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 探讨支架+药物球囊术式在冠脉真性分叉病变中的即刻治疗效果和远期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2021年1月—2022年12月茂名市电白区人民医院收治的60例冠状动脉分叉病变患者,按照抽签法分为两组,每组30例。对照组接受支架+普通球囊术治疗,研究组接受支架+药物球囊术治疗。对比两组在术后即刻和远期的主支及边支TIMI血流分级,主支及边支病变,边支闭塞、严重狭窄加重发生情况以及血清炎症因子指标。结果 两组远期边支TIMI血流3级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边支闭塞、狭窄加重的发生率分别为0和3.3%,低于对照组的13.3%和20.0%,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6个月心脏超声射血分数、胸痛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研究组hs-CRP、Lp-PLA2低于对照组,hs-cTnl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真性冠脉分叉病变患者中,支架+药物球囊术式治疗的治疗效果较支架+普通球囊术更为显著,能够有效地改善患者主支及边支TIMI血流分级,改善炎症水平。 相似文献
2.
3.
4.
目的比较简单主支血管和主、分支血管均植入支架技术治疗冠脉分叉处病变的临床疗效观察。方法自2005年1月至2006年6月间我院共完成97例主要冠脉分叉处病变。其中74例采用仅在冠脉主支血管行支架植入术为A组(仅主支血管支架治疗);23例采用Y型支架技术、T型支架技术、V型支架技术、Culottes术及Crush技术,分别在主、侧支血管内植入支架的方式为B组。结果双组患者之间基础临床情况及造影血管特征无显著差异。A组支架成功率为100%。住院期间发生2例亚急性血栓,3例心绞痛,1例心源性死亡。住院期间主要心脏不良事件(MACE,包括死亡、心绞痛、再次血管重建)发生率为8.1%。半年后复查冠脉造影26例,其中支架内再狭窄3例,分支影响2例,发生率占19.2oA;B组支架成功率为100%。住院期间发生心源性死亡1例,亚急性血栓4例。住院期间MACE发生率为21.7%。半年后复查冠脉造影9例,其中支架内再狭窄7例,发生率占77.7%。结论主、侧支血管均植入支架在治疗冠脉分叉处病变的疗效并不优于仅主支支架植入术。 相似文献
5.
目的 评估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病变血管与非病变血管虚拟组织学血管内超声(VH-IVUS)特征的异同,探讨病变血管形成的相关因素.方法 对60例ACS患者行冠脉造影检查后,对所有狭窄程度>40%的血管行VH-IVUS检查,测量所有病变最小管腔面积(MLA)、血管重构指数、MLA处斑块各种成分面积及其百分比、斑块各种成分体积及其百分比,确定病变血管组及非病变血管组,对比分析两组的VH-IVUS特点.结果 病变血管组血管重构指数(1.10±0.20vs1.01±0.19,P=0.011)、MLA处坏死成分面积[(2.92±1.55) mm2 vs(2.27±1.36) mm2,P=0.015]、MLA处坏死成分面积百分比(32%±12% vs 27%±10%,P=0.033)、坏死成分体积百分比(25%±9% vs 22%±8%,P=0.03)均较非病变血管组大,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ACS患者病变血管重构指数更大,斑块坏死成分含量更多,斑块易损性增加,更容易导致ACS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采用冠状动脉造影(CAG)实施的介入治疗(PCI)已经成为治疗冠状动脉病变的重要手段,复杂冠状动脉病变按美国ACC/AHA的定义包括B2型和C型病变,即:多支和(或)多处血管病变、左主干及大血管开口处病变、慢性闭塞性病变(CTO)、弥漫/长段病变、分叉处病变、严重钙化或偏心性病变等,冠心病容易出现并发症(如肾功能衰竭等)和再狭窄发生高等情况的患者,也列为复杂冠脉病变范畴。以往,鉴于技术和设施等方面的限制,将此列为介入治疗的禁忌证或相对禁忌证。近年来,随着药物洗脱支架(DES)和介入治疗器材(如支架、旋磨、旋切等)被广泛应用于临床,血管内超声(IVUS)的大量应用,尤其近年来不断涌现出来的许多新的IVUS引导技术和日渐提升的性能指标,极大地丰富了IVUS在复杂冠状动脉病变介入治疗中的重要应用地位,复杂病变的介入技术成功率得以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7.
正冠状动脉分叉病变介入治疗的难点在于处理一支血管会影响分叉的另一支血管,造成或加重狭窄,甚至导致闭塞。Aminian等~([1])报道,分叉病变介入治疗中采用拘禁球囊可保护重要的分支血管。Szabo技术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处理开口及分叉病变(Medina分型0∶1∶0或0∶0∶1)的支架定位技术,由1根穿过冠脉开口病变的导丝和另一根进入边支或主动脉(病变在主动脉开口时)的导丝组成。支架在体外预先给予2~4个大气压(1atm=101.325kPa)。 相似文献
8.
经胸冠脉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无创性测定后降支血流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经胸冠脉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无创性检测后降支冠脉血流速度及血流速度储备的可行性。方法 对 2 1例无明确心脏病的成人进行冠脉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检查。在左心两腔切面基础上探查沿后室间沟下行的后降支冠脉血流信号。用脉冲多普勒分别记录基础状态及静脉推注潘生丁后的血流频谱。测量基础状态下和冠脉充血状态下的舒张期平均峰值流速 (APVd)、收缩期平均峰值流速 (APVs) ,计算舒张期与收缩期平均峰值流速比值 (DSVR)及后降支冠脉血流速度储备 (用药后最大充血状态下与基础状态下舒张期峰值流速比值 ,CFVR)。结果 2 1例受试者中有 17例可在左室下壁与膈肌之间心外膜面探查到后降支冠脉血流信号 (81% ) ,其中 14例能记录到完整的舒张期冠脉血流频谱 (67% ) ,收缩期频谱仅 9例可完整显示 (43 % )。后降支冠脉血流以舒张期灌注为主 ,收缩期血流速度显著减低 ,基础状态下 APVd为 (0 .3 1± 0 .0 6) m/ s,APVs为 (0 .16± 0 .0 3 ) m/ s,DSVR为 2 .0 8± 0 .60。静脉注入潘生丁后舒张期及收缩期血流速度均显著增高 ,DSVR与基础状态下无明显变化 ,CFVR约 2 .90± 0 .42。结论 经胸冠脉多普勒超声心动图能直接观察后降支的血流信号并记录其频谱 ,是一种检测后降支冠脉血流的无创性新方法。 相似文献
9.
急性冠脉综合征是冠状动脉性心脏病患者急性心血管事件的总称。本文就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典型的心电图变化及病变血管推测作一评述。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冠脉CT血管造影(CCTA)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冠脉病变的应用效果.方法:择取2019年3月-2020年3月至我院就诊的2型糖尿病患者40例(212个冠脉节段),均给予CCTA与冠状动脉造影(CAG),对其检查结果进行分析诊断.结果:CCTA诊断后,其灵敏度达到72.00%(72/100),特异度达到71.43... 相似文献
11.
王超 《实用临床医学(江西)》2020,21(3):35-37
目的探讨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ff-pump CABG)治疗高龄患者冠脉三支病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75岁以上冠脉三支病变患者68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2组均拟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对照组34例,采用体外循环法(on-pump);观察组34,采用非体外循环法(off-pump)。比较2组围手术期情况(手术时间、围手术输血量、引流量、呼吸机使用时间、住院时间、住院费用等)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2组手术时间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围手术期输血量、引流量均显著减少,呼吸机使用时间及住院时间均显著缩短,住院费用、并发症发生率均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高龄患者冠脉三支病变采用非体外循环冠脉旁路移植术能减少围手术期输血量,降低并发症发生率,促进患者术后恢复。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血管内超声对冠脉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011年1月-2011年9月在我院诊断为冠心病或可疑冠心病的44例患者(57处病变)进行血管内超声与冠状动脉造影术检查,对比分析两种方法对冠脉病变的检查结果。结果本组3例患者CAG检查未发现冠脉狭窄,而IVUS检查均有不同程度狭窄。CAG检测直径狭窄率和面积狭窄率分别为(32.52±9.85)%和(45.7±17.28)%,明显低于IVUS测得的(46.64±10.19)%和(61.53±14.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VUS对钙化斑块、偏心性斑块的检出率明显高于CA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AG无法判定斑块硬斑块、软斑块。结论血管内超声可以明确狭窄冠脉的性状,较CAG更准确评估血管病变程度,对冠心病患者的诊断及治疗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3.
彩色多普勒超声对多发性大动脉炎血管病变检查的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多发性大动脉炎(Takayasu's arteritis,TA)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的诊断价值。方法22例多发性大动脉炎患者经彩超检查并经临床及血管造影确诊。结果1.大动脉炎最易累及颈动脉和锁骨下动脉;2.TA超声特征:血管壁节段性环状增厚,管腔狭窄或闭塞。结论彩超可以显示动脉管壁增厚这一主要的病理特征,在TA病变的检出、测量、分型及复查等方面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冠状动脉(冠脉)血管内超声虚拟组织学(IVUS-VH)影像,探讨冠脉易损斑块的影像学特点及与血脂水平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42例ACS患者与40例自发性心绞痛(SA)患者通过IVUS-VH成像冠脉斑块的影像学特点及两组患者冠脉斑块的性质及其与临床血脂水平的相关性.结果 ACS组易损斑块总发生率明显高于SA组[36.7%(94/256)比14.6%(28/192),P<0.01],且近中段(<20 mm)易损斑块发生率明显高于远端(>30 mm,均P<0.01);ACS组斑块成分中纤维成分(F)、纤维脂质成分(FF)、坏死成分(NC)、钙化成分(DC)及血管重构指数(RI)与SA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其中ACS组以FF和NC成分为主,SA组以F和DC成分为主.两组血管斑块面积百分比(PAV)、斑块偏心指数(E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易损斑块脂质成分FF与低密度脂蛋白呈正相关(r=0.08,P<0.05),与高密度脂蛋白呈负相关(r=-0.06,P<0.05).结论 IVUS-VH成像显示ACS患者易损斑块发生率明显高于SA患者,且斑块成分不同,与临床血脂水平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15.
血管内超声显像在造影无显著狭窄病变的急性冠脉综合征中的应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血管内超声显像(IVUS)在冠状动脉造影无显著狭窄病变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病变检测和指导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临床诊断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21例,4例为急性Q波性心肌梗死,3例为非Q波性心肌梗死,14例为不稳定型心绞痛,所有病例经冠状动脉造影主要冠脉未见直径狭窄>60%的病变.对靶血管(LAD 17例,RCA 3例,LCX 1例)行IVUS检查.结果 21例21处病变中14例(66.7%)为软斑块,2例(9.5%)为纤维斑块,4例(19.0%)为钙化斑块,1例(4.8%)为混合型斑块;共19例(90.5%)为偏心性斑块;13例(61.9%)正性重构,8例(38.1%)负性重构;重构指数为1.02±0.10( ̄x±s).21例患者中有5例发现有斑块破裂,占23.8%;2例发现血栓,占9.5%.面积狭窄率(斑块负荷)范围从43.0%至79.1%,平均为70.0%±8.8%.病变处最小管腔直径(MLD)为(2.29±0.50) mm.IVUS测得的直径狭窄率、面积狭窄率、最小管腔面积和参照血管直径均大于定量冠状动脉造影所测得的数值(P均<0.05).根据IVUS检查结果,15例进行了血运重建术(1例冠脉搭桥术,14例支架植入术).结论在冠状动脉造影无显著狭窄病变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病人中,血管内超声检查有助于明确病变的程度、性质并指导治疗方案的选择,病变的偏心性和正性重构可能是造成冠脉造影低估病变程度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6.
17.
谢灵争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20,(5):71-73
目的:分析冠脉CT血管造影(CTA)评估糖尿病冠脉临界病变管腔狭窄程度的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4月-2018年6月于我院进行检查的疑似糖尿病冠脉临界病变患者60例,所有患者均行CTA及CAG检查.以CAG检查为金标准,分析CTA在糖尿病冠脉临界病变中的诊断价值,另评估冠脉临界病变管腔狭窄程度.结果:经CAG诊断共存在265个节段狭窄,显著性狭窄85个节段;经CTA明确诊断76个显著性节段狭窄,另误判显著性狭窄节段22个;CTA在诊断糖尿病冠脉临界病变中灵敏度为89.41%,特异度为87.78%,准确度为88.30%,阳性预测值为77.55%,阴性预测值为94.61%.结论:CTA在评估糖尿病冠脉临界病变管腔狭窄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可为临床病情诊断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无冠状动脉血管闭塞而心电图表现为异常Q波的发生部位、表现形式及与病变血管的关系。方法对36例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无冠状动脉闭塞且心电图有异常Q波的患者行常规12导联心电图检查并进行分析。结果36例异常Q波发生的部位为下壁24例,高侧壁8例,前间壁4例;心电图表现为典型Q波12例(33.33%),不典型Q波24例(66.67%);病变血管狭窄均超过90%。结论典型或不典型的异常Q波提示1支或多支血管的严重病变。 相似文献
19.
左冠状动脉主干(左主干)是左冠状动脉系统的起始部分,解剖上可分为三个部分,即左主干开口部、中间部和远端。一般为1~25mm,最长可达4~6cm;直径2.0~5.5mm(平均4mm),女性略小于男性。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血管内超声(IVUS)对冠状动脉造影病因不确定的模糊病变的价值.方法 从2009年7月至2010年3月连续选取25例诊断性冠状动脉造影或冠状动脉介入术后造影提示存在模糊病变者,模糊病变定义为血管造影上局部的造影剂密度降低,并排除明确的内膜撕裂、夹层、血栓或狭窄(>50%)等情况,对其行IVUS检查,根据检查结果选择相应的处理策略.结果 25例患者所有管腔横截面积(CSA)均>4.0 mm2.12例模糊病变位于前降支,6例位于右冠状动脉,5例位于回旋支,2例位于左主干.IVUS影像分析结果2例正常或接近正常,10例为钙化,5例为斑块破裂,3例为偏心斑块,2例为血栓,2例为夹层,1例为内膜下血肿.对其中的7例患者行支架置入术.所有患者住院期间无心血管事件发生.结论 近一半的血管造影模糊病变与管壁钙化或偏心的钙化斑块有关,IVUS能有效识别造成模糊病变的不同病变性质,避免了不必要的支架置入.Abstract: Objective To identify the causes of coronary angiographic hazy lesions by intravascular ultrasound (IVUS) to avoid inappropriate stenting. Methods Twenty-five cases with hazy regions on coronary angiogram were consecutively identified from July 2009 to March 2010. Hazy regions were defined by coronary arteriongraphy as reduced contrast density without a clearly defined intimal tear, dissection,thrombus,or stenosis ( > 50% ). This cohort of patients were subsequently underwent IVUS examinations and treated according to the results of IVUS. Results The lumen CSAs were settled as > 4. 0 mm2 in all examinations. Among all 25 cases,hazy lesions were located in left anterior descending in 12 patients, right coronary artery in 6 patients, left circumflex in 5 patients, and left main artery in 2 patients. According to the IVUS findings, 2 cases showed absolutely normal or near-normal arterial wall structure image, 10 cases showed calcified plaque,5 cases showed plaque rupture,3 cases showed eccentric plaque ,2 cases showed thrombosis formation,2cases showed dissection,1 case showed subintimal hematoma. Seven patients received stent implantation, and the rest accepted medical therapy. There were no in-hospital MACEs reported among all patients. Conclusion Nearly half of the coronary arteriongraphic hazy lesions were caused by calcified plaque. IVUS can distinguish calcified plaques from intimal tears, thrombus and other underlying etiologies,and help to avoid unnecessary stenting.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