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背景早期神经功能恶化(END)是导致腔隙性脑梗死患者预后不良的主要原因之一,但目前其发病机制尚不清楚,近年研究发现血压变异性可能与脑梗死患者END有关。目的探讨血压变异性与腔隙性脑梗死患者END的关系。方法连续选取2015年10月—2018年6月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宿州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腔隙性脑梗死患者138例,根据END发生情况分为END组(n=42)和无END组(n=96)。比较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包括年龄、性别、高血压病史、糖尿病病史、冠心病病史、吸烟情况、病变累及内囊后肢情况及入院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实验室检查指标〔包括空腹血糖(FP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同型半胱氨酸(Hcy)、C反应蛋白(CRP)及糖化血红蛋白(HbA1c)〕及血压变异性指标〔包括24 h平均收缩压(24 h MSBP)、24 h平均舒张压(24 h MDBP)、24 h收缩压变异系数(24 h SBP-CV)及24 h舒张压变异系数(24 h DBPCV)〕;腔隙性脑梗死患者END的影响因素分析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1)本组患者END发生率为30.4%(42/138)。(2)两组患者年龄、男性比例、高血压病史、冠心病病史、吸烟率、入院时NIHSS评分、TC、LDL、Hcy、CRP、24 h MDBP及24 h DBP-CV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ND组患者中有糖尿病病史者所占比例、病灶累及内囊后肢者所占比例、FPG、HbA1c、24 h MSBP、24 h SBP-CV高于无END组(P0.05)。(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24 h MSBP〔OR=3.077,95%CI(1.025,9.240)〕和24 h SBP-CV〔OR=10.074,95%CI(4.203,24.147)〕是腔隙性脑梗死患者发生END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结论腔隙性脑梗死患者END发生风险较高,收缩压升高及其变异性增大是腔隙性脑梗死患者END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血尿酸(SUA)水平与腔隙性脑梗死患者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2-11~2015-10该院住院的腔隙性脑梗死患者93例作为脑梗死组,根据超声检查结果分为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正常组26例,IMT增厚组22例,斑块组45例三个亚组,另选择同期90名健康体检者作为正常对照组,比较各组间Hcy、SUA水平及IMT值,并分析指标间相关性。结果脑梗死组血清Hcy、SUA水平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脑梗死组内各亚组之间血清Hcy、SUA水平及IMT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IMT增厚组和斑块组各指标均明显高于IMT正常组(P0.05),而斑块组各指标则均明显高于IMT增厚组(P0.05)。经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腔隙性脑梗死患者IMT值与血清Hcy、SUA水平之间均呈正相关(P0.05)。结论腔隙性脑梗死患者血清Hcy、SUA水平明显增高,且血清Hcy、SUA水平升高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并发卒中相关性肺炎(SAP)的危险因素。方法连续收集2013年5月—2015年5月在武汉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普通病房和重症监护病房(ICU)住院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 244例,其中发生SAP 286例(观察组),未发生SAP 958例(对照组)。收集患者基线资料,包括人口学特征、实验室检查结果及临床特征,并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并发SAP的影响因素进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本组急性脑梗死患者SAP发生率为22.99%。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两组患者年龄≥70岁者所占比例,既往史〔高血压、冠心病、心房纤颤、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阳性率,尿蛋白阳性率,非腔隙性脑梗死、吞咽困难、意识障碍、幕下脑梗死、出血性转化、应激性溃疡发生率,鼻饲支持率及血清清蛋白水平、空腹血糖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70岁〔OR=3.650,95%CI(2.236,5.960)〕、有COPD病史〔OR=18.513,95%CI(9.359,36.623)〕、非腔隙脑梗死〔OR=2.453,95%CI(1.507,3.997)〕、吞咽困难〔OR=2.875,95%CI(1.616,5.114)〕、鼻饲支持〔OR=19.559,95%CI(9.121,41.942)〕、意识障碍〔OR=3.487,95%CI(1.882,6.463)〕、幕下脑梗死〔OR=2.011,95%CI(1.090,3.710)〕、出血性转化〔OR=3.411,95%CI(1.866,6.237)〕、应激性溃疡〔OR=13.658,95%CI(5.995,31.326)〕是急性脑梗死患者并发SAP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年龄≥70岁、有COPD病史、非腔隙性脑梗死、吞咽困难、鼻饲支持、意识障碍、幕下脑梗死、出血性转化、应激性溃疡是急性脑梗死患者并发SAP的独立危险因素,低水平血清清蛋白及高血糖也能增加急性脑梗死患者SAP发生风险,临床应针对SAP危险因素采取相应措施,以降低SAP发生率。  相似文献   

4.
背景既往研究表明,血液生物学指标与脑小血管病性认知障碍有关,但其对脑小血管病性认知障碍诊断价值的研究报道较少。目的探讨血液生物学指标对脑小血管病(CSVD)患者认知障碍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6月-2020年6月在河南科技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的CSVD患者235例,根据入院后24 h内蒙特利尔认知评估(Mo CA)量表评分将患者分为认知障碍组(Mo CA量表评分<26分,n=127)和认知正常组(Mo CA量表评分≥26分,n=108)。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结合既往文献并考虑到本研究的实用性,笔者选取临床较易获取且检测价格低廉的血液生物学指标,包括血脂指标[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HDL)、低密度脂蛋白(LDL)]、血尿酸(SUA)、同型半胱氨酸(Hcy)、纤维蛋白原(FIB)及D-二聚体。CSVD患者认知障碍的影响因素分析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并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以评价SUA、Hcy、FIB及三者联合对CSVD患者认知障碍的诊断价值。结果认知障碍组患者中有吸烟史、饮酒史者所占比例及SUA、Hcy、FIB水平高于认知正常组(P <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饮酒史[OR=2.27,95%CI(1.07,4.81)]、SUA[OR=1.02,95%CI(1.01,1.02)]、Hcy[OR=1.26,95%CI(1.16,1.37)]、FIB[OR=3.56,95%CI(1.87,6.79)]是CSVD患者认知障碍的独立影响因素(P <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SUA、Hcy、FIB诊断CSVD患者认知障碍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29、0.781、0.703,三者联合诊断CSVD患者认知障碍的AUC为0.849。结论 SUA、Hcy、FIB是CSVD患者认知障碍的独立影响因素,三者联合对CSVD患者认知障碍的诊断价值中等,但高于单一指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血浆内皮微粒(EMP)水平与腔隙性脑梗死患者脑微出血(CMB)的关系。方法选取2013年6月—2015年3月在湖北医药学院附属十堰市人民医院接受治疗的腔隙性脑梗死患者90例。比较不同临床特征的腔隙性脑梗死患者CMB发生率和血浆EMP水平,并分析腔隙性梗死患者CMB的影响因素。结果年龄≥65岁、合并高血压、合并冠心病、吸烟、低密度脂蛋白(LDL)≥3.37 mmol/L和高密度脂蛋白(HDL)1.25 mmol/L的腔隙性脑梗死患者CMB发生率分别高于年龄65岁、未合并高血压、未合并冠心病、不吸烟、LDL3.37 mmol/L和HDL≥1.25 mmol/L的腔隙性脑梗死患者(P0.05);不同性别、是否合并糖尿病、不同三酰甘油(TG)水平的腔隙性脑梗死患者CMB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65岁、合并高血压、合并糖尿病、合并冠心病、吸烟、LDL≥3.37 mmol/L、HDL1.25 mmol/L及合并CMB的腔隙性脑梗死患者血浆EMP水平分别高于年龄65岁、未合并高血压、未合并糖尿病、未合并冠心病、不吸烟、LDL3.37 mmol/L、HDL≥1.25 mmol/L及未合并CMB的腔隙性脑梗死患者(P0.05);不同性别、不同TG水平的腔隙性脑梗死患者血浆EMP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OR=5.165,95% CI(1.474,18.102)〕、高血压〔OR=6.417,95%CI(2.307,17.850)〕、冠心病〔OR=3.554,95% CI(1.065,11.858)〕、吸烟〔OR=3.881,95% CI(1.202,12.528)〕和血浆EMP水平〔OR=10.859,95% CI(2.975,41.018)〕是腔隙性脑梗死患者CMB的危险因素,HDL是腔隙性脑梗死患者CMB的保护因素〔OR=0.106,95% CI(0.016,0.696)〕(P0.05)。结论血浆EMP水平升高是腔隙性脑梗死患者CMB的危险因素,其可作为腔隙性脑梗死患者CMB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血压变异性与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并发腔隙性脑梗死的关系。方法选取2011年4月—2014年7月成都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97例,其中经颅脑CT或MRI确诊为腔隙性脑梗死患者46例(观察组),非腔隙性脑梗死患者51例(对照组)。采用无创性便携式血压监测仪监测患者24 h血压变化,采用全自动生化检测仪检测患者血脂指标,并比较两组患者血脂指标〔包括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血压〔24 h、日间及夜间收缩压(SBP)和舒张压(DBP)〕及血压变异性〔收缩压变异性(SBPV)和舒张压变异性(DBPV)〕。结果两组患者血清TC、TG、LDL-C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24 h SBP和DBP、日间SBP和DBP、夜间SBP和DBP及SBPV、DBPV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老年原发性高血压并发腔隙性脑梗死患者血压变异性较单纯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升高,血压变异性升高可能与腔隙性脑梗死的发生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心房颤动合并脑梗死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5年1—7月马鞍山市人民医院收治的心房颤动患者131例,根据脑梗死合并情况分为脑梗死组72例和无脑梗死组59例。回顾性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一般资料、实验室检查结果及合并疾病情况;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心房颤动合并脑梗死的影响因素。结果两组患者性别、饮酒史阳性率及心房颤动类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脑梗死组患者年龄、体质指数大于无脑梗死组,吸烟史阳性率高于无脑梗死组(P0.05)。脑梗死组患者空腹血糖及尿酸、脂蛋白(a)、C反应蛋白(CRP)、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均高于无脑梗死组(P0.05);两组患者载脂蛋白A1、载脂蛋白B、D-二聚体、血K~+、血Na~+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脑梗死组患者高血压、糖尿病、心肌病、冠心病、肺源性心脏病及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发生率高于无脑梗死组(P0.05);两组患者心力衰竭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OR=2.616,95%CI(1.328,5.153)〕、空腹血糖〔OR=2.012,95%CI(1.102,3.675)〕、CRP〔OR=1.006,95%CI(1.002,1.010)〕、TG〔OR=1.274,95%CI(1.060,1.531)〕、LDL-C〔OR=3.012,95%CI(1.203,7.541)〕、高血压〔OR=1.619,95%CI(1.145,2.288)〕、糖尿病〔OR=2.002,95%CI(1.121,3.042)〕、心肌病〔OR=3.307,95%CI(1.105,6.817)〕、冠心病〔OR=5.063,95%CI(2.381,10.771)〕、肺源性心脏病〔OR=3.823,95%CI(1.246,7.915)〕、甲状腺功能亢进症〔OR=3.278,95%CI(1.554,6.917)〕是心房颤动合并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年龄较大、空腹血糖高、CRP水平升高、血脂异常及合并其他疾病的心房颤动患者更易发生脑梗死,应引起临床重视。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老年冠心病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3年12月—2015年12月湖南省人民医院收治的冠心病患者127例,按照年龄分为老年组69例和中年组58例。比较两组患者临床资料,分析老年冠心病的影响因素。结果两组患者饮酒史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老年组患者女性比例、吸烟史阳性率、高血压病史和糖尿病病史阳性率及血清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高于中年组,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低于中年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女性〔OR=2.18,95%CI(1.87,4.98)〕、吸烟史〔OR=2.13,95%CI(1.80,4.76)〕、高血压病史〔OR=2.28,95%CI(1.98,5.46)〕、糖尿病病史〔OR=3.57,95%CI(2.76,7.13)〕、TC〔OR=1.75,95%CI(1.47,4.09)〕、TG〔OR=1.88,95%CI(1.63,3.85)〕、HDL-C〔OR=1.35,95%CI(1.08,3.14)〕、LDL-C〔OR=1.59,95%CI(1.45,3.90)〕是老年冠心病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女性、吸烟史、高血压病史、糖尿病病史、TC、TG、HDL-C、LDL-C是老年冠心病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p-PLA2)对腔隙性脑梗死患者发生早期神经功能恶化(END)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6年1月至2018年7月于连云港市第二人民医院神经内科首次发病住院的急性腔隙性脑梗死患者281例。根据患者是否发生END分为END组(75例)和非END组(206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既往病史)、临床资料[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发病至入院时间、影像学资料(脑白质病变评分、脑微出血评分及分支动脉粥样硬化病)、治疗方法以及实验室检查结果如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空腹血糖、超敏C反应蛋白、血同型半胱氨酸及LpPLA2等]。采用免疫比浊法测定血中Lp-PLA2水平。应用SPSS 22. 0软件分析处理数据,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腔隙性脑梗死患者发生END的危险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Lp-PLA2预测腔隙性脑梗死发生END的价值。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END组NLR(2. 5±0. 5比2. 3±0. 5,t=2. 996)、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2. 6±0. 8) mmol/L比(2. 3±0. 7) mmol/L,t=3. 056]、入院NIHSS评分[(3. 4±1. 5)分比(3. 0±1. 4)分,t=2. 080]和分支动脉粥样硬化病患者比例[21. 3%(16/75)比7. 3%(15/206),χ~2=11. 061]高于非END组,Lp-PLA2水平高于非END组[(240±26)μg/L比(180±23)μg/L,t=9. 03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 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NLR升高(OR=3. 927,95%CI:2. 918~5. 016,P=0. 020)、血Lp-PLA2水平升高(OR=1. 026,95%CI:1. 019~1. 034,P 0. 01)、血中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升高(OR=2. 715,95%CI:2. 193~3. 273,P=0. 025)、分支动脉粥样硬化病(OR=4. 552,95%CI:2. 934~7. 017,P=0. 002)和入院NIHSS评分升高(OR=2. 831,95%CI:2. 412~3. 197,P=0. 028)为腔隙性脑梗死发生END的独立危险因素。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LpPLA2预测END的曲线下面积为0. 799(95%CI:0. 728~0. 833,P 0. 01);最佳截断值为189μg/L,预测END的敏感度为92. 3%,特异度为55. 4%。结论血中Lp-PLA2水平升高是腔隙性脑梗死发生END的独立危险因素,且对END发生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糖尿病合并进展性脑梗死血脂、血纤维蛋白原及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方法选取120例脑梗死合并糖尿病患者,其中进展性脑梗死患者60例,非进展性脑梗死患者60例,分析比较两组患者血清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纤维蛋白原(FIB)及同型半胱胺酸(Hcy)含量。结果进展性脑梗死患者血清TC、LDL-C、FIB、Hcy水平明显高于非进展性脑梗死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检测糖尿病合并进展性脑梗死患者的TC、LDL-C、FIB、Hcy水平对其早期诊断与预后评估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并发脑白质疏松症(LA)的关系及其预后。方法连续纳入2011年6月—2013年6月在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TIA患者126例,均行颅脑MRI检查,其中76例患者有LA表现(LA组),50例患者无LA表现(非LA组)。比较两组患者TIA相关因素〔包括收缩压、舒张压、糖化血红蛋白(Hb A1c)、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Hcy等〕及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随访6个月记录两组患者TIA复发情况、心脑血管事件(包括急性脑梗死、出血性卒中、冠心病、外周动脉缺血事件)发生情况及死亡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收缩压、舒张压、TG水平、TC水平、HDL-C水平及颈动脉IM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A组患者HbA1c、LDL-C、Hcy水平高于非LA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HbA1c〔OR=1.931,95%CI(1.023,3.644)〕、Hcy〔OR=3.501,95%CI(1.642,7.463)〕是TIA患者并发LA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LA组患者随访期间TIA复发率及急性脑梗死、急性脑梗死并出血性卒中、冠心病发生率高于非LA组(P0.05);两组患者出血性卒中、外周动脉缺血事件发生率及病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cy水平升高与TIA患者并发LA有关,且并发LA的TIA患者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急性腔隙性脑梗死与眼底病变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1年1—10月在北京军区总医院神经内科住院、能坐位行眼底照相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71例,将其分为腔隙性脑梗死组(78例)和非腔隙性脑梗死组(93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及眼底病变情况(视网膜动静脉交叉征、微血管瘤、硬性渗出、棉絮斑和出血斑)。结果①腔隙性脑梗死组高血压、既往腔隙性脑梗死史、心房颤动史的发生率及血浆C反应蛋白水平均高于非腔隙性脑梗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在腔隙性脑梗死组中,视网膜动静脉交叉征发生率为73.1%(57/78),硬性渗出的发生率为30.8%(24/78),分别高于非腔隙性脑梗死组的58.1%和16.1%(P0.05),其他眼底病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③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存在视网膜动静脉交叉征患者的腔隙性脑梗死的发生率是无视网膜动脉交叉征患者的1.96倍(OR=1.96,95%CI:1.03~3.75),存在硬性渗出的患者腔隙性脑梗死的发生率是无硬性渗出患者的2.31倍(OR=2.31,95%CI:1.11~4.81)。④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血压、心脏病、既往腔隙性脑梗死史是眼底病变的独立影响因素(OR=4.22,95%CI:1.90~9.36;OR=2.33,95%CI:1.08~5.02;OR=2.37,95%CI:1.30~4.33)。结论眼底病变中的动静脉交叉征和硬性渗出与腔隙性脑梗死相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与血脂、纤维蛋白原的关系.方法 将脑梗死患者按颈动脉硬化程度分为内膜增厚组、斑块形成组和管腔狭窄组,分别测定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载脂蛋白A(apoA)、载脂蛋白B(apoB)、脂蛋白(a)[Lp(a)]、纤维蛋白原(FIB)浓度,分析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与血脂、FIB的关系.结果 斑块形成组和管腔狭窄组TG、LDL-C、apoB、FIB浓度显著高于内膜增厚组和对照组,内膜增厚组TG、LDL-C、apoB、FIB浓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均<0.05).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显示,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与LDL-C、Lp(a)、FIB呈显著正相关(P<0.05,0.01).结论 LDL-C、Lp(a)、FIB是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及时检测脑梗死患者的血脂、FIB和颈动脉粥样硬化情况,对疾病的早期防治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腔隙性脑梗死患者血浆中尿酸(UA)、同型半胱氨酸(Hcy)及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及其与认知功能障碍的关系。方法选取腔隙性脑梗死患者173例,按照患者的认知功能分为正常组(n=62)、轻度组(n=71)和痴呆组(n=40)。比较三组血浆中UA、Hcy及hs-CRP表达水平及其与MoCA评分的相关性,同时分析UA、Hcy及hs-CRP之间的相关性,并筛选出腔隙性脑梗死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的危险因素。结果三组血浆UA、Hcy、hs-CRP表达水平及MoCA评分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 05);正常组和轻度组血浆UA、Hcy及hs-CRP表达水平显著低于痴呆组,而MoCA评分显著高于痴呆组(P0. 05);与轻度组相比,正常组血浆UA、Hcy及hs-CRP表达水平显著降低,而MoCA评分显著升高(P0. 05);血浆UA、Hcy及hs-CRP表达水平与MoCA评分呈负相关(r=-0. 712、-0. 722、-0. 701,均P0. 05);血浆UA表达水平与Hcy及hs-CRP呈正相关(r=0. 734、0. 697,均P0. 05),血浆Hcy与hs-CRP呈正相关(r=0. 709,P0. 05);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分析结果表明血浆UA、Hcy及hs-CRP是导致腔隙性脑梗死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的危险因素(P0. 05)。结论腔隙性脑梗死患者血浆中UA、Hcy及hs-CRP水平与认知功能密切相关,并且各指标之间联系密切,可以作为临床诊断和治疗的靶点。  相似文献   

15.
背景脑卒中患者是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高危人群,但脑卒中患者下肢DVT的影响因素尚未完全明确。目的探讨脑卒中患者下肢DVT的影响因素及其干预策略。方法选取2018年3月—2019年3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确诊的脑卒中患者260例,根据随访2个月是否出现下肢DVT分为DVT组(n=42)和非DVT组(n=218)。比较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包括年龄、性别、体质指数(BMI)、吸烟史、饮酒史、高血压病史、糖尿病病史、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Wells评分、卧床时间、下肢血管狭窄程度、介入治疗后肢体制动时间〕及实验室检查指标〔包括白蛋白、同型半胱氨酸(Hcy)、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凝血酶时间(TT)、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D-二聚体〕。结果两组患者性别、BMI、饮酒史、高血压病史、GCS评分、下肢血管狭窄程度、白蛋白、Hcy、HDL-C、LDL-C、TC、TT、PT、APT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VT组年龄≥60岁、有吸烟史、有糖尿病病史、卧床时间≥7 d、介入治疗后肢体制动时间≥1 d者所占比例及Wells评分、TG、D-二聚体高于非DVT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OR=2.277,95%CI(1.209,3.176)〕、吸烟史〔OR=2.371,95%CI(1.226,3.014)〕、糖尿病病史〔OR=4.076,95%CI(2.087,9.191)〕、Wells评分〔OR=1.684,95%CI(1.042,5.925)〕、卧床时间〔OR=1.828,95%CI(1.015,4.607)〕、介入治疗后肢体制动时间〔OR=2.069,95%CI(1.816,7.619)〕、TG〔OR=1.675,95%CI(1.582,3.823)〕、D-二聚体〔OR=2.085,95%CI(1.805,7.808)〕是脑卒中患者下肢DVT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结论高龄、吸烟史、糖尿病病史、高Wells评分、长时间卧床、介入治疗后肢体制动时间长、高TG、高D-二聚体是脑卒中患者下肢DVT的独立影响因素,因此需加强脑卒中患者下肢运动、健康教育、健康饮食并监督其戒烟,定期做好相关指标检查,必要时给予药物治疗。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慢性脑积水形成的相关因素。方法选择2011年1月—2014年2月巴中市中心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143例,根据患者是否有慢性脑积水形成分为慢性脑积水组23例和非慢性脑积水组120例。回顾性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吸烟史、饮酒史、高血压病史、出血是否破入脑室、动脉瘤位置、出血次数、Hunt-Hess分级及Fisher分级等。结果两组患者性别、吸烟史和饮酒史阳性率及动脉瘤位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慢性脑积水组患者年龄、Hunt-Hess分级和Fisher分级大于非慢性脑积水组,高血压病史阳性率和出血破入脑室发生率高于非慢性脑积水组,出血次数多于非慢性脑积水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龄〔OR=1.83,95%CI(1.21,2.59)〕、高血压病史〔OR=2.09,95%CI(1.46,3.14)〕、出血破入脑室〔OR=2.01,95%CI(1.27,3.09)〕、多次出血〔OR=1.95,95%CI(1.42,3.61)〕、Hunt-Hess分级较高〔OR=2.82,95%CI(1.79,4.28)〕及Fisher分级较高〔OR=2.12,95%CI(1.58,3.90)〕是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慢性脑积水形成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高龄、有高血压病史、出血破入脑室、多次出血、Hunt-Hess分级较高及Fisher分级较高的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易并发慢性脑积水。  相似文献   

17.
《内科》2016,(3)
目的探讨腔隙性脑梗死患者同型半胱氨酸(Hcy)、高敏C反应蛋白(hs-CRP)与认知功能障碍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2年6月至2015年12月在桂林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的腔隙性脑梗死患者216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中113例合并认知功能损害的患者设为病例组,将103例认知功能正常的患者设为对照组。检测比较两组患者Hcy和hs-CRP水平,使用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 CA)评估两组患者的认知功能,对Hcy、hs-CRP水平与患者Mo CA评分的相关性进行分析,对腔隙性脑梗死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的危险因素进行Logistic分析。结果 Hcy、hs-CRP水平痴呆组轻度认知功能障碍(MCI)组认知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Mo CA总分痴呆组MCI组认知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认知正常组患者视空间执行能力、命名、注意力、语言、抽象能力、延迟回忆、定向力等项目评分均高于认知障碍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o CA总分与Hcy(r=-0.445,P=0.012)、hs-CRP(r=-0.677,P=0.005)水平呈线性负相关。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提示,高血压病、高Hcy、高hs-CRP、血脂异常为腔隙性脑梗死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的危险因素。结论 Hcy和hs-CRP与腔隙性脑梗死患者认知功能损害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老年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中腔隙性脑梗死的疾病特点。方法回顾性收集我科住院的年龄≥65岁腔隙性脑梗死患者146例,并对其危险因素和梗死部位进行分析。结果腔隙性脑梗死的主要危险因素为高血压(76.0%)和糖尿病(29.5%),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或狭窄(56.2%)和颅外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58.9%)在腔隙性脑梗死中也较多见。腔隙性脑梗死以基底节为主。颅内动脉粥样硬化与后循环腔隙性脑梗死相关性高(HR=2.552,95%CI:0.05~1.35),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前循环腔隙性脑梗死相关性高(HR=2.645,95%CI:0.76~17.9);心源性疾病可能是后循环腔隙性脑梗死的原因之一(HR=1.401,95%CI:0.08~1.83)。结论老年腔隙性脑梗死进行二级预防,大动脉粥样硬化仍是干预重点。  相似文献   

19.
<正>脑梗死患者患病后容易并发院内感染,其中近一半为肺部感染〔1〕。本文拟分析影响腔隙性脑梗死患者并发院内肺部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1对象与方法1.1对象我院2001年5月至2011年5月诊治的老年腔隙性脑梗死(均符合全国第4次脑血管学术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并经头部CT或MRI证实)并发院内肺部感染患者78例为试验组,其中男51例,女27例,年龄61~89岁〔平均(77.2±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血清脂蛋白a[Lp(a)]对老年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发生心房颤动(AF)的预测价值。方法本项研究选择2014年2月至2017年2月于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老年医学科就诊的老年CHF患者162例,根据有无房颤病史及入院时心电图检查结果,47例患者为CHF合并AF(AF组),115例患者未合并房颤(非AF组)。检查并比较两组患者血液生化指标、心功能指标以及Lp(a)水平的差异,并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确定Lp(a)的诊断价值。结果入院时,AF组患者糖化血红蛋白、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Lp(a)水平以及心功能指标与非AF组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Lp(a)水平升高是CHF患者发生AF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经ROC曲线分析,血清Lp(a)水平判断CHF患者是否合并AF的曲线下的面积为0.826(95%CI:0.748~0.903,P0.01),截断值为345 mg/L。结论血清Lp(a)水平可作为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发生心房颤动风险的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