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比较不同严重程度糖尿病足患者血浆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Fbg)水平及抗凝血酶Ⅲ(AT-Ⅲ)活性。方法:选取本院疮面修复科2012年4月~2013年3月107例糖尿病足患者为观察对象,按其严重程度分为0~2级(A组)、3~4级(B组)两组,另选体检健康者45例为对照(C组),检测以上对象血浆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Fbg)水平及抗凝血酶Ⅲ(AT-Ⅲ)活性,并比较各组间各指标的差异。结果:B组血浆D-D、Fbg水平显著高于A组和C组;B组AT-Ⅲ活性显著低于A组,更低于C组。结论:血浆D-D、Fbg水平和AT-Ⅲ活性的联合检测对于判断糖尿病足患者体内高凝状况及监测糖尿病足的发生、发展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2.
凝固时间法测定血浆AT-Ⅲ活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介绍凝固时间法测定血浆AT-Ⅲ活性的实验方法。方法将校正血浆用含肝素缓冲液稀释成不同浓度(即不同活性AT-Ⅲ),加入纯品纤维蛋白原共同孵育后,测定其凝固时间;根据不同AT-Ⅲ活性与相应凝固时间制作标准曲线;测定待检血浆凝固时间,查标准曲线即可得到待检血浆AT-Ⅲ活性。结果该法AT-Ⅲ活性在25%~125%范围内线性良好;日内变异系数为3.2%,日间变异系数为4.9%;凝固时间法与发色底物法比较相关性良好(r=0.999,P<0.05);检测178例健康人血浆AT-Ⅲ活性为105.4%±18.8%。结论该方法重复性好,结果可靠,简便实用,可用于常规检验。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血浆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Fb)和抗凝血酶Ⅲ(AT-Ⅲ)在脑梗死(CI)不同时期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根据临床特征,对260例CI患者进行分组,其中CI急性期组80例、进展期组41例、非进展期组65例、康复期组74例;90例体检健康者为正常对照组。采用SYSMEX CA7000血凝仪分别检测其血浆D-D、Fb和AT-Ⅲ水平。结果:CI急性期、进展期、非进展期患者D-D、Fb含量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AT-Ⅲ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脑梗死组中,D-D与AT-Ⅲ呈负相关(P〈0.01),D-D与Fb呈正相关(P〈0.01),AT-Ⅲ与Fb无相关性。结论:CI患者D-D、Fb、AT-Ⅲ变化显著,D-D升高伴随AT-Ⅲ含量降低,提示D-D、Fb、AT-Ⅲ共同参与了梗死发生发展的病理生理过程,可作为CI临床危险分级和病情监测的指标。  相似文献   

4.
为探讨血清肝纤维化标志物与肝纤维化程度的关系 ,我们对 180例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进行血清透明质酸 (HA)、层粘蛋白 (LN)、Ⅳ型胶原 (C -Ⅳ )和Ⅲ型胶原N端肽 (PⅢNP)的检测 ,并与同期进行的肝活检病理检查结果作比较分析 ,现将结果报道如下。资料和方法一、对象 :180例 (男 15 9,女 2 1)均为我院 1998年 1月~2 0 0 0年 12月收治的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 ,其中乙型肝炎 15 5例、丙型肝炎 2 5例。年龄 2 0~ 6 2岁 ,平均 34岁。二、诊断 :临床及病理诊断按全国第十次病毒性肝炎及肝病学术会议修订的“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肝炎肝纤…  相似文献   

5.
各型肝病患者血清PCⅢ,HA,Ln RIA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肝纤维化是慢性肝炎后期重要的病理改变最终叮导致肝硬化。由于肝纤维化早期可被降解逆转,因此慢性肝纤维化的早期诊断对肝硬化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寻找肝纤维化的血清标志物,为临床提供一种既敏感,又非创伤性的诊断方法已成为目前研究的热点。本文采用放免法对147例肝病患者联合检测血清Ⅲ型前胶原(PCⅢ)、透明质酸(HA)、层粘蛋白(Ln)含量,旨在分析探讨其对肝损伤肝纤维化时的临床诊断价值和意义。 对象和方法 一、对象:肝炎诊断按1990年5月上海病毒性肝炎会议修订标准。正常人组共104例(男65,女39)均为健康体检者,平均年龄37.3岁(21~57岁)。147例患者均是我院的住院病人,急性肝炎(CAH)39例,慢性迁延型肝炎(CPH)54例,慢性活动型肝炎(CAⅡ)29例,肝炎后肝硬化(LC)25例。排除肾脏、结缔  相似文献   

6.
肝纤维化血清标志物在肝病诊断中的意义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目的 :探讨肝纤维化血清标志物Ⅳ型胶原 (Ⅳ -C)、层粘蛋白 (LN)、透明质酸 (HA)、Ⅲ型前胶原 (PCⅢ )在肝病诊断中的意义。方法 :采用放射免疫分析 (RIA)对 36 1例肝病患者、5 2例健康体检者血清中Ⅳ -C、LN、HA、PCⅢ进行检测 ,同时与对照组比较。结果 :慢性迁延型肝炎 (CPH)、慢性活动型肝炎 (CAH)、肝炎后肝硬化 (LC)血清中Ⅳ -C、LN、HA、PCⅢ含量与对照组相比均有不同程度升高 (p <0 0 1或p<0 0 0 1 ) ,且随着病程的发展逐渐升高 ,肝硬化时升幅最大 ,其中以HA升高幅度最为明显。结论 :血清Ⅳ -C、LN、HA、PCⅢ测定可较好地反映肝纤维化程度 ,在肝硬化诊断中以HA价值最高  相似文献   

7.
本文选择45例急慢性肝炎患者、34例肝硬化患者,测定血浆心钠素水平,以探讨肝病患者心钠素测定的临床意义,现报告如下。 资料和方法 一、资料: (一)正常组:本院健康体检38例(男24,女14)其心、脑、肺、肝、肾、血管、血压等均正常,年龄为25~40岁,平均32.4岁。 (二)肝炎组:选择急性肝炎、慢性肝炎共45例(男性31例、女性14例),年龄26~55岁,平均为35.8岁。 (三)肝硬化组,选择肝硬化患者34例(男性23例,女性11例),年龄为30~50岁,平均为44.2岁。 二、方法:患者于清晨空腹状态下,抽血3ml置于含10%EDTA-Na,50μl和30μl抑肽酶试管中,4℃立即离心分离血浆-20℃保存待测。ANP试  相似文献   

8.
目的 通过抗凝血酶Ⅲ(AT-Ⅲ)的检测,探讨其在慢性肾小球肾炎和泌尿系感染患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采用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确诊的慢性肾小球肾炎患者、泌尿系感染患者和健康体检者各126例抗凝全血标本,按说明操作CS-5100凝血分析仪,测定三组标本AT-Ⅲ数据.结果 确诊的各126例慢性肾小球肾炎和泌尿系感染抗凝全血标本的AT-Ⅲ检测结果经t检验分析表明,慢性肾小球肾炎组与泌尿系感染组、对照组AT-Ⅲ检测结果比较在统计学上均存在差异(t=7.331,P<0.05;t=7.297,P <0.05);而泌尿系感染组与对照组AT-Ⅲ检测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216,P>0.05).结论 AT-Ⅲ的检测在慢性肾小球肾炎组中具有一定的临床诊断意义.  相似文献   

9.
本文采用RIA法对 10 8例慢性肝病患者血清HA、LN、Ⅳ-C、PC -Ⅲ进行联检 ,并对其诊断意义进行评价。材料和方法一、对象 :慢性肝病患者 10 8例 (男 6 8,女 4 0 )均为我院门诊及住院的乙肝病人 ,按 2 0 0 0年 (西安 )全国肝炎会议修订的诊断标准进行。临床分型 :分为轻度 4 2例 ,中度 5 0例 ,重度 16例。对照组为健康献血员 ,共 4 2例 (男 32 ,女 10 )。两组之间年龄、性别均无明显差异。二、方法 :标本收集 :患者均于清晨空腹抽血 ,分离血清 ,置 - 2 0℃待测。HA、LN、PCⅢ、Ⅳ -CRIAkit由上海海研所提供 ,均按说明…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肝纤维化的血清学诊断发展迅速,据国内外报道血清Ⅲ型前胶原肽(PⅢP)是诊断肝纤维化的良好血清指标。我们采用国产血清Ⅲ型前胶原(PCⅢ)试剂盒检测各种慢性肝病147例,以探讨其对肝纤维化的临床诊断价值。 材料和方法 一、对象: (一)正常组:健康献血员50例(男36例,女14例),平均年龄32.8岁。 (二)肝病组:所检147例(男126,女21)肝病患者均系我院住院病人,平均年龄38.4岁。其中慢性迁延性肝炎35例、慢性活动性肝炎24例、肝炎后肝硬化48例,重型肝炎及肝癌各20例。按1990年全国第六次病毒性肝炎会议(上海)修订的诊断分型标准。肝硬化及肝癌经临床、B超及CT影像学检查确诊。有30例经肝活检诊断,全部病例HBVM阳  相似文献   

11.
血清PCⅢ,HA,LN,Ⅳ-C,SF对慢性肝病诊断价值的评价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为了探讨血清学指标在慢性肝病中的应用价值 ,我们对139例各型病毒性肝病患者联合检测了HA、PCⅢ、LN、Ⅳ -C、SF ,并与常用的肝功能指标进行比较 ,以便阐明其意义 ,现报道如下。临床资料一、对象 :139例 (男 89,女 5 0 )来自专科的住院和门诊患者 ,发病年龄 17~ 72岁 ,其中甲型肝炎病毒 (HAV)感染 14例 ,乙型肝炎病毒 (HBV)感染 71例 ,丙型肝炎病毒 (HCV)感染 2 2例 ,乙丙肝炎病毒及乙丙丁肝炎病毒重叠感染 32例。30例对照组为健康查体者 ,各组与对照组间在年龄、性别、暴露等因素方面均无差异 (p >0 0 5 )。肝炎临床…  相似文献   

12.
李大千  蒋云  梅燕萍 《医学信息》2019,(17):167-169
目的 探讨抗凝血酶Ⅲ(AT-Ⅲ)、D-二聚体(D-D)与纤维蛋白原(Fbg)对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8年1月~12月我院收治的下肢静脉血栓患者100例设为观察组,另选取同期100名健康体检者设为对照组。观察组给予什么治疗方法,比较两组AT-Ⅲ、D-D与Fbg变化及其对下肢静脉血栓的诊断率。结果 术前观察组AT-Ⅲ低于对照组[(82.82±9.17)% vs(101.4±7.66)%],D-D与Fbg高于对照组[(23.49±14.82) g/mL vs(0.37±0.12) g/mL]、[(4.65±1.12)g/L vs(2.52±0.51)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6 d AT-Ⅲ高于术后3 d[(90.61±7.68)% vs(89.13±29.01)%],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D与Fbg低于术后3 d[(2.80±0.95) g/mL vs(12.35±8.01) g/mL]、[(2.75±1.01)g/L vs(3.58±1.07)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项联合检测对下肢静脉血栓的诊断率高于AT-Ⅲ、D-D和Fbg单项检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检测AT-Ⅲ、D-D和Fbg是判断机体抗凝水平和血栓形成较为简便且快速的方法,可以作为下肢静脉血栓形成早期诊断与治疗的指标,且三项联合检测可提高下肢静脉血栓诊断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抗凝血酶Ⅲ(AT-Ⅲ)与紫癜性肾炎(HSPN)患儿肾脏受累程度的关系.方法:以86例紫癜性肾炎患儿为对象,检测其AT-Ⅲ、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D-二聚体(D-D)、血小板(platelet,PLT)和24h尿蛋白定量(24hU-TP).根据24hU-TP结果,分为24hU-TP≥1g/24h组和24hU-TP<1g/24h组,首先单因素分析比较两组AT-Ⅲ、FDP、D-D和PLT的差别,然后,进行24hU-TP与AT-Ⅲ、FDP、D-D和PLT的相关性分析,最后,以AT-Ⅲ、FDP、D-D和PLT为自变量,以24hU-TP为应变量,进行多元回归分析,探讨AT-Ⅲ、FDP、D-D和PLT对24hU-TP的影响.结果:①24hU-TP≥1g/24h组AT-Ⅲ、FDP、D-D和PLT均显著高于24hU-TP<1g/24h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②24hU-TP与AT-Ⅲ、FDP、D-D均显著正相关(r分别为0.521、0.432、0.226,均P<0.05);③多元回归分析提示,AT-Ⅲ(95%CL=0.78~0.934,P<0.05)、FDP(95%CL=1.075~1.223,P<0.05)是24hU-TP的独立危险因子.结论:AT-Ⅲ、FDP与HSPN患儿肾脏受累程度正相关.  相似文献   

14.
抗凝血酶因子Ⅲ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AT-Ⅲ是人血浆中重要的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由9个α-螺旋结构,3个β-折叠,一个反应中心环组成。天然AT-Ⅲ与肝素结合使半掩埋的RCL排出分子表面,AT-Ⅲ分子处于高抑制活性构象。AT-Ⅲ基因位于1q23-25,长度为19kb。外显子I前后的DNA序列调控AT-Ⅲ基因的表达。基因的缺失、变异将导致AT-Ⅲ分子在血浆中的浓度低下或功能异常,引发血栓性疾病。  相似文献   

15.
本文检测了111例各型肝病的血清Ⅲ型前胶原(PCⅢ)、层粘蛋白(LN)和透明质酸(HA)的临床变化,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材料和方法 一、对象:肝炎诊断按1990年肝炎学术会议临床分型标准,正常对照组50例(男29,女21),平均年龄35岁,无症状病毒携带者(ASC)18例,慢性肝炎(CH)51例,肝硬化(LC)42例。  相似文献   

16.
慢性肝病患者血清HA,PC Ⅲ,SF,TNF-α水平检测的临床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血循环中透明质酸(HA)、Ⅲ型前胶原(PCⅢ)、铁蛋白(SF)、肿瘤坏死因子-α(TNF -α)水平可反映肝脏组织受损[1~3 ] ,其临床意义已获初步肯定。我们通过对1 0 5例慢性肝病患者血清上述四项指标含量进行测定,并分析这些指标联检对慢性肝病的诊断价值。1 对象和方法1 1 对象1 1 1 对照组 32例(男2 0 ,女1 2 ) ,平均年龄4 0 2岁,选择肝、肾、心、肺功能均正常的健康体检者。1 1 2 观察组 1 0 5例(男74 ,女31 )均系在我院住院并经临床确诊患者,平均年龄4 5 1岁。病种分别为慢性迁延性肝炎(CPH) 36例,慢性活动性肝炎(CAH) 4 0…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通过对血清透明质酸(HA)、层黏连蛋白(LN)、Ⅲ型前胶原(PCⅢ)、Ⅳ型胶原(Ⅳ-C)检测,对慢性肝病、肝纤维化研究常有报道,而作为急性肝病研究的报道较少,为了探讨该组血清学指标在急性肝病之一的戊型肝炎中的应用价值,我们采用放射免疫分析对56例戊型肝炎患者联检了HA、LN、PCⅢ、Ⅳ—C,并与常用的肝功能指标进行比较,以便阐明其意义,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8.
急性脑梗死患者凝血纤溶状态及血粘度检测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目的研究急性脑梗死患者凝血纤溶状态与血粘度的改变及意义。方法选择30例患者和33例正常人进行凝血因子Ⅷ相关抗原(vWF∶Ag)、抗凝血酶Ⅲ(AT-Ⅲ)含量、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t-PA)及其抑制物(PAI-1)的活性及血粘度的测定。结果患者组vWF∶Ag含量t-PA、PAI-1活性及血粘度测定结果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 ,而AT-Ⅲ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结论脑梗死患者急性期血液处于高凝与高粘状态 ,且诸因素相互作用 ,相互促进 ,对本病的发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重症肝病患者凝血和纤溶指标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重症肝病患者因肝细胞的严重损害,致使肝脏功能减退,全身各系统受损,凝血系统发生不同程度的异常改变。本文报道48例重症肝病(包括慢性重症肝炎和肝硬化)患者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时间(TT)、D-二聚体(D-D)、抗凝血酶-Ⅲ(AT—Ⅲ)、纤溶酶原(PLG)和血小板计数(PLT)的检测结果,观察重症肝病患者凝血、抗凝和纤溶功能变化。  相似文献   

20.
徐州地区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型分布及其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选择我院门诊和住院病例HBVDNA阳性者共15 0例,其中无症状携带者、急性乙型肝炎、慢性乙型肝炎、肝炎后肝硬化和肝癌各30例。其诊断均符合2 0 0 0年第十次全国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会和肝病学分会联合修订的病毒型肝炎防治方案。15 0例采取静脉血,分离血清, 2 0℃保存。HBVDNA定量检查用RocheLightcycler荧光定量扩增仪,试剂由深圳匹基公司提供,以10 4 copy ml为阳性;HBV M用上海荣盛公司ELISA试剂;ALT的检验用英国朗道试剂。HBV基因分型方法采用微板核酸杂交ELISA技术,由广州蓝星公司提供,其所用引物为:prime 1:3′CCCTTCT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