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医疫病学之研究(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代中国是个多疫病的国家,我国劳动人民与疫病进行了顽强的抗争.本文从疫病病名沿革、疫病病因、疫病学派、疫病防治经验等4个方面对中医疫病学进行研究,概述疫病学的发展过程,研究疫病学的学术特点和疫病病因,并通过概括历史上有代表性的大疫的治疗特点,领悟古代医家治疫思想和方法对现代防治传染病的启示.  相似文献   

2.
古代中国是个多疫病的国家,我国劳动人民与疫病进行了顽强的抗争。本文从疫病病名沿革、疫病病因、疫病学派、疫病防治经验等4个方面对中医疫病学进行研究,概述疫病学的发展过程,研究疫病学的学术特点和疫病病因,并通过概括历史上有代表性的大疫的治疗特点,领悟古代医家治疫思想和方法对现代防治传染病的启示。  相似文献   

3.
中医疫病学之研究(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宋乃光 《北京中医》2006,25(1):51-52
古代中国是个多疫病的国家,我国劳动人民与疫病进行了顽强的抗争。本文从疫病病名沿革、疫病病因、疫病学派、疫病防治经验等四个方面对中医疫病学进行研究,概述疫病学的发展过程,研究疫病学的学术特点和疫病病因,并通过概括历史上有代表性的瘟疫的治疗特点,领悟古代医家治疫思想和方法,以期对现代防治传染病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4.
从疫病的病因、传染方式和传变途径上认识疫病;从治未病、既病防变、瘥后防复上阐述了我国古代防治疫病的思想.认为我国古代防治疫病的思想丰富,理论和方法行之有效.  相似文献   

5.
古籍记载中的疫病缺乏明确的病原微生物诊断,只能通过症状表现相似性、方药应用等推测古代与现代疫病的对应关系。现代疫病的症状表现复杂多样,归纳描述异质性大,限制了中医疫病理论的传承与推广。中医疫病的疾病分类尚待明确。以“症状群”开展的症状科学研究为中医疫病学核心理论研究提供了新思路,文章“症状群”研究的关键问题,结合中医疫病辨治特点,提出疫病核心病症研究的环形框架:通过定义疫病症状群的特征,筛选核心症状群,推测其潜在机制,确定其测量方法,并开展对其有针对性的干预,实现对临床干预的评价与证据转化。通过准确定位疫病核心症状群,能更好地审定疫病中医病因,把握疫病核心病机,辨准证型提出最佳的治疗方案,以期发挥中医药防治疫病的特色与优势。  相似文献   

6.
古代中医疫病知识十分丰富,无论是非医药文献还是医药文献中均有记载,两者的区别在于前者以记录发病历史与原因为多;后者则注重对疫病的治疗方法的论述,是研究古代传染病发生和防治的重要素材。通过对古代有关疫病文献的研究,可以了解到古代防治疫病方法多样、用药灵活、针对性强,通过对此研究能为现代急性传染病的防治拓宽思路。  相似文献   

7.
对丰富的古今疫病文献进行深入研究,挖掘整理中医防治疫病的规律,对防治现代新发、突发传染性疾病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目前的研究还存在概念不清、病因研究弱化、研究范围不全面等问题。对于疫病文献的研究提出了四点思路和具体方法。  相似文献   

8.
黄玉燕 《时珍国医国药》2013,24(5):1209-1210
古代医家对疫病发病的认识不断发展.唐以前医家侧重讨论疫病的“非时之气”病因.宋金元时期对疫病分类与发病条件的认识进一步细化.明清时期则在疫病病因与传变规律等方面有了创新性的认识.  相似文献   

9.
闫妍 《陕西中医》2011,32(1):95-97
<正>疫病是急性烈性传染性疾病的总称。中国古代称之为疫疠、时行、天行、瘟疫等,其具有播散迅速、传染性强、病情严重、病死率高的特点,对社会影响重大且一直是人类防治疾病的主要内容。东汉.张仲景勤求古训,博采众方,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著成《伤寒杂病论》,该巨著真实详尽的记述了当时仲景防治疫病的情况,并且阐述了当时疫病的临床特点、发生机制、辨证治疗等方面的内容,是我国古代治疗疫病的重要著作,为后世医家防治疫病奠定了基础,同时也奠定了急性传染病辨证论治的理论和临床基础,故伤寒学说可视为经典的疫病学说。  相似文献   

10.
文本从温疫病源学、病机学、辨证学及防治学等四个方面对温疫学学术体系进行了详尽探讨。对于建立现代温疫病学颇有助益,对临床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刘军 《吉林中医药》2009,29(9):825-826
瘟疫频发对人类健康造成巨大威胁。基于临床治疗和实验研究的需要,对近十年中西医瘟疫防治的研究状况及中国古代瘟疫防治文献资料的整理研究情况进行整理,发现中医防治瘟疫有优势,同时中国古代防治疫病的资料仍有待发掘。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究宋代对疫病病因、病机的新认识、新观点。方法:运用医史学方法结合理论分析的方法。结果:宋代医家普遍认识到疫病发病与地理、气候和人之禀赋有关,而病因则主要有寒邪、异气、温气这三种,风、暑、湿、毒等病因也得到了一定阐述。医家们对病机认识较前代大为丰富,除传统的寒极生热和继承自晋唐而有所发挥的温毒为病说外,还提出了邪伏少阴、伏阳之说、伏寒遇时邪为变、气运郁发而为天行等新观点。结论:宋代医家对疫病发病的地理特征有了较多关注,对疫病病因、病机的认识较前代有所丰富,辨析更加清楚,并在疫病理论及临床方面有继承和创新,为后世疫病学发展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13.
明清时期福建地区疫病多发,对其流行情况的研究是中国古代疫情研究的重要内容。从时间维度、空间维度、四时季节、疫病种类以及致疫因素等多角度对明清福建南北瘟疫情况进行对比研究,可直观地了解瘟疫曾给民众带来的危害和影响。分析明清时期闽北、闽南地区不同的疫情特点及自然、社会双重因素对疫情的影响,并对疫病发生原因、时空分布的规律、人类文化行为之影响进行深入探讨,以期对今后的疫病防治策略产生一定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4.
刘宁  李文刚 《北京中医药》2005,24(6):370-372
祖国医学理论中没有"传染病"一词,但很早以前就有对疫病的记载.中医认为温疫属于疫病的范畴.许多文献中都对温疫的病因、病机、发病、证候、传变、治疗、预后等内容进行了阐述.它们是我国古代医学家长期与疾病作斗争的经验总结,是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仅就温疫学说的形成、发展及各个时期的学术特点作一论述.  相似文献   

15.
流感及目前仍在流行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属于中医疫病范畴,中医防控疫病历史悠久、方法多样,雄黄是古代预防疫病最常用的药物。文章通过进一步分析古今文献,对雄黄的临床应用范围、毒性认识以及在疫病中的使用情况等进行系统梳理。雄黄在古代疫病防治中应用广泛,在现代也显示出一定潜力,有希望作为传染病防治的矿物药代表进行再次研发。且雄黄防治疫病使用方法多样,可丰富传染病防控方法与剂型。希望在未来可作为安全、有效的药物为防治疫病提供更多选择与保障。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梳理中医古籍,对疫病的中医病名进行探究,以发挥中医防治疫病的优势作用.方法:检索中医古籍,构建中医疫病病名数据库,对病名进行分类和总结,探究疫病命名规律.结果:共检索中医古籍文献1 156本,检索出有疫病记载的条目31 786个,涉及病名2 207个.以发病特点命名的689个,以临床特征命名的548个,以发病...  相似文献   

17.
《温疫论》是一部对温疫病诊治理论较完整的著作.通过从《温疫论》原文研究疫病的病因,病位,病机,治法.吴又可认为治疗疫病强调逐邪为第一要务,又以下法为主.文章以疫病的发病初期、发展、传变,复发不同阶段来研究吴又可的祛邪法治疗疫病理论.进一步完善中医治疗疫病的学术思想,也能更好的继承和发展祖国医学的遗产,同时对当前临床防治...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温病学中疫病发展历程的五个阶段进行了大体解读,提出认识和防治温病中的疫病,对保护人民健康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并从中医疫病学的角度审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依据其流行性、传染性特点以及发病学特点,提出该病当属中医温病学中的“瘟疫病”,认为其不同的临床病症形态是新型冠状病毒这一邪毒侵入人体后所引起的不同“从化”态反应的结果。  相似文献   

19.
运用中医药超分子“气析”理论,结合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COVID-19)的特点,回顾性分析中医治疗疫病理论产生与发展的历史源流、特点,提出实现现代化的关键科学问题,阐明其解决对策。中医疫病理论的产生和发展史实际上就是对戾气致病的生物超分子化学的科学认识史,由“非时之气”到戾气的病因探求,由六经辨证论治发展到卫气营血、三焦辨证论治,逐渐接近现代传染病学和免疫学理论体系,均具有中医药超分子“气析”理论的印迹。将严重急性呼吸系统综合征冠状病毒2(SARS-CoV-2,戾气),人体与中药置于自然界生物演化的历程中,三者都是自然界中处于特定进化阶段的生物超分子体,均受到逐级生物超分子的“分子社会”按“印迹模板”管控;彼此进化、突变、适应、制约的规律一直未变。通过对隐藏在中医药疫病防治理法方药的超分子作用规律进行分析,探讨其现代化关键科学问题并提出解决策略,既可阐明中医药疫病防治的科学原理,研制出组分中药,加速疫情控制,还可带动中医药经络脏腑与证候物质基础、中药复方配伍规律等原创性关键前沿科学问题的解决。  相似文献   

20.
五运六气治疫遣方用药规律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五运六气理论提出对时令性疫病的独特认识并积累一定临证经验,其治疫的遣方用药原则是因时随病、按症施治、灵活化裁。可按不同年份的五运、六气特点制定系列方剂,按四时非时之气或时气自病而遣方。或按五运、六气特点调配相应的治疫成药,如按不同年份岁运而确定君药,依四时之气化裁疫病通治方等。深入探讨五运六气防治疫病的指导原则与遣方规律是提高中医疫病防治能力的有力保障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