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究脑卒中偏瘫实施踝关节护理模式对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恢复效果。方法将2018年6月—2019年1月该院收治的脑卒中偏瘫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踝关节护理模式。对比两组患者护理后的下肢运动功能评分以及预后生活质量评分。结果护理前,两组患者的FMA评分以及预后生活质量评分对比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无统计学价值;护理后,观察组患者的FMA评分以及预后生活质量评分均明显高于护理前和护理后的对照组,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脑卒中偏瘫患者的护理工作中实施踝关节护理模式,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同时提高其预后生活质量,值得在临床中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脑卒中偏瘫患者实施踝关节护理模式的康复护理满意度。方法选择74例该院脑卒中偏瘫患者,纳入时间为2016年8月—2017年8月,采用抽签法将其分为实验组与参照组,每组均37例。其中参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模式,实验组行踝关节护理模式,对比2组患者护理前后相关评分、康复护理满意度。结果护理前2组患者相关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参照组相比,实验组护理4、8周后实验组下肢肢体运动功能评分、平衡量表评分较高,实验组脑卒中偏瘫护理满意度(94.59%)高于参照组(75.68%),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卒中偏瘫患者应用踝关节护理模式能够促进其下肢运动功能恢复,应予以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细致分析踝关节护理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抽选来自2017年3月—2019年1月该院收治的脑卒中偏瘫的患者(50例),按照抽签随机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则使用踝关节护理,探索两种不同护理模式对于患者的影响。结果两组患者实施治疗后,日常生活能力和运动能力评分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相比于对照组,观察组日常生活能力和运动能力均大大提升,两组差距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相比于对照组,护理满意率大大提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之间差距明显;两组患者实施治疗前,SAS以及SDS评分无区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实施治疗后,观察组相比于对照组,SAS以及SDS评分明显较优,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实施踝关节护理,能够提升生活质量以及下肢运动功能,可有效避免不良情况的出现。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析脑卒中偏瘫患者采用踝关节护理对其下肢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纳入2017年5月—2018年10月该院接收的7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根据双盲法分组标准均分成参照组和干预组,参照组(n=35)行常规护理,干预组(n=35)行踝关节护理。比较两组下肢运动功能恢复效果。结果护理1周时两组患者患侧踝关节和下肢功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4周时两组踝关节功能障碍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患侧下肢运动功能优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卒中偏瘫患者临床护理中采用踝关节护理效果显著,能减少后遗症,促进步行功能恢复,临床推荐价值高。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脑卒中早期实施下肢康复护理的应用有效性。方法选择2017年4月—2019年4月收治的108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研究组则实施早期下肢康复护理,比较两组肢体功能康复效果。结果干预后,两组运动功能均较干预前有所改善,其中研究组FMA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下肢肌力均有所改善,其中研究组的腘绳肌、股四头肌Kendall百分比较对照组显著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平衡能力均较干预前有所改善,其中研究组BBS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下肢康复护理在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应用,有效改善了患者的下肢功能,对于促进患者早日恢复日常活动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脑卒中偏瘫采用踝关节个性化护理的临床效果以及对其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16年7月—2018年7月该院脑卒中偏瘫患者82例,遵照双盲法分组标准分为实验组、对照组,各41例,分别采取踝关节个性化护理与常规护理,对比两组护理满意度、护理合格率、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日常生活能力评分以及下肢运动功能评分。结果实验组护理满意率、护理合格率为100.00%、95.12%,与对照组的75.61%、68.29%相比优势明显,对照组踝关节功能恢复有效率低于实验组,下肢运动功能评分低于实验组,日常生活能力评分低于实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踝关节个性化护理应用于脑卒中偏瘫患者的护理中,能够充分改善患者的肢体功能,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中药熏蒸结合延续性康复护理指导对治疗脑卒中后踝关节功能恢复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19年1月—2019年12月本院康复科收治的60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2组都给予常规护理及延续性康复护理指导,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增加踝关节部中药熏蒸治疗,治疗为4周。在治疗前、治疗4周后分别采用踝关节综合痉挛量表(CSS)、下肢运动功能评分量表(FMA)及改良Barthel指数评定量表(MBI)来评定患者踝关节痉挛程度、下肢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结果治疗4周后2组患者踝关节综合痉挛量表评分、下肢运动功能评分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所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药熏蒸结合延续性康复护理指导对脑卒中后踝关节功能恢效果显著,能有效缓解踝关节的痉挛,改善下肢运动功能,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张艳柳 《新中医》2020,52(22):163-165
目的:观察精细化管理联合中医护理对中风后偏瘫患者康复进程及护理满意度的影响。方法:选取 83 例中风后偏瘫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 42 例和对照组 41 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精细化管理和中医护理,2 组均连续护理 4 周。分别于护理前、护理第 14 天、护理第 28 天对 2 组肢体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进行评价,比较2 组护理满意度。结果:护理第 14 天、第 28 天,2 组上肢 Fugl-Meyer 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下肢 FMA 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ADL)评分均较护理前升高,研究组上肢 FMA、下肢 FMA 及 ADL 评分均高于同期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研究组护理满意度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精细化管理与中医护理用于中风后偏瘫患者,可改善其肢体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提高护理满意度。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神经松动结合康复训练对脑卒中踝关节运动功能障碍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3月—2018年11月期间收治的脑卒中踝关节运动功能障碍(8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视其治疗方案的不同给予分组,分别为对照组(康复训练,41例)与观察组(神经松动+康复训练,41例)。两组均连续干预28 d,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踝关节活动度、日常生活自理能力评定表(ADL)、Fugl-Meyer评定量表(FMA)及综合痉挛量表(CSS)评分。结果干预后,观察组踝关节背伸、跖屈、内番、外翻角度均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ADL评分及FMA评分高于对照组,CS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神经松动结合康复训练可有效改善脑卒中踝关节运动功能障碍患者踝关节活动度,提高日常生活能力及下肢运动能力,减轻痉挛程度。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化痰通络解痉汤加减联合电针拮抗肌腧穴对脑卒中偏瘫痉挛患者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10月—2016年11月郑州市中医院76例脑卒中偏瘫痉挛患者,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各38例。对照组予以康复训练,研究组在康复训练基础上,予以化痰通络解痉汤加减联合电针拮抗肌腧穴,两组均持续治疗3个月。统计对比两组运动功能评分(FMA)、日常生活能力评分(ADL)、生存质量评分(PRO)。结果治疗后1个月、3个月研究组FMA评分、ADL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个月、3个月研究组PRO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化痰通络解痉汤加减联合电针拮抗肌腧穴可改善脑卒中偏瘫痉挛患者运动功能,提高日常生活能力及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靳三针配合镜像膝关节运动疗法对脑梗死偏瘫患者下肢功能的影响。方法将74例脑梗死偏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7例。治疗组采用靳三针配合镜像膝关节运动疗法治疗,对照组采用单纯镜像膝关节运动疗法治疗。治疗4星期后,采用简式Fugl-Meyer评分(FMA)及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定患肢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采用功能性步行量表(FAC)评定患者步行能力,采用Twichell-Brunnstrom脑卒中恢复阶段评价量表进行偏瘫肢体的Brunnstrom分期评定。结果两组治疗后FMA评分及MBI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前后FMA评分及MBI差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FAC分级及下肢Brunnstrom分级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靳三针配合镜像膝关节运动疗法是一种治疗脑梗死偏瘫的有效方法 ,能改善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偏瘫患者采用早期下肢运动功能训练联合针灸的治疗效果。方法 2017年8月—2018年8月在该院接受治疗的偏瘫患者中随机抽取102例,入选患者均经随机抽签法分为参照组(n=51)和研究组(n=51),参照组患者接受早期下肢运动功能训练,研究组患者同时采用早期下肢运动功能训练联合针灸治疗,比较治疗前后分患者FCA评分、FMA评分、Brunnstrom分期以及生活质量、自理能力评分。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FCA评分、下肢FMA评分以及Brunnstrom分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FCA评分、下肢FMA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且Brunnstrom分期高于治疗前,治疗后研究组患者各观察项目评分以及分期均高于参照组,2组患者各项目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有效治疗后2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以及生活自理能力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治疗后研究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以及生活自理能力评分均较参照组患者高,护理后2组患者各项目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偏瘫患者采用早期下肢运动功能训练联合针灸治疗能够加快其下肢运动功能恢复,同时还有助于提升临床疗效以及生活品质。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针刺联合井穴麦粒灸对急性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将90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各45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治疗,研究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实施针刺联合井穴麦粒灸治疗,治疗结束后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情况以及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改良Ashworth痉挛评分(MAS评分)、肢体运动功能评分(FMA评分)、日常生活能力评分(ADL评分)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MA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FMA、ADL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为88.89%,高于对照组的68.89%(P0.05)。结论针刺联合井穴麦粒灸治疗能有效改善急性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患者的症状。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分阶段针刺联合运动再学习训练对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脑卒中患者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单纯给予运动再学习训练,观察组则在运动再学习训练基础上联合分阶段针刺治疗,分别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法(FMA)和功能独立性评定量表(FIM)评价患者的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各项评价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8周后,两组患者各项指标均有所改善,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FMA评分和FIM评分改善程度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分阶段针刺联合运动再学习训练是促进脑卒中患者康复的有效治疗方法,可改善运动功能、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且疗效显著优于单纯运动再学习训练。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针灸结合多种感觉刺激(Rood)疗法对脑卒中后踝关节功能障碍患者疗效、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方法:以2016年1月—2016年12月我院收治的60例脑卒中后踝关节功能障碍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及治疗组各30例,对照组实施单纯Rood疗法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针灸治疗,观察治疗后2组临床疗效、上肢运动功能(FMA评分)、患侧踝关节痉挛状态(CSI指数)、预后效果[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评分)]。结果: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6.67%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2组FMA评分、CSI指数、ADL评分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FMA评分、ADL评分较治疗前明显升高,CSI指数明显降低,并且治疗后治疗组的升高、降低较对照组明显,上述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灸结合Rood疗法对脑卒中后踝关节功能障碍患者的疗效显著,联用方案可有效改善患者运动功能并缓解踝关节痉挛状态,有效提高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早期强化踝关节运动训练对偏瘫患者下肢功能恢复产生的影响。方法将在该院接受治疗的8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根据运动训练方式差异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40例)采用常规治疗和康复训练,实验组(40例)在对照组基础上进行早期强化踝关节运动训练,比较两组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恢复情况。结果两组在治疗前下肢运动功能评分、平衡功能评分以及步行能力评分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干预后,实验组下肢运动功能、平衡功能、步行能力评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强化踝关节运动训练在偏瘫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十分显著,能够促进患者下肢功能的恢复,应该在临床中进行推广。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对脑卒中偏瘫患者生活能力的影响。方法:选择2016年10月至2017年3月期间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64例脑卒中偏瘫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2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早期康复护理干预,比较两种护理方式的临床效果和对患者生活能力的影响。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Fugl–Meyer运动功能积分法(FMA)中,上肢功能FMA积分、下肢功能FMA积分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Barthel指数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较常规护理,早期康复护理干预能显著脑卒中偏瘫患者的肢体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电子生物反馈结合MOTOmed智能运动训练系统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能力的疗效。方法:随机将9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分为A组(电子生物反馈结合MOTOmed智能运动训练系统组)、B组(电子生物反馈组)和C组(MOTOmed智能运动训练系统组)各30例,分别进行分组治疗,治疗前后采用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评分量表(FMA)、改良Barthel指数评定(MBI)对下肢功能进行评价。结果:治疗后,三组患者的FMA、MBI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5),且A组治疗后的FMA、MBI评分显著高于B、C组(P0.01),B、C组患者的FMA、MBI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脑卒中患者康复治疗中开展电子生物反馈结合MOTOmed智能运动训练系统能有效提高患者下肢运动能力,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究踝关节护理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取该院神经内科2017年2月—2019年1月间收治的106例脑卒中偏瘫患者作为主要观察对象,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患者均给予神经内科常规治疗和护理,观察组患者额外开展踝关节护理。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在护理前和护理2个月时MBI评分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一周内,观察组患者MBI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患侧踝关节的背伸活动度、10 m自由步行速度、患侧步频均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患者患侧跨步长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SF-36量表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开展踝关节护理能有效促进患肢运动功能的恢复,改善患者的独立生活能力,值得在临床护理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究针灸、推拿结合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13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均等分为参照组(康复训练治疗)与研究组(针灸、推拿结合康复训练治疗)。对比两组治疗效果、肢体运动功能、各维度生活质量。结果:治疗前,两组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FMA)差异不显著(P0.05),治疗后均上升(P0.05),但研究组较参照组显著更高(P0.05);治疗后研究组身体功能、心理功能、物质生活、社会功能评分及治疗总有效率明显较参照组高(P0.05)。结论:针灸、推拿结合康复训练可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生活质量与运动功能,提升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