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控制性正向和逆向导引导丝内膜下循径(controlled antegrade and retrograde subintimal tracking,CART)技术在逆向介入治疗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chronic total occlusion,CTO)病变中应用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8年5月至2010年9月16例既往曾在外院和我院常规正向导丝技术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失败的患者,本次采用逆向导丝技术行PCI;术中逆行导丝或正向导丝无法通过闭塞病变部位且走行于血管内膜下时,利用正向或逆向导丝送入球囊扩张血管内膜下腔隙,以便对侧导丝能够进入扩大的内膜下腔隙,进而控制导丝经过闭塞段内膜下腔隙进入闭塞病变近段或远段血管真腔,随后完成常规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结果:总结逆行导丝技术及经验,16例尝试CART技术的病例中15例获得手术成功,1例失败;未发生血管穿孔;所有患者住院期间无死亡.结论:CTO介入治疗根据CTO病变影像学特征,适时合理的采取CART技术能提高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国人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CTO)患者的介入治疗特点及影响因素。方法:入选2017年中国冠状动脉慢性闭塞病变俱乐部(CTOCC)的CTO患者40例,分析介入治疗过程的特点以及操作成功率。结果:40例患者闭塞时间为3~56个月,均为首次介入治疗失败者,J-CTO评分均≥3分,术前均行冠状动脉CT检查,双侧造影使用率为100%。通过前向技术成功开通血管23例,血管内超声(IVUS)指导下正向钢丝技术及平行导引钢丝技术为术者最常采用的正向技术,其中5例患者采用正向内膜下重回真腔(antegrade dissection reentry,ADR)技术4例获得成功;逆向导丝通过法成功完成介入治疗14例,使用Reverse CART技术10例。术中使用平均钢丝数为5.07根,术者最常用软导丝是Sion系列钢丝35例(82.5%),其次为Runthrough钢丝22例(55%),再次为锥形导丝Fielder系列钢丝15例(37.5%),成功通过病变5例(12.5%)。使用硬导引钢丝通过病变32例(80%),通过CTO病变术者最常使用的硬导引钢丝为Gaia系列钢丝23例(57.5%),其次为Conquest系列导引钢丝19例(47.5%),再者为Pilot系列钢丝18例(45.0%)。术中微导管使用率为100%,其中Cosair导管最常使用(33例,82.5%)。操作中IVUS使用22例(55%),主要用于判断导丝远端是否位于真腔、植入支架时管腔直径判断及寻找闭塞血管入口。40例患者平均球囊使用3.24个,平均植入支架2.53个,均为药物洗脱支架,PCI成功37例,未成功3例,PCI成功率达92.5%。住院期间无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结论:2017年CTOCC病例介入治疗成功率高于目前国内外CTO介入治疗的平均成功率;这得益于术者经验丰富、术前充分阅片、冠脉CT使用率高、术中IVUS充分使用以及合理的使用导丝、器械及合理的策略选择。  相似文献   

3.
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chronic total occlusion,CTO)手术成功率相对低,技术难度很大,术中并发症多,术后再狭窄发生率高,因此被认为是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领域最大的困难和挑战。追究其失败原因,导引钢丝无法通过闭塞病变占绝大多数原因(63%~92%),其次是球囊无法通过病变,而导丝能否通过CTO病变与术者的经验及介入器材的选择有很大的关系。常用的开通CTO病变的技术包括前向导丝开通技术与逆向导丝开通技术。通常情况下,开通CTO病变首选前向导丝技术,逆向导丝技术只应用于前向导丝技术失败后的次要选择,但是有些患者的造影结果显示前向技术开通难度很大,如闭塞处为齐头且钙化较重,闭塞处有较大分支血管等,此时如闭塞处可利用的侧支循环血管好,可直接考虑行逆行导丝技术开通CTO病变。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正向导管内锚定法经逆向导丝技术开通右冠状动脉慢性闭塞性病变的效果。方法回顾分析1例正向导管内锚定法经逆向导丝技术开通右冠状动脉闭塞的治疗经过。患者出现间断胸痛3年,行冠状动脉造影可见左向右三级侧支循环,右冠状动脉中段以远完全闭塞。多次尝试正向开通右冠状动脉不能成功,考虑患者侧支循环建立较好,试行逆向开通右冠状动脉。由于间隔支不能通过,最终选择心外膜侧支,导丝通过闭塞病变后进入主动脉窦,但是逆向球囊送入困难,采用正向导管内球囊锚定法,操控逆向导丝进入正向导管内,并在导管内扩张球囊锚定逆向导丝以利于球囊通过。结果造影见右冠状动脉显影,正向送入WHISPER导丝成功到达右冠状动脉远端,反复扩张病变处,植入3枚药物涂层支架,慢性闭塞的右冠状动脉开通成功。术后6个月随访,无心绞痛等心血管事件发生。结论慢性完全性闭塞(chronic total occlusion,CTO)病变介入治疗的手术成功率低,逆向导丝技术的出现明显提高了CTO病变导丝通过成功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逆向导丝技术介入治疗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CTO)的术中护理。方法对15例CTO患者行逆向导丝技术介入治疗时,密切观察心电、血压及病情变化,加强活化凝血时间的监测,及时准确的处置术中各种情况,同时给予心理支持。结果15例患者中,有6例因PTCA导丝无法通过闭塞病变而放弃介入治疗,另9例成功完成手术。15例患者中,有2例术中出现一过性心率、血压下降;1例穿隔支侧枝破损;1例慢血流。结论CTO病变的逆向导丝介入技术难度大,风险高,护理人员应具备丰富的心脏介入知识,敏锐的观察力、专业的救治力,以确保手术顺利完成。  相似文献   

6.
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chronictotal occlusion,CTO)是当前冠脉介入热点之一,成功的CTO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可以缓解心绞痛症状;改善左室功能;减少冠状动脉搭桥手术需要。随着新的理念,策略及器械的改进,PCI开通CTO病变成功率逐渐提高,并发症相对减少。本文将对PCI开通CTO病变意义及介入技术热点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7.
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 chronic total occlusion, CTO)被公认为是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PCI)的难点,曾经是PCI的禁忌证。然而PCI医师对CTO的尝试持续超过30年,过去10余年来,得益于导丝通过技术的提高、新器械的使用以及对病理解剖理解的加深,CTO PCI领域取得了巨大进步。CTO成为冠脉介入领域全球性的热点,包括中国在内,越来越多的国家投入或涉足CTO PCI领域。本文就CTO PCI相关策略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冠脉)慢性闭塞病变(CTO)介入治疗成功对患者生活质量及预后的影响.方法 经皮冠脉介入治疗CTO 87例,57例成功开通闭塞冠脉并置入支架(开通组),30例闭塞冠脉未开通(未开通组).观察两组患者生活自理能力、生活质量及预后.结果 两组临床随访6~60个月,开通组的生活质量明显优于未开通组,死亡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介入治疗可改善冠脉CTO患者的临床症状及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超滑导丝辅助桡动脉穿刺进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作用和体会.方法 在20例穿刺血管后导丝无法到位的患者,采取超滑导丝辅助操作,研究其可行性及经验.结果 18例患者PC操作成功,其中16例患者顺利完成介入操作,2例桡动脉途径建立成功,但因血管痉挛而放弃.桡动脉途径建立失败2例.撤出鞘管局部加压包扎,改为股动脉途径,术后无并发症.结论 超滑导丝辅助桡动脉穿刺提供了桡动脉穿刺中常见困难的一种解决方法,增加了桡动脉一次性成功穿刺的机会.  相似文献   

10.
采用冠状动脉造影(CAG)实施的介入治疗(PCI)已经成为治疗冠状动脉病变的重要手段,复杂冠状动脉病变按美国ACC/AHA的定义包括B2型和C型病变,即:多支和(或)多处血管病变、左主干及大血管开口处病变、慢性闭塞性病变(CTO)、弥漫/长段病变、分叉处病变、严重钙化或偏心性病变等,冠心病容易出现并发症(如肾功能衰竭等)和再狭窄发生高等情况的患者,也列为复杂冠脉病变范畴。以往,鉴于技术和设施等方面的限制,将此列为介入治疗的禁忌证或相对禁忌证。近年来,随着药物洗脱支架(DES)和介入治疗器材(如支架、旋磨、旋切等)被广泛应用于临床,血管内超声(IVUS)的大量应用,尤其近年来不断涌现出来的许多新的IVUS引导技术和日渐提升的性能指标,极大地丰富了IVUS在复杂冠状动脉病变介入治疗中的重要应用地位,复杂病变的介入技术成功率得以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对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性(CTO)病变安全性、临床效果,比较PCI与单纯药物治疗对冠状动脉慢性闭塞病变患者远期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2008年2月至2010年2月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心内科住院患者82例,共116处CTO病变经桡动脉行介入治疗的资料。试验分组:PCI组:50例共67处病变经介入治疗开通闭塞血管;药物治疗组:32例共49处病变因未行PCI术或手术不成功而给予单纯药物治疗。分析两组的临床症状、主要并发症的发生率;两组均临床随访6个月,比较两组随访病例临床终点事件发生率;复查心脏彩超,观察患者心功能及室壁运动情况。结果116处CTO病变中67处病变经桡动脉成功开通,49处病变未能开通,成功率57.8%;两组临床特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发生前臂血肿3例,无脉症0例,未见其他严重并发症。手术组不稳定心绞痛,再次心梗及死亡率均低于药物治疗组(P〈0.05),心脏彩超显示手术。结论经桡动脉行介入治疗可安全、可行地干预CTO病变,成功率高,无严重并发症,可改善长期预告慢性冠状动脉闭塞,提高其生活质量,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12.
药物洗脱支架在慢性完全闭塞冠状动脉病变中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药物洗脱支架(DES)在慢性完全闭塞冠状动脉病变(CTO)中的临床应用.方法:对2003年1月至2005年5月实施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38例CTO患者的临床资料、病变特征和PCI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共涉及CTO靶血管47支,CTO平均闭塞时间(18.1±10.6)个月,置入DES 32枚.结果:病例成功率为65.8%(25/38),病变成功率为61.7%(29/47).随CTO闭塞时间延长,PCI成功率降低,闭塞部位呈刀切状,存在桥侧支的CTO病变PCI成功率降低(P<0.05).操作失败13例,其中46.2%因导丝不能通过CTO病变,53.8%因球囊不能跨越病变.术中无死亡病例,因导丝进入内膜下导致病变处桥侧支急性关闭3例,心包穿孔2例.术后住院期间死亡1例,再发急性心肌梗死1例,总的主要不良心脏事件发生率为5.2%(2/38).结论:在冠状介入新器械和新技术的发展下,DES治疗CTO病变可获得安全和有效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初步探讨血管内超声(IVUS)在自发性冠状动脉夹层(spontaneous coronary artery dissection,SCAD)诊断和介入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IVUS观察6例SCAD的显像特征,并指导3例SCAD的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治疗。结果6例患者IVUS均清晰显示内膜片结构,根据真假腔外侧壁的超声结构差异和假腔内血栓,6例患者均成功鉴别出真假腔。3例接受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治疗的患者,根据IVUS显像准确选择支架尺寸,指导支架在真腔内释放,并确定支架扩张充分和夹层完全闭合。结论应用IVUS有助于对SCAD进行精确的评估,准确地指导SCAD的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并评价其疗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CTO)经逆向导丝技术介入治疗的护理要点,为提高治疗效果和减少并发症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2012年5月~2016年7月该院收治的CTO经逆向导丝技术介入治疗患者共53例.术前进行预见性护理,对术中各种情况充分考虑,提前准备,对患者进行术前心理护理,术中严密监测生命体征和凝血时间,准确及时处理各种情况,给予患者心理支持,术后积极预防造影剂肾病等术后并发症,并嘱患者定期复查,进行相应出院指导.结果 该研究53例患者中,46例手术成功,7例失败,总体成功率86.79%,无心脏不良事件发生.对所有患者进行4个月随访,有5例患者仍存在心功能不全或心绞痛,1例患者术后2月死于肺部感染导致的急性左心衰竭,其余患者生活质量均得到一定提升.结论 逆向导丝技术介入治疗CTO患者风险高,难度大,由经验丰富的专科护理人员进行针对性的术前、术中和术后护理,不仅是手术顺利进行的前提,也是术后疗效的保证.既减少了手术并发症的发生,也预防冠状动脉内支架再狭窄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我国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冠心病(CHD)的介入治疗,在90年代得到迅猛发展.我科自2000年7月成立导管室以来,成功完成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164例.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是依靠机械原理使狭窄的冠状动脉管腔扩大,并非对CHD病因治疗,而且只能对部分血管干预,因此病人经PCI后通常还需要进行相应的辅助治疗,以保持冠脉管腔通畅,降低再狭窄发生率,但随着许多病人的心绞痛发作的明显减轻或消失,更有部分病人可恢复到发病前的正常生活、工作、社会状态,以至走入误区,认为PCI是CHD的根治术,所以护理人员必须让PCI病人认识到PCI后再治疗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6.
我国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冠心病(CHD)的介入治疗,在90年代得到迅猛发展。我科自2000年7月成立导管室以来,成功完成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164例。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是依靠机械原理使狭窄的冠状动脉管腔扩大,并非对CHD病因治疗,而且只能对部分血管干预,因此病人经PCI后通常还需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chronic total occlusion,CTO)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围术期的护理重点,以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和提高患者的长期生存率。方法回顾性总结2003年1月至2010年2月行PCI治疗的824例冠状动脉CTO患者的临床资料及治疗护理措施,重点分析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及预防、护理对策。结果 824例患者共处理冠状动脉CTO病变875处,成功开通731处,成功率为83.5%(731/875);并发症发生情况:冠状动脉穿孔8例,心脏压塞5例,急性心肌梗死4例,心力衰竭发生或加重7例,术中严重心律失常53例,术后2d因脑出血死亡1例。结论对冠状动脉CTO患者PCI围术期容易出现的严重并发症进行重点护理和预防,是减少并发症发生率、减轻并发症严重程度的有效措施,是提高PCI治疗效果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生化参数对经皮冠状动脉腔内血管介入术(PCI)治疗老年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对40例ACS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行PCI,分别测定介入前、介入后12 h和介入后2周的生化项目,包括CK-MB、cTnI和hs-CRP,并观察症状体征和心电图的变化.结果:本组患者均CK-MB、cTnI 符合ACS的动态变化,未发现术后再次升高的病例.PCI术后12 h血清hs-CRP水平较术前升高,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2周后降至正常.结论:介入治疗可加剧冠脉局部炎症反应,使hs-CRP升高,随着血管开通以及他汀类药物的应用,炎症反应逐渐减轻.CK-MB、cTnI的介入前后变化在本组病例中符合ACS的一般规律.制订ACS介入治疗的临床护理指导原则是非常必要的.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生化参数对经皮冠状动脉腔内血管介入术(PCI)治疗老年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对40例ACS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行PCI,分别测定介入前、介入后12 h和介入后2周的生化项目,包括CK-MB、cTnI和hs-CRP,并观察症状体征和心电图的变化。结果:本组患者均CK-MB、cTnI符合ACS的动态变化,未发现术后再次升高的病例。PCI术后12 h血清hs-CRP水平较术前升高,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2周后降至正常。结论:介入治疗可加剧冠脉局部炎症反应,使hs-CRP升高,随着血管开通以及他汀类药物的应用,炎症反应逐渐减轻。CK-MB、cTnI的介入前后变化在本组病例中符合ACS的一般规律。制订ACS介入治疗的临床护理指导原则是非常必要的。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临时起搏器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治疗高风险冠状动脉病变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临时起搏器支持下行PCI的高危患者72例,记录临时起搏器置入情况、介入操作及围术期相关临床资料。结果 72例均成功安置临时起搏器,并保留4~48 h,其中37例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患者临时起搏23例次,占总置入起搏器例数的31.9%,占AMI置入起搏器例数的62.2%,梗死相关动脉均得到开通;35例复杂病变患者临时起搏19例次,占总置入起搏器例数的26.4%,占复杂病变置入起搏器例数的54.3%,其中78.3%的慢性血管闭塞病变血管成功开通,左主干及右冠状动脉开口病变均成功完成介入治疗。结论临时起搏器与PCI联合治疗AMI及慢性血管闭塞性病变,可减少PCI治疗中因严重心律失常引起的血流动力学变化,恢复正常心率,保证重要器官供血,降低住院病死率,提高手术安全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