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中国循环杂志》2016,(10)
在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中,冠状动脉多支病变者比例较高,而多支病变又显著增加STEMI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心脏不良事件(MACE)风险。在STEMI患者PCI治疗过程中,PCI即刻完全血运重建与PCI分期治疗之间的关系尚有争议。既往的回顾性研究结果显示,PCI即刻完全血运重建不能够为STEMI患者带来获益,甚至有害;而近年来的前瞻性随机试验结果表明,PCI即刻完全血运重建能够安全有效地用于STEMI患者,并降低其MACE发生率。在STEMI治疗指南当中,PCI即刻完全血运重建治疗的地位亦得到提升。未来仍需进一步优化研究方案,从而明确完全血运重建策略,能够合理用于多支病变STEMI患者的介入治疗。 相似文献
2.
宗文仓 《中华老年多器官疾病杂志》2019,18(4):317-320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合并多支冠状动脉病变比较常见,对患者死亡率及预后产生不良影响。与单支冠状动脉病变相比,多支冠状动脉病变患者临床预后差。随着医学发展以及指南更新,STEMI合并多支冠状动脉病变血运重建策略有了新的变化。对于血流动力学稳定的STEMI患者,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时可同时或另行分期处理非梗死相关动脉;对于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STEMI患者,完全血运重建可能增加手术并发症、心力衰竭恶化、对比剂肾病的风险,急性期仅处理梗死相关动脉(IRA)是合理的。本文就STEMI合并多支冠状动脉病变血运重建策略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3.
赵劲东董平栓贾静静张辉锋杨旭明王可杜来景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9,(6):879-883
目的探索不同策略的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对合并多支血管病变的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短期及长期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行急诊PCI且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为伴有多支血管病变的STEMI病人90例,按住院期间不同急诊PCI策略将其分为不完全血运重建组(IR组)、择期完全血运重建组(SCR组)、一次性完全血运重建组(OCR组)。比较病人住院期间及随访12个月时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CCE)发生率。结果 3组病人住院期间发热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ACCE及消化道出血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3组病人再发心绞痛比例IR组>OCR组>SCR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合并多支血管病变的STEMI病人,不同的血运重建方式对于病人预后没有明显差别,但是完全血运重建可以使病人再发心绞痛比例减少。 相似文献
4.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17,(10)
目的探讨老年女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合并多支血管病变(MVD)患者直接PCI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收集2005年1月~2015年1月就诊于北京安贞医院年龄≥60岁的诊断为STEMI合并MVD并完成直接PCI的女性患者148例,平均随访4年,根据患者是否发生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分为MACE组50例和非MACE组98例。利用Cox回归分析影响患者预后的主要因素。结果 MACE组患者红细胞比容明显低于非MACE组[(32.15±15.38)%vs(36.66±13.58)%,P=0.017]。胸痛到直接PCI时间>6h患者较<2h患者远期发生MACE的风险增加3.299倍(95%CI:1.290~8.438,P<0.05);估算肾小球滤过率是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HR=2.472,95%CI:1.129~5.410,P<0.05);支架置入前行球囊预扩张是患者的保护因素(HR=0.455,95%CI:0.227~0.911,P<0.05)。结论直接PCI术前时间延误及肾功能下降是老年女性STEMI合并MVD患者的主要危险因素,而术前使用球囊预扩张是其重要的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
5.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是一种发病率逐年上升的心血管急重症之一,致残、致死率高。40%~65%的STEMI患者存在冠状动脉多支病变(multi-vessel disease,MVD),与单支病变相比,并发MVD的STEMI患者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明显增加。目前,在不考虑外科干预的情况下,针对STEMI多支病变患者的治疗策略主要有3种:即仅对梗死相关血管(infarct-related artery,IRA)即罪犯血管(culprit vessel)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治疗(culprit-PCI)、同时对IRA及至少1支非梗死相关血管(non-infarct-related artery,non-IRA)行急诊PCI(MV-PCI)、对IRA行急诊PCI后择期对至少1支non-IRA行PCI(staged-PCI)。由于STEMI多支病变患者non-IRA病理生理状态相对特殊,因此,国内外对non-IRA的处理策略及处理时机存在争议。同时,随着临床新技术及新型口服药物不断发展,STEMI多支病变处理策略也不断完善。本文就STEMI多支病变患者血运重建策略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6.
《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2020,(3)
目的合并多支冠状动脉血管病变(MVD)的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目前最佳的血运重建策略仍存在争议。因此,本研究对不同的血运重建策略进行系统评价。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CNKI和CBM,灰色数据库Opengrey和ProQuest(检索年限均从建库至2018年10月)中合并MVD的STEMI患者的不同血运重建策略的随机对照试验(RCT)研究。包括早期完全血运重建(CR)策略和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时仅处理梗死相关血管(IR)策略。分析的结局指标包括:死亡率、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再发心肌梗死发生率、再次血运重建率。结果纳入7项RCT研究,共1908例患者。早期CR组与IR组比较,两组死亡率无统计学差异(OR=0.75,95%CI:0.50~1.13;P=0.17);早期CR组与IR组比较,两组再次血运重建率(OR=0.30,95%CI:0.23~0.40;P0.01);再次心肌梗死率(OR=0.53,95%CI:0.35~0.79;P0.01)及MACE发生率有统计学差异(OR=0.36,95%CI:0.29~0.46;P0.01)。结论 STEMI患者中早期完全血运重建相比仅处理梗死相关血管组,死亡率无明显差异,但再次血运重建率、再发心肌梗死发生率及MACE发生率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7.
8.
《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2017,(5)
正《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5》数据显示,心血管疾病死亡占城乡居民总死亡原因的首位,农村为44.60%,城市为42.51%~([1])。未来10年心血管病患病人数仍将快速增长,相关医疗费用给国家和个人带来了巨大的经济负担,已成为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近年来,冠心病发病率逐年升高且患者趋向年轻化。急性心肌梗死常导致冠心病患者心律失常及心 相似文献
9.
背景冠状动脉多支病变及胆囊结石均可增加冠心病患者死亡风险,但目前胆囊结石与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冠状动脉多支病变的关系尚未明确。目的探讨胆囊结石与STEMI患者冠状动脉多支病变的关系。方法选取2014年6月—2018年6月在西南交通大学附属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行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STEMI患者274例,根据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分为A组(多支病变患者,n=90)和B组(单支+双支病变患者,n=184)。比较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和实验室检查指标,胆囊结石与STEMI患者冠状动脉多支病变的关系分析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两组患者男性比例、体质指数(BMI)、收缩压、舒张压、吸烟史、饮酒史、冠心病病史、高胆固醇血症发生率、高血压发生率、糖尿病发生率、空腹血糖、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心肌肌钙蛋白(cTn)、脑钠肽(BNP)、血肌酐(Scr)、肌酸激酶(CK)、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及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年龄、胆囊结石发生率、总胆固醇(TC)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胆囊结石是STEMI患者冠状动脉多支病变的危险因素〔OR=3.010,95%CI(1.286,7.044),P0.05〕。结论胆囊结石是STEMI患者冠状动脉多支病变的危险因素,应引起临床重视。 相似文献
10.
《中国心血管杂志》2017,(6)
目的探讨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多支血管病变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成功开通梗死相关血管(IRA)后,同期干预非梗死相关血管(non-IRA)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178例2015年1月至2016年6月于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心血管内科住院治疗的STEMI多支血管病变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non-IRA的干预时机分为一次PCI组(42例)和分期PCI组(136例)。比较两组患者PCI资料和围术期并发症,随访1年,对比两组心功能改善情况和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发生率。结果与分期PCI组比较,一次PCI组住院时间[(5.5±1.5)d比(9.5±1.5)d,t=3.97,P=0.02]和住院费用[(46 765±20 242)元比(54 884±22 885)元,t=3.88,P=0.04]显著下降;一次PCI组围术期并发症有增加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例(14.3%)比13例(9.6%),χ2=0.61,P=0.40];一次PCI组术后1年心功能改善情况优于分期PCI组(左心室射血分数:59.7%±3.4%比55.0%±4.1%,t=3.87,P=0.04),两组MACE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0例(23.8%)比24例(17.6%),χ2=0.79,P=0.38]。结论 STEMI多支血管病变直接PCI同期干预non-IRA显著减少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和造影剂用量,更好地改善患者心功能,且未增加围术期并发症和术后发生MACE的风险,在预期成功率较高的情况下可作为STEMI患者直接PCI的一种策略。 相似文献
11.
12.
对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实施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不应只是为获得TIMI 3级血流,而应是良好的心肌灌注。可通过上游使用血小板膜糖蛋白Ⅱb/Ⅲa受体拮抗剂、他汀类调脂药,个体化正确使用血栓抽吸装置,必要时延迟支架植入等手段,优化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的效果。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入院心电图出现ST段压低(RSTD)与冠状动脉多支病变的关系。方法:回顾2018年2月至2019年6月,北京清华长庚医院急诊完成经皮冠状动脉造影的STEMI患者,收集心电图、冠状动脉造影、实验室检验、超声心动图、院内及术中并发症等临床资料,按照入院时心电图有无RSTD进行分组,分析RSTD现象与冠状动脉多支病变的关系。结果:共148例STEMI患者纳入分析,结果显示:出现RSTD组较未出现组多支冠状动脉病变比例有增加趋势(89.9%vs. 79.7%,P=0.06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STD组梗死相关血管为右冠状动脉病变比例显著高于无RSTD组(63.3%vs.29%,P=0.000),而梗死相关血管为前降支病变比例显著低于无RSTD组(25.3%vs. 56.5%,P=0.000)。两组间LVEF[(54.59±9.12)%vs.(53.30±9.73)%,P=0.852]及室壁运动指数[(1.38±0.44) vs.(1.32±0.33),P=0.85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院内及术中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3.0%v... 相似文献
14.
15.
16.
申勇 《中国地方病防治杂志》2014,(Z1):154-155
目的探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的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研究对象选取我院2010年2月至2013年1月收治的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临床治疗病例,对40例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病例进行临床治疗研究。观察40例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前并发症(糖尿病、高血压等)、术前TIMI分级≤2级、吸烟史、术后不良反应(心律失常、心绞痛、心源性死亡、再次心梗)等因素均会对患者预后产生较大的影响。结论: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术前合并高血压、糖尿病等病症、术前TIMI分级在2分以内并存在长期的吸烟史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预后较正常患者而言会受到更大的影响,另外,术后不良反应,诸如心律失常、心绞痛、心源性死亡、再次梗死等也会影响患者正常预后。 相似文献
17.
刘化进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杂志》2018,16(8)
目的探讨血塞通联合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10月-2017年10月期间收治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120例,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60例,给予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观察组60例,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血塞通治疗。比较两组术前、术后1d血清标志物水平、术后1d TIMI血流分级、术后1d心肌显色分级、术后7d血清炎性因子水平、术后1个月心功能水平,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CKMB、cTnT、hs-CRP、PTX-3、BNP和LVEDD水平均降低,且观察组较对照组明显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TIMI血流分级、心肌显色分级和LVEF水平均升高,且观察组较对照组明显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塞通联合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疗效显著,能有效改善患者心肌供血,减轻炎症反应,改善患者心功能,且无明显不良反应,安全性较高,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8.
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的血栓处理策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比较血栓抽吸导管及血小板膜糖蛋白(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在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患者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PCI)过程中的不同应用,探讨减轻血栓负荷,改善心肌灌注的最佳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09年6月因STEMI于我院就诊,且急诊行PPCI的患者179例的临床资料。根据PPCI手术过程中对血栓处理方法的不同分为单纯介入对照组(n=74)、血栓抽吸组或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组(n=59)、血栓抽吸+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组(n=46)。比较各组术后慢血流或无复流、术后1hST段70%回落、术后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及肌钙蛋白(Tn)I从发病到达峰值时间、术后1周超声左室射血分数(LVEF)及左室舒张末内径(LVDd)、术后大出血情况、住院期间死亡率等指标。结果血栓抽吸+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组与对照组相比,慢血流或无复流的发生率显著降低(6.5%比20.3%,P0.05),最高导联ST段70%回落发生率显著升高(54.3%比23.0%,P0.05);血栓抽吸或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组与对照组相比,慢血流或无复流的发生率有降低趋势(10.2%比20.3%),最高导联ST段70%回落发生率有升高趋势(37.3%比23.0%),但未达到统计学差异(P均0.05)。术后CK-MB/TnI从发病到达峰值时间、术后1周超声提示LVEF/LVDd以及住院期间死亡率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大出血发生率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TEMI患者在PPCI术中联用血栓抽吸与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可有效减轻冠状动脉内血栓负荷,预防无复流现象,改善心肌组织微循环灌注。 相似文献
19.
20.
目的探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出院死亡情况及其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413例行急诊PCI的STEMI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随访调查,随访终点为出院后全因死亡,记录患者出院死亡情况并分析影响出院死亡的相关因素。结果平均随访时间26.38±14.21月。随访期间共有27例死亡,43例失访,失访率10.4%。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显示,年龄≥60岁(HR=8.927,P=0.037)和Killip分级Ⅰ级(HR=2.546,P=0.034)与STEMI患者PCI术后出院死亡相关。所有随访患者出院后1年、2年、3年、4年的累积死亡率分别为4.9%、7.3%、7.9%、10.1%。年龄≥60岁组患者出院后1年、2年、3年、4年累积死亡率显著高于年龄60岁组(7.7%比0.7%,11.6%比0.7%,12.7%比0.7%,16.0%比0.7%,均P0.001)。KillipⅠ级组患者出院后1年、2年、3年、4年累积死亡率也比KillipⅠ级组高(12.7%比2.5%,19.8%比3.5%,19.8%比4.4%,26.5%比5.5%,均P0.001)。结论 STEMI患者PCI术后出院死亡率仍较高。年龄≥60岁和Killip分级Ⅰ级是STEMI患者PCI术后出院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