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分析中草药引起药物性肝损伤的药物因素、患者因素、临床表现,总结导致肝损伤的中草药品种,为药物性肝损伤的预防诊断治疗提供参考。方法检索万方数据库(Wanfangdata)、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维普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VIP)和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中1964年1月至2016年7月有关药物性肝损伤的病例报告,并对文献资料进行整理、汇总、分析。结果药物性肝损伤病例报道呈逐年上升趋势。共确定中草药肝损伤文献132篇,病例数为169例,男性79例,女性90例,并明确有14种中草药具有潜在的肝毒性,以何首乌、土三七引起的肝损伤多见。高发年龄段41~50岁(26.6%)及51~60岁(23.1%)。中草药导致药物性肝损伤的发生时间在服药后7天内、2周至3个月内最常见。临床表现以厌食厌油、乏力,腹胀腹痛,恶心呕吐、尿黄、皮肤巩膜黄染多见。169例患者中好转16例,无好转7例,死亡11例,肝移植2例,痊愈133例。结论 14种中草药可引起药物性肝损伤,临床用药过程中应注意。  相似文献   

2.
牛黄解毒片致药物性肝损伤2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曾有过服用牛黄解毒片出现毒副反应的报道。本次将长期服用牛黄解毒片导致肝损伤的病例报道如下,以期引起同道对中药毒副反应的重视。  相似文献   

3.
患者因“脑梗塞”入院治疗,临床给予血塞通400 mg/d,丁咯地尔200 mg/d,乙酰谷酰胺0.5 g/d,纳洛酮2 mg/d,甲钴胺1 mg/d.10 d后患者出现急性药物性肝损伤,怀疑由血塞通引起该不良反应,经对症治疗后肝功能恢复正常.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中药致药物性肝损伤的发生原因、临床特征与预防措施。方法回顾性总结中药所致药物性肝损伤81例确诊病例的临床资料,分析患者的用药情况、肝损伤的临床特征、治疗与转归。结果 34种中药及中成药在使用后发生肝损伤,其中轻度肝损害60例(74%),中度肝损害19例(23%),重度肝损害2例(2%)。肝损伤类型:肝细胞型42例(52%),淤胆型l4例(17%),混合型25例(31%)。治疗后,28例在2周内肝功能恢复正常,52例4周内肝功能恢复正常,仅1例病程长达12周,继续治疗痊愈,无死亡病例。结论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严格遵循中医辨证施治的治疗原则,科学、规范应用中药,是提高用药安全性、减少中药所致药物性肝损伤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5.
张某,女,55岁,因纳差、乏力、尿黄3天入院.2周前曾应胸闷给予“复方丹参注射液”静滴治疗.现尿黄如浓茶样,同时觉皮肤瘙痒、大便色变浅.即停用“复方丹参注射液”.查体:皮肤、巩膜中度黄染,腹软,无压痛,肝、脾未及,移动性浊音阴性,余无异常.辅助检查:(1)ALT:145U/L、AST:126 U/L、GGT:116 U/L、TBIL:202.34 umol/L(2)乙肝五项示:HBsAb(+)、HBcAb(+),肝炎抗体五项均为阴性,HBV-DNA:<5.0×102Copies/ml(3)彩超:肝脏大小正常,内部回声欠均匀.初步诊断:急性黄疸型肝炎,病因未明.  相似文献   

6.
正近年来,中药及天然药物引起肝损伤的报道不断增多,中药致肝损伤的风险日益引起国内外的关注。调查数据显示,91%的香港居民认为中药是安全的;亚洲国家的医疗专业人士中也有较大比例认为中药是无毒的,临床诊断时往往不会首先考虑中药的安全性,或因未问及中药的用药史,而延误了药物性肝损伤的诊断与治疗[1]。因此需要医生和药师共同查找致病原因,制定个体化药物治疗方案,促进临床用药合理,同时对患者及公众进行安全用  相似文献   

7.
许帆  朱磊  沈洪 《湖南中医杂志》2023,(3):85-87+106
<正>药物性肝损伤(DILI) 是指由各类处方或非处方的化学药物、生物制剂、传统中药、天然药、保健品、膳食补充剂及其代谢产物乃至辅料等所诱发的肝损伤[1],随着中药的广泛应用,中药相关肝损伤(HILI)的发生率也逐渐增加。仙鹤草 (agrimonia pilosa ledeb) 始载于《图经本草》,是蔷薇科植物龙牙草的地上干燥部分,又名马鞭草、龙牙草、脱力草等,分布范围广泛,  相似文献   

8.
目的 总结中草药引起的药物性肝损伤的临床特征及预后.方法 收集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2009年7月至2012年4月间诊断为中草药引起的药物性肝损伤住院患者80例,通过调查问卷及定期复查方式随访患者24周,记录患者年龄、性别、基础疾病、服药史,出现肝损害时间,停药后定期复查肝功能时间,临床表现,血清学检测结果,肝穿结果,治疗及预后.结果 80例患者中口服汤剂36例,中成药44例,以服用治疗皮肤病和骨关节病药物患者为主,占46.25%.临床症状以乏力、纳差、恶心、厌油腻为主.临床分型肝细胞损伤型为主,占80%,胆汁瘀积型及混合型较少.停用肝损伤中草药后4周复查肝功能ALT、AST恢复正常59例,占68.75%.肝损伤药物涉及种类繁多,中成药以治疗骨关节药为主,部分中成药成分不明.结论 中草药引起的药物性肝损伤与既往药物性肝损伤临床报道的临床特征及预后相仿.治疗皮肤病及骨关节病的中草药是引起肝损伤的主要药物,停用肝损伤中草药后肝功能迅速好转.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中药致药物性肝损伤的特点。方法:中药致药物性肝损伤68例为研究组,西药致药物性肝损伤68例为对照组,观察比较两组肝功能指标、肝损伤类型与肝损伤程度。结果:研究组γ-GT、ALT均高于对照组(P0.05)。胆汁淤积发生率研究组30.88%,对照组14.71%;轻度肝损伤发生率研究组32.35%,对照组55.8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胆汁淤积型肝损伤是中药致药物性肝损伤的主要表现类型,且损伤程度较重。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何首乌及其制剂致药物性肝损伤的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服用何首乌及其制剂导致药物性肝损伤2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从服药到发病最短15 d,最长2个月;肝损伤类型:肝细胞型10例(占50%),胆汁淤积型6例(占30%),混合型4例(占20%)。全部患者停用何首乌及其制剂,给予积极保肝治疗均好转出院。结论 :在临床工作中应规范使用何首乌及其制剂。  相似文献   

11.
双黄连致溶血性贫血及药物性肝损伤1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患者 ,女 ,1 6岁。因发热 1周 ,皮疹、黄疸 5天 ,于 2 0 0 4年 3月 1 4日入院。无药物过敏史和肝脏病史。曾于 2 0 0 2年 5月静脉滴注过双黄连 ,未发现过敏现象。入院前 5天因高热 (体温 39℃ )在本市中心医院查血常规 :白细胞 1 1 .4× 1 0 9/ L,淋巴细胞0 .447,中性粒细胞 0 .438,红细胞 4.58× 1 0 1 2 / L ,血红蛋白 1 2 5g/ L。诊断为上呼吸道感染 ,给予双黄连 2 .4g加 5%葡萄糖 50 0 ml,静脉点滴约 2 h后全身出现红色米粒大小丘疹 ,伴瘙痒 ,同时伴有憋气、心慌不适等症状 ,尿呈棕黄色 ,立即停用双黄连。以上症状逐渐加重 ,并出现黄…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1例患者服用骨疼丸致重度药物性肝损害的不良反应。方法应用最新《药物性肝损伤诊治指南》推荐采用因果关系评价(RUCAM)量表的评分,并通过文献检索对骨疼丸致肝损害的可能原因进行回顾与分析。结果该患者无肝损害病史,在单一服用骨疼丸后出现严重肝损害。RUCAM量表评分显示,骨疼丸与肝损伤的因果相关性为很可能。结论临床上使用骨疼丸时应进行合理用药宣教,并注意询问肝病史,检测肝功能。  相似文献   

13.
<正>药物性肝损伤是指在治疗过程中,由于药物的毒性损害或过敏反应所致的肝脏疾病,也称药物性肝炎[1]。药物性肝损伤分为两大类:中毒性肝损伤和特异质性肝损伤。前者是药物或其代谢产物直接损害肝脏,与药物剂量有关,具有可预测性。代表药物为对乙酰氨基酚,其潜伏期短,可以复制出动物模型。病理特点为肝小叶特定部位的肝细胞坏死。后者为药物半抗原与肝细胞中特异蛋白质结合成为抗原,抗原经抗原呈递细胞加工激活免疫系统,导致肝损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中药致药物性肝损伤(Herb Induced Liver Injury,HILI)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对274例发病前有中药服用史的HILI患者的临床病理结果及实验室生化指标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次研究中,HILI患者肝组织病理特征主要包括肝细胞变性、肝细胞坏死、界面炎、小叶炎症、肝纤维化(纤维组织增生)、肝细胞和(或)胆管内胆汁淤积等,肝细胞变性主要有水样变性和气球样变性,肝细胞坏死主要有点灶状坏死和融合灶状坏死;胆汁淤积型患者的肝细胞和(或)胆管内胆汁淤积病例占比明显大于其他两组,混合型患者的肝细胞和(或)胆管内胆汁淤积病例占比明显大于肝细胞损伤型患者,其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而不同分型患者其他肝组织病理特征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不同临床分型的HILI的临床病理特征存在一定差异,肝组织病理检查和生化指标检测有助于HILI的临床诊断。  相似文献   

15.
目的 采用Meta分析方法了解我国大陆地区中草药致药物性肝损伤的发生率.方法 系统检索万方数据库(Wanfangdata)、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维普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和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1994年1月至2014年4月有关药物性肝损伤的回顾性研究,用R软件对中草药致药物性肝损伤药物发生率进行Meta分析,对数据进行异质性检验,以确定采用固定模型或随机模型进行率的合并分析,采用敏感性分析评价研究文献质量对结果的影响,并进行发表偏倚检测.结果 纳入68篇文献,总样本量为7647人,加权合并显示,中草药致药物性肝损伤发生率30.21% (95%CI:26.76%~33.65%),其中北方与南方地区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中草药致药物性肝损伤发生率较高,应加强临床用药监测.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40例药物性肝损伤病人进行分析,以加强对本病的认识。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对40例药物性肝病患者的用药史、临床表现、肝功能检查、病原学标志物以及治疗转归作综合判断。结果:引起药物性肝病的相关药物有:抗结核药为27.5%(11/40),抗肿瘤药为20.0%(8/40),解热镇痛药为12.5%(5/40),抗甲状腺药为10.0%(4/40),抗精神病药10.0%(4/40),中草药为7.5%(3/40),其他类药为12.5%(5/40)。临床出现急性药物性肝病36例,慢性药物性肝病4例。结论:不同种类的药物均可引起药物性肝病,且由于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无特异性,易导致误诊,应引起临床医师重视。  相似文献   

17.
生物标志物是源于机体器官、组织、细胞、亚细胞器中的标志性和(或)功能性分子,可以标记器官、组织、细胞及亚细胞结构或功能的改变。药物性肝损伤(DILI)一般会临床表型几乎涉及所有急慢性肝脏疾病,其发生发展过程的动态监控一直是基础和应用药理学研究领域面临的巨大挑战。除了传统的ALT,ASP,AST等指标外,目前许多新型生物分子作为生物标志物被报道,组学技术的发展也为DILI检测提供了更多的生物标志物分子,本文综述了导致肝损伤的药物类型,并对肝损伤的生物标志物进行综述,为DILI的研究提供选择和指导。  相似文献   

18.
药物性肝损伤动物模型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近年来临床常用肝毒性药物建立实验性肝损伤模型的机理、途径以及优缺点进行探讨,阐述当前肝损伤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壮骨关节丸致肝损伤的临床特点及发生规律,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通过检索1993-2015年国内文献,收集壮骨关节丸致肝损伤15例,应用药物流行病学方法对资料进行归纳分析。结果壮骨关节丸致肝损伤的临床表现多为全身乏力、食欲下降、恶心、厌油腻、皮肤瘙痒,尿色深如浓茶、皮肤及巩膜黄染。经停药及对症治疗后,患者均痊愈。结论壮骨关节丸导致肝损伤的因果联系确切;该药处方无配伍禁忌及毒性药物,其肝损伤是可逆的,预后良好,建议临床应用该药应严格辨证,控制疗程;另外,建议该药的制剂工艺做适当修改,避免将乳香、没药等研成粉末,未经提取精制而直接做丸剂。  相似文献   

20.
药物性肝损伤的免疫学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从免疫学的角度出发,探讨药物性肝损伤(drug-induced liver injury,DILI)的发病机制。方法查阅近年相关研究,对文献资料进行分析和总结。结果DILI的遗传特异性和普遍的不良预后情况使得DILI成为药物研发中的最重要的安全性问题之一;同时,DILI也是许多上市药物撤出市场的主要原因。DILI最初是由药物或其代谢产物的直接肝毒性作用引起的。肝实质细胞的损伤激活免疫细胞,促使其释放炎症因子或肝毒性介质,并可启动针对药物相关性抗原的免疫应答。结论肝脏免疫系统独特的成分和反应特性是揭示DILI发生机制的基础,只有从细胞和分子水平上了解这些基础,才能对DILI作出有效的预测和防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