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120例心肺复苏病人临床抢救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回顾性分析120例心肺复苏病人的临床资料,探讨有效的抢救治疗措施.方法120例各种原因引起的心跳、呼吸骤停病例,对复苏成功、存活与自主循环恢复间期(ROSC)及多器官功能不全综合征(MODS)的关系进行分析,观察复苏成功率及病人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ROSC间期≤10 min抢救成功率为92.6%,存活率95.5%.MODS评分≤4分的存活率为95.3%.结论心脏骤停复苏起始早晚是病人生死存亡的主要因素,复苏开始越早,存活率越高;MODS评分越高者存活率越低;多脏器均衡支持疗法是减少MODS、复苏后综合征(PRM),提高心肺复苏成功率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2.
潘靖华  何长科  罗刚 《内科》2010,5(3):288-289
目的分析心脏骤停患者心肺复苏的成功率。方法对2006年7月~2010年3月我院抢救的49例心脏骤停患者的临床资料、抢救措施及复苏成功率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49例患者复苏成功率为20.4%,死亡率为79.6%。院内和院前发生呼吸心脏骤停的患者,复苏成功率分别为30.8%和8.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复苏开始时间〈5 min和≥5 min的患者复苏成功率分别为32.1%和4.8%,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肺复苏成功率较低,尤其是院前发生呼吸心脏骤停的患者,应普及心肺复苏知识,缩短复苏开始时间,加强急救体系建设,以期提高复苏成功率。  相似文献   

3.
心脏骤停是临床上最紧急、最危险的急症,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导致的原发性心脏骤停,若经过及时有效的治疗,心肺复苏的机会较多,抢救成功率较高。1999年1月~2005年7月,我们抢救13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心脏骤停患者(包括心内科住院及来院急诊的病例),就有关复苏的若干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6年来我院老年人心肺复苏(CPR)现状,分析其临床特点,研究防治对策。方法对本院2002年6月至2008年6月发生的335例心跳骤停(CA)的患者资料进行分析,按年龄分为老年组(年龄≥60岁)和非老年组(年龄〈60岁),比较2组自主循环恢复(ROSC)成功率、脑复苏成功率; 分析2组CPR开始时间、人工气道开始建立时间、CPR持续时间、除颤次数、肾上腺素用量,组间进行比较。结果非老年组ROSC成功率为32.42%,脑复苏率为3.85%,老年组ROSC成功率为20.92%,脑复苏成功率为0.65%。2组之间CPR开始时间、人工气道开始建立时间方面无显著性差异(P〉0.05),肾上腺素用量上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老年人CA患者CPR成功率相当低,重视老年人基础疾病的救治,完善急救医疗体系建设,是提高老年人CPR成功率的关键措施。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心脏骤停心肺复苏(CPR)后72h内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凝血的动态变化及意义。方法:35例心脏骤停心肺复苏患者,依复苏最终效果分为A1组25例:初期复苏成功,自主循环(ROSC)建立≥72h但最终死亡;A2组10例:复苏成功,存活出院。于ROSC24h、48h及72h检测VWF、D-二聚体(D-dimer)、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水平的动态变化。结果:A1组ROSC24hVWF、D-D、PT及APTT水平高于A2组(P0.05),ROSC48h各项指标水平变化达峰值且A1高于A2组;ROSC72hA2组各项指标明显改善与A1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跳骤停成功心肺复苏患者存在VWF以及内源外源性凝血功能紊乱。其变化对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有重要的判断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院前心脏骤停病人现场心肺复苏(CPR)成功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6年1月我院急诊科院前实施现场心肺复苏的86例心脏骤停病人,统计病人CPR成功率,筛选出心脏骤停病人心肺复苏成功率的影响因素。结果86例心脏骤停病人,CPR成功21例,成功率为24.42%,心血管疾病及呼吸系统疾病的心脏骤停病人CPR成功率高于其他基础疾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CPR开始时间、电除颤用时及抢救半径不同病人的CPR成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性别、CPR持续时间不同病人的CPR成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心脏骤停病人年龄、基础疾病、CPR开始时间、电除颤用时及抢救半径是影响心脏骤停病人CPR成功率的重要因素。结论影响院前心脏骤停病人现场CPR成功率的相关因素包括年龄、基础疾病、CPR开始时间、电除颤用时及抢救半径。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心肺复苏动物模型的2种心脏骤停判断标准,以确立适合于心脏骤停后综合征研究的心脏骤停判断标准。方法:大耳白兔30只,随机分为心电图标准组(A组)、动脉压标准组(B组)。采用夹闭气管建立心脏骤停模型,分别使用2种不同的心脏骤停判断标准,心脏骤停5min时立即复苏,观察复苏成功率和兔存活时间,监测心脏骤停前、复苏后24、48、72、96、120h6个时间点兔血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谷丙转氨酶(ALT)、血肌酐及肌钙蛋白I水平,分析复苏后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发生情况。结果:心肺复苏即刻成功率A组为33%,B组为86%,2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兔存活时间A组为(1.38±1.04)h,B组存活时间为(58.0±41.5)h,2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B组兔复苏后24、48、72h时间点血NSE、ALT、肌酐及肌钙蛋白I水平明显升高,与心脏骤停前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复苏后24~72h,兔出现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表现。结论:以平均动脉压为标准判断心脏骤停优于心电图标准,适用于标准化心脏骤停后综合征的兔模型的建立。  相似文献   

8.
目的以电击致犬心室颤动建立的心搏骤停动物模型为研究对象,研究在心肺复苏(CPR)模式下犬潮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ETCO2)和冠状动脉灌注压(CPP)的变化及相关性。方法选健康杂种犬36只随机分为三组:4 min胸外复苏组、4 min开胸复苏组、8 min开胸复苏组。每组12只犬,雌、雄各半,致颤前及复苏过程中对PETCO2及CPP进行监测。根据自主循环恢复(ROSC)情况,比较复苏成功和复苏失败犬的CPP和PETCO2。结果 4 min胸外心肺复苏(CCCPR)时CPP与PETCO2的Pearson相关系数为0.992,P〈0.05,CPP与PETCO2呈线性正相关。4 min开胸心肺复苏(OCCPR)时CPP与PETCO2的Pearson相关系数为0.937,P〈0.05,CPP与PETCO2呈线性正相关。8 min OCCPR时CPP与PETCO2的Pearson相关系数为0.952,P〈0.05,CPP与PETCO2呈线性正相关。4 min胸外复苏组ROSC 8只(66.7%),4 min开胸复苏组ROSC 12只(100%),8 min开胸复苏组ROSC 7只(58.3%)。在按压复苏1、2、5、10、15、20 min时,自主循环恢复组与失败组的CPP和PETCO2分别比较,两组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肺复苏期间CPP与PETCO2关系密切,呈线性正相关,因此可以用PETCO2参数评价心肺复苏的预后效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急诊老年人心肺复苏的特点及成功相关因素.方法 对我院急诊46例接受心肺复苏的老年患者的临床资料与心肺复苏成功率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我院急诊老年人心肺复苏的成功率为39.1%(18/46).老年人常见的呼吸心跳骤停原因为心血管系统、中枢神经系统和呼吸系统疾病,同时窒息也是老年人呼吸心脏骤停的重要原因.性别及各种病因对心肺复苏的成功率影响不大;早期发现围心搏骤停前表现可以提高复苏的成功率;合并有多脏器功能衰竭患者复苏成功率下降;患者的平均年龄、发病地点以及并发症对心肺复苏的影响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急诊老年人心肺复苏的成功率与早期发现围心搏骤停前表现呈正相关,与合并多脏器功能衰竭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评价心肺复苏机抢救心脏骤停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 将院内抢救的247例心脏骤停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用萨勃机进行心肺复苏(萨勃机组,n=112例)和采用标准心肺复苏法进行复苏(标准复苏组,n=135例),除颤、药物应用等基本相同。比较两种方法对心肺复苏成功率及存活率的影响。结果 两组患者抢救开始前的临床状况(年龄、性别、心率、呼吸频率、血压、血氧饱和度和病因类别等均无显著差异,萨勃机组复苏成功率(46.4%)和患者存活率(16.1%)均显著高于标准复苏组(分别是11.1%和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萨勃机急救心脏骤停患者的效果优于标准心肺复苏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心肺复苏反馈技术对心脏骤停病人心肺复苏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22年1月于我院急诊科就诊的192例心脏骤停病人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96例。对照组接受常规心肺复苏,观察组实施心肺复苏反馈技术。观察两组心肺复苏按压深度、频率、正确率、滞留率及自主循环恢复(ROSC)率、成功率、复苏成功用时、24 h存活率。同时观察两组复苏后血气及血流动力学相关指标[心率、平均动脉压(MAP)、动脉血氧分压(PaO2)、呼吸频率、动脉二氧化碳分压(PaCO2)、动脉血液酸碱度(pH)]、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施救人员疲劳程度。结果:观察组按压深度、正确率均高于对照组,滞留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按压频率、ROSC率、心肺复苏成功率、24 h存活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复苏成功用时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心率、MAP、PaO2、呼吸频率均高于对照组,PaCO2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12.
<正> 自20世纪50年代末现代心肺复苏学开创以来,历经半个世纪的医学实践与理论探讨,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成就。心脏骤停经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resuscitation,CPR)后约30%~40%患者自主循环恢复(restoration of spontaneous circulation,ROSC),然而,由于心脏骤停而导致全身长时间的完全性缺血,机体在ROSC后又进入更为复杂的新的病理生理过程,主要包括:心脏骤停后的脑损害、心肌损害、全身性缺血/再灌注损伤、导致或促发心脏骤停的尚未消除的各种原有疾病(或病因)等。早在20世纪70年代,Vladimir教授就认识到复苏后ROSC由于全身缺血和再灌注损伤而产生的各种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探讨心脏骤停患者的急救治疗效果,已达到提高治疗水平的目的,以便更好的应用到临床实践中。方法从我院选取自2014年10月至2016年1月接诊的100例心脏骤停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表现、基本资料、手术方法及疗效,并对治疗效果进行总结评价。结果本次选取的100例心脏骤停患者通过实施一系列的抢救治疗措施之后,成功复苏的患者有82例,复苏成功率为82%其中30例患者有心律失常、心肌梗死以及心力衰竭出现心脏骤停患者复苏成功,复苏成功率为88.2%;12例患者由于呼吸系统疾病出现心脏骤停复苏成功,复苏成功率为75%;16例患者由于脑血管疾病出现心脏骤停复苏成功,复苏成功率为72.7%;12例患者由于中毒出现心脏骤停复苏成功,复苏成功率为83.3%;7例患者由于严重创伤出现心脏骤停复苏成功,复苏成功率为70%;5例患者由于溺水出现心脏骤停复苏成功,复苏成功率为83.3%。结论通过临床实践可知:心肺复苏对心脏骤停患者的急救过程中具有一定的疗效,在临床上具有重要价值,具有较高的治疗效果,同时还要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针对治疗,可及时抢救患者。提高患者生存率。  相似文献   

14.
心肺复苏成功率与除颤时间窗关系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9,自引:2,他引:17  
目的:探讨心肺复苏成功率与除颤时间窗的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对86 例各种原因导致的心脏骤停患者在心肺复苏中及早使用电除颤时间窗与复苏成功率的相关性进行观察分析。结果:发现在心肺复苏中恢复自主呼吸与循环的44 例心脏骤停患者中尽早使用电除颤与复苏成功率有着密切的相关性,除颤开始的时间距心脏骤停发作越短复苏成功率越高。结论:心脏骤停患者尽早实施电除颤可明显提高心肺复苏成功率。  相似文献   

15.
心脏骤停复苏后内皮细胞损伤与凝血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心脏骤停和成功复苏后内皮细胞损伤与凝血状态的变化、相关性及与预后的关系。方法:35例心脏骤停成功复苏患者,按照预后分为生存组和死亡组;健康正常人30例为对照组。分别测定血乳酸(LA),血管性假性血友病因子(vWF)和D-二聚体(D-dimer)水平。结果:死亡组和生存组的LA,vWF和D-dimer均高于对照组(P〈0.01),死亡组LA,vWF与D-dimer高于生存组(P〈0.05),复苏组LA,vWF与D-dimer呈明显正相关(P〈0.01),D-dimer与预后呈非常明显的负相关(r=-0.2903,P〈0.01)。结论:心脏骤停复苏成功患者存在组织和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及凝血功能紊乱,且二者存在相关性,D-dimer可能是判断预后的一种标记物。  相似文献   

16.
心脏骤停临床各科都会遇到,复苏成功与否主要取决于开始实施心肺复苏术(CPR)的时间。发生于院外的心脏骤停因很难得到及时、有效的施救,因而心肺复苏尤其是脑复苏成功率很低。我科近期抢救1例发生于院外的电击伤致心脏骤停患者,心跳呼吸骤停40余min心肺脑复苏成功。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院前心肺复苏132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潘一一 《山东医药》2009,49(28):57-58
目的探讨影响院前心肺复苏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32例院前心肺复苏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复苏过程中各因素对复苏结果的影响。结果所有患者抢救成功14例。心搏骤停(CA)患者年龄、应急反应时间及开始复苏时心电图表现、除颤开始时间与复苏结果相关;复苏方法中通气方式、肾上腺素剂量对复苏结果有影响。结论年龄小(〈60岁)的心搏骤停(CA)患者复苏成功率高;应急反应时间越短,越早电击除颤复苏成功率越高;院前心搏骤停(CA)通气方式选择球囊一面罩通气,常规剂量肾上腺素无效者改用大剂量肾上腺素(≥3mg)。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院外心搏骤停(OHCA)患者的预后影响因素。方法 选择2016年3月至2019年10月台州市120急救中心派车到现场进行处置的OHCA患者3 542例,收集并分析一般资料及心肺复苏术(CPR)信息。根据患者是否自主循环恢复(ROSC)分为复苏成功组和复苏失败组。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OHCA患者的预后影响因素。结果OHCA患者多发生于>60岁人群,其次为40~60岁人群,且多发生于患者家中,其次为工作场所。79.95%的OHCA发生在7∶00~<23∶00,急救反应时间多超过10 min,骤停原因多为心源性,且心室颤动和无脉性室性心动过速(即可电击心律)接近半数,多数OHCA患者有目击者,但由目击者进行CPR者极少,且复苏时间几乎都<10 min,院外行除颤、气管插管及使用肾上腺素患者占比较低。复苏成功组和复苏失败组急救反应时间、骤停原因、有无目击者、目击者CPR、复苏时间、院外除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急救反应时间、目击者CPR、复苏时间、院外除颤均是OHCA患者ROSC的独立影响因素(均P<0.05)。结论...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心脏骤停(CA)时院前心肺复苏(CPR)的最佳方法,提高CPR成功率。方法 回顾分析从2002年1月~2003年12月现场抢救CA患者48例,随机采取标准CPR气管插管通气法、气囊-面罩通气法、口对口人工通气法三种复苏方法的自主循环恢复率(ROSC)。结果 气囊-面罩通气组ROSC高于口对口人工通气组和气管插管组。结论 在院前抢救CA时,气囊-面罩通气法可提供良好的肺通气换气作用,因气管插管而中止心脏胸外按压,对自主循环的恢复弊大利小。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破格救心汤对急诊心脏骤停病人心肺复苏、氧化应激及血清S100b、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8(IL-8)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3月—2017年3月吉林省长春市农安县中医院急诊抢救室救治的心脏骤停病人80例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西医基础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配合破格救心汤治疗,持续用药24h。统计两组自主循环恢复(ROSC)时间、ROSC率,记录两组复苏后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检测两组复苏后氧化应激水平、血清S100b、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8(IL-8)水平。结果急救后研究组ROSC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 0.05),研究组ROSC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 0.05);复苏后24h,对照组存活18例,研究组存活25例,研究组GCS评分较复苏后12h显著升高(P 0.05),且显著高于对照组(P 0.05);复苏后24h,两组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水平较ROSC后显著降低,丙二醛(MDA)水平较ROSC后显著升高(P 0.05),且研究组显著优于对照组(P 0.05);复苏后24h,两组血清S100b、TNF-α、IL-8水平较ROSC后显著升高(P 0.05),且研究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 0.05)。结论破格救心汤治疗急诊心脏骤停病人可促进心肺复苏,改善氧化应激水平和血清S100b、TNF-α、IL-8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