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 探讨高尔基体糖蛋白73(GP-73)、磷脂酰肌醇蛋白聚糖3(GPC3)、甲胎蛋白异质体百分比(AFP-L3%)联合检测在原发性肝癌诊断中的应用。方法 选择肝癌患者154例(肝癌组),肝硬化患者78例(肝硬化组),健康对照者56例(对照组),用酶联免疫法分别测出GP-73、GPC3、AFP-L3的浓度。然后分别按照检测项目统计分析。结果 肝癌组中GP-73、GPC3、AFP-L3%的水平明显高于肝硬化组和对照组(P<0.05);肝癌组中GP-73、GPC3、AFP-L3%的阳性率分别为66.2%、72.1%、53.2%。三项联合检测的阳性率可达到97.9%。高于任何单项和联合检测的敏感度和准确度。肝癌组中GP-73、AFP-L3%在AFP不同水平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GP-73、GPC3、AFP-L3%三者联合检测提高原发性肝癌诊断的敏感度和准确度,对鉴别诊断早期肝癌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伊立替康联合沙利度胺治疗晚期原发性肝癌患者的护理方法,以降低患者生理与心理不适,确保顺利完成治疗。方法:对27例晚期肝癌患者给予伊立替康联合沙利度胺治疗,治疗前实施心理护理和药物知识宣教,治疗中做好基础护理,并针对患者不良反应采取相应护理措施,加强观察。结果:本组患者共完成102个周期的化疗,其中6例完成3个周期的化疗,其余均完成4个周期化疗;所有患者化疗期间均未发生出血、感染、严重腹泻等并发症。根据WHO实体瘤疗效评价标准评价疗效显示,完全缓解2例、部分缓解8例、稳定12例,临床获益率为81.48%。结论:有效的护理措施可减轻伊立替康联合沙利度胺治疗原发性肝癌患者过程中的毒性反应,增强患者耐受性,确保化疗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参芪三甲汤联合经肝动脉插管化疗栓塞术(TACE)对原发性肝癌患者血清甲胎蛋白异质体L3(AFP-L3)、高尔基体糖蛋白-73(GP-73)、磷脂酰肌醇蛋白聚糖-3(GPC-3)及Child-Pugh分级的影响。方法 选取62例原发性肝癌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给予TACE治疗)与观察组(给予TACE联合参芪三甲汤治疗),每组31例。比较2组总有效率、中医证候积分(胸闷气短、疲倦乏力、面色淡白、头晕目眩)、肝功能、Child-Pugh分级、AFP-L3、GP-73、GPC-3、疾病进展(PD)发生率及无进展生存期。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3.55%,高于对照组的74.1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中医证候积分、γ-谷氨酰基转移酶(GG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总胆红素(TBil)、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AFP-L3、GP-73、GPC-3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Child-Pugh分级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PD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无进展生存期长于...  相似文献   

4.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5,(6):1292-1293
选取我院2010年1月~2013年6月复发性小细胞肺癌患者5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28例,观察组给予伊立替康、顺铂联合沙利度胺治疗,对照组给予伊立替康和顺铂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伊立替康、顺铂联合沙利度胺治疗复发性小细胞肺癌临床效果满意,不良反应可耐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血清甲胎蛋白L3(AFP-L3)、高尔基体蛋白-73(GP-73)、癌胚抗原(CEA)与乙型肝炎病毒(HBV-DNA)载量之间的关系及在肝硬化分级中的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8月至2016年8月该院收治的72例乙型肝炎患者为研究对象,分为肝硬化(LC)组40例、原发性肝癌(PHC)组32例,同期选取34例乙型肝炎表面抗体为阳性的健康人作为对照组,采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FQ-PCR)检测HBV感染者血清HBV-DNA,利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所有受试者血清中AFPL3、GP-73、CEA水平。结果 LC组血清AFP-L3、GP-73、CEA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HC组血清AFP-L3、GP-73、CEA水平均明显高于L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NA阴性组血清AFP-L3、GP-73、CEA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随着HBV-DNA载量增加呈明显升高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AFP-L3、GP-73、CEA水平随着肝功能Child-Pugh分级增加呈明显上升趋势,且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AFP-L3、GP-73、CEA水平与HBVDNA载量均呈正相关(r=0.582、0.521、0.630,P0.05)。结论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血清AFP-L3、GP-73、CEA与HBV-DNA载量呈正相关,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LC患者肝功能恶化程度,可作为LC诊断和判断病情进展程度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索癌消康治疗老年晚期原发性肝癌的生存期和生存质量。方法:40例老年患者随机自愿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口服癌消康3粒/次,2次/d。对照组口服复方斑蝥胶囊3粒/次,2次/d。观察1个月~两年之间生活质量和总生存。结果:观察组的中位生存期优于对照组(P<0.05),生存质量方面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癌消康治疗老年晚期原发性肝癌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沙利度胺联合GP方案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54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26例)及对照组(28例):治疗组采用GP方案加沙利度胺治疗,具体为吉西他滨1 000 mg/m2,静滴d1,8;顺铂75 mg/m2,d1-3,沙利度胺100 mg/d 口服,一周后加至200 mg/d.对照组采用GP方案化疗,剂量方法与治疗组相同.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的有效率分别为46.1%和32.1%,两者无显著差异(P > 0.05),但中位肿瘤进展时间由3.4月延长至5.8月.患者生存质量明显提高.治疗组及对照组的毒副反应发生率无显著差异(P > 0.05).结论:沙利度胺联合GP方案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显著提高疗效,毒副反应无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甲胎蛋白(AFP)、高尔基体蛋白73(GP73)、磷脂酰肌醇蛋白聚糖3(GPC3)联合检测在原发性肝癌(PHC)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148例PHC患者、73例肝硬化(LC)患者、57例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及85名健康人(正常对照组)血清GP73、GPC3含量,同时采用免疫化学发光法检测血清AFP含量,并对检测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PHC组GP73、GPC3、AFP血清水平分别为346.9±208.7、143.1±66.9和(690.3±402.5)μg/L,与LC组、CHB组和正常对照组血清水平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血清AFP、GP73、GPC3联合检测诊断PHC的敏感性为95.9%,准确性为89.2%。结论血清AFP、GP73、GPC3联合应用能弥补单项肿瘤标志物临床应用的不足,对提高PHC的阳性检出率及鉴别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9.
《现代诊断与治疗》2022,(2):266-268
目的 探讨研究甲胎蛋白(AFP)、磷脂酰肌醇蛋白聚糖3(GPC3)、高尔基蛋白73(GP73)、癌抗原125(CA125)联合检验诊断原发性肝癌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将2019年5月至2020年5月于我院收治的原发性肝癌患者中抽出20例纳入观察组,之后抽取同期同等例数乙肝肝硬化患者20例作对比,纳入对照组,比较两组受检者AFP、GPC3、GP73、CA125变化。结果 观察组AFP、GPC3、GP73、CA125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四项指标单独检测及联合检测阳性检出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原发性肝癌患者癌Ⅲ~Ⅳ期各指标水平均高于Ⅰ~Ⅱ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联合AFP、GPC3、GP73、CA125用于原发性肝癌患者诊断中,应用价值显著,能有效提高其病症诊断准确率的同时有利于评估其癌肿分期,为后续实施有效诊疗手段提供依据,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高尔基体蛋白73(GP73)和磷脂酰基醇蛋白聚糖-3(GPC3)联合测定在原发性肝癌(PLC)早期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选择40例PLC患者、48例肝硬化患者、45例肝炎患者及44例健康对照患者,采用酶联免疫法检测血清中的GP73及GPC3水平。结果肝癌组患者血清中GP73为(812.37±81.59)pg/mL,GPC3为(89.27±12.38)ng/mL,GPC3、GP73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2.5%、87.5%,均明显高于其他3组,肝硬化组与肝炎组GPC3、GP73表达水平、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GPC3、GP73联合检测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分别为92.5%、100%、93.81%,显著高于GP73、GPC3单一检测(P<0.05)。结论 GP73与GPC3联合检测可显著提高PHC准确率,对PLC的早期诊断具有较高的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血清干扰素-γ(INF-γ)、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sIL-2R)、白介素-12(IL-12)在原发性肝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重庆市綦江区人民医院2017年4月至2018年10月收治的73例原发性肝癌患者作为原发性肝癌组,58例良性肝病患者作为良性肝病组及46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健康对照组,比较各组血清INF-γ、sIL-2R、IL-12水平,并分析血清INF-γ、sIL-2R、IL-12水平对原发性肝癌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原发性肝癌组血清INF-γ、IL-12水平低于良性肝病组及健康对照组,原发性肝癌组血清sIL-2R水平高于良性肝病组及健康对照组(P0.05)。原发性肝癌患者Ⅲ期组血清INF-γ、IL-12水平低于Ⅱ期组及Ⅰ期组,原发性肝癌患者Ⅲ期组sIL-2R水平高于Ⅱ期组及Ⅰ期组(P0.05)。原发性肝癌患者治疗后血清INF-γ、IL-12水平高于治疗前,sIL-2R水平低于治疗前(P0.05)。原发性肝癌存活组血清INF-γ、IL-12水平高于死亡组,sIL-2R水平低于死亡组(P0.05)。血清INF-γ预测原发性肝癌预后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856,sIL-2R为0.880,IL-12为0.787,指标联合测定预测原发性肝癌预后的AUC为0.931。结论 INF-γ、sIL-2R、IL-12参与了原发性肝癌的发生发展,以上指标能够用于原发性肝癌的诊断,而且可作为预后评价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伊立替康联合奥沙利铂治疗晚期上皮性卵巢癌(EOC)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2年6月我院肿瘤科收治的82例晚期EOC患者,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1例。观察组采用伊立替康联合奥沙利铂化疗,对照组采用多西他赛联合奥沙利铂化疗,对比两组近期疗效、不良反应及治疗前后血清癌抗原125(CA125)、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生存质量。结果观察组近期治疗总有效率为60.98%,略高于对照组的48.7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血清CA125、VEGF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生存质量评分略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各类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伊立替康联合奥沙利铂与多西他赛联合奥沙利铂治疗晚期EOC的近期疗效、安全性及生存质量提升方面有着相近效果,但前者对于血清CA125、VEGF水平的下调效果相对更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血清肿瘤标记物甲胎蛋白(AFP)、α-L-岩藻糖苷酶(AFU)、糖类抗原199(CA199)、高尔基体膜蛋白73(GP73)联合检测诊断原发性肝癌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电化学发光法和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分别检测125例原发性肝癌患者(恶性肿瘤组)治疗前及治疗后3个月血清AFP、AFU、CA199、GP73水平,与50例肝硬化患者(良性对照组)及50例健康体检者(健康对照组)对照,采用回顾性统计方法分析AFP、AFU、CA199、GP73联合检测在原发性肝癌早期诊断及监控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结果 (1)原发性肝癌患者血清AFP、AFU、CA199、GP73水平显著高于良性对照组和健康对照组(P<0.01);(2)原发性肝癌患者血清肿瘤标记物水平与肿瘤分化程度、腹水、肝硬化、复发、转移明显相关(P<0.05);(3)原发性肝癌患者治疗3个月后血清肿瘤标记物水平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1);(4)四项肿瘤标记物联合检测诊断原发性肝癌的敏感性、准确性、阴性预测值分别达到96.00%、93.71%、89.80%,与各单项检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肿瘤标记物AFP、AFU、CA199、GP73联合动态检测能够有效提高原发性肝癌的早期诊断率,减少误漏诊,并对判断肿瘤分化程度、复发转移及预后观察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血清磷脂酰肌醇蛋白聚糖3(GPC3)、高尔基体蛋白73(GP73)、甲胎蛋白(AFP)水平联合检测对肝细胞肝癌(HCC)患者早期诊断效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8月~2018年6月我院34例HCC患者为HCC组、20例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为CHB组,并选取38例同期健康体检者为健康对照组。以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血清GPC3;以蛋白印迹法检测检测GP73水平;以免疫化学发光法检测血清AFP水平,分析对比GP73、GPC3、AFP联合诊断的准确性、敏感性、特异性。结果 HCC组患者血清GP73、GPC3、AFP水平高于CHB组和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GPC3、AFP、GP73联合检查的准确性、敏感性均高于单独检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GPC3、AFP、GP73联合检查的特异性与单独检查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血清GPC3、GP73、AFP水平联合检测应用于HCC患者早期诊断,可有效提高诊断效果,为临床诊治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沙利度胺对特发性肺纤维化(IPF)的干预作用.方法 IPF患者57例,随机分为沙利度胺联合强的松治疗组(治疗组)37例和单用强的松治疗组(对照组)20例.强的松0.5mg/(kg·d),口服,4周后减量至0.25mg/kg·d,8周后减量至0.25mg/kg,隔日1次,用至3个月;沙利度胺100mg/d,晚睡前1次服用,12周后减量至50mg/d,用至3个月.3个月后进行疗效评定.结果 沙利度胺联合强的松治疗组临床总有效率、胸部CT显示病变吸收率、肺功能相关指标、血气分析指标与单用强的松的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沙利度胺联合强的松对IPF的疗效明显优于单用强的松,表明沙利度胺对IPF有干预作用,能控制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血清中腺苷脱氨酶(ADA)、甲胎蛋白(AFP)、铁蛋白(SF)、岩藻糖苷酶(AFU)和高尔基体糖蛋白73(GP-73)在肝癌患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肝癌患者、良性肝病患者及健康体检者各45例,分别检测其血清ADA、AFP、SF、AFU及GP-73水平,统计分析各组间结果差异,并比较5种指标单独或联合检测对肝癌诊断的灵敏度和特异度。结果血清ADA、AFP、SF、AFU及GP-73水平在肝癌组明显高于良性肝病组及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7);单项检测ADA、AFP、SF、AFU及GP-73的灵敏度分别为78.0%、82.0%、73.0%、80.0%和82.0%,特异度分别为91.0%、90.0%、88.0%、96.0%和88.0%;5项指标联合检测的灵敏度为93.0%,特异度为83.0%。结论 5项联合检测提高了肝癌诊断的灵敏度,有利于肝癌的早期诊断,降低了对肝癌的漏诊,可在临床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究沙利度胺联合吉非替尼新辅助化疗应用于非小细胞肺癌治疗中的效果及不良反应。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62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1例。对照组进行手术治疗,于此基础上研究组予以术前沙利度胺联合吉非替尼新辅助化疗。对比两组近期疗效、研究组不良反应情况。结果:研究组近期疗效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实施新辅助化疗后均出现程度不同的肝功能异常、脱发、皮疹、恶心呕吐、关节痛、血小板减少、血红蛋白减少及白细胞减少等不良反应。结论:沙利度胺与吉非替尼联合应用于非小细胞肺癌治疗中,可提高患者近期疗效,且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18.
沙利度胺联合GP方案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沙利度胺联合化疗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近期有效率及其对血清中VEGF、bFGF、TNF-α的影响。方法70例晚期非小细胞肺癌随机分为2组,联合组:GP+沙利度胺治疗,共35例。化疗组:单纯使用GP方案化疗。结果联合组的治疗有效率(CR+PR)为51.4%,化疗组有效率为34.3%,两组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中治疗有效的患者,血清VEGF较前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化疗组中治疗有效的患者,血清VEGF较前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中化疗无效的患者治疗后,血清VEGF水平均比治疗前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治疗后,血清TNF—α较前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化疗组治疗后,血清TNF—α含量较前无明显变化(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bFGF含量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沙利度胺联合GP能改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近期有效率;沙利度胺联合化疗可抑制肿瘤细胞VEGF的产生;沙利度胺能够抑制肿瘤细胞TNF-α的产生。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甲胎蛋白(AFP)、甲胎蛋白异质体(AFP-L3)和高尔基体糖蛋白-73(GP73)三种血清肿瘤标志物检测在原发性肝癌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05例原发性肝癌患者(肝癌组)、80例良性肝病患者(良性肝病组)和50例健康体检者(健康对照组)血清AFP、AFP-L3和GP73检测结果,比较3种血清肿瘤标志物检测原发性肝癌特异性和敏感性。结果肝癌组患者AFP阳性率明显低于AFP-L3阳性率和GP73阳性率,良性肝病组患者AFP阳性率明显高于AFP-L3阳性率和GP73阳性率(P<0.05);单独检测原发性肝癌AFP-L3和GP73检测特异性和敏感性均较高,3项联合检测,敏感性和准确率最高。结论 AFP-L3和GP73单项检测原发性肝癌敏感性和特异性均优于AFP,3项联合检测能够提高原发性肝癌诊断的敏感性及特异性。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沙利度胺联合放疗方案治疗晚期胃癌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为晚期胃癌治疗提供一定参考。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89例老年晚期胃癌患者,根据非随机临床同期对照研究及自愿原则将患者分为观察组(n=47)和对照组(n=42),对照组采用调强放疗技术进行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同时服用沙利度胺治疗。对比两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检测血管生成相关指标,评价患者生活质量。结果观察组疾病治疗有效率和疾病控制率均高于对照组,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神经纤毛蛋白-1(NRP-1)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总生存期及无进展生存期均长于对照组(P<0.05)。结论沙利度胺联合放疗治疗老年晚期胃癌患者肿瘤生长得到明显抑制,临床疗效较好,患者生活质量更高,生存期更长,不良反应较少,安全性较高,值得在临床治疗中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