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析脑卒中偏瘫患者采用踝关节护理对其下肢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纳入2017年5月—2018年10月该院接收的7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根据双盲法分组标准均分成参照组和干预组,参照组(n=35)行常规护理,干预组(n=35)行踝关节护理。比较两组下肢运动功能恢复效果。结果护理1周时两组患者患侧踝关节和下肢功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4周时两组踝关节功能障碍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患侧下肢运动功能优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卒中偏瘫患者临床护理中采用踝关节护理效果显著,能减少后遗症,促进步行功能恢复,临床推荐价值高。  相似文献   

2.
目的细致分析踝关节护理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抽选来自2017年3月—2019年1月该院收治的脑卒中偏瘫的患者(50例),按照抽签随机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则使用踝关节护理,探索两种不同护理模式对于患者的影响。结果两组患者实施治疗后,日常生活能力和运动能力评分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相比于对照组,观察组日常生活能力和运动能力均大大提升,两组差距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相比于对照组,护理满意率大大提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之间差距明显;两组患者实施治疗前,SAS以及SDS评分无区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实施治疗后,观察组相比于对照组,SAS以及SDS评分明显较优,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实施踝关节护理,能够提升生活质量以及下肢运动功能,可有效避免不良情况的出现。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析脑卒中偏瘫患者采取踝关节护理模式对其下肢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将2018年3月—2019年3月该院接收的9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按照双盲法分组标准均分成参照组和研究组,参照组实施常规护理,研究组实施踝关节护理。比较两组下肢运动功能(FMA)评分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FIM)评分。结果两组护理前FMA评分与FIM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研究组各项指标评分均显著高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踝关节护理模式运用在脑卒中偏瘫患者中能改善下肢运动功能,加强日常生活能力,临床推广价值高。  相似文献   

4.
目的该次研究分析在该院脑卒中偏瘫患者护理中采用早期踝关节护理对患者下肢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此次研究从该院脑卒中偏瘫患者中选取200例,研究时间为2017年6月—2019年6月,按照患者不同护理方式分为2组,实验组与对照组,其中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神经内科护理,实验组患者则采用早期踝关节护理,对比两组患者护理效果。结果通过结果数据对两组患者护理满意率进行分析,研究得知,实验组患者护理满意率较高,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结果数据对两组患者预后生活质量进行分析,研究得知,实验组患者预后生活质量评分较高,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结果数据对两组患者下肢运动功能Brunnstrom分级情况进行分析,研究得知,实验组患者下肢功能分析较为优异,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此次研究得知,在该院脑卒中偏瘫患者护理中采用早期踝关节护理,能明显改善患者下肢功能,还能进一步提高护理质量,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究脑卒中偏瘫实施踝关节护理模式对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恢复效果。方法将2018年6月—2019年1月该院收治的脑卒中偏瘫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踝关节护理模式。对比两组患者护理后的下肢运动功能评分以及预后生活质量评分。结果护理前,两组患者的FMA评分以及预后生活质量评分对比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无统计学价值;护理后,观察组患者的FMA评分以及预后生活质量评分均明显高于护理前和护理后的对照组,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脑卒中偏瘫患者的护理工作中实施踝关节护理模式,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同时提高其预后生活质量,值得在临床中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脑卒中偏瘫采用踝关节个性化护理的临床效果以及对其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16年7月—2018年7月该院脑卒中偏瘫患者82例,遵照双盲法分组标准分为实验组、对照组,各41例,分别采取踝关节个性化护理与常规护理,对比两组护理满意度、护理合格率、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日常生活能力评分以及下肢运动功能评分。结果实验组护理满意率、护理合格率为100.00%、95.12%,与对照组的75.61%、68.29%相比优势明显,对照组踝关节功能恢复有效率低于实验组,下肢运动功能评分低于实验组,日常生活能力评分低于实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踝关节个性化护理应用于脑卒中偏瘫患者的护理中,能够充分改善患者的肢体功能,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究踝关节护理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取该院神经内科2017年2月—2019年1月间收治的106例脑卒中偏瘫患者作为主要观察对象,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患者均给予神经内科常规治疗和护理,观察组患者额外开展踝关节护理。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在护理前和护理2个月时MBI评分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一周内,观察组患者MBI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患侧踝关节的背伸活动度、10 m自由步行速度、患侧步频均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患者患侧跨步长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SF-36量表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开展踝关节护理能有效促进患肢运动功能的恢复,改善患者的独立生活能力,值得在临床护理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早期强化踝关节运动训练对偏瘫患者下肢功能恢复产生的影响。方法将在该院接受治疗的8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根据运动训练方式差异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40例)采用常规治疗和康复训练,实验组(40例)在对照组基础上进行早期强化踝关节运动训练,比较两组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恢复情况。结果两组在治疗前下肢运动功能评分、平衡功能评分以及步行能力评分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干预后,实验组下肢运动功能、平衡功能、步行能力评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强化踝关节运动训练在偏瘫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十分显著,能够促进患者下肢功能的恢复,应该在临床中进行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中医康复疗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1月~2016年12月收治的脑卒中偏瘫患者14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74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中医康复疗法,分别比较两组肢体平衡功能、下肢运动功能以及生活活动功能。结果:观察组治疗4wk与8wk的Berg评分、Fugl-Meyer评分与Barthel指数均显著好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医康复疗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的肢体平衡功能、下肢运动功能以及生活活动功能均有改善作用,适宜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踝关节等速被动训练对于脑卒中偏瘫患者的作用与效果。方法纳入该院收治的104例脑卒中偏瘫患者,纳入时间为2015年3月—2019年1月,单纯接受常规康复治疗的52例为A组,在A组基础上接受踝关节等速被动训练的52例为B组,观察比较其结果。结果 B组患者在干预后其Berg平衡量表(BBS)、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Barthel)评分、最大步行速度(MWS)、起立-行走计时测试(TUGT)都优于A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脑卒中偏瘫患者来说,在运用踝关节等速被动训练后,能够促进其干预最后的效果与质量最大限度地得到提升,可推广。  相似文献   

11.
12.
目的:康复训练联合针灸对偏瘫早期患者下肢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分析.方法:针对案例中的35例研究对象进行针灸及康复训练治疗下肢的临床效果,并同时与对照组(35例)进行药物治疗的患者进行康复治疗效果比较.结果:对2组患者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后4周进行治疗效果评估,效果显效的患者有25例,占71.4%;基本有效的患者有5例,占14.2%;完全无效的患者有5例,占14.2%,总有效率85.6%.对照组效果显效的患者有12例,占34.2%;基本有效的患者有6例,占17.1%;完全无效患者17例,占48.5%,总有效率51.3%.两组患者之间的总有效率相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在康复训练中联合针灸对治疗偏瘫早期患者的下肢运动的功能恢复效果明显,值得临床医学治疗借鉴.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强制性下肢运动对脑卒中患者步行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将94例纳入观察的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7例,均接受脑卒中的常规治疗、护理,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则采用CIMT设计康复训练,4周后对比疗效。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步行功能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治疗后步行能力达到3级和以上的64例患者进行步态分析,观察组步速快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强制性下肢运动训练能明显促进脑卒中患者步行功能的恢复,优于常规康复训练。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对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取广州市中医院2016年1月至2017年6月收治的脑卒中患者60例进行研究,将患者依据其训练方式分为两组:对照组用常规训练,观察组用常规训练+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对两组患者各项临床资料作回顾性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训练后Fugl–Meyer、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量表–74(GQOLI–74)评分优于训练前和对照组训练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训练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给予脑卒中患者常规训练的同时,以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帮助其恢复运动功能的效果显著,经患者运动功能恢复以提高其日常生活能力及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采用康复训练疗法和针灸疗法对偏瘫早期患者行下肢运动功能恢复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120例脑卒中早期偏瘫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加用康复训练和针灸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下肢运动功能。结果治疗3个月后,观察组患者下肢各项指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偏瘫早期患者运用康复训练疗法和针灸治疗,可以有效恢复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效果良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偏瘫早期患者行康复训练和针灸对下肢运动功能恢复的作用。方法:选取90例脑卒中早期偏瘫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45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治疗,研究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加用康复训练和针灸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下肢运动功能。结果:治疗4个月后,研究组患者下肢FMA积分、FCA评分和下肢Bmnnstmm分期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偏瘫早期患者实施康复训练和针灸治疗,可以有效恢复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效果良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比中医康复护理和常规护理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5年1月期间住院治疗的脑卒中偏瘫患者65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给予中医康复护理,对比2组患者的肢体功能的康复情况、Fugl-Meyer评分以及Barthel指数评分。结果 2组患者护理前的上肢肌力、下肢肌力、Fugl-Meyer评分以及Barthel指数评分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护理后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前后组内的各项指标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再给予中医康复护理可促进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功能的恢复,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8.
<正>脑卒中发病后,由于存在不可逆的运动神经细胞损伤,所以其功能恢复单纯依靠药物治疗,可能达不到理想的预后效果[1]。针对神经细胞在损伤早期的可塑性特点,通过有效的康复锻炼,可达到运动功能最大限度恢复,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改善患者的预后[2]。另外有效的功能锻炼还可以加强脑循环的建立,促进病灶周围组织或健侧脑细胞代谢和重组的产生[3]。因此,只有适时的系统化的康复介入、采取综合有效的措施,  相似文献   

19.
随着医学水平的迅速提高,中风抢救成功率也随之提高,从而降低了病死率,但脑卒中的残疾率却有所增加,因此,早期进行康复治疗有利于训练患者达到最大限度的功能独立、心理应对,有利于对社会的再适应,防止继续残疾,并利用残留的功能提高生活质量。2003年1—12月本院对入住的50例脑卒中患者实施了早期康复护理训练,取得明显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0.
正脑卒中是一种急性脑血管疾病,脑部血管爆裂或血管阻塞使血液不能流入大脑引起组织损伤。脑卒中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等特点~([1])。近年来笔者对脑卒中患者进行中医康复护理,患者肢体功能恢复取得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一般资料选取86例于2014年1月—2015年12月来濮阳市中医医院治疗的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甲乙两组,每组43例,甲组男性26例,女性17例,年龄45~78岁,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