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应用非标记定量技术研究特应性皮炎患儿尿液中的差异表达蛋白,筛选特应性皮炎患儿尿液中的特异性蛋白质标记物。方法收集特应性皮炎患儿和健康对照者的尿液各6份,处理和提取尿液蛋白质,经一维SDS-PAGE和蛋白胶内酶解获得肽段,应用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鉴定,使用Mascot软件查询并用Scaffold软件作相对定量分析。结果特应性皮炎患儿组和健康对照组的尿液共检测出103种表达差异倍数大于1.5倍的蛋白质,患儿组表达升高的有48种蛋白质,表达降低的有55种蛋白质,其中10种蛋白质仅在患儿组检测到,17种蛋白质仅在对照组检测到。结论特应性皮炎患儿与正常儿童尿液间存在蛋白质表达差异。  相似文献   

2.
目的:检测儿童特应性皮炎的过敏原及观察孟鲁司特联合氯雷他定治疗儿童特应性皮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对78例特应性皮炎患儿利用BICOM生物共振体外过敏原检测系统检测过敏原;选用孟鲁司特联合氯雷他定治疗,并进行临床观察比较。结果:特应性皮炎患儿过敏原检测中以食物组过敏原最常见(X^2=6.24,P〈0.05);食物组过敏原中以食品添加剂包括防腐剂、香精、香料、甜味剂、食用色素等所占比例最高,达42.4%,其次是鱼类、鸡蛋、牛奶等食物。孟鲁司特联合氯雷他定治疗儿童特应性皮炎效果显著。结论:食品添加剂是儿童特应性皮炎主要的过敏原,孟鲁司特联合氯雷他定治疗儿童特应性皮炎有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特应性皮炎患儿发作期唾液中分泌型IgA及溶菌酶含量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对40例特应性皮炎患儿和20例健康婴儿分别采用放射免疫法和比浊法检测唾液中分泌型IgA及溶菌酶含量,采用"敏筛"定量过敏原检测系统检测血清总IgE。结果①特应性皮炎患儿唾液中分泌型IgA、溶菌酶含量及血清总IgE阳性率均高于健康儿童,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②特应性皮炎患儿唾液分泌型IgA及溶菌酶含量与SCORAD评分均呈正相关(P均<0.01),血清总IgE阳性组患儿分泌型IgA含量高于阴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特应性皮炎患儿发作期唾液中分泌型IgA及溶菌酶含量可能增加,从而发挥了抗感染和清除过敏原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IL-31在儿童特应性皮炎发病机制中的作用以及与特应性皮炎瘙痒的相关性。方法 22例特应性皮炎患儿与22例健康儿童外周血单一核细胞在葡萄球菌肠毒素B(SEB)刺激或非刺激状态下,应用实时PCR方法分析IL-31表达情况;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其血清IgE水平;对患儿病情进行病情严重程度评分,分析IL-31 mRNA与IgE水平、疾病严重程度及瘙痒的相关性。结果 特应性皮炎患儿外周血单一核细胞IL-31表达显著增加,是对照组的23.2倍(P < 0.01)。特应性皮炎组和对照组外周血单一核细胞受SEB刺激后IL-31表达均有不同程度升高,以特应性皮炎组IL-31表达增加更显著,是对照组的20.44倍。患儿血清总IgE水平中位数为260.05 IU/mL(范围5.9 ~ 1131.01 IU/mL),对照组为17.7 IU/mL(范围5 ~ 140.7 IU/mL),两组比较,P < 0.01。IL-31与患儿病情严重程度以及血清总IgE水平无显著相关性(r = 0.07,P > 0.05;r = 0.22,P > 0.05)。结论 IL-31可能参与儿童特应性皮炎发病,其作用机制可能不依赖血清IgE;SEB能诱导正常人外周血单一核细胞快速表达IL-31,是IL-31产生的重要调节因素。  相似文献   

5.
湿疹及皮炎     
20130752特应性皮炎患儿与健康儿童皮肤屏障功能的对比/刘秋慧(首都医科大学北京儿童医院皮肤科),徐子刚,李丽…∥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2012,26(2).-109~1110~7岁的特应性皮炎(AD)患儿和健康儿童各60名,根据不同年龄段分成两组,0~2岁组和2~7岁组各30例。依次进行角质层含水量、pH值、经表皮水分  相似文献   

6.
特应性皮炎的发病机制至今不是很清楚。本研究旨在通过检测患儿血清中食物特异性IgE(sIgE)抗体,明确北京及周边地区儿童特应性皮炎相关的食物变应原,探讨食物过敏与儿童特应性皮炎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7.
【摘要】 特应性皮炎是一种高度异质性的皮肤病,近年来疾病精准分型的研究揭示了特应性皮炎的一个新亚型——老年特应性皮炎。以往认为特应性皮炎多发生于儿童,近年发现老年人也是AD的高发人群。老年特应性皮炎在流行病学、临床表现、发病机制和治疗等方面与儿童和成人特应性皮炎具有显著不同的特点。应高度重视老年特应性皮炎的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  相似文献   

8.
目的:调查监护人对儿童特应性皮炎认知情况。方法:以问卷方式对176例患儿监护人作特应性皮炎相关问题调查。结果:城乡之间、大学本科及以上与高中及以下学历间、家庭年收入≥5万与<5万间、病程≥1年与<1年间以及病情严重性之间有显著性差异;通过皮肤科或儿科医生与医院专题讲座获得的认知正确率高,与通过媒体、网络、其他患者(监护人)、请教年长者、药店或小门诊及全科医生等认知途径之间有显著性差异。总体认知率为61.2%。结论:应加强健康教育,提高监护人对特应性皮炎的认知。  相似文献   

9.
特应性皮炎是儿童常见疾病,占儿童皮肤科门诊就诊量的1/3,成为困扰儿童皮肤健康的首要疾病。然而,临床工作中发现还有一些其它皮肤科常见疾病或综合征也具有特应性皮炎的皮肤表现,容易引起混淆。因此,需要了解和区分具有特应性皮炎样表现的相关疾病,以协助诊断和治疗。  相似文献   

10.
特应性皮炎是一种慢性、复发性、炎症性皮肤病,好发于儿童。近年来,全球特应性皮炎的发病率逐渐上升,我国儿童特应性皮炎的发病率也逐年升高。  相似文献   

11.
特应性皮炎患儿血清总IgE和过敏原的测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们采用多种过敏原同时检测(MAST)化学发光检测(CLA)系统对60例特应性皮炎(AD)患儿进行血清总IgE、35种过敏原测定,并与60例健康儿童作对照。  相似文献   

12.
特应性皮炎健康教育经验浅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特应性皮炎治疗过程中,健康教育被认为是一种用来增强疗效、改善生活质量的重点环节。文中从特应性皮炎教育的目标、形式、内容、心理教育等方面进行了经验总结。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诱发儿童特应性皮炎的三疣梭子蟹过敏原。 方法 对入选的儿童特应性皮炎患儿进行血清蟹过敏原特异性IgE抗体检测或蟹过敏原皮肤点刺试验,阳性者进行三疣梭子蟹口服食物激发试验,选择出对蟹过敏的患儿33例,留取血清作为实验组;选择同期健康体检儿童30例,留取血清作为对照组。选择新鲜的三疣梭子蟹,提取总蛋白,用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免疫印迹检测诱发儿童特应性皮炎的蟹过敏原。 结果 三疣梭子蟹蛋白粗提液可见条带有11条,相对分子质量分别为94 000、70 000、58 000、49 000、36 000、34 000、32 000、27 000、21 000、19 000、17 000。能引起实验组免疫反应的条带有4条,相对分子质量分别为70 000、58 000、49 000、36 000,实验组阳性率分别为93.9%、45.4%、39.4%、100%;对照组无阳性条带。将实验组相对分子质量70 000、58 000、49 000及36 000免疫条带阳性率分别与健康对照组比较,χ2分别为55.483、17.898、14.891、63.000,均P < 0.05。 结论 70 000、36 000蛋白是诱发儿童特应性皮炎的三疣梭子蟹主要过敏原。  相似文献   

14.
特应性皮炎是一种慢性、复发性、炎症性皮肤病,好发于儿童.近年来,全球特应性皮炎的发病率逐渐上升,我国儿童特应性皮炎的发病率也逐年升高.  相似文献   

15.
儿童皮肤病生活质量指数(CDLQI)是1995年英国卡迪夫大学医学院皮肤病学者Lewis-Jones和Finlay参照成人皮肤病生活质量指数(DLQI),并结合儿童的具体情况研制而成的。它已在全球28个国家102项临床研究中被使用,且主要被应用于对特应性皮炎患儿的研究。该文对CDLQI量表的结构、计分、研制过程、信效度及其在特应性皮炎患儿中的应用情况作一综述,以期为该工具的临床应用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估甲氨蝶呤治疗中国儿童特应性皮炎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地收集2010年1月—2018年12月期间在重庆市中医院皮肤科门诊诊断为特应性皮炎,并使用甲氨蝶呤治疗的78例儿童的信息,记录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比较治疗3个月和6个月后的疗效。结果所有患者的研究者总体评分(IGA)均为3~4,并且在接受甲氨蝶呤治疗前接受了全身系统性治疗。治疗3个月和6个月后,患儿的IGA评分交基线水平显著降低。在治疗过程中,有34.62%的患儿出现了轻微的不良反应,但都没有严重的不良反应。使用甲氨蝶呤治疗前,使用糖皮质激素治疗的患儿更容易取得良好效果。结论甲氨蝶呤是治疗中重度儿童特应性皮炎的安全和有效药物。  相似文献   

17.
陈达灿教授从心脾论治特应性皮炎经验谈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特应性皮炎(A topic D erm atitis,简称A D),是一种慢性、复发性、变态反应性皮肤病,中医称之为四弯风。特应性皮炎发病大多在婴儿及儿童,以长期反复发作的瘙痒、皮损为其主要临床表现,治疗颇为棘手。陈达灿教授根据多年临床经验从心脾论治特应性皮炎收到良好的效果,现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18.
传染性软疣是一种痘病毒引起的儿童常见皮肤感染性疾病。特应性皮炎(AD)患儿较健康儿童更易患传染性软疣。手术刮除是常用的治疗方法,但有疼痛。该研究是在外科刮除疣体前局部用5%的低共熔局部麻醉(EMLA)霜  相似文献   

19.
目的检测特应性皮炎(AD)患儿外周血单一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s,PBMC)中胸腺基质淋巴细胞生成素(TSLP)和白介素(IL)-25的水平,探讨其在特应性皮炎发展进程中的作用。方法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检测80例特应性皮炎患儿和80例正常对照者PBMC中TSLP和IL-25 mRNA的表达情况。结果特应性皮炎患儿PBMC中TSLP和IL-25 mRNA表达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CT=3.21±0.14 vs 5.74±0.14,3.63±0.10 vs 5.99±0.16,P﹤0.05);特应性皮炎患儿PBMC中TSLP和IL-25 mRNA的表达水平呈正相关(P<0.05);特应性皮炎患儿PBMC中TSLP和IL-25mRNA表达水平与嗜酸性粒细胞(eosinophil,EOS)计数呈正相关(P<0.05)。结论特应性皮炎的发生可能与患儿PBMC中TSLP和IL-25 mRNA水平升高有关;且TSLP和IL-25 mRNA水平与EOS计数之间呈明显正相关性,因此推断EOS在特应性皮炎的发病中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婴幼儿特应性皮炎的过敏原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了解食物和吸入过敏原在婴幼儿特应性皮炎中所占的比例以及主要的食物过敏原。方法对95例患儿进行婴幼儿过敏原筛查(phadiatop infant),并同85例健康儿童进行比较。同时对患儿血清进行吸入过敏原筛查(phadiatop)及多价食物过敏原筛查(fx5E),并从95例中随机抽取60例进行几种常见食物的特异性IgE(sIgE)检测。结果95例患儿组婴幼儿过敏原筛查阳性55例(57.89%),85例正常儿童中阳性16例(18.82%)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患儿组多价食物过敏原阳性54例(56.8%),吸入过敏原阳性19例(20%),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食物特异性IgE检测中血清浓度在3级以上的,鸡蛋白为23.3%,牛奶为11.7%,小麦为10%,蛋黄为6.7%,花生为6.7%,黄豆为1.67%。结论婴幼儿特应性皮炎患儿中过敏原检测阳性率高于正常儿童,其中食物IgE的阳性率比吸入IgE的阳性率更高,食物过敏原在婴幼儿特应性皮炎中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