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究踝关节骨折合并下胫腓联合韧带损伤采用手术治疗的效果。方法从2016年10月—2018年10月该院收治的踝关节骨折合并下胫腓联合韧带损伤患者中随机选择80例,采用双盲法将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非手术治疗,观察组采用下胫腓螺钉固定、内外踝固定和韧带修补术。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和折愈合优良率均较高,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较,观察组骨折愈合时间以及下胫腓联合韧带损伤修复时间均较短,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下胫腓螺钉固定、内外踝固定和韧带修补术联合治疗踝关节骨折合并下胫腓联合韧带损伤,具有优越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究踝关节骨折合并下胫腓联合韧带损伤采用手术治疗的效果。方法从2016年10月—2018年10年该院收治的踝关节骨折合并下胫腓联合韧带损伤患者中随机选择80例,采用双盲法将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非手术治疗,观察组采用下胫腓螺钉固定、内外踝固定和韧带修补术。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和折愈合优良率均较高,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较,观察组骨折愈合时间以及下胫腓联合韧带损伤修复时间均较短,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下胫腓螺钉固定、内外踝固定和韧带修补术联合治疗踝关节骨折合并下胫腓联合韧带损伤,具有优越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根据临床相关资料探讨经外科手术治疗合并下胫腓韧带损伤的踝关节骨折的效果.方法:对24例自2007年9月~2010年12月来我院进行临床诊治的合并下胫腓韧带损伤的踝关节骨折病例进行切开复位,并对骨折部位行内固定,术后对患者踝关节功能的恢复装况进行跟随回访.结果:在跟踪随访6~36个月后,20例患者均骨折愈合,切口无一例发生感染,根据X光片和踝关节功能的恢复评价治疗效果,符合优级标准的为13例(65%),符合良级标准的为4例(20%),符合中级标准的为3例,切开复位外固定手术治疗的优良率达到了85%.结论:对合并下胫腓韧带损伤的踝关节骨折采用外科手术切开复位内固定对患者的骨折治愈和功能恢复有很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踝关节骨折合并下径腓韧带损伤患者手术治疗价值体会。方法选取该院2010年1月—2019年1月收治的踝关节骨折合并下胫腓韧带损伤患者122例,将其随机分为2组,各61例。采取非手术治疗对照组,采取切开复位手术治疗观察组。比较两组VAS、Tegner、Olerud等评分、疗效以及二次治疗、骨不连等发生率。结果在VAS、Tegner、Olerud等评分上,观察组较对照组均明显较高,且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疗效优良率上,对照组为81.97%,观察组为96.72%,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二次治疗、骨不连等发生率上,对照组发生率分别为21.31%、18.03%,观察组分别为4.92%、3.28%,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踝关节骨折合并下胫腓韧带损伤患者采取手术治疗的效果显著,即可减少疼痛,改善日常生活能力,减少二次治疗和骨不连等发生率,因此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5.
6.
7.
目的:探究下胫腓联合分离踝关节损伤患者行不同手术治疗的临床效果差异。方法:择取2016年6月至2017年6月期间佛山市南海区第六人民医院收治的40例下胫腓联合分离踝关节损伤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入院时间先后顺序进行分组,包括对照组与观察组,各20例。对照组患者行短肌腱移位术治疗,观察组患者行骨膜移位术治疗。对两组患者临床疗效、住院时间及骨折愈合时间进行比较,同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踝关节功能(Kofoed)评分及健康调查简表(SF–36)生活质量评分。结果:观察组患者临床疗效为90.0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0.00%,而住院时间及骨折愈合时间均显著少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前,两组患者Kofoed评分及SF–36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Kofoed评分及SF–36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下胫腓联合分离踝关节损伤患者行骨膜移位术治疗可获得理想的疗效,对患者踝关节功能恢复及生活质量提升具有促进作用,有利于改善患者临床预后。 相似文献
8.
9.
《中医正骨》2017,(3)
目的:观察锁定钢板联合拉力螺钉内固定治疗踝关节骨折合并下胫腓分离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2007年9月至2015年10月,采用锁定钢板联合拉力螺钉内固定治疗踝关节骨折合并下胫腓分离患者120例,男69例、女51例。年龄18~76岁,中位数36岁。内外踝骨折合并下胫腓分离81例,三踝骨折合并下胫腓分离27例,三踝骨折合并下胫腓分离及胫距关节脱位12例。闭合性骨折104例,开放性骨折16例。开放性骨折按Gustilo分型,Ⅰ型8例、ⅡB型4例、ⅢA型4例。受伤至手术时间1~12 d,中位数7 d。术后随访观察骨折愈合、踝关节功能恢复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24个月,中位数16个月。骨折均愈合,愈合时间10~16周,中位数12周。术后6个月,Baird-Jackson踝关节功能评分(91.0±6.2)分,优84例、良31例、差5例。1例出现切口感染,1例出现腓深神经损伤,4例出现踝关节背伸活动受限,9例出现复位不良、踝关节内侧间隙增宽2 mm。结论:锁定钢板联合拉力螺钉内固定治疗踝关节骨折合并下胫腓分离,骨折愈合率高、踝关节功能恢复良好、并发症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踝关节骨折合并下胫腓联合分离的治疗治疗。方法本组46例踝关节骨折,对内踝骨折复位采用螺钉及张力带固定;外踝骨折行金属板螺钉内固定;后踝骨折大于关节面1/4时,自后方复位加压螺钉固定;下胫腓联合损伤,行内外踝复位固定后仍有踝穴增宽者,以全螺纹螺钉固定下胫腓关节,另加石膏外固定。结果随访6~15个月,平均9.5个月。所有患者骨折均一期愈合,骨折愈合时间为合并下胫腓联合分离10~18周,平均14.5周。根据BairdJackson评分系统评分,疗效:优41例,良2例,可2例,差1例。结论踝关节骨折合并下胫腓联合分离须行解剖复位,坚强内固定,术中应充分重视外踝复位及下胫腓联合稳定。 相似文献
11.
胡文忠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20(1):75-76
踝关节骨折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关节内骨折,骨折通常因合并下胫腓联合分离而使踝关节失去正常的解剖关系,使踝关节稳定性下降,治疗处理不当可导致踝关节创伤性关节炎。踝关节骨折的治疗已得到大多数临床医生的重视,但下胫腓联合分离容易被忽视。2005年3月—2009年7月,本院收治15例踝关节骨折伴下胫腓联合分离患者,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男10例,女5例;年龄16~63岁,平均36岁。均为外伤性新鲜骨折。根据AO分型[1]:A型4例,B型4例,C型7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下胫腓联合分离。1·2手术方法采用连续硬膜外麻醉,术中使用止血带,以减少出血,使术野保持清晰。手术选用内外踝标准切口,先复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手术治疗下胫腓联合分离踝关节损伤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抽取2014年1月—2016年12月该院收治的30例下胫腓联合分离踝关节损伤患者,利用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各15例。对照组打一根下胫腓螺钉治疗,观察组打两根下胫腓螺钉治疗。比较两组手术操作及康复等时间、临床效果以及治疗前后踝关节功能评分情况。结果观察组手术操作时间(58.33±1.24)min、康复时间(60.13±2.11)d,较对照组(85.64±2.47)min、(85.14±3.57)d显著较短,且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7.617 8、35.166 3,P=0.000)。观察组治疗后显效9例、有效5例、无效1例,治疗有效率93.33%(14/15),而对照组治疗后显效7例、有效5例、无效3例,治疗有效率80.0%(12/15),观察组疗效较对照组显著较高,且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687 6,P=0.000)。两组治疗前观察组踝关节功能评分(24.33±5.11)分与对照组(24.67±4.28)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297 4,P=0.7670.05);而治疗后观察组踝关节功能评分(45.04±5.41)分较对照组(30.22±3.55)分显著较高,且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下胫腓联合分离踝关节损伤患者,临床治疗期间实施打两根下胫腓螺钉治疗的临床效果非常显著,既能缩短患者手术及康复时间,又能促进其踝关节功能恢复,因此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13.
踝关节骨折脱位为临床常见损伤,这种损伤中的下胫腓分离是踝关节治疗中的重点和难点,处理不当,踝关节的稳定性不良是并发创伤性关节炎的常见因素。现将我科1996年9月-2004年7月107例患者的治疗方法及疗效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为进一步探讨了解踝关节骨折伴有下胫腓联合分离的手术治疗方法和其取得的临床疗效.方法 以我院在2008年10月~2011年6月期间收治的58例踝关节骨折伴有下胫腓关节联合分离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接受手术治疗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对所有患者进行6~12个月随访,本组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中治愈者有30例,显效者有25例,有效者为2例,无效者为1例,总显效率为94.8%.无一例出现骨不连或者畸形愈合及下胫腓不稳定功能障碍.结论 手术治疗踝关节骨折伴有下胫腓关节联合分离可恢复并稳定踝穴和骨解剖关系,改善预后,取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阐明踝部骨折脱位的分类方法和正确的治疗原则方法通过42例踝关节骨折脱位与下胫腓联合分离的患者行手术治疗,并随访40例。结果按照lange-Hansen分类标准进行分类,并作出正确的治疗,外踝长度和下胫腓关节稳定性得到恢复,创伤性关节炎的发生率明显下降。结论lange--Hansen在踝关节损伤的分类方法能全面反映损伤的人部结构,又能指导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16.
17.
踝关节损伤合并下胫腓联合分离36例治疗体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踝关节是人体的重要负重关节之一,是人体在运动中变化最为复杂的合力中枢;踝关节的稳定性对于负重和运动功能具有重要意义。踝关节损伤常合并下胫腓联合分离。2001—2007年,我院治疗踝关常损伤合并下胫腓联合分离患者36例,效果满意,现总结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8.
罗群强 《安徽中医临床杂志》2012,(8):761-763
目的:探讨治疗伴有下胫腓联合分离的踝关节骨折的手术方法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了手术治疗的伴下胫腓联合分离的踝关节骨折26例。患者外踝均采用钢板固定:内踝18例采用松质骨螺钉固定,1例采用三叶草钢板固定,7例采用克氏针固定;下胫腓联合均采用单枚螺钉经或不经钢板孔固定。结果:26例均获得1~3年随访,平均随访1.5年,骨折均愈合,无内固定物断裂。骨折愈合时间为9~16周,无发生深部感染及断钉情况良率84.62%。结论:合并有下胫腓联合分离的踝部骨折,其术后功能恢复与骨折的复位效果、固定方法、锻炼的时机及术者的经验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介绍踝关节骨折合并下胫腓联合分离的临床手术和非手术治疗,并对治疗后踝关节功能进行评估,进而探讨推荐此类病情的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通过对入院患者的筛选,分别通过手术和非手术治疗,术后踝关节功能评定参照Takakura评分。评估内容包括踝关节功能,行走有无疼痛,X线示骨折解剖复位及愈合情况。结果:全部患者术后随访12-26个月,非手术治疗组优良率90.4%。手术组优良率95.0%。随访时踝关节X线片未发现植入物松动、移位、断裂及螺钉拔出等迹象。结论:踩关节骨折合并下胫腓联合分离术前诊断,手术和非手术正确区分及恰当治疗对患者的踝关节功能恢复至关重要,减少并发症及后遗症。 相似文献
20.
《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15,(20)
目的:探讨踝关节骨折伴下胫腓联合分离的手术治疗方法及临床意义,为踝关节骨折并下胫腓联合分离患者的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2012年4月至2013年4月在本院治疗的70例踝关节骨折并下胫腓联合分离患者,并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5例,对照组采用短肌腱移位法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骨膜移位法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患者的踝关节功能优良率为91.4%,较对照组的71.4%高,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及骨折愈合时间较对照组短(P0.05)。结论:骨膜移位法治疗踝关节骨折伴下胫腓联合分离具有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