全面分析。结果:4批通体香沉香药材的性状、显微特征、薄层色谱、显色反应均与对照药材相同,其浸出物含量为11.15%~24.02%。结论:4批通体香沉香药材的质量指标均符合《中国药典》的规定。  相似文献   

2.
《中药材》2019,(2)
目的:比较不同树龄的白木香经火烫法处理所得沉香样品的色酮类成分含量,探讨树龄对结香效果的影响。方法:采用HPLC法同时测定不同沉香样品中7种色酮含量。结果:20年树龄组有5种色酮含量最高,其中沉香四醇含量为9.0212 mg/g,远高于6年树龄组(5.4773 mg/g)。但6年树龄组沉香Aquilarone D含量最高(0.1561 mg/g)。结论:不同树龄白木香经火烫法处理所得沉香品质有一定差异,树龄可能为影响结香品质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高压输液法用于通体结香技术的可行性。方法:分别在常压和10、20、30 MPa压力下采用通体结香技术处理白木香,记录输液时间,筛选最佳高压输液压力;在晴天、夜晚、雨天和低温4种不同结香环境条件下采用常压和高压输液处理,记录输液时间,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以下简称《中国药典》) 2020年版沉香质量标准,对处理6个月的沉香样品进行性状、显微观察,浸出物、结香率、沉香四醇质量分数、特征图谱分析。结果:20 MPa为高压输液法通体结香技术最佳输液压力,可显著缩短通体结香技术不同结香环境条件下的输液时间,输液效率提高129%~497%。20 MPa压力下通体香品质均符合《中国药典》 2020年版标准,沉香层呈棕黑色,环形沉香层外有棕色星点状沉香外溢现象;平均结香率、浸出物平均质量分数和沉香四醇平均质量分数分别为11.69%、15.14%和0.45%,与常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薄层色谱和特征图谱检测结果与对照药材一致。结论:高压输液法通体结香技术能明显提高该技术的输液效率,既不受天气和气候影响,也不降低结香品质。该技术具有较强的可行性,可在实际生产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离、纯化经通体结香技术诱导的白木香木质部真菌,筛选能够高效促进白木香产生优质沉香的菌株。方法 采用组织块分离法分离、纯化菌株,通过形态学特征结合内转录间隔区(ITS)序列分析鉴定真菌;将真菌菌液接种到白木香树4个月后进行功能验证;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以下简称《中国药典》)2020年版沉香项下薄层色谱、浸出物含量测定、沉香四醇含量测定及特征图谱方法分析菌株诱导效果。结果 从白木香木质部中分离出48株真菌,优势菌株为镰刀菌;经刺盘孢菌属(Colletotrichum sp.)、黑曲霉Aspergillus niger、渐进绿木霉Trichoderma paraviridescens诱导的沉香薄层色谱斑点与对照药材一致;经镰刀菌属(Fusarium sp.)、黑曲霉、渐进绿木霉诱导的沉香浸出物质量分数均大于10%,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可可毛二孢菌Lasiodiplodia theobromae、黑曲霉、渐进绿木霉等6株菌诱导的沉香特征图谱与对照药材一致,沉香四醇质量分数均大于0.1%,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从白木香木质部分离出的内生真菌可诱导沉香形成,其中黑曲霉和渐进绿木霉能够较快速诱导白木香结香,结香所得的树脂品质符合《中国药典》2020年版标准。  相似文献   

5.
沉香中苄基丙酮与浸出物含量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白木香结香过程中苄基丙酮与浸出物含量(%)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采用气相色谱法测定样品中苄基丙酮含量。按中国药典(2010年版)一部沉香鉴别项下相关要求测定样品醇溶性浸出物的含量,并进行理化鉴别;应用"小孔滴注法"进行人工造香试验。结果:苄基丙酮浓度在5.780~104.0μg/mL(r=0.9997)及0.07500~28.20μg/mL(r=0.9995)范围内有良好的线性关系;加样回收率为99.9%~101.6%(n=6),RSD=0.65%。沉香商品药材中苄基丙酮与浸出物含量之间不呈正比关系。随着人工造香时间的增加,有些白木香结香部位的醇溶性浸出物和苄基丙酮含量均呈增加趋势;有些白木香结香部位醇溶性浸出物含量增加,而苄基丙酮含量呈下降趋势。结论:气相色谱法测定沉香中苄基丙酮含量操作简便,测定结果准确、重复性好;"小孔滴注法"人工造香技术快速可行,为沉香形成机理研究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与评价国内外沉香药材的质量,对沉香品质进行分类。方法:按2015年版《中国药典》一部沉香鉴别项下相关要求测定样品醇浸出物的含量;采用HPLC法,Altima C18色谱柱(4.6 mm×150 mm,5μm),流动相乙腈(A)-0.1%甲酸水(B)梯度洗脱,流速0.7 mL·min~(-1),检测波长252 nm,柱温30℃,测定样品中的沉香四醇含量;结合醇浸出物和沉香四醇含量结果探讨沉香品质分类。结果:沉香四醇在2.0~750.0μg(r=0.999 6)与其峰曲线下面积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平均回收率为102.1%,RSD 2.8%。52种沉香样品中沉香四醇质量分数在0.10%~6.60%,醇浸出物质量分数为6.07%~57.06%。沉香醇浸出物与结香方式、种源无相关性。沉香四醇含量高低与种源、结香方式有一定的相关性。种源为白木香的人工和天然沉香2种结香方式中沉香四醇平均质量分数分别为0.67%,0.15%,两者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天然沉香种源为Aquilaria malaccensis与A.crassna,沉香四醇平均质量分数分别为2.57%,0.70%,两者有差异(P0.05);与白木香(0.15%)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沉香按沉香四醇含量高低进行品质分类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不同类型天然沉香品质,并建立天然沉香中苄基丙酮和白木香醛含量测定方法。方法:对不同类型天然沉香进行显微鉴别、萜类显色反应及浸出物、沉香四醇、苄基丙酮和白木香醛含量测定,GC-MS指纹图谱结合多元统计分析筛选并鉴定41批样品中共有组分和差异组分。结果:苄基丙酮、白木香醛分别在2.4~60.0μg/mL(r=1.0000)、12.6~1512.0μg/mL(r=0.9993)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平均加样回收率分别为97.20%、97.54%,RSD分别为0.82%、1.83%。GC-MS指纹图谱共鉴定出18个共有成分和8个差异成分。不同类型天然沉香中浸出物含量与GC-MS指纹图谱表观丰度呈显著负相关,与沉香四醇、白木香醛含量及GC-MS指纹图谱相似度均呈极显著正相关,浸出物含量越高,沉香品质越好。结论:不同类型天然沉香中浸出物含量与沉香树脂形成的组织部位具有一定相关性,可为全面评价不同类型的天然沉香质量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市售两面针商品药材进行质量调查和评价。方法:参照2010年版《中国药典》两面针项下方法,对18批两面针商品药材进行性状鉴别、薄层色谱及高效液相法检测氯化两面针碱含量,并建立两面针HPLC指纹图谱方法,结合相似度评价对样品药材进行鉴别分析。结果:样品性状,薄层鉴别和含量测定的结果显示,9批药材有伪品掺杂现象;样品总灰分的含量是2.4%~6.4%,水分含量是7.0%~12.1%,醇溶性浸出物含量是2.2%~8.6%;HPLC测定中有2批样品检测不到氯化两面针碱,11批样品图谱与对照指纹图谱相似度低于0.8;18批药材均不符合2010年版《中国药典》标准。结论:目前市场上的两面针药材品质参差不齐,伪品掺杂现象比较严重。  相似文献   

9.
目的在沉香性状、显微和理化鉴别、浸出物含量测定的基础上,通过探讨不同品种间的r DNA TIS2序列差异及系统发育分析,为商品沉香的鉴定提供分子生物学依据。方法以白木香、商品沉香及人工诱导沉香为材料,对其进行醇溶性浸出物测定、性状及显微鉴别,提取总DNA、扩增r DNA ITS2片段并直接测定序列,MEGA5.0软件计算种内种间Kimura 2-parameter(K2P)遗传距离并进行系统发育分析,构建邻接树(NJ)和最大简约树(MP)。结果人工沉香、商品沉香醇溶性浸出物含量均高于10%,性状和显微鉴别均符合《中国药典》(2010年版)一部有关规定。沉香种内平均K2P遗传距离为0~0.003,种间平均K2P遗传距离为0.005~0.023。白木香、人工沉香和商品沉香在系统发育树上聚为一支。结论在沉香性状、显微和理化鉴别、浸出物含量分析的基础上,基于ITS2条形码序列可以准确鉴别沉香基源植物,为商品沉香的鉴定提供分子生物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树舌药材的质量标准。方法:对树舌药材进行性状鉴别、显微鉴别,以麦角甾醇为对照品进行薄层色谱鉴别,按《中国药典》2015年版四部通则方法测定水溶性浸出物、水分、总灰分和酸不溶性灰分。结果:样品的性状和显微特征明显;薄层色谱斑点清晰;10批不同产地树舌的水溶性浸出物为3.7%~10.6%,水分为11.1%~17.1%,总灰分为0.9%~3.2%,酸不溶性灰分为0.0%~0.3%。结论:该研究所建方法简便、准确,为树舌药材的质量控制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1.
目的建立沉香药材中色酮类成分含量测定方法,考察不同白木香结香方法的药材质量,为评价沉香质量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采用可见分光光度法(VS)以磷钨酸钼-硫酸锂为显色剂,以Aquilarone E色酮作为对照品溶液,在760 nm波长下测定沉香药材试液中沉香总色酮的含量。HPLC法测定沉香5种色酮含量,采用Waters Symmetry Shield C18色谱柱(4.6 mm×250 mm,5μm),流动相为乙腈(A)-0.1%磷酸水(B),流速1m L·min-1,检测波长为252 nm,柱温30℃。结果所建立的可见分光光度法在5 h内稳定性良好,加样回收率为96.71%(RSD=2.12%)。HPLC法测定5种色酮含量在进样量0.1432~7.16、0.00884~0.442、0.01536~0.768、0.01264~0.632、0.0154~0.77μg范围内与峰面积积分值呈良好线性关系。5种色酮平均加样回收率分别为96.98%、97.19%、96.19%、96.52%及95.69%。不同批次沉香含量差异显著,与自然结香组(对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人工诱导组白木香的结香质量优于传统火烫法,与结香周期较长的自然结香组相近。结论两种检测方法均简便、快速、准确,重复性好,可用于沉香中色酮类成分含量测定。人工诱导白木香快速结香可作为进一步开发利用其资源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采用结香剂涂抹法和输液法结香1年的沉香进行质量评价。方法:采用乙醚超声法提取两批结香剂涂抹法和一批输液法所产沉香的挥发油,并应用GC-MS法分析其化学成分及相对含量。结果:共鉴定了42个化合物,3批样品均以色酮和倍半萜类为主要成分,品质较好。结论:沉香中化合物类型受树种的影响较大,与结香方法关系不明显。白木香植物经人工结香一年后所产的沉香中色酮类成分的相对百分含量大于倍半萜类成分的相对百分含量。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通体结香技术诱导沉香形成的作用过程。方法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20年版沉香质量标准,对通体结香技术处理30 d内产生的沉香样品进行性状、沉香四醇质量分数、结香面积比率、特征图谱分析,并对部分特征型倍半萜类和芳香类化合物进行含量测定。结果 通体结香技术处理白木香第4~5天,木间韧皮部和射线细胞出现树脂类物质,形成环形沉香层,沉香结香率由4.31%急剧上升至8.11%。结香30 d可形成明显的沉香层结构,薄层色谱和特征图谱结果与对照药材一致。沉香四醇质量分数在结香30 d内由0.001%增长至0.034%,整体呈上升趋势。部分芳香类化合物和沉香特征性倍半萜类化合物分别在第1~8天和第9~16天开始产生并累积。结论 通体结香技术处理30 d能够诱导沉香快速形成和稳定积累。  相似文献   

14.
《中药材》2020,(1)
目的:探索不同结香方法所得沉香的鉴别与质量评价方法。方法:利用GC-MS法检测不同结香方法的沉香样品中挥发性成分,运用相似度评价、聚类分析及灰色关联度分析法进行区分,并初步评价其质量。结果:GC-MS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结香方法的沉香样品中挥发性成分存在一定的差异,图谱相似度为0.275~1.000,从15批沉香样品中检测出622个化合物,包括4个共有成分,分别为苄基丙酮、2-(2-苯基乙基)色酮、6-甲氧基-2-苯乙基色酮及6,7-二甲氧基-2-(苯基乙基)色酮;聚类分析法难以区分不同结香方法所产的沉香样品;灰色关联度分析结果表明各结香方法得到的沉香样品的质量排序为物理伤害法沉香接菌法沉香天然虫漏法沉香火烫法沉香。结论:灰色关联分析能较好地区分不同结香方法的沉香,并能通过排序反映出样品质量。  相似文献   

15.
目的建立石见穿药材的质量标准。方法采用经验、显微鉴别法对石见穿性状、显微特征进行描述;照《中国药典》2015年版通则薄层色谱法对石见穿进行薄层色谱鉴别;照《中国药典》2015年版通则方法,测定样品的水分、总灰分、酸不溶性灰分和浸出物;采用HPLC法测定药材中迷迭香酸和丹酚酸B的含量。结果性状及鉴别方法专属性好,10批样品的水分、总灰分、酸不溶性灰分、浸出物、迷迭香酸和丹酚酸B含量的平均值分别为10.3%、7.4%、0.6%、20.8%、0.38%和0.21%。结论所建立的方法简便、准确,专属性强,可应用于石见穿药材的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16.
目的:建立和完善瑶药葫芦钻的质量标准。方法:依据2010年版《中国药典》附录相关方法,对葫芦钻药材进行性状、显微及薄层色谱鉴别,对水分、总灰分、浸出物进行检查。结果:确定了葫芦钻药材的性状、显微及薄层色谱的特征;水分拟订为不超过15.00%,总灰分限度≤15.0%;浸出物含量不得少于6.0%。结论:研究结果可作为制定和完善葫芦钻药材质量标准的依据。  相似文献   

17.
目的建立鸡矢藤药材的质量标准。方法描述鸡矢藤药材性状和显微鉴别特征;照《中国药典》(2015年版)通则0502薄层色谱法,对鸡矢藤进行薄层色谱鉴别;照《中国药典》(2015年版)通则方法,测定样品的水分、总灰分、酸不溶性灰分和浸出物;采用HPLC法测定样品中鸡矢藤苷含量。结果性状及鉴别方法专属性强,10批样品的水分、总灰分、酸不溶性灰分、浸出物和鸡屎藤苷含量的平均值分别为11.2%,6.0%,0.2%,15.6%和0.43%。结论本研究所制定的质量标准方法简便、准确,专属性强,可应用于鸡矢藤药材的质量控制。规定鸡矢藤的水分不得过13.0%,总灰分不得过7.0%,浸出物不得少于12.0%,鸡矢藤苷含量不得少于0.3%。  相似文献   

18.
目的建立鸡矢藤药材的质量标准。方法描述鸡矢藤药材性状和显微鉴别特征;照《中国药典》(2015年版)通则0502薄层色谱法,对鸡矢藤进行薄层色谱鉴别;照《中国药典》(2015年版)通则方法,测定样品的水分、总灰分、酸不溶性灰分和浸出物;采用HPLC法测定样品中鸡矢藤苷含量。结果性状及鉴别方法专属性强,10批样品的水分、总灰分、酸不溶性灰分、浸出物和鸡屎藤苷含量的平均值分别为11.2%,6.0%,0.2%,15.6%和0.43%。结论本研究所制定的质量标准方法简便、准确,专属性强,可应用于鸡矢藤药材的质量控制。规定鸡矢藤的水分不得过13.0%,总灰分不得过7.0%,浸出物不得少于12.0%,鸡矢藤苷含量不得少于0.3%。  相似文献   

19.
女萎质量标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完善女萎药材的质量标准。方法:采用性状鉴别、显微鉴别及薄层色谱法对女萎药材进行定性鉴别;同时根据2015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规定的方法对其水分、总灰分及浸出物进行测定。结果:女萎药材显微特征、薄层色谱斑点均清晰明显;5批女萎样品的水分测定结果为9.4%~10.7%,总灰分为5.6%~7.4%,浸出物测定结果为11.1%~20.5%。结论:本研究为女萎药材质量标准的完善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提高金牛草药材质量标准,为评价和控制金牛草药材质量提供依据。修订金牛草的性状及显微鉴别特征,参照《中国药典》2010年版附录相关方法,对金牛草药材的水分、总灰分、酸不溶性灰分及醇溶性浸出物进行测定。以粉背蕨素A和对照药材为对照,采用薄层色谱法进行定性鉴别;制备粉背蕨素A标准品,建立金牛草指标成分粉背蕨素A的含量测定方法。建立的性状、显微、薄层鉴别方法易于操作,具有较强的专属性;样品测定结果:水分8.8%~10.9%,总灰分7.6%~11.4%,酸不溶性灰分2.5%~4.2%,醇溶性浸出物9.3%~10.2%,粉背蕨素A质量分数0.56%~0.71%。通过完善金牛草的药材质量标准,能够更有效地评价其内在质量,保证用药品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